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移民项目中多元主体参与的传统文化建构与保护路径探究

2022-11-27杨帆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2年22期
关键词:移民建构主体

杨帆

(湖南工程学院 设计艺术学院,湖南湘潭 410118)

生态移民项目是一项极为庞大、复杂的工程。从迁出迁入点的选择、生态移民安置区的建设、移民整体迁出的过程,都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且实施过程中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实际困难, 因此需要牵涉多元力量才能顺利开展与完成。近年来,诸多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态移民项目在实施时, 除完成基础建设外还积极开展传统文化的建构与保护工作。 这同样是一项牵涉范围广、牵涉内容多的工作,也呈现出多元主体参与的面貌。 该文将以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移民项目实践为例, 对生态移民项目传统文化建构与保护工作中的多元主体及其参与路径进行逐一论述, 并在协同治理理论启示下认识现存问题并提出改善策略。

1 国家: 生态移民项目传统文化的建构与保护工作的发起者

自20 世纪80年代起, 国家开始通过发布政策、 批准规划及资金支持的方式推行各地方的生态移民项目。 国家推行生态移民政策的主要目的:一是,恢复和保护生态环境;二是,提高贫困人口的经济收入。因此,国家在发布的政策及文件中主要强调生态及经济问题, 显少提及传统文化的建构与保护问题。随着生态移民项目的开展,国家在关注生态及贫困问题的同时开始重视传统文化的建构与保护问题。 国家主要通过代表公开发言方式要求各地方针对不同的传统文化在生态移民项目开展精确、 有效的建构与保护工作。 2017年1月,中国新闻网发表《林业局:生态移民不一定导致文化传统、生活习惯丢失》一文,指出“通过生态移民的办法,让这些地方的人民首先有一个好的生存发展条件, 然后才能使他们的文化、生活习惯等得以于更好地传承。” 文章进一步指出:“生态移民并不一定必然导致这些文化传统、生活习惯的丢失,不能把这两个简单地对立起来[1]。如果做好了,生态移民反倒是促进了文化传统、生活习惯的延续。” 通过文章,可以看到国家开始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文化责任, 开始积极呼吁传统文化的建构与保护, 为地方实践提供强话语支持和技术指导。

2 地方省市级政府: 生态移民项目传统文化建构与保护工作的规划者

地方省市级政府作为国家在地方设置的管理机构,需要行使国家赋予的职权,代表国家具体规划与指导生态移民项目。作为地方最为权威、集中的领导者, 地方省市级政府需要为生态移民项目的开展提供规划、保障,具体体现在地方政策制定、项目整合两方面。

一方面,地方省市级政府会按照国家意志,结合地方实情, 出台生态移民项目传统文化建构与保护政策,制定相关的实施方案。2020年,宁夏已实施过百万人口异地搬迁。“十二五”期间,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发布了诸多生态移民项目政策文件, 均提到了传统文化的建构与保护工作。

另一方面, 地方省市级政府会加强生态移民项目传统文化建构-保护工作与其他关联性政策、措施结合,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做到多重“结合”相统一。 贵州省将生态移民项目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镇化建设、贫困村灾后重建、传统村落保护、农村危房改造工作、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等项目相结合,从而整合资源,落实要求,使生态移民项目的最大效益得以发挥。

3 地方县村民委员会及相关单位: 生态移民项目传统文化建构与保护工作的执行者

地方县村民委员会及相关单位需要根据国家及省市级政府政策与方案具体执行生态移民项目传统文化建构与保护工作,具体体现在细化文件、文化调研方面。

一是地方县村民委员会及相关单位会根据上级文件具体细化生态移民项目传统文化建构与保护工作内容。 三都县人民政府根据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的指示,制定具体的实践方案。三都县人民政府设立12 个安置点,并将扶贫生态移民安置点建设与产业发展、民族文化旅游、特色小城镇进行结合打造[2]。 广西壮族自治区龙州县提出“四个一”建设方案,其中一座新村就是里城村板色屯生态移民新村。 建设规划拟将其建成一座集民俗、民居、民宿于一体的农村旅游景点。

