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经济绩效优化路径研究
——基于多案例的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
2022-11-30王成城陈佳旋
王成城,陈佳旋
(安徽大学 管理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9)
当前,乡村经济发展仍是我国亟须解决的重大问题。十九大首次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将产业兴旺作为第一位,强调产业兴旺为基础,直指发展乡村经济重要性[1]。经济为社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脱贫攻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后续实现乡村振兴是有效衔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关键。改变以往部分输血式帮扶农村发展的弊端,必须要在根本层面上激发农村内生造血功能,提振乡村经济又成为主题。
乡村经济发展问题,不仅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研究内容,也是地方政府需要解决的切实问题。鉴于我国乡村在地域、资源等要素禀赋上的巨大差异,乡村经济绩效的优化路径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乡村成功模式或经验也难以照搬照套。如何基于理论和实践总结出一般性的乡村经济绩效优化路径,为全国各地区提供政策工具库,成为本文关注的重点问题。以往的研究多停留在单一地区或类型的乡村上,较少对多地乡村经济发展路径综合比较分析,缺乏乡村经济研究的广度与深度,存在研究结论的实用性不足与适用范围受限的问题。
综上,本文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经济绩效优化路径的多案例对比,以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方法作为工具支撑,研究乡村经济绩效优化的要素组合路径。QCA 研究方法基于多案例追踪溯源案例结果的多元路径,可以使得复杂繁多的案例比较分析成为可能。本文结合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方法,立足于多地实际乡村案例,有利于帮助乡村全面认清自身资源储备,思考如何切实有效开展乡村振兴,调动更多可应用性的要素,为加快实现乡村振兴发展战略提供有效建议。
一、文献评述与理论框架
(一)乡村振兴战略
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途径,郭晓鸣提到了以深化改革为基本动力、以市场机制发展为基本支撑点、以建设城乡融合机制为基本方式和以整体发展提升为基本指向[2]。罗必良认为实施贯彻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中心关键在于紧抓人、地、钱三大方面[3]。唐任伍指出要将农村发展体制机制深化改革与创新、将现代科学技术作为手段助力实现农业现代化、在文化上将先进文化融合活化乡村精神并彻底打破外城乡二元体制的分化与弥合两者发展差距,多方面实现乡村振兴[4]。蒋永穆从完善农村建设基本经营制度、对土地制度进行深化改革、构建现代三大产业体系、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乡村治理体系以及加强“三农”工作队伍建设六大路径阐述乡村振兴的实现[5]。LIU Yansui 等认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以县为对象,以村为单位,以农民或企业为细胞,强调农村体系的全面振兴[6]。
(二)乡村经济
乡村经济是指乡村地域内直接或间接从事物质生产和非物质生产经济活动的综合体,是乡村中各种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总称,属于乡村发展的一部分。乡村发展是涉及治理、经济与文化等多层次、多因素结合的概念,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董越、华晨基于经济、建设、生态平衡关系的视角,将乡村发展分为全优均衡型、经济超前型、生态超前型、建设超前型等[7]。杨秀等人从内生潜能如产业、生态、人文等方面出发,以评估东阿县乡村为例,得出乡村振兴发展分类:城镇共融带动型、休闲旅游发展型、特色农业发展型等[8]。孟欢欢等采用乡村性指数对安徽省县域经济进行研究,将县域乡村发展划分为农业主导型、均衡发展型和非农主导型三种类型[9]。
