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科竞赛中培养大学生工程实践创新能力的有效路径
2022-12-03杨李婷王昆
杨李婷,王昆
(南京邮电大学 a.工程训练中心;b.一流学科和高水平大学建设办公室,江苏 南京 210023)
引言
教育事业是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人才培养目标应以时代变化和社会进步产生的新需求为导向。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新技术和新设备开始应用于企业的生产与经营中,并对企业运行效率的提升和经济效益的增加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此背景下,对于大学生尤其是理工类专业大学生而言,既要建立完善的知识理论体系,又要重视工程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以便更好地适应未来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学科竞赛是高校依托于教学实践,以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和理论应用能力而创建的实践应用平台,对大学生工程实践创新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学科竞赛为切入点,探索提升大学生工程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路径,以此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一、大学生工程实践创新能力的基本内涵
目前,国内的高等教育主要是对大学生进行专业基础知识教学,待其构建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后,再逐渐培养实践应用能力,帮助大学生掌握如何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成果。具体来说,工程实践创新能力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指以专业基础知识为指导进行实际操作的能力,另一方面是指在实践过程中对现有技术和理论进行创新的能力[1]。因此,在当前加快对大学生工程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成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推动力。大学生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意义和作用,应从社会、高校、学生三个维度进行说明。
(一)从社会的视角来看
培养具备良好创新精神和过硬工程实践能力的大学生是助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近年来,国家机关和政府部门以立法及政策倡议的形式为高校工程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指明了方向,并奠定了总体发展基调,以此推动教育工作沿着既定的规划运行,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人才保障。
(二)从高校的视角来看
高等教育旨在培育专业能力全面、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可以为高校教育模式转变提供良好的借鉴意义,提高高校的综合教学质量,同时,这种教学模式转变的成功案例还具有一定的辐射效果,可以在高校之间进行扩散,从而带动国内高等教育水平的提升。
(三)从学生的视角来看
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大学生在走出校园后尽快融入社会的发展环境,使自身能力得到社会认可,进而在社会实践中实现个人价值。
二、现阶段高校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国内高等教育事业越来越强调工程实践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性,在结合本校教学实际和学科建设特点的基础上,构建了一系列专业实践平台,同时在理论教学中融入专业应用元素,不仅凸显了专业学习的价值取向,还有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但从整体来看,当前高校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暴露出一些不足和缺陷。
(一)对工程实践创新能力教学缺乏深刻认识
国内高等教育课程比重安排不合理是制约教育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主要表现为理论知识教学所占的比重较大,专业实践教学比重较小。随着企业对大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各高校开始着力改变这一现状,并建立了相对完备的实践教学体系。但是,在当前实践教学体系中,高校尚未对工程实践创新能力教学形成深刻认识,无论是培养内容还是教育方式,都缺乏全面性,整体教学效果难以达到预期目标,而且由于内容的陈旧和模式的单一,导致学生缺乏主动性,无法适应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的需要。
(二)工程实践创新能力的考核评价体系不健全
就高校的人才考核评价体系来看,考试成绩仍然是人才考核的重要指标,且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而实践考查内容所占的比重很小,且考核方式缺乏科学性,从而影响了最终的考核结果。对于理工类学科而言,其主要价值在于实际应用,因此,对学生专业能力的考核应以实践内容为重点。然而,受传统人才考核模式的限制,现有的人才考核难以准确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同时,任课教师对学科教学的评估也存在偏差,这一问题将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制约综合教学水平的提升[2]。
(三)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平台缺乏全面性
对当前各高校建立的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平台进行考察,发现既有能力培养平台大多仅关注某一学科或某项专业技能的培养,考虑到现阶段学科之间的交叉性越来越明显,这种单一性的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平台难以有效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限制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深入研究。因此,高校应认识到现有不足,通过建立有效的跨学科交流机制,提高实践教育平台的综合性水准。
三、学科竞赛对大学生工程实践创新能力提升的积极意义
(一)学科竞赛为大学生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提供了良好平台
