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机遇与挑战

2022-03-15李志民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教师

李志民

(清华大学 网络科学与网络空间研究院,北京 100084)

美国人发明了因特网,英国人在因特网基础上发明了万维网,之后上网不需要专门知识和培训了,普通人都能通过计算机链接上网,全世界有条件的人都可以通过网络互联,这就是今天的互联网。互联网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是人类改造自然的又一次新飞跃,为人类交流信息带来前所未有的变革,必将推动人类文明迈上新的台阶。1990 年代起,以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研发建设为主要标志,互联网渐渐进入中国。它不仅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习惯与观念,也改变着包括教育在内的各行各业发展,并形成了新的行业竞争格局,催生出新的行业和产业,教育改革与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在互联网时代并存。

一、互联网改变教育

物质资源共享时代已经来临,数字知识资源共享时代必然到来。信息技术进步所带来的新技术、新设备在教育领域的融合应用,促使传统教育理念、模式和方法的不断改变,新的教育教学模式不断探索和不断涌现,进而催生了教育要素的数字化转变和教育形态的深刻变革。随着信息技术迅速发展,教学工具、学习工具、考试评价工具等都发生着改变,所有教育要素都发生演变。教育广义上属于知识传播,正是由于互联网等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不断融合发展,知识的扩散和获取渠道,知识内化的途径和方式等都与传统方式渐行渐远。几乎所有的教育要素都正在或已经发生了很大改变,教育形态也将因而改变[1]。

(一)教育形态正向数字化转变

技术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根本动力,人类社会文明形态随着技术创新发展不断演变,教育亦然,因为技术总是带来知识传播的新渠道和新方法,提高教与学的效率。不同的社会文明形态对应着不同的教育形态。[2]

在农业社会,由于主要生产资料是土地和劳动,生产力和经济状态决定了其教育形态整体上是以家庭教育为主体,孩童通过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接受一些朴素的教育,有条件的也通过师徒制的形式接受一些民间专门技术教育。这个时期,所有的教育要素和教育实施主要集中在教师个人身上,知识被教师所垄断。农业社会的教育具有规模小、无标准、效率低和个性化等特点。其教学组织形式以个别化教学为主,没有严格的班级及学年区分。由于生产规模小,组织模式简单,官办学校少,社会教育影响较小等,广大劳动人民基本上被排斥在官办的学校教育体系之外。

进入工业社会后,教育形态也随之同步发展,逐步形成了今天学校和班级授课的教育组织模式。公办的学校教育机构不断增加,学校教育逐渐成为教育的主体,实现了教育的规模化发展。工业社会的教育具有一定的规模、标准化、效率高和无个性等特点,学校和教师部分垄断了知识。工业社会的教育要素和教育实施主要集中在学校。今天的教育形态是适应工业社会专业分工发展的教育组织形式,教育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行业,有专门的法律法规、教育管理体制、各级各类学校、专门的政府管理机构等等。

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主要的教育目标之一是使受教育者提高素养、学习技术和生存本领,靠技术发展来提高物质生产和交流的效率。而今人类正在进入信息社会,信息社会在继续提高物质生产和交流效率的同时,主要是提高知识生产和交流的效率交流。信息将成为比物质或能量更重要的资源,脑力劳动价值增加,体力劳动价值缩小,教育要素集中在网络平台上,知识无法垄断,教育实施将以个人选择为主,真正实现个性化学习,促进教育公平。信息时代的教育具有大规模、灵活性和个性化等特点。

互联网对人类影响之大,是其他发明无法企及的。特别是从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创造了跨时空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方式,使知识获取的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当然,以互联网为载体的在线教育能否取代传统教育,取决于你对传统教育的定义。如果把教育分为三类:人际交往类的教育、知识传承类的教育和文明发展类的教育,互联网在线教育完全可以取代知识传承类的教育。

