鹿何致仕年龄考辨
2022-12-07朱延
朱 延
鹿何,字伯可,高宗绍兴三十年(1160)进士,官至金部员外郎,后以朝奉郎、直秘阁致仕,王质、朱熹、范成大、周必大、楼钥等都曾与他有过交游。鹿何最令时人和后人称道的,就是他没有践行“七十而致事”的古制,选择提前归乡,留下淡泊名利的美名。
鹿何提前致仕的事迹出现在许多文人的作品中,如岳珂、张端义、刘克庄都曾记载过他在盛年挂冠求去的事情,而朱熹也曾在《挽鹿伯可郎中》中写道:“中身谢轩冕,毕志友林泉[1]。”清朝临海籍诗人秦锡淳在《沐云诗话》中记载:“鹿何金部郎中当致仕,时孝宗嘉其恬退,亲挥翰墨,赐号‘见一’,赠以诗云:‘见一先生,今归故乡。逢府州县,如朕亲行。给以龙亭,载之先导[2]。’”此事虽为清人记载的宋朝轶事,且暂未知出处,但也足见提前致仕在古人心中的崇高地位。
然而诸书在记载鹿何致仕过程的时候难免有溢美之词,使其致仕时间和致仕年龄出现较大出入。对记载鹿氏致仕过程的材料进行综合考察,不仅能够弄清其致仕的真实时间和年龄,也有利于研究楼钥等人与他交游的相关经历和作品。
有关鹿氏致仕的材料主要可分为两类。一类称其未满五十就致仕归乡,如岳珂《桯史》中就曾说“鹿何年四十余,一日上章乞致其事”,张端义《贵耳集》记载“年四十余上章乞致其事”,刘克庄也曾说鹿氏“年未五十”或“年甫四十”就致仕而去。综合来看,记载鹿何未满五十致仕的材料将其致仕年龄主要集中在了四十余岁。
另一类材料则认为他是在五十岁后致仕,但各书记载的具体致仕年龄又有不同。如鹿氏致仕时,在周必大为其践行所作的诗题后提到“伯可年五十自郎曹乞休致”;鹿氏的好友王质在《书鹿伯可事》一文中则说他引章谢事是在五十一岁;在《(嘉定)赤城志》中的人物篇,则明确说明鹿氏五十二岁致仕;在楼钥为鹿氏所撰的墓志铭中则说其五十三岁致仕;清人所辑《宋会要辑稿》中收录了鹿何致仕的诏令,在其后的小字中则说其五十四岁致仕。凡此种种,令人一头雾水。
因此,鹿何的致仕时间和年龄,仍需一探究竟。
一、四十致仕考
本文对鹿何致仕年龄的区分中,标题“四十致仕考”并非四十周岁,而是指四十至四十九这个年龄区间,后文标题“五十致仕考”亦同。记载鹿何四十余岁致仕的材料中,时间最早的应该是岳珂的史料笔记《桯史》。《桯史》卷五《见一堂》中介绍了鹿何上章致仕的基本过程以及其归乡之后直至病逝的事情:
孝宗朝尚书郎鹿何年四十余,一日,上章乞致其事。上惊谕宰相,使问其繇,何对曰:“臣无他,顾德不称位,欲稍矫世之不知分者耳。”遂以其语奏,上曰:“姑遂其欲。”时何秩未员郎,诏特官一子,凡在朝者,皆诗而祖之。何归,筑堂扁曰“见一”,盖取“人人尽道休官去,林下何尝见一人”之句而反之也。何去国时,齿发壮,不少衰,居二年,以微疾卒。或较其积阀,谓虽居位,犹未该延赏,天道固有知云。所官之子曰昌运,余在故府时,昌运为左帑,尝因至北关送客,吴胜之为余道其事,今知连州[3]。
岳珂此处不仅记载鹿何的致仕年龄为“四十余”,并且说鹿何返乡后“居二年”就去世了。根据岳珂在《桯史》前的自序,《桯史》成书时间应在嘉定七年(1214),而鹿何致仕是在孝宗朝发生的事情,岳珂距离鹿何致仕的年代至少有二十余年,他也自言这是好友吴胜之告诉他的,信息的来源以及作者的生活年代都不占据优势。
“四十致仕”的第二则材料来自张端义的《贵耳集》卷上:
孝宗朝尚书鹿何,年四十余上章乞致其事,上惊谕宰臣,问其由,何对:“臣无他顾,徳不称位,故稍矫世之不知分者耳。”以此语奏上,始遂其请,在朝者皆以诗祖之。何归,遂筑堂扁曰:见一。盖取“人人尽道休官去,林下何曽见一人”之句[4]。
可以看出《贵耳集》的记载与《桯史》几乎相同。根据张端义所作的《贵耳集》自序,可以得知《贵耳集》成书于淳祐元年(1241),晚于《桯史》,笔者认为,张端义此文应是摘自岳珂《桯史》。
