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除”类词语义图及其语义演变的规律性

2022-12-01

关键词:论域语素连词

闫 梦 月

(重庆师范大学 文学院,重庆市 401331)

一、引 言

多功能语素的跨语言比较是词汇类型学(lexical typology)研究的对象之一,由于词项的共时多义性表现往往是其历史语义演变的层积,因此,可以根据词项共时的语义关联模式去探求其历史语义演变的轨迹。很多学者都认为语义的演变是有规律可循的(Wilkins 1981,Bybee 1985,Traugott 1985,Traugott & Dasher 2002,Sweester 1990,Heine 1992,Evans 1992,Svorou1993,Eckardt 2006等)。Traugott & Dasher(2002)将“语义演变的规律性(Regularity)”界定为“常见的演变,跨时间、跨语言频繁发生的复制”。语义图模型(Semantic Map Model)是近年语言类型学和认知语义学用以进行多功能语素跨语言研究的一种语义分析方法,其目标是探求人类语言多功能语素模式的变异模式与普遍特征。作为一种类型学研究的方法,语义图模型特别着力于发现多功能语素模式背后的跨语言共性或者说规律性,以之构建的特定语素的历时概念空间恰好可以为多功能语素语义演变的规律性研究提供事实参照。

从语言事实及已有研究看,“排除”义词语及其句法格式是一种普遍存在于古今汉语及多种语言中的多功能语素,可以用语义图模型描写、解释其语义的关联模式及演变轨迹。岳岩(2016)将“排除”范畴作为一种普遍语法范畴进行讨论并认为其与否定范畴、量范畴等多种语法范畴紧密相关[1]。张秀松(2014)循着形式语义学的思路,发现古今汉语及多种外语中排除义词语、句法格式的形成及其“限定—排除”语义演变都是基于某些共同的认知处理和逻辑规则发生的,例如古汉语限定义范围副词“无非/莫非”,句法格式“非x,即/则/而y”,现代汉语的特殊“除”字句,古英语排除义butan到现代英语but的限定用法的形成都属于“排除>限定”的语义演变;古汉语的[Neg+only]结构“非特/非直/非但”,英语的限定义连词unless的形成都属于“限定>排除”的语义演变;“除非”兼表排除和限定义,由限定义词语和排除义词语共现词汇化而成的“除唯、唯除、只除(非)”,普遍存在于英、法、意、日语中的否定羡余(negative redundancy)结构都是“限定-排除”多义性的表现[2]。此外,Hoeksema(1996)Fintel(1989/1991/1993)Moltmann(1995)Lappin(1996)Traugott(1997)Declerck &Reed(2000)álvarez(2008)等也都曾讨论过英语等语言中的例外义词语(如Unless)、例外结构(Exception phrases)或例外义句式(Exception sentences)。

在古今汉语中,“除”能够作为构词语素、动词、介词、连词等使用,在各类句式或特定句法格式中,表示清除、(时间)流逝、排除、限定、加合、必要条件、例外条件、选择、周遍9种语义。例如:

(1)动词:a.抚民以宽,除其邪虐,功加于时,德垂后裔。(《周书·微子之命》)

b.昔我往矣,日月方除。(《诗经·小明》)

c.这个波澜壮阔的运动坚决要求废除文言,用以人民大众的口语为基础的新的书面语作为表现新文化的工具。(“北京大学语料库”CCL,下文同指)

(2)介词:a.一切但依此法,除虫灾外,小小旱,不至全损。(《齐民要术·杂说》)

b.来去腾腾两京路,闲行除我更无人。(白居易《京路》)

c.在欧洲,[封建社会的教育]除了明显的阶级性、等级性外,还具有强烈的宗教性。(CCL)

(3)连词:a.若在人间须有恨,除非禅伴始无情。(罗邺《别夜》)

b.除非你把大箱碰碎,我都给白修理。(《骆驼祥子》)

(4)除了…就是:a.[这几天]除了刮风,就是下雨。(《八百词》)

b.这几天在西区的食堂吃的除了萝卜白菜,就是萝卜白菜。(张秀松2014例)

(5)除了…还是:a.这家餐厅除了吃饭还是创业平台。(《重庆晨报》2014年12月8日,程亚恒 2016例)

b.[他房间里]除了书,还是书。(朱军、盛新华 2006例)

例(1)中的“除”为动词或动词性语素,(1)a的“除”是清除义及物动词,(1)b的“除”为流逝义动词做谓语,(1)c的“废除”含有动词性语素“除”。(2)中的“除”为介词或介词性语素,(2)a的“除…外”是排除义介词框架,(2)b的“除”是限定义介词,(2)c“除了…外”是加合义介词框架。(3)中的“除非”为连词,(3)a是必要条件义连词,(3)b是例外条件义连词。例(4)(5)是现代汉语介词“除了”构成的特殊句法格式,(4)a的“除了…就是”表选择义,(5)a的“除了…还是”表加合义,(4)b(5)b均表周遍义。汉语史研究认为,例(1)—(5)中这9种语义的“除”是相关且同源的(王鸿滨 2003[3],陈昌来、朱峰2009[4]等),其共同来源都是清除义动词“除”,由其虚化而来的排除义介词“除”,又衍生出了其他多种语义和用法。由此可知,古今汉语中的“除”是一种涉及语义的历时演变且兼有多种语义的多功能语素,可以用语义图模型予以描写和解释。由于语素“除”在使用中的具体形式为词,因此,下文统称其为“除”类词。本文将在“除”类词语义图分析的基础上,探求“排除”范畴词语及句法格式语义演变的规律性。

