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序词浅谈
2017-04-14刘燕刘克庄
刘燕 刘克庄
摘 要: 节序词是以时令节日、民俗风情为表现对象的一类词作,是宋词各类题材创作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刘克庄节序词共22首,占其词作总数的十分之一弱。其节序词不仅对宋代民风民俗有着清楚的展示,同时也是词人内心情感的独特表达。对后村节序词的探讨一方面有利于我们更好的了解南宋社会的生活民情,另一方面也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刻的体悟刘克庄其人其词。
关键词: 刘克庄 节序词 民俗风情 心迹
刘克庄(1187—1269),字潜夫,号后村,福建莆田人,南宋后期著名词人,生于宋金第二次和议成后的第23年,逝于元灭宋的前十年。刘克庄出身世家,少有大志,得荫补官,一生经历孝宗、光宗、宁宗、理宗、度宗五朝,曾任县令、知府、工部尚书等官职,皆因性格刚正,为当权者所不容。在他几十年的宦海生涯中,共四次在朝为官,四次罢官下野,极尽波折。
后村词现存共269首,其中节序词22首,占总数的近十分之一。其中,上元词4首,上巳词1首,端午词3首,七夕词1首,重阳词10首,中秋词3首。宋代文人敏感而多情,作于四时八节的节序词在为我们展示宋代民俗风情画卷的同时,也为我们剖析宋代文人幽远深曲的心灵世界提供了文本。作为“不欲以词人自域”的坚定爱国者,后村的节序词中有着非常丰富的内容。
一、民俗风情的展示
中国自古以农业立国,自先秦始,先民的生产生活中就衍生出了各类岁时节日。这种情况折射到社会文化领域,便形成了特殊的节序诗词传统。易蓉在谈及宋代节序词时曾说过:“宋代节序词……淋漓尽致的展示了‘祛灾、祁愿、祝福和‘赏心、乐事、良辰这两大宋人节日民俗生活主题,为后人窥视宋人的民俗心理、文化性格及价值取向开启一扇独特窗口。”[1]在后村的22首节序词中,有多篇作品都为我们展示了宋代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
(一)端午节
在中国古代,五月被视为“毒月”,五日被看成是五月中最不吉利的日子,故而端午节便成了一个祛灾避祸的节日。《梦粱录》云:“其日正是葵榴斗艳,桅艾争香,角黍包金,曹蒲切玉,以酬佳景,不特富家巨室为然,虽贫贱之人,亦且对时行乐也。”[2]但至今关于端午节起源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仍然是纪念屈原说。后村端午词共3首,在《满江红·端午》中,他写道:
梅雨初收,浑不辨、东陂南荡。清旦里、鼓铙动地,车轮空巷。画舫稍渐京辇俗,红旗会踏吴儿浪。共葬鱼娘子斩蛟翁,穷欢赏。
词人为我们详细描绘了端午佳节万人空巷、鼓声动地,画舫争渡、红旗招展,人们在一派红火喧闹之中乘风踏浪、勇赛龙舟的场景。再如《贺新郎·端午》上阙:
深院榴花吐,画帘开、綀衣纨扇,午风清暑。儿女纷纷夸结束,新样钗符艾虎。早已有游人观渡。老大逢场慵作戏,任陌头、年少争旗鼓,溪雨急,浪花舞。
正值端午时节,天气渐渐转热,榴花吐红,人们身着麻衣、手执团扇,享受着夏日午间清风的凉爽。小儿女们纷纷佩戴钗符艾虎,争相夸耀自己的装束。少年们摩拳擦掌,准备在龙舟竞渡中大展身手。红旗飘摇,浪花飞舞,一片热闹欢腾的景象。
(二)元宵节
在宋代种目繁多的节日中,元宵节是最为热闹、最为隆重、最为平民化的一个节日。对于宋人来说,节日不仅意味着消灾祈福,更意味着对物质生活和生命享受的追逐。“宋人已经从魏晋士人挑战生命极限的天真空想中跳了出来,他们清楚地认识到不可能增加生命的长度,于是自觉地走上了增加生命密度的道路上来。”[3]宋代词人对元宵佳节普天同庆的盛况吟咏甚多,如吴礼之《喜迁莺·闰元宵》:“花市又移星汉,莲炬重芳人海。尽勾引,遍嬉游宝马,香车喧隘。”[4];辛弃疾《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5];周邦彦的《解语花·元宵》:“风消绛蜡,露浥烘炉,花市光相射。桂华流瓦,纤云散、耿耿素娥欲下。衣裳淡雅,看楚女纤腰一把。箫鼓喧、人影参差,满路飘香麝。”[6]正如张炎所评:“不独措辞精粹,又且见时序风物之盛,人家宴乐之同。”[7]
