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每一个生命都能更好地舒展

2022-11-27崔建尔

中学生学习报·教研周报 2022年8期
关键词:五育并举项目化三全育人

摘要:“双减”政策的出台,旨在让教育回归校园主阵地,促进每一位学生全面而又健康成长。“双减”背景下,如何实现全面育人?笔者认为全面育人的核心理念是倡导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其有效途径是通过基础化、项目化、个性化三个维度推进“五育融合”,其持久动力是创新“三全育人”,建立“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

关键词:双减;全面育人;五育并举;基础化;项目化;个性化;三全育人

一、本于思:全面育人的核心理念是倡导“五育并举”

为学之道,必本于思。作为中学教师,我们常常思考:中考压力下,该如何全面育人?在“双减”的驱动下,学校又该如何发挥育人的主阵地作用,实现“五育并举”?

首先,“五育”价值归一,同向而行。全面育人与中考升学并不矛盾,而是一个相辅相成、共进共美的有机整体。德行的内化、智识的习得、体魄的锻炼、审美的化成、劳动的铸就虽内涵不同、要求不一,但方向相同、目标一致,统一服务于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的培养。

其次,学校发挥育人的主阵地作用,要引领贯通,实现“五育融合”。全面育人并不是“五育”的简单拼凑和叠加,而是相互渗透,相互促进。我们要在“一育”中发现“五育”,融合“五育”,落实“五育”;在“五育”中认识“一育”,把握“一育”,实现“一育”。

因此,笔者认为全面育人的核心是倡导“五育并举”,新时代中学要着力构建“五育融合”的新型育人体系,以提升学校全面育人的能力和水平。

二、践于行:全面育人的有效途径是推进“五育融合”

探索之道,即踐于行。基于以上思考,我们可以从基础化、项目化、个性化三个维度推进“五育融合”。

(一)基础化推进“五育融合”

在传统育人观下,教科书成了学生学习的全部世界,造成了学习空间的封闭,知识结构的单一。基础化推进,就是立足国家基础课程,通过四个突破,打破空间屏障,从而有效促进五育融合。

首先,要突破教材的边界:教材内容是有限的。教学应不拘泥于教材,要敢于打破边界,拓展延伸,与教材内容进行勾连整合,促进深度学习,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其次,要突破学科的边界:学科之间是相通的。做到与其他学科的适度串联,进行多学科知识、能力、情感的联系。新课标也淡化了学科,因为它更关注人的全面发展。

再次,要突破学校的边界:一所学校的资源往往是有限的。我们要积极推进学校间优质资源的共生共享共创。也可以通过论坛、教研活动等形式增进校际交流,促进教育教学。同时通过组建城乡义务教育共同体进行互联互动,碰撞思想火花,共享育人智慧。

(二)项目化推进“五育融合”

当前,关于五育融合的实践处于起步探索阶段,笔者认为项目化推进是一条重要途径。

以“走三村”项目为例。之所以有这一设想,缘于文联对苏青文学的研究,那时才知道上世纪40年代与张爱玲齐名的海派女作家苏青的故居就在学校附近的冯家村,同时还了解到学校附近的星光村,是台湾文化始祖沈光文的故里,还有沈明臣、沈一贯等文化名人也都出自该村,高则诚的《琵琶记》也在这村内写成。

其实,家乡还有很多名村,有被称为“进士第一村”的走马塘村、“生态第一村”滕头村等。

“走三村”,目的是让学生走进家乡的三个名村,目睹美丽的风物风貌、感受淳朴的风俗风情、追溯丰厚的历史文化、了解杰出的乡贤名人、欣赏精美的建筑艺术、探究独特的水利布局,由此引发家国情怀,然后把它记下来、画下来、写下来,甚至表演出来,看似一个项目,但里面有历史、文化、艺术、科学、情感、实践等等,五育尽在其中。

在“走三村”的启发下,想到了以“三”为系列的项目:到三馆、过三桥、观三亭、拜三贤、访三杰、听三讲、读三文等。这一类归为人文项目。第二类,是自然项目:跋三山、涉三水、寻三园、赏三花、鉴三木、品三果、尝三味、挖三石等。第三类,是体验项目:进三企、顶三岗、过三节、敬三老、学三技、习三业、比三赛、做三菜等。第四类,是任务化劳动项目:播三种、养三藤、种三菜、栽三花、植三果、培三实、养三鱼、育三虫等,每学期设置一项任务,随着任务难度逐渐增加,获得感、享受感也会越来越强。

正所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项目化打通了五育并举各要素之间的界限,在实践中实现万物的融合贯通。学生将实践过程、感悟、反思、成果以图片、文字、视频等形式记录下来,结集成册,外显的是一本成长的纪念册,内化的却是学生的综合素养。

(三)个性化推进“五育融合”

1.开发可选择的课程门类:开发个性化课程,遵循“课程由学生说了算”,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求,整合归类,开发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可供自由选择的课程。

2.建设可选择的活动社团:社团是学生展示才能的大舞台,建设文化、体育、艺术、科技、非遗等活动社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促进个性化的综合评价:通过一人一案、一人一册、一人一标、一人一评,体现学生的个性品质和才能。只有评价主体、内容、形式的多元化,才能发挥评价的导向和激励作用。

通过基础化、项目化、个性化,三方面层层推进“五育融合”。但要关注价值融合,从人的发展这一教育原点出发,不断进行反思与改进。我们相信,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

三、优于新:全面育人的持久动力是创新“三全育人”

育人之道,应优于新。中央提出坚持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双减下,学校更要充分发挥“全员”育人力量,探索“全程”育人渠道,拓展“全方位”育人空间,创新“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

学校,作为育人主阵地,要实现从“独角戏”到“大合唱”的全员行动。

家庭,是全面育人的重要力量,家长从校外参与到走进校园,家校互动,形成合力。

社会,统筹利用好社会资源,为强化实践育人提供支持。通过“请进来”或“走出去”,实现校社联动。

参考文献:

[1]杨培明.重新认识和思考“五育”并举[J].人民教育,2020(19):52.

[2]冯建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理据与策略[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57(3):5-14.

[3]张玮逸,刘徽.项目化学习中驱动性问题设计的三种导向[J].上海教育,2020,(26).

作者简介:崔建尔,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田莘耕中学副校长,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学校管理。

猜你喜欢

五育并举项目化三全育人
建设教育强国的鸿篇巨制
“五育并举”育新人:开启首都教育新时代
走向“五育并举”的现代学校管理
家居空间设计项目化教学模式改革的国际比较研究
浅谈项目化教学对中职学生技能水平提升的影响
基于市场营销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项目化教学模式研究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生产过程在电动汽车专业的项目化教学研究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