第三则材料来自刘克庄的《后村集》,他一共在两处提及鹿何一事:
《乞挂冠状》载:“孝宗朝郎有鹿何者,年未五十,谢事而去,朝廷不夺其志,公卿皆饯其行。……欲望钧慈俯衿危悃,采鹿何之故事,考淳熙之已行。”
《王魏公送中舍诗》:“淳熙间即有鹿何者,甫四十谢仕[5]。”
从上面两处,可以得出,刘克庄不仅说明了鹿氏致仕是年甫四十,并且言明其致仕是在孝宗淳熙年间,这就极大地缩小了鹿氏致仕的时间范围。而值得注意的是,《乞挂冠状》一文题后标有“辛亥”字样,据推算,刘克庄此状应作于淳祐十一年(1251),更晚于岳珂及张端义,但因其文中说明致仕事在淳熙年间,所以应不算是阅览前二书而作。
那么,综合来看,记载鹿何未满五十岁致仕的文献数量较少且都来源于或不早于岳珂《桯史》。但《桯史》仅为私家史料笔记,也夹杂不少岳珂道听途说之事,因此“四十致仕”的说法基本无法得到确证,还需进一步探究。
二、五十致仕考
五十致仕的材料分五十周岁、五十一岁、五十二岁、五十三岁和五十四岁致仕五种,后文按照年龄顺序一一讨论。
首先是周必大为鹿何饯别而写的诗,题为《饯送鹿伯可致仕直阁兼简吴明可致政给事》(括号内为原文小字注):
垂车七十古来稀,况是丁年解鞅鞿。神武衣冠洪景挂,都门供帐仲翁归。前衔新命俱郎宿,处士儒冠总少微。(《李寻传》:少微四星主处士儒学之官。郎中以秘阁休官,故云)林下若逄龙阁老,为言台岭转光辉[6]。(吴芾明可以龙图阁直学士致仕居台州)
题后有小字云:“伯可年五十自郎曹乞休致,特转朝奉郎,除前职。”而在该卷卷首,则有题曰《古律诗五十二首》,后小字云:“起淳熙戊戌,止戊申临安”。淳熙戊戌应是淳熙五年(1178),淳熙戊申应是淳熙十五年(1188),周必大这首诗写于这十年之中,那么可以推测出,鹿何致仕的时间应在淳熙五年(1178)至淳熙十五年(1188)之间,这与上文刘克庄材料中所说的淳熙年间吻合,但与刘克庄所记载的具体致仕年龄不符,周必大给出的致仕年龄是五十周岁。
第二则材料来自鹿何的好友王质,他曾写过一篇《书鹿伯可事》,其中记载鹿何的致仕一事,载于王氏《绍陶录》卷下,其中写道:
君名何,字伯可,再举登庚辰甲科,资精悍、才踔厉……无何,亟引章求谢事,年五十有一也[7]。
文中还曾提到:“君今居乡强健,初无他怡,愉良有适也。”可见撰文之时,鹿何仍健在,文末还有“癸卯正月十五日泰山王质题”,癸卯年应是淳熙十年(1183),至此可以推断,淳熙十年(1183)正月时,鹿何已致仕归乡并且健在。那么可以进一步缩小鹿氏的致仕时间——应在淳熙五年(1178)至淳熙十年(1183)之间,而王质给出的致仕年龄是五十一岁。
第三则材料来自地方志。《(嘉定)赤城志》是南宋陈耆卿主编的一部台州地方志,陈耆卿与鹿何都是临海人,并且前后相隔几十年,相比同时期的周必大和王质二人,其记载的可信度虽然稍低,但仍然值得重视,现将其录于下:
鹿何,临海人,字伯可,历监登闻鼓院、通判吉州、知饶州、诸王宫教授、屯田金部郎官,年五十二乞致仕,进朝奉郎、直祕阁官[8]。
可见,陈耆卿给出的致仕年龄是五十二岁。
第四则材料是收录在阮元主编的《两浙金石志》中、由楼钥所撰的《宋鹿伯可墓志铭》。文中有多处阙漏,幸而涉及鹿何致仕年龄和去世年龄的部分尚完整,现录于下:
……君生于建炎之元,至是年才五十有三,况以循良之课入为名曹,日响于用,翩然乞身而去,(下缺)节,万众钦叹其行也。……钥时自敕局赘倅于台,访君之庐,崇冈碧溪,老木拥门,主人欣然出迎,望之使人(下缺)之贱诗而还。……官满再过之,问君乐乎,笑曰:“不见其乐,但觉日长耳。” ……别四年而讣闻,盖十年十月七日,哀哉[9]!