二、“除”类词语义图与“排除”范畴概念空间

(一)“除”类词的语义与句式

根据语法化的一般规律,介词“除”是从动词“除”虚化而来的,连词“除”又是从介词“除”虚化而来的。介词“除”最初表排除义,太田辰夫(1987)[5]、向熹(1993)[6]、马贝加(2002)[7]都认为介词“除”的最早用例出现在六朝,如例(2)a;王鸿滨(2003)则认为介词“除”最早出现在西晋,例如“自臣昔客始至之时,珠崖除州县嫁娶,皆须八月引户……(《三国志·张严程阚薛传》)”[3]。陈昌来、朱峰(2009)进一步将介词“除”的最早用例提前至《庄子》时代,例如“人上寿百岁,中寿八十,下寿六十,除病瘦死丧忧患,其中开口而笑者,一月之中不过四五日而已矣”[4]。但无论介词“除”出现在什么时代,其最初语义都是排除义,其他表限定、加合、选择、周遍义的介词,或者表必要条件、例外条件义的连词,都是在此基础上直接或间接演变而来的,因此,排除义的语义要素是说明其他后起语义的关键。本文认为,排除义“除”有三个语义要素:论域、排除项和剩余项。论域是指句子谓语可能涉及的全部范围,排除项是指“除”引入的部分,剩余项是指论域内排除项之外的部分,排除项基本对应于Moltmann(1995)的“例外短语补足语”(EP-complement),剩余项对应于其“例外短语相关项”(EP-associate)[8]。三者的关系为:论域=排除项+剩余项。也就是说,排除项和剩余项是论域集合中两个呈互补关系的真子集。由排除义衍生出的限定、加合、选择、周遍、必要条件、例外条件义都能用这三个要素予以说明。汉语史上“除”类词的各种语义和用法具体如下:

1.清除义

“清除义”动词上古已出现并沿用至今,包括各种单双音节动词“除、除了、除去、除掉、解除、辟除、扫除、灭除、诛除、屏除、清除、断除、涤除、息除、除灭、除弃”等。例如:

(6)除:是先王非务武也,勤恤民隐而除其害也。(《国语·周语上》)

(7)除了:看书,不可将自己见硬参入去。须是除了自己所见,看他册子上古人意思如何。(《朱子语类》)

(8)除去:已祭之后,心快意喜,谓鬼神解谢,殃祸除去。(《论衡》)

(9)解除:一旦令至,解械径出,未必解除其凶者也。(《论衡》)

(10)扫除: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汉书·景帝纪》)

(11)辟除:今人杀白犬以血题门户,正月白犬血辟除不祥,取法于此也。(《风俗通义》)

(12)除灭:所作五逆重恶之罪悉得除灭。(《六朝北凉译经·大悲莲华经》)

(13)除却:自色身中,邪见烦恼,愚痴名妄,自有本觉性,将正见度,即悟正见,般若之智除却愚痴迷妄,众生各各自度。(《六祖坛经》)

(14)除掉:佛氏则只认那能视、能听、能言、能思、能动底,便是性。…它最怕人说这“理”字,都要除掉了,此正告子“生之谓性”之说也。(《朱子语类》)

例(6)—(14)中的“除”为动词性语素,在句中带宾语,如(6)(7)(9)等,或者做受事主语句的谓语,如(8)(12)(14)。

2.流逝义

“流逝义”动词“除”的用例很少,仅见于上古,除上文(1)b,又如:

(15)除:蟋蟀在堂,岁聿其莫。今我不乐,日月其除。(《诗经·蟋蟀》)

3.排除义

“排除义”是介词类“除”的最早用法,“除”在句中引入排除项,其介词短语通常做状语,排除义句式强调剩余项部分的一致性,吕叔湘先生(1980)对排除义介词“除了”的释义为“排除特殊,强调一致”[9]。王鸿滨(2003)称之为“逆向减除”句[3]。排除义介词可与方位词“外/之外/以外/而外”组成介词框架,功能与单用介词“除”相同。这类句式中,排除项是次要的背景信息,句子的焦点信息在剩余项,其中经常含有一个全量义标记词(universal quantifier),用来强调剩余项情况的一致性,该词同时也是句子的焦点标记(focus marker)。这类全量义标记词可以是范围副词“皆、悉、都、俱、并、统、全、凡、均、尽、浑”等,也可以是形容词“举、一切、所有”等。此外,一些能强调剩余项一致性的限定义词语,也可用作焦点标记,如“就、只、余”等。汉语史上的排除义介词有“除唯/唯除、除、除了、除却、除着、除去、除开、除掉、除非”等。例如:

(16)唯除:a.尔时唯除三恶众生及无色天,其余所有一切大众皆从毛孔入如来身。(《北凉译经·入定三昧门品第六》)

b.举国人们悉不杀生、不饮酒、不食葱蒜、唯除旃荼罗。(法显《佛国记》)

(17)除唯:除唯意所行色,一切色聚有色诸根所摄者。(《瑜伽师地论》卷三)

(18)除:a.[天地生人],除大仁大恶两种,余者皆无大异。(《红楼梦》)

b.于是除邢王二夫人,[满席]都离了席,俱垂手旁侍。(《红楼梦》)

(19)除…外:[应天下见禁囚徒],除十恶五逆、杀人放火、劫盗、合造毒药、官典犯赃、伪行印信、屠牛外,罪无轻重,并从释放。(《旧五代史》)

(20)除…之外:[草药上品],除五芝之外,赤箭为第一,此神仙补理、养生上药。(《梦溪笔谈》,陈昌来、朱峰2009例)

(21)除…以外:狄希陈做了三四年官,回到家内,算那除盘搅以外,净数带回家的不多不少,正合那石槽底下五千之数。(《醒世姻缘传》)

(22)除…而外:[前后随从],除本署差役而外,大半皆是绿林中人。(《施公案》)

(23)除了:a.大抵蒙卦除了初爻,统说治蒙底道理。(《朱子语类》)

b.除了高先生,我们都还会说英语。(肖奚强 1996例)

(24)除却:除却黄龙头角外,自余浑是赤斑蛇。(《五灯会元》)

(25)除着:今除着序文读着,则文势自相连接。(《朱子语类》)

(26)除去:金头虎贾明对欧阳德说道:“天下英雄属谁?”欧阳德问道:“你说属谁?”金头虎道:“除去三个老头,就得数我。”(《三侠剑》)

