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元鸿主任治疗心力衰竭经验
2022-12-05路青李元鸿
路青 李元鸿
(靖远县中医院,甘肃 白银 730600)
心力衰竭(以下简称“心衰”)是多种原因导致心脏结构和(或)功能的异常改变,使心室收缩和/或舒张功能发生障碍,从而引起的一组复杂临床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疲乏和液体潴留(肺淤血、体循环淤血及外周水肿)等[1]。其发病率高,五年死亡率远远高于多数癌症[2]。中医对心衰的相关论述最早可见于《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列出的四逆汤等治疗方药,临床疗效确切。
李元鸿主任系2021年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从事中医临床诊疗工作40余年,临床诊疗经验丰富,尤其擅长心脑病、脾胃病等内科疾病的中医药治疗,临证对心力衰竭的治疗有见解独到,常一剂见效。笔者有幸成为李老的继承人并随诊左右,现将其诊治心力衰竭的经验介绍如下。
1 病因病机
1.1 病名
传统中医学中无“心力衰竭”这一名称,与“心力衰竭”病名最接近的是“心衰”,最早见于《脉经》,载:“心衰则伏”,言心衰的脉象。根据其临床表现,心衰属于中医学中“心悸”“胸痹”“喘证”“痰饮”“水肿”“心水”“肺胀”等疾病的范畴[3]。1995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症分类与代码》明确提出心衰病的病名。《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篇》281条言:“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282条言“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虚故饮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以上两条《伤寒论》经文指出少阴病的主要表现为:但欲寐,欲吐不吐,心烦,自利而渴,小便色白,脉微细等。《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篇》言:“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燥,其人阴肿”,指出了心衰病的临床表现主要有心烦、气短、水肿和不能平卧等。李老结合现代医学对心力衰竭的认识和《伤寒杂病论》有关少阴病和心水的论述,认为心衰属《伤寒杂病论》之少阴病的范畴,其中《伤寒论》的少阴病属心力衰竭的缓解期,而《金匮要略》中关于“心水”的论述属于心力衰竭的急性发展期。心衰的临床表现中“疲乏”与“但欲寐”对应,“呼吸困难”与“不得卧”相对应,“体循环淤血及外周水肿”与“其人阴肿”相对应。心衰病病位在心,肺与心同居上焦,而心与肾同属少阴脉,故心衰与肺和肾关系最为密切。
1.2 病因
《灵枢·胀论》言:“夫心胀者,烦心,短气,卧不安”,《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篇》言:“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燥,其人阴肿”,指出了心衰病的临床表现主要有心烦、气短、水肿和不能平卧等。根据多年临证经验,李老认为心衰的病因有内因和外因。外因为外邪直接侵袭手少阴心经,如病毒性心肌炎,导致心脏受损;或过量服用药物及有毒药品,耗伤心气,损伤心阴,如洋地黄、奎宁丁、阿托品、补液过快、补液过多等。[4]内因为心病日久或他脏病变影响及心之阴阳而引起,因心为“阳中之阳”,故外邪首先侵袭心之阳,日久致阴阳俱虚,但以阳气受损为主著。外邪反复感染、劳倦、思虑、饮食不洁等可诱发或加重病情,是促进心衰进一步形成并加重的重要原因。
1.3 病机