(三)乡村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
1.经营方式与乡村经济
乡村经济多属于个体经济,联系少、受自然影响程度大。农民合作社是典型融合农民合作、加强农村经济韧性的方式,通过多种形式将资源要素整合,由合作社实行专业化运作,根据市场需求专业化经营生产[10]。赵晓峰认为其有助于将分散农户进行组织对接市场,提高农民市场谈判地位,服务农民群体的发展需求[11]。伴随着企业运作理念在我国的渗透,外部资本也是推动乡村经济转型的重要动力。冯兴元等人认为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振兴规模不断增大、领域不断拓展、形式不断丰富、与政府合作更加深入以及组织模式和利益分享机制逐步多样化[12]。涂圣伟认为工商资本进入农业领域,有规模经济效应、知识溢出效应和社会组织效应[13]。乡村主体农民发挥积极性,如主动返乡就业创业也显现出有力的作用。彭红碧认为农民工返乡创业为乡村振兴增强动力、创造条件、搭建平台,乡村振兴将为其拓宽领域、提供资源和优化环境[14]。
2.资源发挥与乡村经济
乡村发展经济要基于自身资源的发挥,需清晰对乡村资源进行分析和规划。赵光勇认为乡村振兴须利用好乡村的内生资源:自然禀赋、社会文化以及人力资源[15]。例如,红色旅游资源就是一个经济发展的重要元素。黄三生等认为开发乡村红色资源能够推进产业兴旺、建设乡风文明、推进有效治理和实现共同富裕[16]。朱启臻提倡柔性扶贫理念,最基础的工作要从整理乡村资源包括自然资源、社会资源以及文化资源做起,以及其他外部资源也会为乡村发展注入动力[17]。陈传波等人发现科技帮扶可明显促进农牧民的收入,科技人才帮扶加大了科技项目帮扶的正向效应[18]。王书华等人也认为科技创新支撑了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包括产业振兴和支撑村居建设[19]。
3.人力资源与乡村经济
乡村人力资源质量在发展乡村经济中发挥建设性作用。马建富认为现代农业迅速发展以及农民组织化程度提高,对我国现有农民的综合素质发展提出要求[20]。郭珍等认为村庄精英通过整合各类资源,实现乡村的内外网络关系良性互动[21]。刘合光认为不同主体如乡村建设规划设计师、农民、村民干部等参与乡村建设各主体各有作用[22]。刘碧等认为农民必然是建设乡村的行动主体,主张在党领导下培育出新型职业农民,增强农民主体意识和提升其整体水平[23]。
(四)理论框架
综上所述,实现乡村振兴战略要求乡村经济绩效提升与长效发展。乡村经济绩效的提升结果有来自产业形态、经营推行以及乡村内部资源与外部赋能、农民自身素质多方面的影响因素。我国乡村星罗棋布,各影响因素组合与影响程度具备差异性。因此,本文将上述影响因素转化为条件变量,设为主导产业、经营推行、资源划分为内生资源与外部赋能以及农民职业培训。资源与农民素质作为条件,通过产业发展、经营推行促进乡村经济绩效,地方要素差异与发挥水平不一导致乡村经济绩效间的差异。基于对现有文献的分析,可以构建出为以乡村经济绩效为中心的理论分析框架(图1)。
图1 乡村经济绩效的理论框架
二、研究方法与变量选取
(一)研究方法
本文研究选择使用定性比较分析方法QCA(Qual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简称QCA),这一方法在20 世纪80 年代出现,最早是Rigin 教授提出的。QCA 的核心结合定性与定量,以案例研究为导向,从整体的视角去探究复杂问题间的因果关系,从而找到具有等效性结果的不同路径[24]。QCA 的研究以比较案例分析和布尔代数运算相结合的方法,对每个案例的因果条件和结果条件进行评分,其基本前提是否认恒定的因果关系,依托集合论的思想去探析复杂的现象或结果背后所蕴涵的组态、路径和条件分析。在现代学科各领域研究中,QCA 方法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社区研究和企业发展等,成为案例研究的重要工具。
