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适应选择论谈例行记者会发言英译

2022-11-27秦进程雨潇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2年22期
关键词:译者译文维度

秦进,程雨潇

(广西科技大学,广西柳州 545006)

翻译适应选择理论自诞生后, 在推动翻译工作总体发展的同时, 对于外宣文本翻译工作——中国外交部例行记者会发言相关研究还亟待丰富。 目前从“适应与选择”考察翻译学的研究尚未成体系。 此外, 近两年来外交备受关注, 国内外环境下话题不断,此类发言对现场翻译要求高,英译难度大。 研究该理论对同类型文本的指导和应用能够丰富该理论对翻译活动的微观意义,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丰富理论本身。

1 翻译适应选择论

试图打通自然学科和人文学科, 找到人类翻译行为与“求存择优”自然法则相适用的关联性,胡庚申在前人基础上进一步阐释“适应选择论”并指出:翻译是以译者为主导、以文本为依托、以跨文化信息转换为宗旨,译者在适应了翻译生态环境之后,对文本做出可移植的选择性活动。 “翻译=适应+选择”[1]类比生态系统“汰弱留强”,在翻译生态系统中,译者及译文无法适应动态环境便会同自然界中惨遭淘汰的生物一样。 原文选译者为“适应”,译者选译文为“选择”。前者忌盲目,宜“多维度适应”,集中在语言、文化和交际等方面;后者应“适应性选择”,即合理选择(至于合理到什么程度视具体情况而定)。 最终译文质量集中体现在整合适应度。综上,适应选择论为翻译活动提供原则,并明确译文评价标准,由此得出指导并操作例行记者会发言英译,切实可行。

值得注意的是, 近年网络热词的使用渗透社会多个方面,就近年此类文本来看,其使用频率屡增不减。此时,网络词语脱离特定语境,适应全新环境,译者需能动选择。 特定的时空、文化、社会环境孕育特定译本[2]。 该文抽取外交部例行记者会发言2020年12月份内容为语料,结合具体案例,从“三维”下解释如何对此类型文本进行操作。

2 文本分析

该文抽取外交部例行记者会发言2020年内容为研究语料, 对原语文本的客体环境量化分析发现如下。

2.1 文本特点

首先,此类发言语言在语体风格上,多为正式书面用语,遣词严谨,但近年风格不失幽默,有少数口头用词;惯引经据典,含有如“中非合作论坛”“中巴经济走廊”等术语,也有面对外国记者对中国疫情应对成效表示怀疑时所提到的“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被问到疫情期间, 中方向哪些国家提供了医疗物资援助时的“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针对“加拿大驻港领馆暂停本地员工去中国内地旅游”一事,发言人“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等金句表达。 另外,此类发言真实、客观、明确,凡涉及有关侵犯中国国家主权和利益的相关表达常有贬义词汇出现; 对于友好合作、 共同发展的国际事业, 积极词汇则频频而出。译文只有充分考虑语言情感色彩,方可避免译文情感欠缺。

其次是语法特点。文本句间常有较强的层次,逻辑结构清晰。 譬如关于回溯过去或展望未来工作的内容通常以长句形式出现, 并结构化为 “目标+做法+取得成绩”; 于某事阐明立场时语句常分为两个层次“表明态度立场+阐述原因依据”。 语言内容涵盖广,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社会等多个方面,含国内事务和国际事务。 发言人话语多用来表达观点看法,时态以一般现在时为主。外交交涉常用句式统一,如“我们赞赏……我们尊重……我们持保留态度……”;常用话术有“双方坦率交谈,双方增进了解,双方交换了意见……”;常用措辞有“关切、遗憾、不满、抗议、谴责……”。

2.2 译者要求

特定的时空、文化、社会环境孕育特定译本。 语言符号语音形式和意义内容的这种任意性联系,其根源就在于语言是社会性的,是社会的产物,是社会现象,由一定的社会决定。它可以描述任何一种语言表达, 并要求译者在转换两种语言语义意义和文化意义时,对国家利益、政治立场、意识形态等相关问题需谨慎处理。 此类外宣文本中对国际事务处理以及各国之间关系等事件描述屡见不鲜。 译者不仅要有广阔的国际视野,还要有极高的政治敏感度,紧跟时事,立场坚定。国家形象构建和态度对外传达要求经过处理的译文能够引起外国读者与国人极大近似政治反应,以使交际效果最佳。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社会化媒体势头迅猛,网络热词的使用渗透社会多个方面, 就近年来例行记者会发言来看,其使用频率屡增不减。 此时,网络词语脱离特定语境,适应全新环境。在语言环境转换过程中, 译者首先真正理解网络语言在特定环境中表达的真实意义,根据译者已有储备并查阅相关资料,进而能动选择。 生搬硬套对译文表达效果会造成消极影响。 总之,外交部记者会的发言代表国家立场,谨慎灵敏不仅是对发言人的素质要求, 同时也是对译者的要求。综合来说,此类文本英译工作对译者来说具有一定挑战。该文结合具体案例,进一步阐述译者翻译时如何操作“适应”和“选择”。