互联网正在颠覆和改变传统行业形态,逐渐形成新的产业格局,是我国产业升级的绝好机会。网络购物不是百货大楼发起的;新媒体的出现不是源自传统纸媒体;数码相机的广泛使用不是柯达公司的本意;数字出版不是传统出版社的强项;互联网金融业不是传统银行的发明[3]。技术的发展和资本的贪婪是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认同也好,反对也罢,互联网必将改变教育,拓展教育形式,进而颠覆工业社会的以学校为主的教育形态,势不可挡!新型的教育形态和教学模式的发展已是大势所趋,众多的高校、教育专家已经开始转变教育观念,探索和实践新的教育模式[4]。

(二)教育要素正在发生深刻变革

今后的学校,不仅有传统的物理概念上的实体校园,还会有网络上的虚拟校园。在线教育等新的教育模式,改变了知识传播路径,导致现有的师生关系、学校管理模式的改变,进而重构学校的存在方式,带来了教育要素和学校功能的根本改变。

首先是教育者的变化。以政府、学校和教师为主体的教育者正在发生变化,凡是能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对受教育者产生影响者都可以被列为教育者。传统意义上的教育者包括学校教师,教育计划、教科书的设计者和编写者,教育管理人员等,其中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是最直接的教育者。传统的教育者一般是处于可控可管状态,且具有职业追求和良好的道德修养,在线教育等多种教育形式的出现,使得如今的教育者来自五湖四海,种类繁多,职业素质和道德素养难以把握,虽然受教育者可以自主选择教育内容了,但难以管控的教育者范围越来越广[5]。

其次是受教育者的变化。现在的学生都是与网络共生的一代,属于互联网原居民,他们喜欢自主选择学习内容,习惯于屏幕学习,他们认为屏幕学习效率高,习惯于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在屏幕化和时间碎片化的时代特征下,人们的学习模式也向着屏幕化和碎片化发展,学习者随时随地获取名校、名师的教学课程,学习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选择性和自主性更强。而现在的教师基本上属于互联网移民,他们喜欢填鸭式教学,习惯于书本学习,认为书本学习效率高。互联网“移民”对“原居民”的教育,教学方法不同,习惯不同,思维方式不同,这是我们在制定政策和教育实践中面临的挑战。今后的学习模式是一种突破时空的学习,根本上是学习态度上的变化,由原来被动的课堂灌输式教学,变成自己主动选择学习,学习动力、效率和效果将会有很大不同。

再次是教育内容的变化。科学技术发展越来越快,人类对自然界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这样广,新知识成指数级增长,相应地,教育内容更新速度加快。特别是在信息技术推动下,数据、知识和信息的迭代速度越来越快,人类近几十年创造的知识成就已经超过了过去几千年。世界发展变化速度如此之快,仅仅不到15 年,我们就见证了人工智能、云计算、新能源技术和智能通讯等设备,它们彻底改变了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如果一个人认为大学时接受的教育就足以应用一生,这显然是不现实的。我们原来的知识体系,很可能早已过时。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正规学校教育时间可能还不到终身学习时间的10%。

最后是教育手段的变化。30 多年前,当我们谈论教育技术时,主要是利用广播、电视、计算机等技术服务于教学传播渠道,解决有学习欲望而没有学习渠道的问题,通过技术提供学习的基本条件和机会。传统教育技术服务只是利用技术支撑教育教学服务,优化教育教学过程。但是现在已然不同,教学管理,包括教学组织、学习方式和考试评价等都因技术发展而改变。在市场无形之手推动下,在线教育形式和种类多样化发展,智能化校园,一体化智能化教学、管理与服务平台;利用现代技术推动人才规模化教育与个性化培养相结合;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现代化的教育服务、管理与监测等。这些都有力地推进了教育教学管理的精准化和决策的科学化。由于学习模式发生改变,跨时域无接触学习等,原有的课堂形态、课程结构以及考核形式,甚至教材教辅材料印刷出版供应模式等,都难以满足学习者的需求,教学方式从传统的单向知识的传授向“影响式”和“互动式”教育转变。

二、教育数字化及其带来的机遇

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数字校园、网络课堂、智慧学习、实时监测和大数据人工智能评价等全新的模式,正推动教育进入数字时代的教育新形态,不仅使教育呈现新的特质,也给教育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一)教育数字化呈现的特质