定性比较分析方法QCA 可以分为清晰集(csQCA)、多值集(mvQCA)以及模糊集(fsQCA)。三者本质相同的情况下分析复杂程度依次增加。对于复杂多变的现象或案例,当条件变量更加细化深入时,清晰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不能满足变量的二级指标赋值。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解决了清晰集二分法缺点的问题,允许在前因和结果条件变量间设定[0-1]的部分隶属关系,更优于处理复杂案例的分析[25]。因此,本文采取的是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以模糊集分析方法弥补清晰集与多值集在变量划分方面不够细分的缺点,追求变量类型的程度衡量,能够更准确地呈现案例本身。在划分变量程度后,需要对变量之间做一致性和必要性验证,一致性指的是在选入作为案例标本的全部案例中,在多大程度上案例与案例间共同存在引发某个结果发生的设定条件或者组合[26]。一致性条件是数据分析的先行条件,当一致性条件能够满足之后,分析覆盖率结果才具备意义。
(二)样本选择
在QCA 研究中,中等规模的样本数量一般为10-60 个。基于样本的地域广泛性以及不同样本的要素差异化,本文研究选取20 个省市的乡村案例。整体基于便利样本原则,选择近年来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经济发展取得明显特征的案例,如表1 所示。
表1 20 个乡村振兴的案例
(三)设定变量
本文基于上述理论框架,乡村经济绩效作为结果变量,主导产业、经营推行、内生资源、外部赋能以及农民职业培训作为条件变量,细分为三类分别递进赋值0.33、0.67、1。这类赋值方式符合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中的赋值规律。具体的条件与赋值情况如下。
1.条件变量
第一,主导产业。主导产业指的是乡村经济的特色产业,包括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本文以乡村经济中的主导产业作为评判标准,如果乡村同时不具备以上所述三种主导产业则赋值为0,仅强调具备其中一种主导产业赋值为0.33,强调具备其中两种主导产业赋值为0.67,强调三种主导产业赋值为1。
第二,经营推行。本文的经营推行指的是乡村在经营建设时的推行方式。主要有招商引资、集体经营、自主经营三种主流方式。如果乡村不具备以上所述三种经营方式则赋值为0,仅强调具备其中一种经营方式赋值为0.33,强调具备其中两种经营方式赋值为0.67,强调具备三种经营方式赋值为1。
第三,内生资源。乡村内生资源主要包括历史文化、自然与人力资源。历史文化指该乡村是否具有可以助推乡村经济的人文因素,如红色历史、派系建筑等。自然资源指可以转化为乡村生产力的资源要素,如矿产地质、森林等。人力资源包括具备特殊技能、专业技能的人才。综上所述,如果乡村不具备以上所述三种资源则赋值为0,仅强调具备其中一种资源赋值为0.33,强调具备其中两种资源赋值为0.67,强调具备三种资源赋值为1。
第四,外部赋能。乡村的外部资源赋能对乡村经济绩效作用明显。Markey 研究认为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可划入长期发展资产,地方应将空间经济背景下的基础设施视为支持长期适应能力的投资[27]。本文认为外部赋能包括交通建设、科学技术、资金储备三个方面。交通建设为乡村交通设施是否完善、离交通站点如高铁站、机场的距离是否有优势进行衡量。科学技术例如产业创新研究可以为产业升级转型等多方面引领前行。资金储备如村集体筹资、外部资金如政府投入或企业投资,为经济绩效优化注入动力。如果乡村不具备以上所述三种资源则赋值为0,仅强调具备其中一种资源赋值为0.33,强调具备其中两种资源赋值为0.67,强调具备三种资源赋值为1。
第五,农村职业培训。乡村建设行动不能仅局限于硬性建设,还应高度重视农民,建立起以农民为主体的秩序,进一步塑造农民的现代品格[28]。在乡村建设过程中,对于升级乡村整体的发展状态,提升农民职业素质或对农村进行先进文化的教育尤为重要。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在乡村经济建设过程中是否对农民进行职业教育的行为衡量赋值,有则为1,无则为0。
2.结果变量
本文将乡村经济绩效优化程度作为结果变量,如果乡村经济绩效显著优化,例如获得脱贫攻坚示范区、乡村振兴示范区等则赋值为1,如果有优化效果不佳经历,例如项目破产等则赋值为0,各变量赋值情况如表2 所示。