后村的上元词共4首,正面描写上元佳节繁盛热闹的词只有一首《生查子·元夕戏陈敬叟》:“繁灯夺霁华,戏鼓侵明发”,繁华璀璨的灯光夺去了月亮的光华,笙萧锣鼓彻夜不停的喧嚣至天明。以天上月光之皎洁明亮衬托地上灯光之璀璨,以彻夜不停的萧鼓声写游人之多,游兴之高。下片中,词人悬想友人陈敬叟仿汉代张敞为夫人对镜画眉,西楼焚香拜月,“浅画镜中眉,深拜楼西月”,正映衬元宵佳节团圆温馨的氛围。
(三)中秋节
中秋,也称“仲秋”,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富有人情味的节日。在这个丰收的季节,人们庆祝着五谷丰登,期盼着花好月圆。刘克庄中秋词共《满江红·丁巳中秋》、《水调歌头·癸卯中秋作》、《木兰花慢·丁未中秋》3首,其中多有对中秋节日的描述与感怀。“景物东徐城上,岁月北征诗里,圆缺几时休。俯仰慨今昔,惟酒可浇愁”写中秋饮酒;“隔翠幌银屏,新眉初画,半面犹遮。须臾淡烟薄霭,被西风扫尽不留些。失了白衣苍狗,夺回雪兔金蟆”写思妇思夫的绵绵情愫。词人借中秋特定场景与氛围,思念亲友,抒发愁绪,慨叹时事,为后村节序词增添多重文化意蕴。
除此之外,后村词中亦有涉及重阳节、上巳节及七夕节的词作,也对节日风俗有或多或少的展示。如重阳节里的饮酒、赏菊、登高(《贺新郎·忆昔俱年少》);上巳节里的“曲水流觞”(《忆秦娥·上巳》);七夕节里的“拜月”(《清平乐·风高浪快》)等等,在此不作一一赘述。
二、词人心迹的剖白
节序词在展示宋代社会民风民俗的同时,也嵌入了词人对社会人生的独特理解和体悟。词人们在用细腻的笔触记录热闹的节日场景、呈现民风民俗时,不可避免地渗入了士大夫文人历尽千帆后的人生感受。而由于所处时代以及个人遭际的不同,节序词在不同时代与不同词人之间表现出了迥然不同的情感态度。
作为辛派词人中的佼佼者,后村向以豪放词风著称。然而,时代却没有给予他安稳的岁月和足够的空间去追逐更大的才名。彼时的南宋王朝在風雨中摇摇欲坠,整个国家“由统一走向分裂,始终苟全于北方强大的军事威胁之下,一直承受着异族随时入侵的巨大精神压力。”[8]而即便在这样民族垂危的时代,许多词人仍旧流连于燕燕轻盈,诗酒度日。正因为如此,刘克庄才不满当时一般词人的吟红刻翠、消极避世,而屡屡在词中为艰难时局而哀叹,为抗击外敌而呼号,为壮志难酬而悲泣。因此,对刘克庄节序词的探讨不应止步于对民俗风情的揭示,而更要剖析其潜藏于字里行间的或豪壮或悲愤的情感表达。
(一)、高标孤傲之忧国之思
南宋末期,统治阶层苟且偷安、不思进取,稼轩诸公发出的词坛亢奋之音也渐渐微弱。当时的文人拨弄风月,追求超凡脱俗的“雅趣”,企图自我麻痹。作为“不以词人自域”的爱国者,刘克庄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清醒的头脑。他借歌妓之口说出平生志向:“羞学流莺百啭。总不涉,闺情春怨。”[9]在《辛稼轩集序》中,他赞赏辛弃疾的词:“公所作大声镗鎝,小声铿鍧,横绝六合,扫空万古,自有苍生以来所无。”[10]在国家危亡的时刻,他敏锐的察觉到了国将不国的残酷现实,自觉用词来讨论国事、抒写抱负、参与现实,在一片靡靡之音中发出了振聋发聩的爱国呼号。
在重阳词《贺新郎·癸亥九日》中,作者以开头的“湛湛长空黑,更那堪、斜风细雨,乱愁如织”和结尾的“鸿去北,日西匿”来暗喻国势凌夷的南宋王朝如风雨中的一片小舟、如西山缓缓降下的落日般让人痛心。“常恨世人新意少,爱说南朝狂客。把破帽、年年拈出”,同样是在此词中,词人用“孟嘉落帽”的典故讽刺那些一心效法魏晋风流只求己心安宁而不顾国事危殆的文士。从中,我们不难看出词人对国事的忧虑及对消极文士的不满。
(二)放臣逐子之民本思想
刘克庄生活于宋金、宋元之间战争此起彼伏的时代。南宋小朝廷“沉酣江左”,任由史弥远、贾似道等奸佼相继揽权专政,对外割城纳帛、屈膝求和,无力收复失地;对内则愈加横征暴敛,苟安偷生、欺压百姓。纵观后村的节序词我们发现,在表达忧国之思的同时,其词作中还有着极其明显的民本思想。
《满江红·次韵徐使君癸亥灯夕》
笳鼓春城,处处有、丰年语笑。浑忘却、金莲前导,青藜下照。白雪唱来偏寡和,朱颜老去难重少。羡遨头、四十已专城,真英妙。
奎文宠,崇儒教。田毛喜,宽租诏。有舂陵之什,无潮州表。怪雨盲风稀发作,华星秋月爭光耀。看来年、此夜侍端门,开佳兆。
《满江红·再和》
奎墨西来,落笔处、亲蒙天笑。谁信道、郡人生怕,福星移照。宾客唱予还和汝,使君安老兼怀少。况醉能同乐醒同文,新腔妙。
无诸国,渐声教。元结辈,宜明诏。恍梦中辽鹤,重来华表。一盏勘书殊简径,万灯侍辇曾荣耀。怪晴檐、干鹊语查查,公归兆。
