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背景下高职院校劳动教育探讨
2022-12-03李尚尚
李尚尚
(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园艺科技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0)
引言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随着教育体系和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教育结构正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所以高职院校必须要明确教育方向,将学生的综合发展作为教育目标,根据“三全育人”的教育要求,积极开展劳动教育,加强学生的劳动意识培养。这就需要高职院校针对当前劳动教育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探索优化改革劳动教育的有效策略,以深化劳动意识为目标,让学生能够在完善的教育体系中获得个人素质的全面发展,提高人才的社会核心竞争力,促进我国社会的发展。
一、“三全育人”理念分析
“三全育人”理念主要包括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和全过程育人三个方面。这一理念结合了马克思主义系统理论及现代人才的发展现状。在该理念的应用背景下,教育体系要加强各教育环节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高教育环节的合理性和系统性,使教育系统发挥最大的育人功能。该理念具有极强的教育指导价值,应用于实践中十分复杂,因此必须要优化教育结构,让任课教师与学校管理层认识“三全育人”的重要性,并将该理念贯穿育人的全过程,而不是将教育理念停留在某个教学活动或课堂中。所以,在“三全育人”理念背景下,强调教育工作和育人工作的系统性关系,注重教学主体、教学客体及教学场所之间的相互配合,帮助学生在系统性的教育环境中获得综合素质的有效提升,培养学生的思想素养与行为习惯。
二、开展劳动教育的必要性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实施劳动教育重点是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1]然而,高职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领域,承担了人才从学校进入社会的过渡教育。为了提高人才的综合实力和社会竞争力,必须要将劳动育人这一理念贯穿整个教育体系。对当下的大学生来说,科学有效的劳动教育能够帮助其掌握更高水平的劳动技能和自理能力,为其提供生活保障。同时,高职院校的大学生正处于步入社会的前期,必须要掌握一定的劳动能力才能在工作和生活中获得成长。然而,受我国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大部分学生在大中小学期间是在学校和父母包围的环境下成长的,没有良好的事务处理能力,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这并不符合我国当代大学生的培养要求,也无法保障大学生在毕业之后能够成为用人单位的核心人才。近年来,我国面临十分严峻的就业难的问题,除了基本的就业岗位缺失、就业竞争激烈外,学生的劳动价值观也是影响就业率的关键。有很大一部分学生毕业之后不愿劳动、不会劳动,劳动意识淡薄,在就业过程中会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问题。因此,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培养劳动意识和习惯,明确自身价值,实现自我成长与突破。在此背景下,应加强劳动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体能和抗压能力,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交往能力和责任意识,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工作和生活。当今社会越来越注重人才的创新能力,通过劳动教育创新教育模式和教育体系,采用多样化的教育方法,不断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可以为学生创新思维的养成打下良好基础。
三、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中存在的不足
高职院校的教育体系是影响劳动教育质量的关键,在高职院校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必须要将劳动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重点内容,构建全方位一体化的综合性教育体系,提升学生的劳动观念,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及家庭教育缺失等问题的影响,部分学生的劳动意识淡薄,在生活与学习中没有良好的劳动意识,在需要劳动时会推卸责任、逃避责任,再加上教师不注重劳动教育,导致劳动本身的教育功能被淡化。为了使学生能够树立良好的劳动意识,并肩负起劳动职责,学校必须要全面优化教育体系。对当前劳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后发现,影响劳动教育质量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教育主体及学习主体缺乏对劳动教育工作的重视
随着课程改革,学生在课堂中的地位由被动变为主动,教师和学生都应该作为课堂主体进行教学与学习,所以教师和学生必须认识到劳动教育的重要性,主动参与劳动教育,从而获得良好的教育成果。当今社会大部分人将知识改变命运的理念融入生活及学习中,这就导致部分人对体力劳动产生了极大的偏见。在这种畸形观念的长期影响下,劳动课程成为高职院校教育的附加课程,对劳动教育重视不足。教师在课堂及教育过程中很少提及劳动教育的相关内容,教育主体缺乏良好的教育意识。另外,学生也普遍轻视劳动课,认为劳动课对自己的未来发展并无益处。正是因为教育主体和学习主体都缺乏重视劳动教育的意识,影响了劳动教育的质量。开展劳动教育必须先在思想层面对高职院校的教师及学生进行教育引导,让他们认识到劳动在人类社会中的重要地位,树立良好的学习意识,主动融入学校的教育氛围。
(二)劳动教育内容过于片面化
劳动教育的重点应该是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而并非让学生进行单一重复性的劳动活动,因此在劳动教育过程中必须要注重发挥劳动教育的教育功能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对当下的高职院校劳动教育活动进行分析后发现,大部分劳动教育活动比较注重让学生体验单一重复性的体力劳动,忽视了劳动教育的实际功能,使学生在劳动教育之后并没有产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良好观念,反而觉得身心疲惫,对劳动产生了厌恶感,这并不符合我国的人才培养理念。在现代化社会发展的背景下,热爱劳动、崇尚劳动是我国的优秀传统美德,但是由于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中拜金主义盛行,大学生群体存在严重的享乐主义态度,这种观念对学生的成长及未来的发展都是非常不利的,因此必须要正确发挥劳动教育的育人功能。