表2 变量的设定与赋值
3.赋值依据与结果
本文所研究的乡村经济信息主要来源为二手资料,鉴别其可信度与时间范围后考虑是否采取。信息来源渠道有:知网文献资料、政府信息公开网与新闻网站报道。在收集齐全案例信息的基础上,进行语义析出,并就语义进行变量赋值。在赋值过程中,本文不仅将有无存在此条件作为区分,更加强调作用于乡村经济绩效优化的强度。以下选取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案例赋值过程进行举例示范,结果如表3 所示。接着对其他案例进行赋值,得到结果如表4 所示。
表3 案例赋值示范
表4 案例变量真值表
三、数据分析与结果讨论
(一)单因素必要性和充分性分析
在使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方法进行运算的过程中,第一步需要确定条件变量与结果变量中,前者是否为后者的必要条件,衡量指标即为一致性,用公式表达一致性为Consistency(Xi≤Yi)=∑[min(Xi,Yi)]/∑(Xi),其含义是充分性解释条件的出现一定会导致结果变量的出现,即选入分析的全部案例中,有无共同拥有引发结果产生的设定条件,并且这种共同拥有条件的程度如何。覆盖率的公式表达为Coverage(Xi≤Yi)=∑[min(Xi,Yi)]/∑(Yi),代表的是这些设定的条件或者给定条件组合在诠释结果引发的程度强弱[29]。一致性的取值尽量要接近于1,当一致性指标的数值大于0.9 时,则列为必要条件[30]。
数据分析结果如表5 所示。所有的单一变量条件都超过0.44,其中,职业培训的变量的一致性最高,达到0.66 以上。但是,没有条件变量的一致性超过0.9。因此,乡村经济绩效的优化结果来自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需进一步分析。
表5 单因素的一致性和覆盖率分析
(二)条件组合分析
通过真值表来探寻各条件变量的组合,并在此基础上衍生的条件组态是研究关注的重点。在QCA 的运算结果中,结果覆盖率的值越接近于1,表明运算条件组态对结果变量有较高的解释程度;结果一致性的数值越趋近1,表明分析运算结果中的变量条件组合与案例数据本身呈现的变量条件组合之间的联系越为紧密,两者为正向关系。基于此,本文将每组结果变量的案例阈值设置为1,原始一致性阈值设置为0.85。在操作构建组态过程中,将各个条件根据其状态设定为存在、缺失以及存在或缺失,虽然没有条件变量通过一致性检验,但农民职业培训条件在较多数案例存在,本文尝试基于所收集的案例现象反映,将在条件假设中设定为存在,其他条件均为存在或缺失。模糊集的定性方法分析中,结果运算一般情况下会得到三个解,分别为复杂解、简约解和中间解。在QCA 研究理论中,中间解比复杂解和简约解更优,一般认为具备良好的解释性与普适性。本文选取中间解分析结果的条件组态,对其进行归纳得到表6。表中总共显示了4 种组态。
表6 构成乡村经济绩效优化的组态
由此,推导出影响乡村经济绩效优化程度的条件组态如下:
组态1:~主导产业*~内生资源*农民职业培训(职业培训为核心条件,主导产业和内生资源为补充条件,其含义为在主导产业、内生资源条件不充分的情况下,仅靠农民职业培训的核心条件,乡村经济绩效得以优化);组态2:经营推行*~内生资源*农民职业培训(农民职业培训为核心条件,经营方式和内生资源为补充条件,其含义为在内生资源条件不充分的情况下,以经营推行和农民职业培训为条件,乡村经济绩效得以优化);组态3:主导产业*外部赋能*农民职业培训(农民职业培训为核心条件,主导产业和外部赋能为补充条件,其含义为以主导产业、外部赋能和农民职业培训为条件,乡村经济绩效得以优化);组态4:主导产业*~经营推行*内生资源*农民职业培训(农民职业培训为核心条件,主导产业、经营推行和内生资源为补充条件,其含义是在经营推行条件不充分的条件下,以主导产业、内生资源和农民职业培训为条件,乡村经济绩效得以优化)。
在上述条件组合中,可以归纳出乡村经济绩效优化的实现路径如下:
1.基于农民职业培训的乡村经济绩效优化路径
在乡村主导产业、内生资源条件不充分下,围绕产业经济而进行的农民职业培训,可以有力促进乡村经济绩效优化。农民是乡村振兴战略实现的重要一环,培养农民成为乡村振兴的关键一步。典型案例: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宁夏村原本经济效益低下,内生资源贫乏,长期以原始畜牧业为主。传统放牧模式导致生态环境恶劣。因此,乡村干部对农民进行畜牧集约化经营教育,带头集约化经营,整体生产效益提升迅猛,并成为信用建设先进村,实现了资源贫瘠压力下的困境破除。