数字时代的校园,将不单纯是指物理意义上圈在围墙里的几幢教学楼,而是现实与虚拟结合的学习场所。网络已覆盖校园的每个角落,教育教学管理的每个环节都可以通过互联网数字化实现。移动互联、教育云课堂和数字图书馆可以为师生随时提供浩如烟海的学习资源[6]。

数字时代的课堂,通过VR/AR 等增强技术,将以活泼有效的师生互动代替传统的知识灌输与接受。学习场景更真实,借助丰富的在线课程资源和现代教学手段,老师可以更好地发挥引领作用,启发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可以利用便捷的数字资源教学平台,与老师自主自如交流,跟同学顺畅沟通。

数字时代的学习,由于获取教育资源的便利,个性化主动选择性学习成为可能,学生即使因特殊情况请假在家,也能通过互联网与同学一起远程学习或另选时间学习。学生能够借助互联网手段,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实现从被动学习向自主学习的转化,从死记硬背迈向探究式学习,学习效率大幅度提升,学习内生动力的驱动是传统课堂无法比拟的。

数字时代的评价,所有与教育工作的相关者都是评价的主体,同时也都是被评价的对象。社会各阶层也将更容易通过网络介入对教育的评价,使教育工作得到更及时的监控和反馈,改进和提高。伴随学生成长的教育大数据,通过人工智能分析,将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综合素质,有利于实现因材施教,并为学生的职业规划和价值潜力提供选择与参考。

(二)教育数字化带来的机遇

互联网等信息技术进步和应用的普及,会惠及亿万城乡师生,特别是互联网作为一个强有力的工具,使我们能够以数据的形式实时记录每个人的行为,使原来只能定性评估的行为变成可以量化的评价。健康指标、社交网络、购物喜好、生产过程、学习习惯,等等,凡是你能想到的一切东西,只要使用电子设备就都进入了数据流的世界。所有物体和人的行为都是可以通过设备及数据流的收集进行量化和计量,然后统计分析,进而评估评价得出评估报告。测量记录和数据收集将给教育事业带来重大发展机遇。

一是促进教育资源均衡。互联网突破了传统教育的时空限制,可以把最优质的教育资源、最先进的教育理念、最新颖的教学模式在更大范围内共享,包括偏远贫困地区,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善国内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的现状,为每个人提供更好的教育机会,促进教育公平发展。在线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会导致学校教育功能的逐步弱化,逐渐形成社会化学习的教育资源环境条件,学校不再是知识传授的唯一渠道。以网络为载体的社会化学习中,由于在线教育平台多、课件多,知识不会被某些人垄断,知识是大量的且方便获取。对知识有渴求者将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来学习,具备社会化学习能力的人都可以实现终身学习的愿望。

二是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利用网络技术,不仅能实现教学资源和智力资源的共享与传播,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还能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教育科研合作交流,推动课程改革,全方位提升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益。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OOCs)等在线教育新形式和教学新模式的快速发展,为个性化选择和因材施教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今后还会有新的在线教育形式不断出现,提高知识传播效率,提升教与学的效益。根据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监测数据,有针对性地改善和提高学习质量成为可能,通过对教学过程记录和评价、检测,可有效引导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

三是有效降低教育成本。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集成为知识传播提供了新的渠道和新的教学方式,将会逐步淘汰工业社会形成的传统学校的教育教学组织模式。这种新的教育范式不仅能解决工业社会长期以来难以解决的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的问题,实现了教育规模化,从经济学的角度讲,还将解决千百年来教育成本从来没有下降的问题。互联网推动了教育资源配置的优化,让更多的人有机会和条件获得更高水平的教育,提高了教育资源使用效率。另外,由互联网打造的没有围墙的学校,也为个性化学习、全民学习和终身学习提供了可能,对提高国民素质的作用难以估量[4]。

四是形成多元教育评价。信息时代评价学生是否优秀或者每门课的学习效果,不再是一次考试的分数,通过对学生的学习行为数据采集、分析,建立学习评价体系更能准确反映学生的真实学习效果。学生的毕业证书不再是简单的学年制和专业记录,也不是教务处提供的每门课的学分和成绩单,而是通过区块链技术确保不能更改的电子毕业证书,不仅能够提供专业和各科成绩单,还可提供学习进步过程说明,知识图谱分析,适应工作能力和潜力特长等。