(27)除开:土拨鼠…除开对一些植物之外,其余都不伤害。(《读者》)

(28)除掉:所以他现在虽然还是知府,除掉护院之外,藩、臬却都不在他眼里,有些事情竟要硬驳回去。(《官场现形记》)

(29)除非…外/以外:a.除非寒食节,子孙冢傍泣。(项楚《王梵志诗校注》)

b.委吏部检勘去冬选人,若有此色,除非身名渝滥,及欠选欠考外,并以比远残阙取。(唐僖宗《南郊赦文》,胡丽珍、雷冬平 2007例)

c.这些日子以来,她真很少和我说话,除非是该说的以外。(李晋霞2009)

例(16)—(29)的排除义句式,有的句中有标记论域范围的词语(用方括号表示),如(18)(19),有的没有论域标记词,如(16)。句中可出现全量义等焦点标记词,如(16)(18),也可以没有显性的焦点标记,如(29)ac。跨层凝结而成的排除义介词“除非”出现于初唐(曹翔2011)[10],如(29)a,且一直沿用至今,如(29)c。后世“除非”的限定义介词和条件连词用法都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

4.限定义

“限定义”介词“除”所在的句式中,剩余项被否定,因而句子的真值义被限定在“除”介引的排除项上。句子表示排除项是论域内仅有的选择,即(论域内)只有排除项与谓语搭配的句义为真。剩余项中常有一个否定义标记词(negative marker),如否定词“无、不、没有”或表否定的任指疑问代词“谁、何、什么”等。限定义句式的剩余项是次要的背景信息,排除项是焦点信息。限定义介词有“唯除、除、除了、除却、除去、除掉、除开、除是、除非”。例如:

(30)唯除:a.唯除瞿昙颜貌端正,其余无及此摩纳者。(《长阿含经》卷一)

b.[此正等觉如来佛陀三句妙义],无能究竟宣扬抉择,唯除诸佛。(玄奘《说无垢称经》卷五)

(31)除:a.若七日不得作者,必须收藏取七日水,十五日作。除此两日则不成。(《齐民要术·作配法》)

b.除酒销春何计。(吴文英《西河》)

(32)除…外:除忆文流外,何人更可言。(周贺《春日寄友人》)

(33)除…之外:除此之外,何者是心?(《祖堂集》)

(34)除了:a.孔雀线现成的,但[这里]除了你,还有谁会界线?(《红楼梦》)

b.[厦门]除了鼓浪屿,还是什么地方值得去?(程亚恒 2016)

(35)除却…(之外):a.今人合笑古人拙,除却雅言都不知。(元好问《论诗三十首》)

b.他除却赶紧去和假洋鬼子商量之外,再没有别的道路了。(《阿Q正传》)

(36)除去:吾不欲多寄银物至家,总恐老辈失之奢,后辈失之骄,未有钱多而子弟不骄者也,吾兄弟欲为先人留遗泽,为后人惜余福,除去勤俭二字,别无做法。(《曾国藩家书》)

(37)除掉…之外:你看[我这店里],除掉几包丸药,几瓶药酒之外,还有什么东西可以送得人的?(《官场现形记》)

(38)除开:[街上]除开岗位上的警察以外,什么人也没有了。(萧军《初夜》)

(39)除是:摧邪道自如谁人相委悉。除是碧眼胡。(《古尊宿语录》卷十)

(40)除非:a.除非一杯酒,何物更关身。(白居易《感春》)

b.此人十八般武艺皆全,除非此人可去。(《全元曲·狄青复夺衣袄车》)

c.除非兄长,[萧山县]没有(人)是段山峰的对手。(《济公全传》)

d.[在天地间],没有力量能够阻拦人类,除非人类自身。(《财主底儿女们》)

限定义“除非”最早见于《全唐文》《全唐诗》中的“除非A不B”句式(席嘉 2010)[11]。有的限定义句式的剩余项没有否定词,如(40)b,说明限定义已固化为“除非”的词义。

5.加合义

“加合义”句式是在排除项上追加剩余项,论域仍为排除项与剩余项之和,《现代汉语八百词》:“除了”可表“排除已知,补充其它”[9]。加合义“除”仍为介词,王鸿滨(2003)称这类句式为“顺向减除”句,“表达作用是引进新信息或新话题,强调一种新情况,有补充、递进义”[3]。加合义句式的排除项为次要的背景信息,句子的焦点在追加的剩余项部分,句子的信息结构与排除义句式类似。这类句式的剩余项中常有一个追加义标记词(additive marker),如类同副词“更、还、也、再、亦、又”,“现代汉语表‘排除已知’的‘除了’句,也是以添加性小品词‘又、也、还、再’帮助实现添加性语义的”(见张蕾、吴长安 2020)[12]。旁指代词“另、另外、别、别人”等也有此功能。例如:

(41)除…外:a.每百姓纳赋,除正税外,别先责绢五疋,然后为受。(《北齐书》)

b.不知除此外,南朝皇帝更有何意旨?(《近代汉语语法资料汇编·宋代卷》)

c.谁知道除那管船的人搜括众人外,又有一种人在那里高谈阔论的演说。(《老残游记》)

(42)除…之外:只因平日掌家时,除典田之外,他欺处还多。(《二刻拍案惊奇》)

(43)除了:a.佛祖道:“你除了长生不老之法,再有何能,敢占天宫胜境”。(《西游记》)

b.除了英语,他们都还会说几种别的语言。(肖奚强1996例)

(44)除着:每年除着照例的报效和珅不算外,也送刘全一份干脩,所以刘全在和珅面前,替汪盐商着实说几句好话。(《清朝三百年艳史演义》)

(45)除却…外:既今某甲除却扬眉目一切之事外,和尚亦须除之。(《祖堂集》卷五,陈昌来、朱峰 2009例)

(46)除去:其余六百,朱啸山处兑钱百三十千,即除去一百两,四月间再付五百回家,与同乡公车带回,不同县者亦可男自有斟酌也。(《曾国藩家书》)