《素问·六节脏象论》言:“心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素问·金匮真言论》亦言:“阳中之阳,心也”。李老认为《素问》所载的“夏气”“太阳”“阳中之阳”,都是指心脏中存在的具有火热性质的阳气。《素问·萎论》又言:“心主身之血脉”,说明血液之所以能循环,全赖于心脏的推动,而心脏的推动全有赖于其所拥有的阳气。李老认为心是全身气血运行的中心,心气虚弱,心阳不足则鼓动血脉运行无力,可见乏力、短气、活动耐力下降,并易形成气滞血瘀而见心悸、心烦,同时又可累及肺、脾、肾,形成水液运化排泄障碍而见水肿,病程日久及肾,肾脏虚衰、肾阳亦不足则见四肢水肿、不能卧、夜间咳嗽、四肢厥逆等症状。如本病发展到严重阶段,心肾阳虚之极就会出现大汗淋漓、端坐呼吸等阳气虚脱的危险重症。同样,在临床中肺、肾、肝等脏病变亦可影响到心,使心脏的阴阳平衡失调,进而发展为心气不足、心阳虚弱、心血不足等病症。如临床常见到的肺源性心脏病,Ⅲ型、Ⅳ型心肾综合征等,其中尤以肺源性心脏病最为常见。肺部疾患久治不愈,肺气不足,胸中阳气亦随之衰弱;心肺同居上焦,肺主气、心主血脉,胸阳不足则心阳必虚弱,心阳虚弱则即见乏力、四肢厥逆等心衰之症候。现大多数医家认为[5]心衰的病机以心阳虚衰为本,血瘀、痰浊、水饮停留为标。
李老认为,心衰的病机既是少阴病的病机,少阴病之脉微细是心肾阳气虚弱的表现,但欲寐则为心肾阳虚、全身阳气不振、阴寒内盛、神失所养所致,故少阴病的病机为心肾阳虚,熊曼琪[6]亦认为少阴病确以心肾阳虚为多见。心肾阳虚则产生血瘀,心肾阳虚日久及脾,脾阳亦不足,则产生水湿、痰饮,故心衰以心阳虚弱为主,兼见血瘀、水停等病理产物。心衰证属本虚标实,本虚指心肾阳虚,标实为阳虚所产生的病理产物,有水湿、血瘀、痰饮等。
2 治则治法
李老在临床中以“六经辨证”为基础辨证论治心衰,认为心衰病多以心肾阳虚为本,水湿、血瘀等邪实为标,属少阴病范畴。根据《伤寒论》:“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等论述,临证时常以四逆汤为基础方加减温阳利水,治疗心衰。
2.1 四逆汤
《伤寒论》少阴病的提纲证所言:“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伤寒论》324条言:“少阴病,饮食入口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者,此胸中实,不可下也,当吐之。若膈上有寒饮,干呕者,不可吐也,当温之,宜四逆汤”。353条言:“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354条言:“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汤主之”。388条言:“ 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汤主之”。以上《伤寒论》条文均指出少阴病以四肢厥逆、脉象细弱等为主要临床表现,其病机为少阴心之阳气虚衰,阴寒内盛为主,兼见少阴肾及太阴脾之阳气虚弱。因此,治疗主要从少阴心入手,温心阳,同时兼顾温补中焦脾阳及下焦肾阳。于是以温热之药为主组成的四逆汤遂应运而生,以急温补上中下三焦之阳气,恢复人体阴阳之平衡。
四逆汤典型应用为少阴病寒化证,病机为心肾阳虚、阴寒内盛,可见四肢厥逆、下利恶寒、精神萎靡、脉沉微细等症状,其中典型症状为四肢厥逆,原文见于《伤寒论》第353条、354条和388条。四逆汤证的典型临床症状有二:一是有津液大量流失的病史,如用药或治疗不当而引起的大量发汗、重复发汗,或者应饮食不节或误用药物而导致出现剧烈吐,或严重下利等临床症状;二是心肾之阳气虚衰的临床表现,如出现四肢肘膝关节以下冰凉。四逆汤原方为:炙甘草(二两),干姜(一两半),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四逆汤原方重在回阳救逆[7],方中附子大辛大热,上助心阳以通脉,下补肾阳而破阴,为“回阳救逆第一药”;干姜温中散寒,回阳通脉,与附子相配一走一守,气味雄厚,扶肾阳而破阴;炙甘草性温而补,补脾胃而调诸药,且可缓姜附燥烈辛散之性,使其破阴复阳而无暴散之虞,同时和干姜一起强土以抑水。三药同用,可达速温心肾之阳,达到散少阴之寒、回阳救逆的功效。李老在临证中,易生附子为炮附子,加减四逆汤治疗心力衰竭,疗效可靠,常一剂见效。
2.1.1 常用剂量
李老临证之时根据心衰患者病情轻重,常将四逆汤分为小剂量和大剂量两种情况应用,小剂量为泡附子8 g,炙甘草15 g,干姜12 g;大剂量为泡附子15 g,炙甘草30 g,干姜24 g,均水煎分两次口服。
2.1.2 加减变化
