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农科建设背景下水产学科研究生培养探析

2022-12-03黄建盛朱晓闻陈刚

教育教学论坛 2022年41期
关键词:海洋大学农科水产

黄建盛,朱晓闻,陈刚

(广东海洋大学 水产学院,广东 湛江 524088)

引言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为了更好地满足水产行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各高等农业院校开始探讨新农科建设,推进研究生人才培养体系改革[1],推动研究生创新创业改革。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更多知农、爱农、兴农的新型人才,加快推动新农科建设。这是新时代我国高等农业院校研究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新农科建设内涵主要体现为现代农业产业转型的新变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需求、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挑战、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趋势和教育评价改革的新方式等方面[2]。当前,在将新农科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的背景下,广东海洋大学水产学院以新农科建设为契机,利用自身的区域优势和南海海洋特色,围绕现代渔业发展的战略需求,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推进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南海地区乃至全国乡村振兴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和科技支撑。

广东海洋大学的水产学科为一级学科,近年来,通过实施优质生源工程、依托重要科研项目加大奖助力度和实施研究生质量提升工程等改革措施,建立了一套充分体现南海现代渔业可持续发展,具有水产学科特色的高水平研究生培养模式,全面提高了水产学科的研究生培养水平[3]。然而,随着产业转型升级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传统的水产学科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已经难以适应产业和行业发展的需求,主要表现为人才培养目标与行业发展不相符、实践教学体系跟不上时代发展等[4]。为此,本文在分析了新农科建设对水产学科人才需求的基础上,就广东海洋大学水产学科研究生的培养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

一、新农科建设对水产学科人才需求的分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四大家鱼”人工繁殖技术得以突破;改革开放之后,虾、扇贝、藻类等人工鱼苗技术不断发展;20世纪90年代的网箱、工厂化养殖技术,以及21世纪以来,深水抗风浪网箱养殖、生态健康养殖技术的推广,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水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循环水、稻鱼综合种养、多营养层级立体养殖等生态养殖模式不断推广,物联网养殖设备、大型深海养殖装备不断涌现,药残检测、产地检疫、质量安全工作稳步推进,为推进渔业高质量绿色发展注入了新的动能。2020年,渔业总产量达到了6549万吨,其中养殖产品占比达到了79.8%。中国水产养殖种类有300种以上,养殖水产品人均年有量37公斤,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两倍。2020年,专业从事水产养殖的人口达到了457.5万人。中国水产业发展成就斐然,经验宝贵,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为:(1)水产良种覆盖率低、水产种业大而不强、商业化育种体系不完善;(2)水产养殖现代化、集约化程度偏低;(3)养殖户普遍存在技术不足、新型技术研发与成果推广转化力度不够等问题。随着水产业的快速发展和转型升级,其科技水平、生产技术和手段发生了重大变化。由于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结构性短缺和养殖户普遍缺乏技术,无法满足水产行业快速发展的需求。

二、基于新农科建设背景下水产科学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途径

(一)落实立德树人,修订培养方案,明确培养目标

思想政治引领发展,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党建引领,紧紧围绕国家乡村振兴和海洋强国战略,以强农、兴农为己任,确立“爱农、懂农、践农”的人才培养理念[5]。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贯通人才培养全体系,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探索专业思政与课程思政工作的新模式,充分挖掘各类课程思政资源,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新格局,实现思政价值、知识价值和能力价值提升的同频共振。

培养高质量的水产学科研究生,必须要加强专业思想教育,强化“三农”在学生心中的地位。由于水产学科属于典型的小学科,生源基本来自调剂,学生专业背景差别较大,专业实践基础薄弱[6]。因此,在入学阶段引导研究生结合本科的知识结构思考新农科的理解,让研究生明白新农科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要怎么培养人,从而形成上下联动,通过良性互动不断发展和完善新农科建设。现代水产业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创新变革的过程,既是多学科交叉技术融入,也是对传统水产业不断更新认知的过程。因为新农科的建设需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升级传统农科[7],不仅需要与社会发展相契合的应用型建设,还需要面对社会发展趋势的未来型人才培养。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转型升级,农业结构调整进入了关键时期,水产养殖业也从传统的粗放式养殖模式,逐步向工厂化、集约化、精准化养殖模式转变。这种多学科融合、多技术集成的现代养殖模式发生了根本的转变,消费者对水产行业的观念和理解也随之发生了转变。

进一步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广东海洋大学水产学科的研究生招生,分为学术型研究生(包括9个研究方向)和农业硕士(渔业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2020—2021年,在对中国海洋大学、上海海洋大学、大连海洋大学、中山大学、广东恒兴集团有限公司、通威股份有限公司等国内高等院校和水产龙头企业进行调研的基础上,结合水产学科研究生类别和专业特性,成立了由院长、科研副院长、学科负责人为核心的工作组,以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围绕乡村振兴战略为目标,积极开展研究生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学术学位研究生以创新能力提升为重点,专业学位研究生以实践应用能力训练为重心。在培养目标、方式、实践上渗透社会元素,将新农科建设新的内涵、新的研究内容融入人才培养的修订过程。