二是一些地方县村民委员会安排专责机关单位开展了生态移民区域传统文化的调查和保护工作,精准调查生态移民项目原有迁出点传统文化, 并建立“传统文化档档案”, 以进行抢救性保护。 “十二五” 期间, 宁夏回族自治区在积极推进生态移民项目进程中, 曾由自治区建设厅承办委托宁夏社科院对为数不多的重点传统村落进行了保护规划编制工作。 宁夏社科院以迁出地传统文化为对象, 建档立项,以精准记录与保护。

4 企业: 生态移民项目传统文化建构与保护工作的助力者

在生态移民项目的实施过程中, 仅靠政府这一单一力量难以保障项目的顺利进行, 因而需要更多非政府的力量参与。当下,一些企业积极参与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移民项目的文化建设项目。

其中, 本地企业家主要以移民新村的传统文化为资源,成立一些生态移民民族文化企业。为了提高贫困移民群体的收入水平, 本地企业家提出依托迁入移民的文化习惯, 在移民新村开展民族手工艺制作、农牧技能培训、民俗文化挖掘和保护、唐卡制作、白帐篷加工、民族服装加工等方面的文化活动,再通过旅游市场、产品交易等方式获取经济收益[3]。 这一过程,不仅充分发挥了传统文化资源的经济价值,使其在与旅游产业联动过程中带动迁入移民发家致富,同时还使得传统文化在新的环境中得以保护、传承和发展。

5 研究学者: 生态移民项目传统文化建构与保护工作的意见者

自20 世纪80年代, 生态移民问题一直是国内外相关专家学者关注的焦点。近年来,因为生态移民项目等所产生的传统文化变迁及流失问题, 促使学者们将重点转向至传统文化的建构与保护问题研究上。 诸多研究机构、 高校学者深入生态移民项目现场,对生态移民项目中的民族、文化、宗教、社会、传统、心理等多方面内容进行考察。他们通过翔实的理论支持和具体的实践指导, 为生态移民项目中的传统文化建构与保护问题提供了路径方向和发展参考,并使得这一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除发表学术著作、文章之外,一些学者通过参与学术会议, 就生态移民项目中传统文化的建构与保护问题这一重要议题展开深入探讨, 并为保护工作的具体开展提供强有力的学术支持。 2005年9月27-28日, 由中国社科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和日本民族学博物馆联合主办的“生态移民与环境影响评估”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召开。 中日50 多位学者经过讨论达成一些共识:“要动态地把握民族文化多样性的现象。在生态移民过程中,要注意‘人’对环境的影响、适应与抉择的关系,要把游牧民族中的‘草原学’看成是文化人类学、文化生态学等,不能停留在经济学的层面上。 ”

一些研究学者还以专家身份参与生态移民项目的具体文化建设工作。 北京交通大学两位专家对荔波县瑶山乡扶贫生态移民项目进行免费规划设计,有效改善了352 户1 231 名瑶族同胞的生产生活环境,提供了生活质量。云南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杜发春参与了联合国妇女署资助项目德钦县生态移民社区妇女手工编纺织技能培训。 通过专家力量提高当地妇女传统手艺技能, 从而在增加家庭收入的同时传承地方传统文化[4]。

6 移民: 生态移民项目传统文化建构与保护工作的实际传承者

移民是生态移民项目的参与者、享有者,自然也是当地传统文化的实际传承者。 生态移民项目虽然为他们生产、生活、环境等方面带来了改观,但也使得他们世代延续的传统文化面临消失的危险。当下,许多生态移民安置地发起了各种传承和保护传统文化的相关举措。 不少移民认识到传统文化的珍贵价值,并明确自身的主体身份,从而肩负起主动传承传统文化的重任[5]。

银川市永宁县闽宁镇自20 世纪90年代便开展了生态移民项目。 一些移民从西吉县等地迁移至当地的福宁村,成了银川市第一代移民。大量移民在福宁村开始了全新的生活。一些村民在劳作之余,自发组成了富民秦腔艺术团, 成为当地赫赫有名的文艺明星。2012年,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制定了“十二五”生态移民规划。 2 490 户9 567 名劳务移民从隆德县整体搬迁至石嘴山市大武口区星海镇。 这些移民的迁出地隆德是全国书画之乡, 因而许多移民都保留了传统书画的习俗。

