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揿针联合依巴斯汀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观察

2022-12-03李燃熊玲玲赵菊花

右江医学 2022年11期
关键词:风团斯汀组胺

李燃,熊玲玲,赵菊花

(四川省南充市中心医院皮肤科,四川南充 637000)

荨麻疹,俗称“风疹块”,是皮肤黏膜由于暂时性血管通透性增高而出现的局限性水肿,即风团。 慢性荨麻疹(chronic urticaria,CU)为风团每周至少发作两次,持续时间超过6周者[1-3]。CU病因复杂,机制不明,迁延难愈,严重困扰着患者的生活、学习和工作[4-5]。在西医治疗中,第二代非镇静抗组胺药为一线治疗药物,虽能有效控制慢性荨麻疹的发作,但停药后很容易复发,难以完全根治[6]。我科通过对本院CU患者采用揿针联合依巴斯汀进行治疗,获得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2020年9月—2021年9月选取来南充市中心医院皮肤科门诊就诊的符合纳入与排除标准的慢性荨麻疹患者84例,其中,男48例,女36例,年龄18~60岁,平均(40.06±12.38)岁。将84例患者用随机数字表分为两组。其中,治疗组42例(男25例,女17例),平均年龄(39.86±12.53)岁,平均病程(3.45±0.83)个月;对照组42例(男23例,女19例),平均年龄(40.17±12.11)岁,平均病程(3.43±0.78)个月。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病程、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本研究方案获得了笔者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批准(南充市伦理委员会批准文号:2020年审137号)。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1)符合慢性荨麻疹的诊断标准[6]。(2)18~60岁,性别不限。(3)愿意且已签订了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近两周内服用过糖皮质激素或近一周内外用糖皮质激素或服用组胺受体拮抗剂。(2)孕妇或哺乳期妇女。(3)合并有心脑血管、肾、肝等严重的内科疾病或肿瘤、精神障碍患者。(4)一些特殊工种,如机动车辆驾驶人员、高空作业者等。(5)对依巴斯汀过敏者。(6)特殊类型的荨麻疹(如胆碱能型荨麻疹、寒冷型荨麻疹、其他有感染或药物等确切原因所致的荨麻疹等)。

1.3 方法

1.3.1 治疗方法两组病例均口服依巴斯汀片,1次/日,10 mg/次。(商品名:思金;规格:10 mg×10片/盒;生产企业:杭州澳医保灵药业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40503)。治疗组病例同时予以揿针治疗,取患者双侧“曲池”“血海”“足三里”穴进行揿针治疗,首先对治疗区进行消毒,后撕开密封纸,将无菌揿针垂直刺入上述腧穴,然后将胶布紧贴皮肤,操作过程中医者手指勿接触针头,以防感染。嘱患者3 d后取下,埋针期间,注意保持揿针周围皮肤干燥、清洁,4 d后清洁消毒皮肤后继续揿针治疗。每7天为一个疗程,1个疗程治疗2次。两组均连续治疗28天。

1.3.2 观察指标①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的风团及瘙痒情况;②记录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评分;③记录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的头晕、嗜睡等不良反应;④治疗结束1个月后,记录两组患者复发情况。根据2018年版中国荨麻疹诊疗指南的标准判定所有病例的风团及瘙痒评分[6],具体如下:无风团,计0分;风团小于20个/24 h,计1分;风团20~50个/24 h,计2分;风团>50个/24 h以上,计3分;无瘙痒,计0分;有瘙痒,但不明显,计1分;瘙痒明显但并没有影响患者睡眠等其他日常活动,计2分;瘙痒难以忍受且影响患者睡眠等其他日常活动,计3分。在治疗前后,采用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ermatology life quality index,DLQI)量表对两组患者进行生活质量调查,包括日常行为、工作学习、症状感受、娱乐休闲、个人活动等五个方面,共计10个问题,每个问题计0~3分,分值越高表明CU对生活质量影响越大[7]。

1.3.3 疗效判定标准[8]瘙痒评分与风团评分之和为总积分,症状积分下降指数(symptom score reduce index,SSRI),即疗效指数作为疗效评定依据。具体计算方法为:SSRI=(治疗前总积分-治疗后总积分)/治疗前总积分×100%。疗效评估标准为:①SSRI<30%为无效(无变化或继续加重);②30%≤SSRI<60%为微效;③60%≤SSRI<90%为显效;④SSRI≥90%为治愈。总有效率=(治愈病例数+显效病例数)/治疗病患总例数×100%。复发率 = 复发例数/(治愈病例数+显效病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 19.0对本研究中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对于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对于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中位数(四分位数)[M(P25,P75)]描述,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Mann-Whitney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百分数)描述,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水准:α=0.05,双侧检验。