我们常说学校教育要以学生为本,互联网时代,可以更广泛和方便地让学生参与评价,赋予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权利,让老师听到学生的“声音”,及时掌握学生内心的真实感受,关注学生的需求,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如何“教”,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有更多的收获;通过适当的评价方式,及时向授课教师提供反馈信息,使得教师发现教学过程中自身存在的问题,从而促进其对教学内容进行更新,对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优化;让教师所授课程尽量符合大多数学生的需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最优教学效果;引导广大教师重视教学,研究教学,投入教学,促进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所有这一切,都可以在基于互联网的数字教学环境中得到实现。

三、教育数字化所面临的挑战

但是我们要看到,教育是关系到千家万户的系统工程,涉及教育主管部门、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等众多利益相关主体,互联网推动下的教育变革仍将面临不小的挑战。首先是师生观念的不同,如今的学生已经是与网络共生的一代,是地地道道的互联网原居民,他们可以熟练地借助网络生活,本能地通过屏幕学习;教师却习惯于书本学习,灌输式讲授。这种观念的差异很难短时间内弥补,由此对在线教育发展的影响不能小视,但当务之急是从软件和硬件上建立适应教育数字化的师资队伍和教育环境。

(一)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不足

从硬件上来说,下大力气扩大网络接入范围,提高网络普及率,要让更多的人能够有上网条件,大大降低网络使用成本。我国还有数亿国民没有条件使用互联网或网络带宽过低。部分地区中小学的生机比配置还不理想,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城乡差异仍然较大。这就要求我们加强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宽带网络和移动网普及,建设绿色的教育专网,让国民享受到教育的公平及低廉的教育宽带。

在线教育等新的教育形式能够持续发展,需要各种教育要素不断融合信息技术的支撑:从课程本身来说,需要丰富多样的课程资源,以满足不同人才在不同年龄阶段和不同成长志向的需求,满足不同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我们要鼓励教育教学资源建设多元化的发展,鼓励开放共享。教育资源建设和开放共享应由政府进行引导性的资金投入,要充分发挥市场调配资源的重要作用,调动全社会力量参与教育信息化建设,实现百花齐放,多元化发展,政府不要也不应且没能力大包大揽。为保证开放共享的活力,政府需要制定相应的管理规则和激励政策。教育数字化转型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参与,大家在同一规则下相互竞争,共同推进教育事业的发展,早日进入数字时代的教育形态[6]。

(二)教师信息化素养亟待提高

随着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不断深入融合,教育数字化转型成为必然。新的教学模式、知识的传授和内化方式,对教师个人信息化技术水平要求越来越高。由于我国教育资源长期发展不均衡,教师水平参差不齐,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整体不高,依然沉浸在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中不能自拔,更有甚者,教案两三年内容“雷打不动”,靠着吃老本来教学生[7]。其实,在线教育之所以在互联网发展多年以后才姗姗来迟,其中一个主要制约因素就是教育工作者对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发展认识不够,主动性不强,对互联网这一重要工具的开发使用不熟悉[8]。

新冠肺炎暴发以来,通过互联网“停课不停学”发挥了很大作用。在线教育虽然解决不了传统教育中的所有问题,但至少可以为知识传承类的教育提供强有力的解决方案,解燃眉之急。疫情防控期间开展在线教学暴露出了许多问题,其中最大的问题是教师不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开展在线教学。防控疫情导致在线教育产生爆发式增长,对我国教育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挑战,但也提供了改革的契机。当前,在线教育的发展落后于移动支付和电子商务等行业的发展。要改变这一状况,建设一支数量足够、质量合格的具有较高信息素养的中小学师资队伍是关键[9]。

目前,在教师教育中还存在不能广泛应用在线教育手段等方面的问题,难以适应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需要。从技术上讲,目前教师培训开设网络在线授课不存在任何问题,软件硬件都具备。只要是能实现网络购物的地区,都可以进行网络教学。当然,个别中小学有缺软件或硬件的,这些学校是由于学校领导以前不够重视,或者观念有问题,现在重视了,软硬件随时随地都可以解决。