2.基于经营推行和农民职业培训的乡村经济绩效优化路径
当乡村经济经营推行与农民职业培训到位时,即使乡村内生资源条件不充分,也有机会优化乡村经济绩效。典型案例: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覃塘区龙凤村种植莲藕历史悠久,村集体开发特色品牌莲藕产业,并开设旅游景区。村民既得到土地租金,也获得景区就业机会以及经商资格。该村集体研发品牌系列产品,延伸产品产业链,多元经营方式与农民的职业选择自由度提升了乡村经济绩效。
3.基于主导产业、外部赋能和农民职业培训的乡村经济绩效优化路径
当乡村主导产业成型之后,辅以充分发挥乡村外部赋能和实施农民职业培训,乡村经济绩效得以优化。乡村如果具备外部赋能,如发达的交通建设、资金投入或者科学技术支援,将大幅度助力乡村经济发展。典型案例:上海市浦东新区惠南镇海沈村以种植业为主,靠近轨道交通线,从城市输送旅客激活农旅模式,利用科技部门的技术指导,建设稻蛙共生新模式示范基地,培育高水平农业项目,形成新型农业经营模式。
4.基于主导产业、内生资源和农民职业培训的乡村经济绩效优化路径
即使在经营推行方式缺乏多元的情况下,依托乡村扎实的主导产业与内生资源的富有,辅之农民职业教育,也可以推动乡村经济绩效优化。典型案例:辽宁省铁岭市银州区龙山乡七里村山水等自然旅游资源丰富,投资建设电视剧拍摄基地吸引游客,发展生态旅游观光农业,开展农民致富技能培训。七里村以资源的发挥、农民主体的培养与主导产业的结合,已经屡获荣誉且成功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单。
(三)稳健性检验
出于探索组态结果客观性,我们将在上述结果的基础上进行稳健性检验。一般来说,稳健性检验有四种常用方式:调高案例一致性阈值、提升PRI 的一致性、对案例个数进行增加或删除抑或增加其他的条件变量[31]。本文采取调高案例一致性阈值的方法来进行,将一致性阈值从0.85 提高至0.9。检验结果如表7所示,该组态结果与上述组态结果完全一致,表明其通过检验,具备良好的稳健性。
表7 稳健性检验产生的组态
四、研究结论与展望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构建出研究乡村经济绩效的理论框架,设计条件变量和结果变量,并将研究焦点放在影响乡村经济绩效优化的路径。结果表明:目前我国实现乡村经济绩效优化有多元路径:分别是基于农民职业培训;基于经营推行和农民职业培训;基于主导产业、外部赋能和农民职业培训;基于主导产业、内生资源和农民职业培训四条路径。进一步分析结果,可得知如下方面:第一,农民职业培训为核心条件,无论哪一条路径,关于农民的培育提升必不可少。它既可以成为单一路径支撑起乡村经济绩效的优化,同时也是其他路径中必不可少的因素。这进一步印证了农民作为乡村振兴的主体,是乡村经济、乡村振兴等等一系列激活乡村长续发展的关键因素。第二,乡村主导产业的重要性。乡村主导产业在两条路径中都起到了作用,是乡村经济最直接的体现。乡村产业的重振、转型升级或引入新产业,对乡村经济整体发展影响甚大。第三,乡村资源的潜力与发挥。乡村的内生资源如乡村地理、文化风俗让乡村具有特色,外部赋能又为乡村的发展提供助力。乡村发展不能一味地模仿大城市搞城镇化,而是要充分挖掘自身的特色和优势资源,充分利用整合自身的资源优势。乡村发展规划要看得见乡村的特殊性,将这种特殊性转化为乡村发展的活力源泉,这样因村制宜,才能获得长效发展。
众多乡村当下都在探索乡村经济发展,体系庞大,路径繁多。本文收集乡村作为案例,研究分析出探索乡村经济振兴的道路,提炼出相关建议。但是,鉴于乡村数量过于庞大,希望后续研究可以加大乡村研究的样本量,增强文章研究的说服力和应用性;其次,本文主要研究乡村经济绩效的优化,要运用到乡村文化、乡村治理等其他乡村板块有待进一步考量;并且,影响乡村经济发展的因素多元且受新闻文字析出信息的限制,本次研究的测量条件指标和结果变量后续可进一步加强完善,可以探索增加影响乡村经济的其他条件变量。整体而言,优化乡村经济的路径,需要从人力资源、经营推行、内生资源和外部赋能多角度入手,结合地方实际情况,做到因地制宜,有机结合,在关键点具备普遍性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关键点结合形式的多样化,从而以各具特色的方式,优化乡村经济的发展,最终实现乡村兴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