3 “三维”下发言英译中的适应与选择

在语言转换过程中, 译者无法做出完全适应两种不同生态环境的译本, 据现有对文本体裁分类相关研究, 胡庚申指出译者适应选择相对集中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 该文研究对象依照赖斯的文本划分类型,属信息型文本。该文遵循此类文本对不同维度的适应需求程度,分别按照语言、交际、文化3个维度顺序依次解释:译者该如何适应原文,并分析官方译文中适应和未充分适应的译文,从而概括出操作该理论指导具有类似原语生态环境文本的要点。

3.1 照顾语言、有效表达

语言维强调语言表达,注重语言形式“对等”,即字调义不调。它要求译文的句式结构、言语风格尽可能与原文贴合。 为尽量缩小中西方语言差异对读者理解造成的影响,可以对原语语序适当调整。

原语: 我们相信疫情的阴霾终将被春日的暖阳与旭风吹散。 (2020年3月20日)[3]

译文:I believe the shadows of the pandemic will eventually be driven away by the warm sun and spring breeze.

面对久之不去的疫情, 被问到其看法时发言人耿爽在发布会上发出了这样的慰藉。句中“疫情的阴霾”值得注意,这里把疫情对人们的影响比作一场阴霾,前半句在这种修辞手法的作用下既形象生动,又能引起读者共鸣、带去温情。读者脑海中一些令人苦楚困扰的回忆再次被勾起,把疫情带来的阴霾,和人们心里的阴霾作类比,再好不过。 后半句话锋一转,尽管这种阴霾仍未褪去, 但是终将会被暖阳和旭风吹散,表现出言者对于社会回归正轨的美好期盼。原文修辞如何处理讲究了起来,若直译“the impact of the pandemic”(疫情造成的伤害)[4],句子风格瞬间浅显直白,这样译文效果大打折扣。例句中官方译文的处理保留了暗喻手法,极大地保留原语特征,将中国发言人言语中的温情有效地传到了大洋彼岸。

3.2 传达意图、政治等效

交际维以译文是否体现了原语交际意图为重。译者需适应有度,不可过度揣测言者意图,也不能欠缺其话语含义,双语传达给受众时必须达到政治等效[5]。

原语:一段时间以来,美国动用国家力量,泛化国家安全, 不断滥用出口管制等措施对他国特定企业进行打压、遏制。 (2020年12月22日)

译文:The United States has been abusing state power and national security concept to suppress and contain certain foreign companies by applying measures such as export control.

例句中美方将中企与中国军方强制挂钩, 并要求中方任何企业出售最终用于军事目的的物品都要获得其许可,限制中国贸易自由。这句话看上去虽然简单, 但译文的处理实则充分展现了由原语到译语在交际维的转化。“泛化”在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由具体、个别扩大为一般,此处则指对“国家安全”这一词义概念上的泛化。 英文中相同词性词义可定位到“generalize”一词。问题在于回归原语环境不难看出,“泛化”后“滥用”一词很容易提示译者,这里实则含有贬义感情色彩。这层含义“generalize”无法展现。另有译文中把 “国家安全”(the concept of national security)与动词“abuse”搭配使用,做法巧妙。 “abuse”一词充分表达出中方对美国假国家安全之名, 以行“不轨”之事的谴责。由“泛化”到“滥用”,词汇范围扩大,后者词义较为宽泛,滥用形式可能是泛化国家安全概念, 可能是缩小国家安全概念或扭曲国家安全概念等,此时造成了信息欠额(Undertranslation)。 在此类外宣翻译中,额外补偿语义会造成表达累赘,减损交际效果,因而通常不建议使用。为满足话语传递需要, 突出交际意图传递, 减少译文对其他维度适应,适当的欠额不可避免。

3.3 适应文化、传播得当

文化维要求译者文化意识充分。 对于言者引用文化负载词或者中国特色专有名词, 在译语文化中可以准确找到与之功能相似表达时,便可轻松应对。反之则会出现“文化空缺”[6]。而这一现象对于翻译这类政治性文本来说犹如家常便饭。 此类情况下直译解决不了全部问题, 还需译者采用适当的翻译方法和技巧来解除语言传播的障碍。

原语:这很像穿着新装的“皇帝”,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2020年7月17日)

译文:He' s like the “emperor in his imaginary new clothes”, completely immersed in his own world.