可以看到,一些移民意识到自身作为文化主体的身份, 积极主动地参与当地传统文化的建构与保护工作。移民把传统文化融入日常生产生活中,使文化活动与移民点实地、移民生活密切关联,使传统文化在获得生命力的情况下得到了有效的建构与保护。

7 问题与建议

当前, 多个生态移民项目开展时积极建构与保护传统文化。 这一过程中,国家、地方各级政府、企业、研究学者、移民等多元主体均参与其中,且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及影响。 然而,通过案例,各主体在一些传统文化项目的组织及开展中, 基本为独立实践的状态, 即并未与其他主体决策协商和互动沟通, 因而造成传统文化建构与保护工作的质量及进度受到在一种分散且缺乏互动的关系状态影响。

在社会治理领域, 学者提出协同治理理论,即“社会治理是治理的中心领域,与传统单向度的社会管理不同,社会既是被治理的对象,同时也是通过自组织参与治理的重要主体。 政府、市场、社会都对社会治理发挥重要影响。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逐渐认识到“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社会治理中主体间的协同关系更强调整合化的取向, 把社会系统中彼此无秩序、混沌的各种要素在统一目标、内在动力和相对规范的结构形式中整合起来, 形成社会系统的宏观时空结构或有序功能结构的自组织状态, 产生单一社会主体无法实现的社会治理整体效应”。协同治理理论主张联动发展、 合作共生的治理原则与治理方法有助于实现地方社会的良性互动和整体文化生态的有序发展, 这对于地方社会建设及维序有着重要作用, 因此积极呼吁地方各主体形成协同治理的意识,以提高地方社会的治理质量[6]。

国家作为发起者, 不仅要尽快出台具体的生态移民项目传统文化建构与保护相关政策文件, 为各地方实践提供话语支持和技术指导; 同时还要通过平台建设、 活动筹划等方式进一步整合与完善各主体力量。 地方各级政府对于这一关系的形成起着决定作用。由于生态移民项目的特殊性及官方性,地方各级政府往往处于组织网络中心的优势节点, 是协同治理关系形成的关键力量。一方面,地方各级政府应该发挥主导作用,确立文化实践的话语权,从而引领文化实践的发展方向。 地方各级政府应该主动发挥主导作用, 确定并围绕移民新村文化建设的总体目标,对多元治理主体的参与意图、参与方式进行有效引导,克服部分文化活动中的偏离性、自利性等不利影响,从而使各主体达成共识;另一方面,地方各级政府在与其他各类主体发生关联时, 应该以协商合作为目的, 在尊重对方权益的情况下推动文化实践的良好秩序。地方各级政府应主动建构与企业、研究学者、移民等其他主体之间的组织关系,重塑各个主体之间的互动模式以形成科学合理的互嵌结构。随着移民的入住, 生态移民安置点经济及文化建设项目的推进, 参与到传统文化建构与保护中的主体逐步增多。 尤其是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移民安置点,因为旅游企业及文化机构的加入,以及迁入移民的民族认同和文化自觉的日渐强烈, 其传统文化建构与传承的主体呈现出多元化态势。因此,地方各级政府必须加快建构各主体之间形成协同治理关系,使地方各级政府与企业、 社会组织, 以及移民等利益相关者, 以比较正式的方式针对传统文化进行互动和决策,并分别对结果承担相应责任,进而确定优势枢纽型组织,构建协同实践关系。

8 结语

综上所述, 多元主体的积极参与是恢复传统文化在移民新村存续的前提, 而移民新村的繁荣稳定与文化振兴则需要多元主体以一种合作的协同实践关系共同实践才能实现。国家、地方各级政府、企业、研究学者,以及移民等多元主体不止于明确界限、各司其职,同时还应该相互间密切联系、互补合作,始终以协同实践关系针对传统文化的建构与保护工作进行互动和决策。这一关系的建构,对于移民新村的正面影响不仅是传统文化的建构与保护方面, 其所形成的文化实践网络体系对于移民新村社会秩序的稳定及经济文化的发展均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猜你喜欢

移民建构主体
强化述职评议 落实主体责任
移民与健康经济学
论相对独立的刑事涉案财物处置程序之建构
论碳审计主体
移民火星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何谓“主体间性”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略论意象间的主体构架
内陆移民(外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