2 结 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的比较治疗后,治疗组、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分别为80.95%、57.14%,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70,P=0.018)。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n(%)]

2.2 两组治疗总积分的比较两组治疗前总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总积分均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01) 。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症状评分比较[分,M(P25,P75)]

2.3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的比较两组治疗前DLQ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DLQI 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DLQI评分比较[分,M(P25,P75)]

2.4 两组复发率比较治疗结束1个月后,随访治疗有效的病例,治疗组复发5例,复发率为14.71% (5/34) ,对照组复发9例,复发率为37.50%(9/24) 。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92,P=0.046)。

2.5 不良反应治疗组2例发生头晕,2例出现嗜睡,对照组1例发生头晕,3例出现嗜睡。所有患者上述症状均较轻,未予特殊处理,在本研究过程中均未中断治疗。

3 讨 论

CU是一种致敏原因不明的常见过敏性皮肤病,以反复发作的风团伴瘙痒为主要特征,复发率极高[9]。目前,CU具体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一般认为被激活的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一些炎症介质(如组胺)系 CU 发病的中心环节[10-11]。而肥大细胞的活化又受到多种内源性或外源性的不同因素影响,如Ⅰ型超敏反应、慢性感染、凝血功能紊乱、维生素D 缺乏、精神因素等。包括依巴斯汀在内的第二代抗组胺药是治疗CU的一线用药[12-13]。作为新型H1受体拮抗剂的依巴斯汀,不仅对组胺的H1受体有选择性拮抗作用,还具有稳定肥大细胞膜的良好效果[14-16]。林虓钧的研究表明,依巴斯汀能抑制组胺诱导机体产生红斑和风团[17]。此外,依巴斯汀还能减少IL-4、IL-6 等炎症介质的分泌和释放,抑制炎症反应的发生,对介导CU的炎性反应递质的释放也能发挥有效的抑制作用[18-19]。本次试验中,单独口服依巴斯汀治疗CU总有效率达到57.14%,并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祖国医学在荨麻疹的辨证论治、病因病机、组方用药等方面有着海量的研究论述,在荨麻疹治疗学方面亦取得了非常大的成绩,说明了中医中药治疗荨麻疹存在的优势[20]。中医学认为,揿针通过持续地刺激穴位及皮部,可使神经营养功能提高,并且可增强经络间的联系,增加针感传导的时间,可激发经气、宣散气血,进而改善血气运行,调节气血阴阳,最终达到平衡阴阳、祛病除邪的目的[21-24]。而慢性荨麻疹多由气血阴阳失调,外风或内风搏结于皮肤所致[25]。曲池为手阳明大肠经合穴,善于开泄,既可疏风解表,又可清阳明之热,为治疗荨麻疹的要穴;血海位于足太阴脾经,主血分病,可调理营血,而收“治风先止血,血行风自灭”之功;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合穴,为强壮保健要穴,可益卫固表[26]。本课题组将此三穴合用,健脾益气、活血祛风,从而达到防治CU的目的。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28天后,治疗组总有效率相较对照组明显提高,在DLQI的改善方面,治疗组也明显优于对照组,表明采用揿针联合依巴斯汀的方法治疗CU可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两组在治疗过程中仅有个别病例出现头晕、嗜睡等轻度不良反应,均未中断试验,说明揿针联合依巴斯汀的方法治疗CU安全性好。治疗结束一个月后,两组相比,治疗组复发率明显降低,提示揿针联合依巴斯汀有望提升CU的远期治愈率。

综上所述,揿针联合依巴斯汀对CU疗效确切,还能改善远期治愈率,并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

猜你喜欢

风团斯汀组胺
中药洗剂对慢性荨麻疹患者的应用效果观察
儿童医院门诊口服抗组胺药应用情况分析
玉屏风颗粒联合卡介菌多糖核酸对慢性荨麻疹的治疗效果分析
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外周血嗜碱粒细胞CD63和CD203c的表达
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血清差异表达蛋白的筛选及C反应蛋白的测定
凯帕斯汀《变奏曲》的特点及启发
评价3种抗组胺药治疗慢性特发性荨麻疹的疗效
炎琥宁联合依巴斯汀片治疗急性湿疹疗效观察
依巴斯汀联合胱氨酸、卤米松治疗斑秃疗效观察
柱前衍生-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鱼粉中组胺的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