高校学科竞赛的开设由高校主导,以该学科核心理论知识为重点,以大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为基本目标,在结合学科教学实际的基础上构建了专业实践平台。通过参与学科竞赛,大学生能够将专业理论知识应用于专业实践,并以该实践平台为根基,开阔视野,对现有理论进行扩展,探索出新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3]。同时,在参与学科竞赛的过程中,大学生能充分锻炼团队合作能力及科研素养,对其全面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学科竞赛有利于大学生建立专业自信心
学科竞赛是对学科教育的扩展,尤其是对于理工类专业而言,仅靠课堂教学难以达到良好的教学目的,且学生无法对专业学习的意义和作用形成正确认识,难以针对专业知识进行深入学习。而学科竞赛恰好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使大学生能够在实际应用中认识到该学科的价值,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并且在实践中认识专业学习的重点,进而有针对性地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建立良好的专业自信心。
(三)以学科竞赛为代表的实践教学是国内高校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方向
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完善高等院校教育体系和不断提升教学水平的重要方向,因此,诸如学科竞赛等为代表的实践教学应尽快纳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推动高等教育水平不断提高。随着各高校落实学科竞赛这一实践教学模式,为高校人才培养方式转型升级提供了重要的推动力[4]。
四、基于学科竞赛的大学生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培养路径分析
(一)与线下教学相配合打造联合教学平台
学科竞赛围绕课堂教学内容开展,其本质是以教材核心知识点为基础,让大学生掌握如何将课堂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的能力。从这一维度来看,学科竞赛和线下教学从属于同一个教学模式,二者相互促进,不可分离。具体来说,第一,学科竞赛的内容要贴合学科课堂实践教学的内容,任课教师要对学科竞赛涉及的全过程进行监督指导,及时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充分适应学科竞赛的内容安排和活动设置,保证学科竞赛能够发挥实践拓展功能。第二,利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推动学科竞赛的开展。官方要打造便捷化的线上报名和评审平台,使学生都能利用移动智能终端了解学科竞赛的主要内容、参与细则等。例如,高校可以利用官方微信公众号、校园广播等形式进行宣传,让学生能够及时了解学科竞赛各方面的内容,并根据自身的知识储备和兴趣爱好报名参加。同时,任课教师还要利用线下授课推广学科竞赛,向学生讲解参加学科竞赛的好处,以及如何促进专业能力的提升,鼓励学生积极踊跃参加[5]。
(二)邀请知名校友或权威专家进行指导点评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在学科竞赛中,学生对实践操作不熟悉,会遇到一些障碍和问题,而且任课教师对学生比较熟悉,会带着固有认知对竞赛结果进行评价,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科竞赛的公平性。因此,高校应邀请该领域的权威专家对学科竞赛进行场外指导,并做出客观评价。有权威专家对活动进行指导,不仅能够保证学科竞赛顺利开展,还可以提高学生对学科竞赛的重视程度,使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和充沛的精力投入学科竞赛,以此提高自身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除此之外,还可以利用跨专业参赛的方式展开学科竞赛,通过交叉性较强的学科之间的互相渗透,使学生认识到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汲取不同学科的知识和实践技巧,开阔自身的眼界。
(三)任课教师要为学科竞赛提供全程指导
任课教师是最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人,且具备更为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更为全面的理论知识,因此,应为每个竞赛小组配备一个指导教师,由指导教师对学生的课题设计、项目进度及课题结项等环节进行全方位的指导,及时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避免学生将时间和精力浪费在不可能完成的工作中。同时,学生缺乏实践经验,在学科竞赛的过程中容易受不良心理因素的影响,缺乏自信,导致学科竞赛的完成质量受到影响,指导教师的参与能使学生意识到指导教师在理论知识和工程实践中的规范与引导,可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竞赛参与的热情。
(四)采取多样化的竞赛小组的组织方式
尽管任课教师的指导在学科竞赛的顺利推进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学生始终是学科竞赛的参与主体,也是学科竞赛开展的目标指向。因此,在竞赛小组组成方式上应进行创新,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参与竞赛的主动性。具体来说,主要采用的竞赛小组组成方式有以下三种:第一,按照课题题目结成竞赛小组;第二,根据自身兴趣爱好组成竞赛小组;第三,采用多年级共同参与的形式组成竞赛小组。
(五)高校为学科竞赛的进行提供全面支持
学科竞赛的举行和开展涉及时间周期长,影响因素较为复杂,为此,高校应为学科竞赛的进行提供全面的支持,支持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资金支持。理工科的工程实践内容需要专业化的仪器和精密设备,因此,高校要为课题项目的完成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例如,对学生在竞赛参与过程中涉及的差旅费、资料费等进行报销,购入专业化的仪器设备,为项目推进提供硬件保障。同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高校应为学科竞赛设置物质奖励。二是心理层面的指导。学科竞赛具有较强的竞争性,而学生长时间处于校园生活中,缺乏竞争观念,初次参与学科竞赛可能会产生紧张、不安等不良情绪[6],所以高校应为参赛学生提供专业的心理辅导,帮助学生缓解不良情绪的影响,确保学生以最佳状态参与竞赛,对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能够按照预期计划推进。
结语
随着新科技革命的深入发展,对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对于理工科人才而言,除了要全面掌握基础知识框架,还要重视工程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本文在分析了工程实践创新能力的基本内涵与学科竞赛之间关系的基础上,结合高校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现状,从打造联合教学平台、邀请权威专家指导点评、任课教师提供全程指导及高校提供全面支持等方面,提出了基于学科竞赛的大学生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