当天彭佩奥对外称美政府在道德上更为优越,对这一说法, 发言人华春莹给出如此回应。 原语中“穿着新装的‘皇帝’”,出自丹麦《安徒生童话》的中译本《皇帝的新衣》,故事的中文版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 不过其中词汇经处理后有了浓厚中国文化气息,比如“皇帝”一词是中国文化特有概念,不过英文里可以寻找到同等作用的形象“emperor”。 翻译此句时译者在直译的基础上,增译了一个形容词“imaginary”,将这个童话寓意中皇帝那种虚伪、昏头直接展现出来。而彭佩奥做出这种毫无根据、假想出来的言论,犹如穿着新衣的“皇帝”一般自欺欺人。该句保留中文里的比喻,不仅满足语言维度上的对等,还兼顾了文化传递的需求。 这些在语言上的处理体现出译者在充分适应原语环境后做出具有较高品质的译文。 另外对于“小康”“一带一路”“六保”“放水养鱼”等中国特有词汇的传播,文化输出应作为主要目的,适应是译者首要任务。

3.4 不拘一维、酌情考虑

语言、文化、交际因素在翻译活动中相辅相成。原语的环境可能同时体现某两个维度或更多。 各种要素时而相互统一,时而相互制约。 因此,各维度相互冲突时,突出重点维度,淡化次要维度。

原语: 我也就建议这位大使, 在刷存在感的同时, 是不是事先要做好家庭作业, 以免贻笑大方。(2020年11月16日)

译文:A piece of advice for him: do some homework before crafting a publicity stunt, so as not to make a fool of himself.

加拿大驻华大使称中国政府对疆举措属于种族灭绝行为, 发言人拿出数据证明了新疆在中央政府的领导下人口增长比加拿大要高。 对于加拿大驻华大使这种不经调查妄下评论的行为, 外交部回应如上。从语言维看,“做好家庭作业”这个表达是一种暗喻,将事前做好准备工作比作“做好家庭作业”。对于这种比喻的说法在中英文中都有“事前做好准备、搜集必要信息”的意思,因此直接译为“do some homework”。 外国读者结合上下语境不难理解潜在含义,这么一来就没必要把其意译成指代含义。 而为了更好传达出话语的含义,对语序、语言形式可以适当做些调整[7],比如将反问句处理为陈述句,把中国坚定态度精准传达给外国受众。

要交际,就要充分考虑读者感受。相反,对于“刷存在感” 这种流行用语, 在国外语言文化中并没有“做出某事、发表某种言论,好吸引他人注意力的行为”这种含义,甚至没有这种表达,要求译者凭借自身知识文化储备来巧妙解决, 这里被译为 “craft a publicity stunt”。 英语中“publicity stunt”是市场营销中的常见概念,指利用各种噱头、花招,吸引眼球的活动,另有延伸义“作秀”,贬义。 通过引用跨行业术语,巧妙传递中文真正意义,译文即可更加形象、新颖地为读者所理解。一味追求语言对应和文化传播,只有直译加解释,这样一来难免使语言啰唆生硬,双方受众反应显然不能平衡, 原语交际目的和政治等效实现效果大打折扣。 当然满足相同交际效果译法不止一种, 比如意译这句话为 “deliberately attract other' s attention”,虽然勉强表达出相似意思,却缺了点意思。

4 结语

对2020年的例行外交部记者会的答记者问发言分析后发现,在翻译适应选择理论的指导下,适应侧重的主要维度随着翻译活动不断变化, 选择的取舍也清楚分明。 换言之,语言形式转换、文化内涵传递、 交际意图传达三者之间的优先排序也并非原封不动。该文研究倾向于交际目的为首要,传递言者话语为根本。 译者通过常见的翻译策略灵活处理各个维度之间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 一旦“三维”之间适应选择发生冲突时,译者可以在“允许的自由”的框架下,适当淡化其他维度,彰显交际意图。 译者适应与选择要求: 肩负着一定责任的译者要培养文化意识和传达国家态度的使命感, 以此得出整合适应度高的译文以长存于世。

猜你喜欢

译者译文维度
Stem cell-based 3D brain organoids for mimicking,investigating,and challenging Alzheimer’s diseases
理解“第三次理论飞跃”的三个维度
认识党性的五个重要维度
浅论诗中“史”识的四个维度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弟子规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弟子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