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英文翻译及跨语言交际中文化信息的理解与沟通

2022-11-27巩建霞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2年22期
关键词:中英文英国人赞美

巩建霞

(定西市安定区中华路中学,甘肃定西 743000)

中英文翻译是我国大地上一个很普遍的需求, 因为自改革开放以来,英语已成为我国大、中、小学的必修课程, 每一个英语学习者或相关从业者都在进行英语的翻译与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 对此司空见惯, 但这并不是说中文与英文两种语言在进行翻译与切换时没有困难和问题。 文化差异是中英文翻译中一个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 处理不当容易造成信息传递错误,影响交流效果,甚至造成笑话或造成严重的后果,在翻译和跨语言交际中,应该将文化信息的理解与处理作为一个重要内容, 在每一次翻译过程中都认真对待, 这是任何一个外语语言学习者或跨语言交际的翻译从业者都应该注意的事项,要做好跨语言交际中文化信息的传递与理解,最重要的是理解语言是一个民族长期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带有浓重文化特色的交流工具。语言的使用,无论从选词造句还是修辞到撰文成篇等必然离不开文化, 充分认识文化对语言的影响和语言对文化的承载。 要做好具体的翻译工作就必须充分了解翻译语言和目标语言所代表的不同文化, 尤其是涉及具体翻译内容的文化信息, 只有这样才能将两种语言中不同的文化信息,通过最佳的表达方式,最准确地传递给对方,实现更加准确的跨语言交际与交流。

1 中英文表达中思维方式的差异

在中文表达和英文表达中, 我们可以看到由于中华民族和西方民族长期以来处于不同的生活环境,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惯,两个民族之间存在巨大的思维差异。较为典型的就是中国人的思维,强调形意结合、突出意境,其语言表达较为随意,根据意境要求自由搭配,一个句子常常以一个动词为中心,在讲求整体语言美、 意境美的前提下, 句式句法比较灵活。 而英语则凸显了西方人注重逻辑, 句式严谨刻板,句式表达中,每一个句子成分都追求完整,甚至还会出现一些较长的句子,这样就会产生一种结果:一个英语句子所表达的内容, 如果用同样的一个汉语句子表达会显得冗长而难以理解句式结构和节奏,也显得过于古板。 因此在汉语表达中,我们可能需要适应汉语习惯,采用灵活多变、节奏明快并能凸显整句句意与意境美感的多句式来表达[1]。比如下边这个句子“It had been a fine, golden autumn, a lovely farewell to those who would lose their youth, and some of them their lives, before the leaves turned again in a peacetime fall.” 如果直译便是这样一个句子:“在一个美好而金色的秋天, 向那些在未来某个和平的秋季树叶再次披上金黄色的时候已经献出了青春甚至生命的青年道声完美的再见。 ”如果这样翻译,在汉语中完全读不出原句那种在美好生活场景向上战场的战士表达的敬意与那种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惆怅,甚至由于句子太长,理解起来有些困难,因此如果根据汉语的特点进行一些句式的调整, 则可以实现更好的表达效果:“金色深秋,壮士惜别;献青春,洒热血;待到和平降临日,黄叶飘落祭英烈。 ”这样的表达,显得有力得多,也表达出了对出征战士的敬意,战士在秋季离开,带着惆怅,也带着和平的希望,和平来之不易,等战争结束,战士已经青春不再,甚至献出生命, 和平年代飘落的黄叶应该提醒人们永远记住那个战士奔赴战场的秋季, 也敬仰和纪念那些为和平而战的战士[2]。

中英文交际中思维差异还突出表现在问答中的“Yes”“No”和“是”“不”运用上。 “Yes”“No”和“是”“不”在汉语英语中都用于提问者对信息不确定时进行提问,回答者依据自己掌握的信息,予以肯定或否定回答。 “Yes”“No”和“是”“不”在中英文对话中大多情况是一致的, 但当提问者以否定句的形式进行提问时, 就出现了明显的差异。 “你不是中国人,是吗?”“不,我是中国人。” “Aren't you Chinese?”“yes,I am Chinese.”这一差异是中国人和英国人思维习惯差异导致的不同, 这一点对外语初学者和不经常进行中英文跨语言交际的人们造成一定的困扰, 但他们并不是没有规则可循, 显然在英语中无论提问者如何提问,只要事实是肯定的就回答“Yes,I am.”;只要事实是否定的就要回答“No,I'm not.”。 记住这一点,并在平时的交流中多加注意,就能够轻松掌握这一区别。