(二)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提高指导能力

随着研究生教育的快速发展,传统培养模式暴露出导师队伍参差不齐、知识结构有局限性等弊端,已无法满足新农科背景下研究生的培养要求。一个健康的导师团队应在年龄、知识结构、专业特长上互补,具有管理机制健全、学术氛围自由、分工明确等特点[8],而且能充分发挥群体智慧,共同制定、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并监督培养计划的落实情况,同时,在论文开题、中期检查、论文答辩等培养环节严格把关[7]。因此,广东海洋大学水产学科采用多导师团队式来培养研究生。水产学科分为9个研究方向,即9个研究团队,每个团队有团队负责人,由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合理的导师组成,既可以充分发挥老教师的资源和经验优势,通过传帮带培养新晋研究生导师,促进年轻教师的成长,也可以加强研究生之间的交流和协作。同时,不定期加强对导师的培训,无故不参加导师培训者,取消下一年度的招生资格。加强导师立德树人的主体责任意识。在招生资格审查中,注重导师科研水平和学术道德的考核。另外,鼓励导师积极主动参与多元化的国际合作研究与交流,分期分批选送导师到国外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访学研修和科研合作,提高导师队伍的国际化水准。

(三)构建多元复合课程体系,培养创新能力

课程学习是研究生教育的基本环节。现阶段,研究生的课程体系一般是遵循导师的建议,在保持学科专业性的基础上,选择比例合理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增强研究生的参与性,提高研究生的学科归属感。在新农科建设背景下,随着水产养殖业的高质量发展,水产养殖业亟须从养殖模式、装备等方面进行全面的转型升级,同时,课程体系设置突破学科壁垒,实行多学科融合,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公共课程方面,增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现代农业创新与乡村振兴战略”等课程;在学科主干课程方面,增加了物联网、智慧渔业等具有现代化养殖技术的课程,加大专题课程数量,以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养殖技术,以及养殖装备所需的专业理论知识。另外,在教学方式上,以探究式、案例教学、团队学习、现场研究、模拟训练等方法,启发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分析思考和深入探索,培养学生基于问题导向的学习与研究能力。

(四)强化产学研结合,提升专业综合素质

产学研合作促进了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的有机结合,为科学技术成果的转换、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生教育反哺社会提供了重要途径。在新农科建设背景下,对接学科链、专业链和产业链,在实践中教和学,培养研究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帮助研究生提高终身学习的主动性。因此,在学院的统一安排下,水产学科导师组积极与研究生沟通,结合研究课题、企业需求和个人兴趣来确定实践内容,而且聘请企业中层管理人员为实践导师,对整个实践活动期间的各环节进行规范指导,进一步提高了研究生实践培养的效果。根据适合各自研究方向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采取顶岗实践的方式进行。研究生通过顶岗实践可以掌握相关领域的先进知识和现代技术手段,积累工作经验,具备独立的分析、生产和研发能力,为毕业后快速适应岗位要求奠定了基础。通过产学研教育模式,研究生在实践单位参与生产管理和科研活动,极大地开阔了视野,提高了他们的专业知识水平,同时,他们的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社交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也得到了锻炼,专业综合素质得到了全面提升。

(五)开展学术交流,启发创新思维

水产学科高度重视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学术交流,不定期邀请国内外水产学科相关的知名专家、教授、资深企业管理人员到学院开展主题报告或讲座。为规范研究生听取学术报告,要求每位研究生每学期听取学术报告不少于5次,并撰写心得体会。积极鼓励研究生参与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世界华人鱼虾营养学术研讨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学术年会等学术交流活动,并要求参加的研究生做学术报告。2020年12月,第二届“研谈水产”水产学科研究生学术论坛的举办获得了较好的效果。通过学术交流活动,研究生在培养过程中了解国内外的研究动态,拓宽了研究生的学术视野,激发了研究生钻研学术的激情,启迪了研究生的创新思维,全面提高了研究生培养质量。

三、改革成效显著

近三年,在这种培养模式下,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得到了大幅度提升。一是发表论文数量逐年上升。据不完全统计,2020年研究生发表论文71篇,其中SCI收录25篇,CSCD核心库收录32篇;2021年研究生发表论文85篇,其中SCI收录31篇,CSCD核心库收录39篇。二是研究生参加学术会议的人数逐年上升。2021年共有258人次参加了学术会议,学生参加会议获奖人数累计81人次。三是研究生参与学科竞赛成绩突出。在第一届全国研究生渔菁英挑战赛中,共有两支队伍获得一等奖,一支队伍获得二等奖;2021年参与第二届全国研究生渔菁英挑战赛,校内选拔的研究生有113人,形成了良好的竞赛和技能交流氛围。四是研究生的国内外学术交流日趋频繁,共招收留学生21名,赴美国东卡罗来纳大学、新西兰奥克兰大学,以及中国台湾海洋大学等高校学习交流的研究生有20余人。五是研究生就业率和考取博士人数不断增加。近三年,研究生初次就业率为100%,约1/3的毕业生选择继续深造。可见,该模式将“新农科”人才需要掌握的多项能力融入了人才培养过程,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研究生的专业归属感和创新能力培养,满足了现代水产业对人才的需求,为南海地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必要的人力保障。

猜你喜欢

海洋大学农科水产
农科城如何为乡村提供“振兴样板”
搞养殖,我们都看《当代水产》
公费农科生培养试点工作实施
农科问答
加油!水产人!
农科110专家,你们辛苦啦! 省总工会与省科协联合举办农科110专家送清凉慰问活动
中国海洋大学作品选登
大咖点评:2020年水产动保谁主沉浮?
读懂“水产人十二时辰”,你就懂了水产人的一天
中国海洋大学 自主招生,让我同时被两所211大学录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