(47)除开:除开这些专宿脚夫的鸡毛店,较为象样的栈房也有一家,叫“官店”。(沙汀《某镇纪事》)

(48)除下:西门庆道:“除下拙妻,还有三四个身边人,只是没一个中我意的。”(《金瓶梅》)

(49)除掉…外:a.抚台道:“世兄这边除掉矿务事情,还有別的事吗?”(《官场现形记》)

b.除掉归还股东股本外,自己很可稳赚一注钱财。(同上)

加合义句式中的追加义标记词并非强制出现的,有时可仅以语义关系体现加合义,如(49)b。

6.必要条件义

“必要条件义”连词“除”由限定介词“除”虚化而来。当谓词语或句子类推进入限定介词“除”后的宾语位置时,表限定的排除项状语重新分析为表必要条件的分句,剩余项重新分析为其结果分句,其中的介词“除”语法化为连词。必要条件句强调排除项条件的绝对必要性,排除项分句是句子的语义重心和信息焦点,句子的信息结构与限定义句式类似。“除非”是最常见的必要条件义连词,《八百词》:“除非”表示“强调某条件是唯一的先决条件”[9]。赵新、刘若云(2006)称之为“顺条件‘除非’句”[13],其他必要条件连词还有“除、除非是、除是、唯除”等。例如:

(50)除非:a.除非净晴日,不见苍崖巅。(陆龟蒙《引泉诗》)

b.除非奉朝谒,此外别无牵。(白居易《朝归书寄元八》)

c.若在人间须有恨,除非禅伴始无情。(罗邺《别夜》)

d.学者若有丝毫气在,必须进力!除非无了此气,只口不会说话,方可休也。(《朱子语类》)

e.要觅长生路,除非认本元。(吕岩《五言》)

f.要不思量,除非酒醒,休照菱花。(陈诜《眼儿媚·饯别》)

g.我怎么做个计较?则除非恁的…(无名氏《朱砂担》,席嘉 2010例)

h.我这园不卖。他若要买我的时,除非黄金满布园地。(《西游记》九十三回)

i.智圆道:“我叫他不肯来,除非师父自去求他。”(《初刻拍案惊奇》)

j.富翁道:“日日如此用度,除非家中有金银高北斗,才能象意;不然,也有尽时。”(《初刻拍案惊奇》)

k.但仙人无戏言,他既允许将你造就,又已得过你的好处,除非你做了什么歹事,断断不能再收,否则终要设法成全你的。(《八仙得道》)

(51)除非是:旧愁百种谁知?除非是见伊时。(吕本中《清平乐》)

(52)除:除其孝顺在眼前,供给所须不阙乏;假使碎身于万劫,不能报答一毫恩。(《敦煌变文·盂兰盆经讲经文》,席嘉 2010例)

(53)唯除:如是变化,唯除见者,乃能信之。(《佛说起世经》)

(54)除是:a.此并犯禁之具,若不毁,除是诱人于陷阱也。(阙名《对覆车罝罘判》,席嘉 2010例)

b.除是法师会飞,方能到彼。(《大唐三藏取经诗话》)

在必要条件连词中,连词“除非”的句式最丰富,如(50)a—k,其中带否定词的“除非A不B”句式出现最早,大约在晚唐(胡丽珍、雷冬平 2007)[14],如(50)ab,其后出现的句式有“除非A始/方/才B”句,如(50)cd,“若(要)B除非A”句,如(50)efh,“不B除非A”句,如(50)i,“除非A(才)B不然/否则C”,如(50)jk。语序方面,“除”引导的条件分句可以前置于结果分句,如(50)a-d(53),也可以后置于结果分句,如(50)efhi。结果分句中可以有否定词“不、无”或表否定的疑问代词“谁”,条件关联副词“乃、始、方、便、才”或假设条件连词“若、要、拟”等,作用都是强调排除项条件对剩余项结果的必要性。

7.例外条件义

“例外条件义”的连词“除”是必要条件连词“除”在排除介词“除”的类推作用下产生的一种新义。例外条件句强调论域内所有剩余项条件下结果的一致性。句子的信息结构与排除句类似,排除项表示的例外条件分句是次要的背景信息,焦点信息在剩余项条件导致的结果分句中。汉语史上的例外条件连词有“唯除”“除非”“除非是”,最常见的连词是“除非”,可见于古今汉语。现代汉语中,“‘除非’后同一动词一正一反叠用表陪衬的句式”(《现代汉语八百词》[9])也是“除非”的例外条件用法之一。“除非”是“用来排除假设性例外”的连词(张谊生 1992)[15],“除非”条件句主要用来强调结果的绝对性或普遍性,与强调条件必要性的“只有”相对(赵新、刘若云2006)[13]。王春辉(2014)认为现代汉语“除非”小句存在“只有”和“如果不/没”两种语义解读,第二种解读是其优势用法。本文认为,第一种“只有”义的“除非”小句属于必要条件句式,第二种“如果不/没”句属于例外条件句[16]。例如:

(55)唯除:a.诸菩萨等皆是一生,无有一人生于余处,唯除他方当成佛者,处兜术天,命终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说悲华经·文殊菩萨本愿》)

b.命终之后必生我国。唯除五逆,毁坏正法,诽谤圣人。(《佛说悲华经》卷四)

(56)除非:a.除非江东孙权、西川刘备二处起兵于外,操必自往。(《三国演义》)

b.新尸强魂必不可脱,除非连柱子弄了家去。(《二刻拍案惊奇》)

c.我告诉你,除非你赔偿上八十块钱,我一定免你的职!(《四世同堂》)

d.孙小姐笑道:“范小姐告诉我的。这学校像个大家庭,除非你住在校外,什么秘密都保不住,并且口舌多得很”。(《围城》)

e.这样好机会错过,除非这人是个标准傻瓜。(《围城》)

f.他除非不出去,一出去就是一天。(《八百词》)

g.本书除非特别说明,否则所述计算科学均指称狭义计算科学。(CCL)

