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俄文化意象翻译研究

2022-11-27傅文沂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2年22期
关键词:原诗俄语译者

傅文沂

(辽宁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辽宁大连 116029)

语言受到民族文化的影响与制约, 该民族心理特征和文化传统通过语言反映出来。 汉语与俄语根植于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土壤之中, 由于中国与俄罗斯各自特有的文化底蕴、风俗传统、社会制度、宗教习惯等,在两种语言中,同样的事物可能被赋予了不同文化内涵,形成了具有独特内涵的文化意象。

汉语与俄语都蕴含着丰富多彩的文化意象,该文主要分析文化意象的表现形式、 产生文化意象差异的原因并举例分析在诗歌翻译中文化意象翻译策略的应用,探讨如何更精确地表达文化意象的内涵,准确有效地传递交际信息,增进文化的传播与交流,达到文化繁荣的目的。

1 文化意象的概念、含义以及表现形式

文化意象是蕴涵文化意义的意象, 它是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下生成的代表各个民族文化的特殊符号,它具有独特的文化含义和语境适应性[1]。

寓意(скрытый смысл)与物象(форма предмета)是构成文化意象的两个重要因素。 文化意象是各个民族智慧凝聚的结晶,它具有深刻广袤的文化内涵。文化意象寓于语言之中,它具有多种表现形式,反映了民族文化色彩。 在漫长的历史传承过程中, 这些文化意象不断地出现在人们的语言和文学作品里,逐渐形成一种文化符号, 具有相对固定的、 独特的文化内涵[2]。

中国和俄罗斯的历史源远流长, 拥有千年历史文化底蕴,往往会形成独特的文化意象,因此,在提到某些特定的文化意象时, 该民族的人们会展开与此相关丰富且深远的联想。

文化意象将语言作为载体, 体现出该民族的思维模式和认知方式, 能够具体而形象地体现出事物的本质与特征。 比如汉语文化中的月亮、竹、梅花、龙、凤等意象都蕴涵了人们的情感,需要借助这些意象来进行抒情、赞扬等。 下面我们将从动物、植物两个方面简要分析。

1.1 通过动物表达文化意象

人类作为一种高级动物, 其生存与发展自然也与动物息息相关,创造出许多动物有关的意象词汇。中俄语言词汇中既存在一些具有相近内涵的动物意象词汇, 也存在着许多具有特有的表达方式的意象词汇。

喜鹊在中国代表了吉祥, 人们看到喜鹊往往会联想到有好事发生,但在俄语中сорока(喜鹊)不仅没有这层积极的含义, 还经常被用来表示爱说闲话的人,语义大相径庭。

中国的文化中,龙是积极的、吉祥的代表,比如“龙凤呈祥”,“龙”的相关词汇在古代是只有皇帝才能用,比如“真龙天子”,但是在俄罗斯文化中,дракон(龙)往往代表了反派,通常是邪恶、阴暗、消极的象征。

汉语中可以用“胆小如鼠”来形容一个人的胆怯和懦弱,而在俄语中则用заяц(兔子)来进行描绘,例如:“Труслив как заяц”; 汉语中形容一个人丧失骨气、没有自尊,可以用“像条癞皮狗”,俄语可以用“как мокрая курица”来形容;汉语用“多如牛毛”来形容不计其数、 比比皆是, 俄语中的惯用表达则是“как собак не резанных”。

1.2 通过植物表达文化意象

在每个民族的语言中, 人们都常常借用植物来表达某种特定的情感, 人们利用每种植物的不同属性来表达某种比喻或象征意义。比如,在中国语言文化中,“竹”代表了质朴、谦虚与正气,竹节一层层的向上生长也是积极奋进的体现;“梅花”寓意着坚强、高洁与谦虚的品质,是悠然淡泊名利的象征;“牡丹”在中国是富贵的象征,享有国色天香之称,被誉为中国的国花,可见牡丹在中国人民心中的地位。

而在俄语中пион древодидной (牡丹)、трефы(梅花)、бамбук(竹子)却没有这些含义,只是普通的植物名称,通常不带有文化意象。 同样地,在俄语中берёза(白桦树),不仅仅代表一种普通的树,它是俄罗斯的国树,象征着俄罗斯这个国家的民族精神,俄罗斯人赋予它纯洁、少女、洁白的象征意义。阿·托尔斯泰曾在《苦难的历程》中这样写道:“Я люблю до берёзки.”(白桦,我将一直爱你直到死去。 )