这两首上元词皆作于宋景定四年的元夕,是后村步徐使军直谅词韵而作。不难发现,这两篇词作中丝毫没有对上元佳节花灯如昼的热闹盛况和全民狂欢的盛景做出描写,而是将目光放在了普通百姓的生活上,放在被“歌舞升平”的假象所掩盖的民生疾苦上。词作对徐使君在任期间的各项怀民政策逐一罗列,同时赞扬徐使君不计较个人利益得失,政绩斐然,赢得了人们的一致爱戴。事实上,在后村的其他词作中,不乏同情农民起义、反对滥施刑罚、劝诫官吏廉洁的内容。这种立足于儒家的仁爱思想,在整个宋词中也是很少见的。
(三)壮志未酬之悲愤哀吟
刘克庄少有奇节,一生不忘恢复中原故土。但在风雨如晦、奸佞横行的南宋末期,忠臣志士多遭贬谪,后村亦难以幸免。理宗嘉熙元年(1237)年,时年五十一岁的词人出任袁州知府仅数月又被罢免,并于闲居在家时写下了广为人知的《贺新郎·癸亥九日》:
湛湛长空黑,更那堪、斜风细雨,乱愁如织。老眼平生空四海,赖有高楼百尺。看浩荡、千崖秋色。白发书生神州泪,尽凄凉、不向牛山滴。追往事,去无迹。
少年自负凌云笔,到而今、春华落尽,满怀萧瑟。常恨世人新意少,爱说南朝狂客。把破帽、年年拈出。若对黄花孤负酒,怕黄花、也笑人岑寂。鸿去北,日西匿。
国事衰微,自己一腔报国之志尚无处施展,鬓边便已无情地生出了白发。往事了无踪迹,只留下衰颓的书生望着残破的神州大地凄凉落泪。纵有着“少年自负凌云笔”的才情和“老眼平生空四海”的英雄气概,却落得“到而今、春华落尽,满怀萧瑟”的结局。在这里,词人的个人身世遭际与国家前途命运的坎坷融合为一。
后村的重阳词大多写于晚年。在《贺新郎·宿雨轻飘洒》这首词中,词人写自己告老还乡之后,极目所见只有累累荒冢,“鹤归旧里空悲咤。叹原头、累累高冢,洛英凋谢”。昔日好友俱已作古,而自己也已经年老体迈,“老去登临无脚力,徙倚屋东篱榭”。在《贺新郎·忆昔俱年少》中,词人写道:
忆昔俱年少,向斯晨、登高怀古,赋诗舒啸。追数樽前插花客,人物并皆佳妙。禁几度、西风残照。元子寄奴曾富贵,到而今、一一消磨了。君不乐,后人笑。
山南山北添华表。叹归来、谢池草合,黄台瓜少。老去爱持齐物论,谁管彭殇寿夭。待细说、教天知道。不羡两苏并二宋,愿弟兄、岁岁同吹帽。杯到手,莫辞釂。
这首词以追忆年少时与好友登高怀古、指点江山始,以悲叹身世、并试图自我劝慰终。当昔日高歌畅饮之人已乘鹤归去,当年少的踌躇满志遭遇现实的种种挫败,词人为化解满腔悲慨,便以历史上曾威风一时但功名终随时间流逝的桓温和刘裕来宽解自己。作为一个无缘朝堂、无法建言献策的“累臣”,他的愤世嫉俗、清高孤傲甚至愤懑疏狂,都充满着被经国治世所遗弃的受伤之人的无奈和苍白。后村的一生几度宦海沉浮,建功立业的抱负始却终未能实现。这种壮志未酬之悲愤化为无力的哀吟,为后村的词作抹上一层凄凉的底色。
如果说后村的词作是我们理解刘克庄的一扇门,那么节序词可以说是这扇门中几乎被遗忘的一个角落。探究这些节序词,不管是对南宋民俗民风的进一步展示,还是对词人内心情感的细致剖白,都让我们受益匪浅。廓清后村节序词的基本内容与所含情感,对我们全面理解和把握后村词的个性特征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易蓉.民俗风情画卷的展示[J].中国韵文学刊,2002(2).
[2]四库全书(第589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杜,1957:22.
[3]苏珊·郎格.情感与形式[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6.
[4]唐圭璋.词话丛编(第1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6:2277.
[5]唐圭璋.词话丛编(第1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6:1884.
[6]唐圭璋.词话丛编(第1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6:608.
[7]唐圭璋.词话丛编(第1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6:264.
[8]诸葛忆兵.宋代文史考论[M].北京:中华书局,2002:141.
[9]唐圭璋.全宋词(第4册)[M].北京:中华书局,1965:2629.
[10]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中)[M].北京:中华书局,1962: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