(57)除非是:不要骗人,除非是写小说。(李晋霞 2009例)

例外条件句的结果分句中,常有必然义副词“必、一定”或全量义副词“皆”“都”“均”等,用以强调所有剩余项条件下结果的必然性与一致性。语序方面,“除”引导的条件分句可以前置于结果分句,如(56)acd,也可以后置于结果分句,如(55)(56)be(57)。

8.选择义

“选择义”句法格式中的“除”为介词,句式表示论域内仅有排除项或剩余项两种选择,同时排除论域以外所有的情况。句子的焦点是由排除项或剩余项组成的整个论域。沈开木(1998)称为“选择式”[17],朱军、盛新华(2006)称其为有选择关系的“除了”句[18]。选择句不仅表选择,而且强调对论域范围外一切情况的排除,因此又被描述为“别无他选的排除关系”(郭婷婷、萧国正2001)[19]和“AB并举,双项排他”(邵敬敏2017)[20]。古今汉语中的选择义句式有“除非A,即是B”“除掉A,便是/就是B”“除了A,就是B”,例如:

(58)除非…即是:除非紫水脉,即是金沙源。(陆龟蒙《奉和袭美太湖诗二十首·以毛公泉献大谏清河公》,胡丽珍、雷冬平 2007例)

(59)除掉…(还有)…便是:a.他到此亦不谦让了,除掉现银子,便是银票:一千两、二千两、三百两、五百两,白纸写的居多。(《官场现形记》)

b.他自己一想:[上头]除掉姑老爷,就是于舅太爷一位,余外的人都越不过我的头去。(同上)

c.[一身之外],除掉两件破旧衣裳,还有几张破纸头,便是当年所得的奖札、饬知了。(同上)

(60)除了…就是:a.[(当时当地)]除了他就是那个女孩。(邵敬敏 2017)

b.[最近几天]我除了上课,就是开会。(朱军、盛新华 2006)

c.我们这里很难吃得到青菜,藏民没有种菜的习惯,在他们的饮食中除了肉类和青稞炒面以外就是酥油茶,酥油茶就是奶油和砖茶的混合物,这种饮料却能神奇地补充或代替他们应该在青菜里得到的多种维生素。(白桦《天上一人间》)

选择义句式唐代已出现,如(58),胡丽珍、雷冬平(2007)认为其中的“除非” 为介词[14]。清代出现的“除掉…便是/就是”选择句可与全量义标记词“都”搭配,表示排除论域范围外所有的情况,如(59)b,兼表“姑老爷”和“于舅太爷”在我之上和“余外的人”都在我之下两种语义。有的选择句与加合句套叠,如(59)c,兼表加合前两项“两件破旧衣裳”“几张破纸头”与在三项之间选择的两种语义。现代汉语的选择句为“除了…就是”句,选项A,B可以是名词,如(60)a,也可以是动词语,如(60)b,选项也可多至三项,如(60)c。这类句式用于强调特定论域且常有一定的排他性,选项A,B(C)必须同属一个范畴且可能排斥其他选择,如(58)“紫水脉”和“金沙源”都属自然景观范畴,(60)a的“他”和“那个女孩”同属人物范畴,(60)b的选项“上课”“开会”同属工作范畴且排斥休闲类活动,(60)c的“肉类”“青稞炒面”“酥油茶”同属饮食范畴且排斥上文所述的蔬菜类食品。

9.周遍义

“周遍义”句式现代汉语才出现,是在选择句或加合句基础上形成的一类特殊句式,其特点是排除项与剩余项相同,有“除了A就是A”或“除了A还是A”两种形式。周遍句强调某种情况A周遍覆盖整个论域,句子的焦点与选择句类似,也是整个论域。邵敬敏(2017)将其描述为“AB一致,凸显唯一”[20]。例如:

(61)除了…就是:[这几天在西区的食堂吃的]除了萝卜白菜,就是萝卜白菜。(张秀松2014例)

(62)除了…还是:a.[他房间里]除了书,还是书。(朱军、盛新华 2006例)

b.[小王这个把月]除了写文章,还是写文章。(张秀松2014例)

c.除了二还是二。(邵敬敏 2017例)

d.[华山]除了人多还是人多。(程亚恒2016例)

周遍义句式中的排除项与剩余项A可以为名词、动词、形容词,甚至是小句,分别如(61)(62)a,(62)b,(62)c和(62)d。张秀松(2014)认为“除了…就是”句“是通过对排除式的否定来达到限定和总括之目的的”[2],如(61)。程亚恒(2016)称“除了…还是”句为“夸张型排除构式”,表示“主观上夸大X的认知域内除了X再无其他”[21]。

(二)“除”的语义分布、语义关联模式与演变方向

综上所述,古今汉语中“除”类词的语义分布具体如下表1:

表1 “除”类词语义分布矩阵表

从表1看,做介词是“除”的主要用法,共有排除、限定、加合、选择、周遍5种语义,除开、除着、除唯、除了、除却、除去、除掉、除非、唯除9种词形;动词类用法次之,有清除、流逝两种语义,除、除了、除却、除去、除掉、解除等词形;连词类用法最少,仅有必要条件、例外条件两种语义,词形有除、除非、唯除、除是。兼类和多义现象凸显,如“除”兼有动、介、连三类词用法,兼表清除、流逝、排除、限定、加合、必要条件6种语义。“除了”兼做动词、介词,兼表清除、排除、加合、限定、选择、周遍6种语义。“除非”兼做介词和连词,兼表排除、限定、必要条件、例外条件、选择5种语义。基于“除”类词的上述语义分布状况,可以构拟其各种语义关联模式与演变方向:

1.“动词—介词”语义关联与演变:1)清除>流逝;2)清除>排除

1)清除>流逝

根据动词“除”可兼表清除和流逝义,“除了、除却、除去”等双音动词表清除而不表流逝义,可建立“清除>流逝”的语义关联与演变方向。该语义演变是“特化”(specialization)机制作用的结果,“通过增加某些限制而使语义所指由较大范围变为其中的特定范围”(郭锐2012)[22]。通过将清除义动词“除”的对象限制在时间领域,使词义特化为专表示时间的消失(流逝义)。