仲景运用临证之时以四逆汤为及基础方,加减应用的类方有四逆加人参汤,干姜附子汤、茯苓四逆汤,通脉四逆汤,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白通汤,白通加猪胆汁汤等。李老在临证中根据以上《伤寒论》四逆汤类方和心衰患者的症状在四逆汤的基础上随症加减,如患者出现精神萎靡不振,则用四逆汤加大剂量酸收的山茱萸,补肝肾的同时,滋阴以防阳气虚脱,常用到90~120 g。如患者大便稀、不成形,则四逆汤中干姜的用量要大于附子的用量,以补脾胃之阳,加强中焦运化之力。如患者大便干、成形,则四逆汤中干姜的用量要小于或附子的用量,以防温燥太过损伤津液;如患者体液潴留明显则加大剂葶苈子,一般用至30 g,待患者水肿明显消退后即减至15 g以下,以防葶苈子苦寒太过而伤脾阳;如患者出现大汗淋漓等虚脱症状,则加用龙骨30~45 g、牡蛎30~45 g重症安神,同时配合山茱萸以增加四逆汤收慑阳气之力,回阳救逆;如患者乏力等气虚症状明显,则加用黄芪或白术,以补气;如患者舌质紫暗,可加丹参、川芎等活血之药,以祛瘀。
2.2 辨病论治
现代医学认为[8],可导致心力衰竭的常见疾病有缺血性心脏病、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高血压病、肺源性心脏病、心律失常、肾功能衰竭等。李老临证之时遇到心力衰竭合并其他疾病时,以四逆汤为基础,根据导致心力衰竭的原发疾病或心力衰竭合并疾病,及“阴阳”“气血”“虚实”等情况,随证加减治疗,亦取得满意疗效。如合并冠心病的心力衰竭,李老认为,临床多见气虚挟痰挟瘀,闭阻心脉,可在四逆汤的基础上酌情加用党参、白术、黄芪、半夏、枳实、薤白、川芎、红花、丹参等药物,以益气活血、祛痰通脉;若见气阴两虚之候,则在四逆汤基础上加用党参、麦门冬、五味子、丹参等药物以益气养阴活血通脉。合并风湿性心脏病的心力衰竭,李老认为,常常为风寒湿邪伏留,反复发作,治疗在四逆汤的基础上加用威灵仙、桑寄生、希莶草、防己、鸡血藤以祛风除湿;同时,因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大多合并有心脏瓣膜疾病,李老治疗时常加入枳实、薤白以宽胸理气,同时叮嘱患者注意防寒避湿,预防感冒,防止风寒湿邪再次侵入人体为害,加重心力衰竭阳气不足的状态。合并肺源性心脏病的心力衰竭,李老临证常在四逆汤的基础上加用三子养亲汤或加用海浮石、蛤蚧等温肾纳气,降逆平喘;但对于肺源性心脏病合并感染表现为喘促、咳嗽不能平卧者,又当泻肺利水,清热化痰,常在四逆汤基础上加用葶苈大枣泻肺汤以标本兼治。合并高血压病的心力衰竭,李老认为大多伴肝阳偏亢,需配合平肝熄风法,常在四逆汤基础上选用决明子、石决明、代赭石、龟甲、牡蛎、钩藤等药物,以潜阳,收慑上亢之浮阳;若心力衰竭症状尚不明显,可先按高血压病辩证施治,常常也可取得改善心力衰竭症状的效果。合并糖尿病或甲亢的心力衰竭,李老认为,临证多见气阴两虚证,治疗一般以四逆汤为基础方加用生脉散,此外糖尿病患者可根据患者血糖及口渴、乏力、多食、多饮、多尿等临床症状加用山茱萸、桑螵蛸、黄连、石膏、天花粉、仙鹤草、怀山药等,其中怀山药一般从量宜大,一般用60~90 g,天花粉常用至45 g左右;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常加用浙贝母、生牡蛎、玄参等药物,以化痰软坚、散结。
3 典型病案
3.1 病案1
患者88岁,男,2019年7月26日以“间断性双下肢浮肿2年,加重1个月余”收住入院。患者家属诉患者于入院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下肢浮肿,患者到人民医院就诊,给予口服呋塞米治疗(具体剂量不详),上述症状缓解;此后患者双下肢浮肿时有发作,患者口服呋塞米控制。于入院1个月余前,无明显诱因患者再次出现双下肢浮肿,患者口服呋塞米上述症状未见明显缓解,患者遂来我院就诊。入院时症见:神志清楚,精神萎靡,双下肢浮肿,双上肢浮肿,乏力,稍活动则出现气短,饮食差,腹胀,无咳嗽咳痰,无胸闷胸痛,小便少,大便不成形,舌红苔薄白,脉弦细。查体:颈静脉有怒张,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双侧胸膜摩擦音,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尖搏动未见异常,未触及震颤,心界叩诊扩大,心率68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无心包摩擦音。双下肢重度水肿。