为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发展要求,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促进教师教育跨越式的发展,积极推进教师信息化技术水平提高是一项紧迫的重要任务。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既是教育信息化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推动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因此,教师教育必须加快信息化进程,加大建设力度,为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师的信息化素养奠定坚实的基础,为在线教育的快速发展做好教师人才准备与支撑。

(三)教育数字化转型规则先行

与其他行业受到互联网影响而改变的范围和幅度相比,由于教育行业的特殊性,在线教育这种新形式在教育领域还没有产生革命性的影响。最主要是慕课(MOOCs)等在线课程目前在学习机制上并没有解决学习动力不足的问题,这也是对于大部分在线学习者,难以坚持学习、完课率低下的原因。在线学习只是提供一种学习方式或一种学习渠道,必须有很好的教学监督、督促、助学服务等才可以实现良好的效果。慕课等在线学习是很好的学习途径和手段,给有学习意愿的人多提供了一种选择,但还要基于慕课等新形式制订新的规则,同时配套线上线下的教学助学服务,才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学习效果。

为了促进在线教育资源建设和开放共享,当前最重要的是制定互联网在线教育管理规则,而不是教育资源平台和课件的技术标准等细节,否则有可能使得教育资源建设停滞不前。如果拿在线教育与高速公路相比,教育教学资源平台和在线教育课件就是汽车,公路上跑的车可以是不同汽车公司生产的,零配件可以是各大中小企业生产的,不同汽车的零配件不通用是允许的,只要汽车安全跑得好就行,还可以形成各自汽车的品牌。而政府的职能,一是修好路(互联网基础设施),二是制定一些基本的交通规则(考试评价标准,学分认可条件,课件上网标准等),就比如规定车辆的靠右通行、高速路出入口设置、交通管控、汽车排放标准等等。制定互联网在线教育管理的规则很重要,现在的情况是相应规则的制定远落后于技术的发展。

在线学习与在校学习的效果互认十分关键,直接影响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快慢。如果学生不能自由选择修学科目和讲课教师,如果学分不能互认,学位不能等价衔接,学生参与在线学习的积极性就会大打折扣,不能提前毕业或灵活注册入学,在线教育很难发挥其最大效益。我们需要尽快研究制定教学资源的上网认证标准,要针对经过认证的教学类资源制定网上学习效果评价标准,学分认定标准,要制定课程微证书发放办法,在线学习与在校学习的效果当量细则,等等。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普及化阶段,特别是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OOCs)的发展,大学的优胜劣汰将成为必然。政府要制定规划,有计划地让一些办学水平差、招生困难的学校善始善终。科学的淘汰机制是保证质量的重要前提。为了保证毕业生质量,大学制定了淘汰学生的标准;为了保证教学和科研水平,不少大学也制定了淘汰教师的办法。为了保证高等教育质量,国家相关部门应该制定淘汰大学的规章制度。大学也不要自欺欺人地宣扬自己办学条件好、教学质量高、招生不困难等,新一代大学生追求的是学习效果而非学历结果。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是必然的,也将越来越密切,但是以资本加互联网商业模式驱动的在线教育是有致命不足的,教育是民族的未来,其整体的公益性质必须要有政策保障。

四、结语

在人类文明迈上数字时代之际,信息化专门人才的培养十分重要。信息技术发展之快,成果日新月异,指数发展规律等都要求我们加强信息化高层次专门人才的培养力度。由于以前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今天面临的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方面专业人才短缺,实际上影响着国家信息化的发展速度。

教育要有前瞻性,适度超前,教育信息化应发挥在建设信息化国家中的先导作用。教育如何支撑建设信息化国家,如何提高国民的信息化素养,包括各级各类教育中的信息技术课教学内容如何衔接,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课如何合理设计,如何考核检查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支撑信息化国家建设的行业人才培养数量;信息化专门人才的培养规划;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专业设置及相关标准和政策如何引导和鼓励;教育教学观念如何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等。从这个角度来说,教育必然扮演启蒙者的角色,在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要加强,提高全民族的信息化素养。信息技术课程普及程度和水平的高低,最终影响并决定着国民信息化素养的整体水平。

猜你喜欢

信息技术教育教师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最美教师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