2)清除>排除

根据“除、除了、除却、除去、除掉”兼表清除和排除,“除开、除着、除非、唯除”表排除而不表清除,可建立“清除>排除”的语义关联和演变方向。汉语史研究表明,排除义介词“除”来源于清除义动词“除”(刘坚等1995[23],马贝加 2002[7],王鸿滨 2003[3],张旺熹 2004[24],陈昌来、朱峰 2009[4]等)。作为直接毗邻的两个语义节点,清除和排除的语义关系符合“最小差异原则”(郭锐2012)[22],因为相对于排除义,清除义与其他加合、限定、选择、周遍的介词类语义关系更为疏远。从认知角度看,语义演变“清除>排除”是“隐喻”(metaphor)机制作用的结果,是“内容层面”(content level)向“认识层面”(epistemic level)的跨域投射,从“行域”(真实世界发生的事件)过渡到了“知域”(心理世界中的推理)(Sweester 1990)[25]。清除和排除义的隐喻相似性在于,都表示其宾语从有到无的变化,其区别在于:清除义表示真实事件中宾语事物的消失,排除义则表示命题推理中宾语对象与谓语之间真值语义关系的消失。此外,陈昌来、朱峰(2009)认为动词“除掉”出现于现代汉语阶段,是在其介词用法之后产生的[4],似乎违背了“清除(动词)>排除(介词)”的语义演变规律。但据本文语料,动词“除掉”北宋已有用例,如上文(14),表排除、限定、加合、选择义的介词用法出现于清代,如(28)(37)(49)(59),其语义、语法化演变符合本文的构拟。

2.介词类“除”的语义关联与演变:1)排除>限定;2)排除>加合>周遍;3)排除>选择>周遍

1)排除>限定

根据“除、除了、除却、除去、除掉、除开、除非、唯除”可兼表排除和限定义,“除着、除唯”表排除而不表限定,可以确定“排除>限定”的语义关联与演变方向。该演变的语义条件是否定剩余项,演变机制包括:“回溯推理”(abduction)、“语境义吸纳”(absorption of contextual meaning)和“等值义凸显化”(郭锐2012)[22],以介词“除了”的演变为例,其具体过程如下:

b.限定义句式:除了草莓,其他水果我都不爱吃。= c.我只爱吃草莓。

d.限定义“除了”:除了草莓,其他水果我都不爱吃。

演变的发生分为两个步骤:步骤一,否定剩余项使句式产生限定义(将句子的真值义限定在排除项),如(63)a到b。否定剩余项是演变发生的句法、语义条件,“回溯推理”是演变发生的具体机制,其推理形式如下:

大前提:论域内,只有排除项或剩余项可能为真

小前提:剩余项为假

结论:论域内只有排除项为真

例(63)b中的“除了”仍为排除义介词,限定是其新产生的句式义。席嘉(2010)[11]、胡丽珍、雷冬平(2007)认为,“除非”最初为排除义介词,如(29)b,限定只是其所在句式的语义[14]。

步骤二,介词“除了”吸纳了句式的限定义(即语境义),同时,(63)b的等值义句式(63)c的限定义被凸显、固化为“除了”的词义,如(63)b到d。排除到限定语义演变的认知基础是同一认知框中[前景-背景]配置方式的倒置(张秀松2014)[2],是“转喻”(metonymy)机制作用的结果。“除、唯除、除却”等介词在东汉至魏晋、后秦时期已产生限定义用法(胡敕瑞2008)[26],介词“除非”则至唐代才出现限定义。

2)排除>加合>周遍

根据“除了”可兼表排除、加合、周遍义,“除、除却、除去、除掉、除开、除着”可兼表排除、加合义,“除非、唯除、除唯”表排除而不表加合、周遍义,可建立“排除>加合>周遍”的语义关联和演变方向。“排除>加合”的演变以在剩余项上添加追加义标记为句法、语义条件,同时也是“语境义吸纳”机制作用的结果,其具体过程如下:

加合义“除了”:c.除了高先生,我们也会说英语。

例(64)a中的“除了”为排除义,在其剩余项部分添加追加标记“也”,就形成了加合义句式(64)b,删略(64)b的全量义标记“都”,“除了”进而吸纳(64)b的句式义成为加合义介词,如(64)c。现代汉语兼表排除与加合义的“除了…都还”句,正是反映“排除>加合”语义演变的过渡句式(肖奚强1996)[27],与(64)b类似。加合义介词“除却”出现于唐代,后类推至“除下、除了、除掉、除开”等(陈昌来、朱峰 2009)[4]。“排除>加合”演变的基础是“排除—否定”范畴的内在语义联系,“当要否定排除对象和比较对象的一致性的时候,排除范畴表达的是排除功能;当要肯定排除对象和比较对象的一致性时,排除范畴表达追加功能”(岳岩2016)[1]。周遍义句式“除了A还是A”至现代汉语才出现,其来源显然是加合义句式“除了A还是B”,“除了”的周遍义也是吸纳其句式义的结果。

3)排除>选择>周遍

根据“除了”可兼表排除、选择、周遍义,“除非”兼表排除、选择义,“除唯”仅表排除,可建立“排除>选择>周遍”的语义关联和演变方向。排除到选择义演变的句法、语义条件是在剩余项上添加强调判断标记“即是、便是、就是”等,形成了选择义句式“除了A就是B”,“除非、除了”进而吸纳其句式义为自身的词义。选择到周遍义的演变,与加合到周遍的演变类似,都是在排除项与剩余项等同的形式、语义基础上完成的。汉语史上这三种语义出现顺序亦可从旁印证上述演变的过程:排除义“除了”出现于宋(陈昌来、朱峰2009)[4],选择义“除非”出现于晚唐(胡丽珍、雷冬平2007)[14],周遍义“除了”仅见于现代汉语。此外,周遍义的产生同时也经历了主观化过程(subjectivisation),事实上,“论域=排除项+剩余项”的语义框架,预设有“排除项≠剩余项”的语义前提,因此排除项与剩余项等同的“除了A就是/还是A”是一种反预期的主观性句式,有强调“A绝对周遍覆盖整个论域”的主观认识情态义(epistemic modality)。