2 文化意象的差异及其原因

每个民族语言中都有许多含有特殊文化意象的词汇不能被其他民族所理解,存在着文化意象错位,如文化意象的空缺、文化意象的冲突和部分重叠等。下面将从中俄两个民族的生活习惯、 地理环境两个因素进行分析和研究。

2.1 生活习惯带来的意象差异

俄罗斯战斗民族的一大爱好是嗜酒, 他们喜欢喝伏特加、啤酒和红酒。在俄罗斯超市货架上可以看到摆放整齐的酒精制品, 很多俄罗斯男人更是把伏特加酒视为自己的“生命之水”。谚语“Вся правда в вине.”(真理酒中藏),可以看出人们对酒精的喜爱和依赖。

除了饮酒,俄罗斯人也十分喜爱喝茶,茶炊是俄罗斯文化里特有的一种事物。 俄罗斯茶炊的主要生产地是Тура(图拉市),图拉享有“茶炊之都”的美誉。因此,在俄语谚语中“Со своим самоваром в Туру не ездят”(不要带着自己茶炊去图拉), 可以转义为“多此一举”。 在汉语中也可以找到与其对应的文化意象,比如景德镇是中国著名的瓷器之乡,别名“瓷都”,我们也可以说“不要带着瓷器去景德镇”。

中国的幅员辽阔,自古以来,中国的农业就十分发达,大范围种植水稻,因此中国人大多以米饭为传统主食。 中国人在日常对话交流中不论吃什么都称为“吃饭”,这也体现出“米”与“饭”在汉语中有着特殊的文化意象。 比如:“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茶饭不思”“家常便饭”等,展示出中国人民对于米饭的依赖与喜爱; 但在俄罗斯人们大多以面包为主食, 因而хлеб(面包)在俄语中也有其特殊的文化意象:“Хлеб всему голова.”(民以食为天)。俄罗斯也把хлеб-соль(面包和盐)作为招待贵宾的礼遇,以示重视和尊敬。

2.2 地理环境所带来的意象差异

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也会导致文化意象差异。中国是农业大国,山川秀丽,风景优美,山地高原的面积广阔,因此汉语中与山川、农业相关的文化意象词汇丰富,比如“山高水远”“好谷不见穗,好麦不见叶”等。

对于中国人来说“西风”代表寒冷、干燥的风,恰好代表从俄罗斯西伯利亚吹来的寒流,因此,在诗歌中对于西风的描写也常常表示凄凉、 悲寂之意,比如:“古道西风瘦马”“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都表达了西风的凄凉, 所以更多中国人喜欢说“东风送暖”意指来自大西洋的暖流,但在俄语中并不存在这一表达习惯。

俄罗斯位于亚欧大陆北部, 是世界上面积最大国家,由于它的地理纬度较高,冬季寒冷且漫长。 但是漫长的冬季没有让俄罗斯人厌倦, 相反人们以此为趣,俄罗斯人对于雪有着特殊的感情,把冬天的冰雪视为“快乐源泉”。 “Снег глубок, год хорош.”和“Больше снега, больше хлеба.”,都可以理解为“瑞雪兆丰年”。

俄罗斯森林资源丰富,因而有许多关于лес(森林)的谚语,赋予了它许多文化意象:“Как в тёмном лесу.”(如 堕五 里雾中);“Кто в лес,кто по дрова.”(各司其职),在汉语中虽也有许多关于森林的成语,却没有体现出与其对应的文化内涵。

3 诗歌翻译中的文化意象——以李白诗歌俄译为例

诗歌是民族文化的精华, 唐诗作为中国古典文化的瑰宝,在世界范围内广为流传,深受人们喜爱。但诗歌中的独特文化意象常常因难以转译为其他语言而妨碍其发展和传播。 诗歌翻译是一项复杂的活动, 不仅要传达原诗的内容还要表现出原作中的意境美。

李白是唐朝著名诗人,享有“诗仙”之称,其作品中涉及大量的文化意象词汇, 理解和掌握好文化意象可以帮助读者更准确地了解文化内涵, 让目的语读者能和原文读者一样体会到诗的感染力。

下面我们将从归化、 异化这两种翻译策略对李白诗歌的俄译进行简要分析。

3.1 异化策略

异化策略即选择直译的翻译方法, 保留了源语文化的独特韵味,不破坏原诗的整体风格。

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原诗内容为: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李白,公元735年)

由А. И. Гитович 所翻译的译文是:

《Весенней ночью в Лояне слышу флейту》

Слышу: яшмовой флейты музыка,

Окруженная темнотой.