CT示:双肺间质纤维化,双肺散在肺大泡,双侧胸腔积液伴双肺下叶膨胀不全,心包积液,主动脉及冠状动脉硬化,腹水;心电图:心率60次/分,异常Q波,r波递增不良,异常心电图;NT-proBNP >10 000 pg/mL;其余辅助检查基本正常。西医诊断为急性心力衰竭;中医诊断为心衰病,心肾阳虚证。在给予西医常规治疗的同时,予以温阳利水之剂:黑顺片12 g、干姜15 g、炙甘草18 g、葶苈子30 g、白术15 g、丹参15 g、山茱萸90 g,3剂,水煎,分2次口服。第二日,患者上肢水肿完全消退,双下肢浮肿较前好转,乏力、气短等症状好转;3剂服完后,诸症明显好转,下肢轻度浮肿,继续给予温阳补脾活血利水之煎剂:黑顺片10 g、干姜12 g、炙甘草18 g、葶苈子15 g、白术15 g、丹参15 g、山茱萸25 g。3剂后患者主症消退,于8月2日常规办理出院。
按:本案患者高龄,病程日久,迁延不愈,损伤心肾阳气,心肾阳气不足,日久脾阳亦自不足。心脾肾三脏阳气虚弱,无力温洵心脏,心脉受损,心神失养,则感气短、乏力;肾阳不足,膀胱气化功能受损,故见水肿;脾阳虚弱,运化失常,则见腹胀、稀便、大便不成形。患者心脾肾三脏之阳气均不足,血脉运行无力,故兼见气虚、血瘀之象。患者舌质红说明,长期口服利尿剂以出现伤阴之象。方中四逆汤以温补心、脾、肾三脏之阳,加葶苈子以利水、加白术以补脾益气、加丹参以促进血液运行、加山茱萸以滋阴并防虚脱,全方共奏温阳利水、标本兼治,故能取得浮鼓之效。
3.2 病案2
患者75岁,女,主因“恶心呕吐10天”入院。现病史:患者及其家属诉患者于10天前无明显诱因从上级医院出院(住院诊断为心力衰竭)回家后即出现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患者家属自行购买胃必治、胃复安、雷尼替丁等药物口服治疗(具体剂量不详),上述症状未见明显好转,吃饭喝水均会引起呕吐;2天前患者到当地诊所就诊,给予口服中药煎剂治疗,上述症状仍未见明显好转,患者家属遂于2019年1月31日来本院就诊。入院时症见恶心,呕吐,呕吐清水,乏力,气短,无腹痛,无胸痛,无发热,无腹泻,舌淡苔薄白水滑,脉细弱。患者自发病以来,神志清楚,精神差,饮食差,食入即吐,睡眠差,小便少,无大便,通气好,体重未见明显增减。患者既往患有高血压史30余年。否认糖尿病、脑血管疾病、精神疾病史。曾行两次PCI手术史。入院查体为体温35.8℃,脉搏呼吸84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70/80 mmHg,双肺呼吸音粗,双下肺可闻及少量湿啰音,心尖搏动未见异常,未触及震颤,心界叩诊无扩大缩小,心率84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无心包摩擦音。双下肢无水肿。肾功2项为尿素10 mmol/L ,胱抑素C 2.25 mg/ L,钠111.8 mmol/L ,氯75.6 mmol/L,钾4.58 mmol/L,肌酐94.1 umol/L;B型脑钠肽7139.04 pg/mL。中医诊断为心衰病,心脾肾阳虚水盛证;西医诊断为(1)低钠血症,低氯血症;(2)急性心力衰竭;(3)高血压病3级(极高危);(4)冠状动脉狭窄(PCI术后)。治疗给予补钠、利尿、强心、抗血小板、改善心功能等对症治疗;同时给予中药煎剂四逆汤加减治疗,为黑顺片(先煎)9 g,干姜12 g,炙甘草15 g,砂仁(后下)8 g,桂枝12 g,苍术12 g, 茯苓30 g。2剂,每日一剂,水煎分2次口服。2019年2月3日查房,患者无恶心呕吐,无气短,仍乏力,食欲差。复查显示为NT-ProBNP 5046.24 pg/mL;电解质为钠124 mmol/L ,氯94 mmol/L,钙2.08 mmol/L,钾3.84 mmol/L。继续给予四逆汤加减治疗,为黑顺片(先煎)12 g,干姜15 g,炙甘草24 g,砂仁(后下)6 g,制山茱萸90 g,白术12 g,黄芪30 g。3剂,每日一剂,水煎,分2次口服。好转出院。
按:本案患者高龄,患有高血压病和冠心病日久,损伤心阳气,加之住院期间服用大量西药,导致脾阳亦虚弱。心脾二脏阳气虚弱,无力温洵心脏,心脉受损,心神失养,则感气短、乏力,脉细弱;脾阳虚弱,运化失常,胃不受钠则见恶心、呕吐,舌淡苔薄白水滑。方中四逆汤以温补心、脾二脏之阳,水湿为患,加砂仁、 桂枝、苍术、茯苓以温阳化水,全方共奏温阳利水、标本兼治,故能取得满意之效;两剂后患者恶习呕吐症状明显缓解,可进食,故去桂枝、苍术、茯苓,患者乏力明显故加制山茱萸、白术、黄芪以健脾补肝肾益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