3.“介词—连词”语义关联与演变:1)限定>必要条件;2)必要条件>例外条件

1)限定>必要条件

根据“除、除非、唯除”可兼表限定和必要条件,“除了、除却、除去、除掉、除开”表限定而不表必要条件,可建立“限定>必要条件”语义关联和演变方向。如上文§二(一)6所述,这一演变是“类推”与“重新分析”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以“除非”的虚化为例,当限定义介词“除非”的宾语从名词语类推至谓词语或小句时,例如从(40)到(50)bd,句子就重新分析为表必要条件义的复句,介词“除非”语法化为连词。“除非”最初出现于晚唐五代的“除非A不B”句中,连词“除非”的来源是介词“除非”(席嘉 2010)[11]。孙玉洁(1995)认为必要条件句“除非…不”“除非…才”“只有…才”的出现并不同时,最早出现的是“除非…不”句,之后,条件关联副词“才/便”进入剩余项进一步固化了句式的必要条件义[28]。早期必要条件句“除非A不B”与限定句“除A不B”形式的相似性,应该并非偶然,证明了否定剩余项正是限定义向必要条件义演变的句法、语义条件。认知角度,限定到必要条件义的演变是一种从内容层面(content level)到认识层面(epistemic level)的隐喻投射,如限定义介词“除非”的用例(40)bc是对现实事件的陈述,必要条件义连词“除非”的用例(50)hjk则是基于一般认知规律的陈述。介词“除”到连词“除”的演变同时也符合从“命题成分”(propositional component)向“语篇成分”(textual component),由表事物间关系向表命题间关系的语法化“单向性原则”(the hypothesis of unidirectionality,Traugott 1982)[29]。

2)必要条件>例外条件

根据“除非、唯除”可兼表必要条件、例外条件义,“除、除是”表例外条件而不表必要条件义,可建立“必要条件>例外条件”的语义关联和演变方向。《汉语大词典》中“除非”有两个义项:一是“犹只有。表示唯一条件。常跟‘才、否则、不然’等连用”,引例如(50)e。二是“表示不计算在内”,例如“上山那条路除非他,谁也不认识”。义项一即必要条件义,义项二即例外条件义。曹翔(2011)的观点可印证“必要条件>例外条件”的演变方向,他认为“除非”的第二个义项现代汉语才有,是从第一个义项派生而来[10]。我们推测,例外条件连词“除”是必要条件连词“除”在排除义介词“除”的类推作用下形成的,例外条件句与排除句的语义重心都在剩余项部分,有相似的句子信息结构,区别仅在排除项的语类范畴不同,前者为表条件命题的谓词语或句子,后者为代表事物的名词语。此外,这两类句式的相似性还表现在其标记词的使用上,如例外条件句也可使用全量义标记词“都”,如(56)d,与排除句一致。总体而言,多义语素“除”的演变遵循了语法化“动词>介词>连词”的一般规律,按照“推理较少>推理较多”(less inferential>more inferential)的语义演变规律(Searle1979)[30],共衍生出了9种语义。

(三)“排除”范畴概念空间

基于“除”类词的上述语义关联模式和演变方向,我们构拟的“排除”范畴的共历时概念空间如下(由于历时概念空间可涵盖体现共时空间的语义关联,故于图中合并体现):

由图1可见,“排除”范畴语素的语义是兼以“放射型”(radial shift)和“链条型”(chaining shift)两种模式(Balbachan 2006)进行派生的[31],其中排除义向加合、限定、选择义的演变为放射型演变,“排除>限定>必要条件>例外条件”的演变为链条型模式。这两种模式应该是多功能语素演变过程中的常见语义演变模式。

图1 “排除”范畴的共历时概念空间

(四)“除”类词的语义图

基于图1的“排除”范畴概念空间,我们绘制了8个代表性“除”类词的语义图,它们分别有1到6种语义,具体如下:

图2 “除”的语义图

图3 “除了”的语义图

图4 “除非”的语义图

图5 “除却”的语义图

图6 “唯除”的语义图

图7 “除去、除掉”的语义图

图8 “除着”的语义图

图9 “除是”的语义图

首先,“除、除了”是古今汉语中义项最多(有6种语义),使用时间最长,兼属动、介、连三类词的“除”类词。动词“除”出现于上古《诗经》或《庄子》时代(王鸿滨 2003[3],陈昌来、朱峰 2009[4]),中古虚化为介词(太田辰夫1987[5],向熹1993[6],马贝加2002[7],王鸿滨 2003[3])。动、介词用法的“除了”出现于宋元(陈昌来 2002)且都沿用至今。从其兼类及多义性的时间跨度看,这两个词的语义演变主要是以隐喻方式进行的。董秀芳(2005):“隐喻义产生之后,其源头义往往可以与其长期共存”[32]。其次,多义性与使用时间跨度次之的是“唯除、除非”,有4到5种语义,兼属介、连两类词。“唯除”主要见于中古、近代汉语的汉译佛典(胡敕瑞 2008)[26],“除非”形成于初唐(曹翔2011)[10],其做排除介词与必要条件连词的用法均从古沿用至今,主要演变机制也是隐喻。再次,多义性与时间跨度又次之的是“除却、除去、除掉、除开、除着”等动、介词,有2到4种语义,它们是“除+补”短语词汇化的结果,大多形成于近代汉语并沿用至今。最后,单义的“除”类词有两类:一是“解除、除灭”等双音节动词;二是介词“除唯”和连词“除是”。前者是动词“除”与另一动词组合词汇化的产物,分别表示特定的清除义,没有虚化和多义化的需求。后者的“除唯”是排除介词“唯除”的同义异形词,在“唯除”的抑制作用下没能使用开来,故只有一种语义。连词“除是”是由“除非”类推产生的(席嘉2010)[11],在“除非”的抑制作用下也没能使用开来,也仅有一种语义。