Пролетая, как ветры вешние,

Наполняет Лоян ночной.

Слышу “сломанных ив” мелодию,

Грустью полную и тоской...

Как я чувствую в этой песенке

Нашу родину - сад родной![3]

译者采用了直译的翻译方法,将“玉笛”翻译为“яшмовая флейта”译为“碧玉的长笛”,“闻折柳”翻译为“Слышу‘сломанных ив’мелодию”,译为“听到折柳乐曲”。

译文直译表达出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玉笛”“折柳”两个意象也与原诗的创作风格相符,节奏分明,内容紧凑,可以让译文读者感受到原诗的意境,由玉笛声而引起思乡之情,引发读者共鸣。

我们再以Ю. К. Шуцкий 翻译的李白《静夜思》加以分析。

原诗: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李白,公元726年)

译文:

《Думы в тихую ночь》

В изголовии ложа

Сияет, светлеет луна.

Показалась похожей

На иней упавший она.

Посмотрел на луну я,

Лицо к небесам обратив.

И припомнил родную

Страну я, лицо опустив.[4]

译者主要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 第一句中译者连用两个动词“сияет”和“светлеет”和主语“луна”直接表达出月光的闪耀。两个动词均表示明亮、发光的意思,突出强调了月光的皎洁耀眼,让译文读者可以感受到原诗诗人想传达的情感, 诗人通过描写月亮抒发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但第三句中“望明月”译者只单纯地译为“луна”(月亮),而没有突出它明亮的特点,导致部分文化意象缺失。

3.2 归化策略

以李白的《劳劳亭》及Сергей Торопцев 的俄译本进行分析。

原诗:

天下伤心处,

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

不遣柳条青。 (李白,公元749年)

译文:

《Павильон разлуки - Лаолао》

Нет в мире гроше для души.

Чем Лаолао - Павильон разлуки.

Весенний ветер знает наши муки.

И ветви измрудить не спешит![5]

译者没有将原诗逐字逐译,而是采用了意译法,充分考虑到目的语读者的理解和接受能力, 既发挥了译者主体性, 进行再创造, 又没有偏离原诗的意境。 后两句“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译者翻译为“春风知晓我们全部的忧愁,柳条未青”,形象地描绘了诗人想展现的内容。 春风初到,柳树的枝叶未青,仍是早春时节,更好地倾诉出离别之苦,文化意象得到更加充分的展示,容易被目的语读者所理解。

3.3 兼顾归化与异化

我们以李白的《玉阶怨》和Ю. К. Шуцкий 的俄译本进行简要分析。

原诗:

玉阶生白露,

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

玲珑望秋月。 (李白,公元753年)

译文:

《Тоска у яшмовых ступеней》

Я стою... У яшмовых ступеней

Иней появляется осенний.

Ночь длинна-длинна... Уже росой

Увлажнен чулок мой кружевной.

Я к себе вернулась и, печальна,

Опустила занавес хрустальный.

Но за ним я вижу: так ясна

Дальняя осенняя луна![6]

原诗最后一句 “玲珑望秋月”“Но за ним я вижу: так ясна,дальняя осенняя луна! ”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译者也以“осенняя луна”结尾,属于直译法采用了异化的策略,但整句又采用意译法,属于归化策略,用副词“ясна”写出月光的明亮,用形容词“дальняя”意译出月亮的遥远,相距千里, 借以抒发思念之情, 承接上文的“хрустальный занавес”(水晶帘)用“за ним”描写出诗人透过水晶的帘幔看到玲珑般的月亮, 让读者的思绪沉浸在月色之中,表达效果很成功。

4 结语

该文对文化意象的表达形式进行简要分析,并对文化意象的差异及其产生原因加以研究。 文化意象的翻译策略主要有归化和异化, 并对李白的诗歌中“玉笛”“明月”“酒”等文化意象加以研究。 翻译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 对文化意象的翻译十分考验译者的能力, 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可以让目的语读者更好地了解原诗所传达的意境, 能够尽量完整地保留原诗的文化底蕴,促进跨文化交流,让不同国家的读者也能够感受到外文作品的美感和内涵,因此,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灿烂的文化。

猜你喜欢

原诗俄语译者
峨眉山月歌
信息时代背景下关于针对本科生的俄语学习APP的思考
改诗为文三步走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里加市长因讲俄语屡被罚
改进俄语教学方法 提高俄语教学质量
中国“俄语年”俄语知识竞赛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