从这段话中可以得出三个关键信息,一是鹿何生于建炎元年(1127),二是鹿何致仕时五十三岁,三是鹿何是在淳熙十年十月七日去世。因此,推算得出,鹿何致仕应在淳熙六年(1179)。而淳熙六年(1179)致仕,至淳熙十年(1183)去世,鹿何归乡时间显然不止两年,这与岳珂记载相悖。
而上文中楼钥称自己曾两次拜访鹿何,所赋之诗均收在《攻媿集》卷八。第一次拜访鹿何“自敕局赘倅于台”。楼钥在淳熙元年(1174)尝调任详定一司敕令所删定官,而在淳熙五年(1178)时出任台州通判,这在《攻媿集》中也有提及。因此,鹿何致仕应在淳熙五年(1178)之后,这与我们在周必大的材料中得出的结论一致。
后文又:
……娶应氏知楚州宝应县权之女,先君十五年卒,有贤行,君自为之志,其文甚(下缺)赠安人塟于钟晖乡白隩。……十一年仲冬丙申,举君之丧合于应安人之墓。
值得注意的是,上文楼钥说“讣闻盖十年十月七日”,这里却说十一年仲冬举丧合墓。在丧葬礼仪上,中国古代一直都有停丧之俗,“天子七日而殡,七月而葬;诸侯五日而殡,五月而葬;大夫、士、庶人三日而殡,三月而葬[10]”,宋时此举更甚,但并非是完全按照古制执行。“为择好的墓地,有将死者灵柩停放数年而不葬的;也有因下葬之日逢凶辰,往后推延葬期的[11]”,因此,楼氏所撰墓志铭中,鹿何去世和其后与妻合葬之间所差的一年,极有可能就是停丧而致,鹿妻先葬于钟晖乡白隩,鹿何子也因父而得官,既无择墓之虞,也无钱财之忧,便是为择日而停丧。
根据这篇墓志铭得出的结论是,鹿何生于建炎元年(1127),致仕年份在淳熙六年(1179),去世时间为淳熙十年(1183)十月七日。值得说明的是,前文曾提到王质在淳熙十年(1183)正月时撰文言鹿何身体“强健”,而在同年十月七日就去世,极有可能是急病去世,两则材料并不相悖。
接下来看第五则材料。这则材料来自徐松辑出的《宋会要辑稿》,其中收录了允许鹿何致仕的诏令,现录于下:
(淳熙)六年十月二十六日,奉议郎、金部员外郎鹿何年未六十,自乞休致,诏除直秘阁致仕。
后小字云:
何年五十四,未觉衰老而止足,遽求休致,上以其志可嘉,故有是命[12]。
诏令中的时间是淳熙六年(1179)十月,这与上文推断出的致仕时间淳熙六年相合。而诏令后小字却说鹿何当年五十四,那么根据推算,鹿何应当是靖康元年(1126)生人。
而关于鹿何的生卒年信息,范成大曾在诗中提及,诗题为《寄题鹿伯可见一堂》,共三首,现只录其中相关的一首:
生来于君一岁长,决去愧我三年迟。今世谁不落第二,着鞭尚续堂中诗[13]。
范成大生于靖康元年(1126),鹿氏少范成大一岁,即生于建炎元年(1127),也与楼氏所撰墓志铭相合。可知《宋会要辑稿》中小字注云鹿氏五十四岁致仕应误;范成大曾于淳熙九年(1182)乞休,鹿氏淳熙六年致仕(1179)也与之吻合。
三、结语
综合来看,鹿氏生于建炎元年(1127),淳熙六年(1179)致仕,年应五十三岁,终于淳熙十年(1183),卒年五十七岁。反观前文材料,岳珂在致仕年龄上有明显的夸张成分,而他所云“居二年以微疾卒”也是经不起推敲的;朋友王质所说五十一岁致仕也极有可能是误记使然;《宋会要辑稿》中诏令所记载的致仕时间应该是准确的,但其后小字注所说的五十四岁致仕是错误的,由于《宋会要辑稿》本为徐松从《永乐大典》中辑出,其中的小字部分或注明出处(如《国朝会要》《宋史》等),或不注出处,情况较为复杂,所以无法得知五十四岁致仕说的来源;而楼钥所撰墓志铭才是唯一准确记载了鹿何致仕年龄的材料。
鹿氏五十三岁致仕回乡一事被诸家误记纷纷,究其原因,在于其致仕年龄未到而主动褪去官服,成为时人推崇敬佩的淡泊名利之典范。《礼记》云:“大夫七十而致事。”两宋时基本沿用七十致仕的古制,并且在官员致仕之后给予丰厚的待遇以保证其颐养天年,但大多数官员仍然不愿意提前交出权柄,因此,提前致仕在当时社会虽为礼法所尚,真正做到这点的人仍然不多。而这也间接导致了作为少数人的鹿何在提前致仕之后,其事迹在传播过程中出现了失实、甚至是夸张的情况,《桯史》等笔记的记载就是很好的例子。但从另一方面来说,这也证明了笔记的局限性:虽然存在一定史料价值,但龙蛇混杂,难免出错。在将其作为参证的同时,也一定要注意材料本身的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