(三)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与时代特色缺乏有效融合
高职院校是人才培养的核心领域,在开展各项教育工作时必须要结合当代社会的发展现状、学生的成长现状等方面,制定符合当代人才培养的教育策略。当代大学生主要以“00后”为主,由于当下的社会经济发展良好,大学生的生活环境富足稳定,这为学生提供了更多探索世界的机会,学生在各种文化氛围和新鲜事物的影响下产生了极强的好奇心及探索欲。但是,目前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仍旧采用生硬刻板的理论教育,教育方法不符合学生的年龄及心智特点,长此以往必然会影响学生的积极性[2]。劳动教育作为高职院校教书育人的重要环节,必须要选择符合学生年龄及时代背景的教育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核心,摈弃生硬死板的理论式教育,使教育内容生动有趣,贴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融入良好的劳动氛围中,通过教育引导使学生发自内心的热爱劳动,发挥劳动育人的核心价值。
四、“三全育人”背景下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工作策略
劳动是新时代背景下优秀人才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之一,但是受当今社会某些不良思想和学生个人学习意识的影响,大部分学生缺乏良好的劳动意识。尤其是在在校期间,大学生很少进行社会劳动实践,其劳动课程缺乏综合性、实践性和全面性,并不能让学生树立起良好的劳动意识,影响了我国优秀人才的培养目标。通过全面分析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中存在的具体问题,提出了开展劳动教育工作的实施策略。
(一)重视劳动教育,帮助师生树立劳动教育理念
高职院校是培养高级技术人才的重要领域,劳动教育是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一项艰巨任务,在“三全育人”教育理念下,高职院校必须要重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根据劳动教育的相关理念加强教师与学生的认识。首先,将劳动育人这一概念贯穿整个教育活动,可以着眼于当前学生的学习和就业现状丰富课程体系,开设特色课程,加强劳动教育与未来发展的融合关系。其次,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根据学校人才培养的相关标准不断拓展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设计符合当下人才培养要求的课程体系,完善实践课程比例,增加劳动教育和实践教育课程。最后,不断完善校园文化建设,积极开展与劳动相关的技能比拼与实践课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让学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累积劳动经验,塑造学生的劳动精神,让学生逐渐热爱劳动。
(二)加强教师培训,优化师资队伍
在现代化教育背景下,教师作为教书育人的主要力量,要想培养出更多优秀的高素质人才,就必须要有高素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因此,高职院校必须要加强各部门之间的联系,明确各部门之间的工作制度,完善教师培训体系,不断提高教师的工作能力和教学能力,形成高质量劳动育人综合教育格局。首先,高职院校应积极开设教师培训课程,带领教师外出学习,让教师掌握先进的劳动教育方式,从而优化传统的教育方法,提高劳动教育质量。其次,积极发挥“双师型”教师的作用,让专业教师能够基于劳动教育的相关要求开设实践课程,提高专业课程中的技术性、技能性和劳动性特色,构建多元化开放式的劳动教育[3],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思想及价值观的引导,树立良好的劳动意识。最后,将劳动教育作为高职院校教育体系中的基本部分,要求教师在开展其他课程的过程中,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
(三)制定多元化的评价制度,完善教育保障体系
为了进一步发挥高职院校的育人功能和服务特点,保障劳动教育能够顺利开展,必须要制定科学的评价制度,加强各机构和各组织之间的合作默契。首先,完善课程评价制度。根据劳动课程的质量,以及专业课中劳动内容的有效渗透对课程质量进行评价,选出优秀的代表性课程,为其他教师提供优化课程的参考,促进高校劳动教育能够以优质的课程为目标不断发展。其次,完善教师评价制度。在劳动课程开展过程中应根据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水平及教学成果进行评价,并制定明确的奖罚制度,全面提高教师的教育积极性,促进教师在课程中能够不断发挥自身实力,优化教育体系。最后,完善学生的学习评价制度,重点关注学生的思想情感和技能水平,加强校际合作,让学校、学生及企业都参与到劳动教育的教学指导评价中,体现多元化评价主体在教学评价中发挥的促进作用。在此背景下,还应依照“1+X”证书制度,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4]。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技能考核,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学习成果,不断提高学生的理论及技能水平,发挥劳动育人的最大教育价值。
(四)加强多方合作,发挥育人价值
在现代化教育体系中,高职院校必须要重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通过多样化的教育方法,加强社会各界的合作与联系,形成全方位一体化的劳动育人机制,将学校劳动教育与社会职业教育等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成长与发展的过程中实现个人劳动意识的提升。首先,学校应加强与家庭之间的合作,鼓励学生在家庭中发挥自己的劳动价值,这需要家长在家务中做到不娇惯、不宠溺孩子,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学校则应重视学生完成家庭劳动的质量,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家庭劳动,在生活中养成劳动习惯。其次,学校应加强与各企业之间的协作,通过校企合作开展特色教育课程,让学生参与企业的基础工作和劳动,解决在传统课堂模式下学生缺乏实践学习的问题,让学生在真实的劳动场景中获得知识与技能的同步提升,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劳动精神,使学生进入社会后能够适应社会环境。
结语
劳动意识和劳动精神是现代优秀人才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必须结合“三全育人”的教育要求,积极开展实践课程和理论课程,加强劳动与专业课的结合,增强学生的劳动意识,在劳动中提升思想道德、知识技能等,全面优化我国的人才培养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