三、“除”类词语义演变的规律性

吴福祥先生(2017)认为,语义演变的规律性表现为“非任意、有理据、模式化的路径”。吴先生认为“非任意”的语义演变是指“演变的发生及其路径要受到制约,特别是演变方向要受到限制”;“有理据”是指“演变过程在条件、环境、机制和动因等方面具有可解释性”;“模式化”是“演变的路径具有跨语言(或跨时期)的可持续性和复现性,也就是说反复见于不同语言或同一语言的不同时期”。“除”类词的语义演变也呈现出上述三种规律性特征:

1.介词、连词演变以“排除”义为共同语义来源,以“论域=排除项+剩余项”为共同语义框架。

由图1可知,排除义是限定、加合、选择、周遍、必要条件、例外条件义的共同语义来源,后6种语义是由排除义直接或间接衍生而来的。这几种语义的差异是基于对同一语义框架“论域=排除项+剩余项”真值语义与句子信息结构切分方式的不同。它们所在句式的真值语义和信息结构方式具体如下(方框表示该部分语义为真,是句子焦点信息的所在):

由1)可知,“排除/例外条件”都是减除论域中的排除项部分而凸显剩余项部分,其区别在于,“排除”的论域、排除项、剩余项均为代表事物的名词语,“例外条件”的三个要素则为表示命题的谓词语或者句子。由2)可知,“限定/必要条件”都是因剩余项被否定而凸显、限定了排除项,它们的区别与“排除”与“例外条件”相似,都表示事物关系与命题关系的差异。3)的“加合”义句式是在排除项上追加剩余项,使整个论域为真,是一种全焦点句。4)的“选择”义句式表示论域内的排除项或者剩余项为真,同时隐含论域外的所有情况为假。5)的“周遍”义句式是指论域与排除项、剩余项三者完全相等且同时为真。在以上几种语义的衍生过程中,不变的是以“排除”为语义基础的“论域=排除项+剩余项”的语义框架,变化的是句子真值语义和焦点信息的所在,前者是词义演变中的“保留义素”,后者则属于其“可变义素”(“可变义素”“保留义素”的界定与区分,具体见董秀芳2005)[32]。Lehmann(2008)认为,信息结构是语法结构的一部分,并且最终会以语法化实现,信息结构可以体现语法化的不同程度并为语法化所消解。任何成分或结构的语法化都是在信息结构的指派作用下进行调整的[33]。本文认为,限定、加合等语义都是在同一语义框架下按照句子信息结构指派方式的不同调整得到的6种衍生语义,该过程同时也是语素“除”由介词演变为连词,语义逐步脱实向虚的语法化过程。“除”类词语义演变中这一不变的语义框架正是语义演变“非任意”(non-random)规律性的体现。

2.“排除>限定”的语义演变以否定剩余项为语义条件,以“除A不B”类句式为过渡语境,可用“回溯推理”“语境义吸纳”“等值义的凸显化”机制进行解释,是“除”类词语义演变“有理据”(motivated)规律性的表现。

3.“排除>限定”的语义演变,亦可见于汉语史上的其他词语、句式或外语中表示同类概念的词语。

汉语史上,“舍、舍置”等负面排他标记(即排除义)在东汉、魏晋时期衍生出了限定义(胡敕瑞2008)[26]。“无非/莫非/莫不”的跨层词汇化,“非x,即/则/而y”句式的形成,通过对排除义的否定间接引申出了限定义(张秀松2014)[2]。现代英语中兼表“排除”(Everybody leftbutJohn)和“限定”(He hopes that lastedbuta moment)的but,来源于古英语排除义的butan,限定是其后起语义(Maurice 1992)[34]。上述语言事实都表明,“排除>限定”的语义演变是跨语言(或跨时期)复现的语义演变模式,其演变路径具有“模式化”(patterned)特征。

此外,“除”类词的“异类多义性”(heterosemy)也呈现出一定跨语言的共性,如上所述,汉语“除”类词可兼属动、介、连三类词,如“除”兼属动、介、连三类词,“除了”兼属动、介两类词,“除非”兼属介、连两类词。无独有偶,现代英语的排除义标记词except和but也有类似的异类多义性表现,except兼属动、介、连三类词,例如:

(65)a.赦免义动词:You will all be punished; I canexceptno one.(海词网)

b.排除义介词:They all went to sleepexceptme.(同上)

c.必要条件义连词:They didn’t open their mouthsexceptto complain.(同上)

but可兼属介词和连词,例如:

(66)a.排除义介词:We go to school every daybutSunday.(海词网)

b.限定义介词:Nobodybuthim could be so selfish.(同上)

c.必要条件连词:He wanted nothingbutto stay here.(同上)

d.例外条件连词:She can do anythingbutsing.(同上)

也就是说,排除义词语的异类多义性表现也是其语义演变普遍遵循的“模式化”路径。

综上可知,古今汉语中表示排除、限定、加合、选择、周遍等多种语义的介词或连词类“除”的形成,有其特定的认知语义基础,即通过焦点化或背景化同一语义框架“论域=排除项+剩余项”中的一个或多个不同的部分来实现其语义。“除”类词义项分化与演变的上述事实,亦可作为考察其他多功能语素多义模式与演变路径的参照。

猜你喜欢

论域语素连词
连词that引导的宾语从句
基于变论域模糊控制的Taylor逼近型内模PID算法
《最低入门等级音节、汉字、词汇表》语素和语素义分析
多义语素识别及教学探讨
——针对对外汉语语素教学构想
因果复合词
表格大团圆,连词学得全
大众文化视域下流行音乐的论域、对象与定义
西夏语中的对比连词 djij2
基于双论域的一般多粒度模糊粗糙集
“大健康”论域下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的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