2 中英文表达中生活习惯造就的差异

语言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交流工具, 因此语言自然受到生活习惯的影响, 中华民族和英民族生活在不同的环境,形成的两种不同的生活习惯,也形成了一些语言表达中的典故和日常口头用语, 比如中国人在打招呼时会经常问“吃了吗?”就是一句寒暄,也是一种关心。但英国人见面一般不会这样问,除非是想请对方吃饭,而邀请对方吃饭则是英国青年男女表达爱意的方式[3]。 一个人被问到“Have you had your dinner?”,如果他愿意与对方一起吃饭,就应该表达“No, I haven't. If you don’t mind, it's a good idea to have a dinner together.”; 如果他不愿意与对方一起用餐,就需要如此表达:“Not yet,but I have plans already.”。总之在英语中询问对方吃饭了没有,不是简单的一句问候,而是直接涉及跟谁一起吃饭、什么时候吃饭的问题。英国位于大西洋的东岸,那里气候温暖湿润,一日天气也比较多变,因此英国人在生活中比较容易注意天气的变化, 而天气也成为陌生的英国人开始一次对话的最佳选择。在英语环境下,无论开展什么样的对话,“It is a fine day today.”“ What terrible weather!” 类似这样的句子,永远都是良好对话启动的内容。 汉语和英语中由于生活习惯所造成的差异众多, 这是我们在日常英汉翻译和跨语言交际中需要注意的内容。

3 宗教信仰与世界观不同形成的差异

基督教对西欧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平时日常交流中, 英国人口头语言经常会出现一些与基督教有关的词句[5],比如“God bless you! ”。 英国人所使用的部分词汇也受到宗教的影响, 比如在圣经故事中有这样一段: 伊甸园里的夏娃因为受到了引诱, 吃了“善恶树”上的苹果,这件事触怒了上帝。 于是apple便在英语中具有了“陷阱”的意思,因此,英语里有一句话“Can't you see it is an apple?”, 不应该翻译成“你看不出它是苹果啊?”而应该翻译成“这不是明摆的陷阱吗?”因此宗教故事和宗教信仰也是影响中英文交流的重要因素,为了更好地实现有效交流,我们必须了解和掌握中国人与西方人在宗教故事和信仰方面的差异。 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与宗教信仰与西方人完全不同, 可以说中国不存在西方意义的宗教影响,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受到儒、释、道的融合影响,更加看重人自身的品德修养和相应的责任。 中国人强调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强调一花一草一菩提,每个人都能够通过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来获得提升与进步,拯救自己的只有自己,而且必须是自己。 这种文化差异与精神世界的区别, 更是中英文翻译与跨语言交际中最大的障碍, 翻译者需要深入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 还需要考虑到交流对象对于中西文化的理解水平。

4 价值观念造成的中英文表达差异

中西方人们对于事物的看法和价值观念造成的中英文表达差异,也是中西文化差异的重要内容。相对于正式的翻译与交际, 更多的交际出现在日常生活中,在日常生活场景中的中英文口语交际,有一些典型的差异应予以重视, 这涉及中国人和英国人在亲属称谓、 请客吃饭等众多与我们日常生活相关的场景,存在着交际和交流方式的差异,要提高语言交际能力,我们必须要深入研究这些不同,并在日常的口头交流中注意,既认识到我们自己文化的优势,也能充分尊重文化的差异,提高我们跨文化、跨语言交际的能力,避免产生误解。

比如面对肯定和赞美, 中国人和英国人就有着明显不同的反应[6]。 中国人强调中庸之道,要求做人谦虚谨慎,中国人也强调要欣赏别人的优点,在欣赏别人优点和对别人表示肯定时, 则不会用太过明显的赞美之词,因为太过明显的赞美之词,往往会显现出一种恭维和夸张, 使被赞美者和周围的人都感到不自在。 当自己要做的事受到大家的肯定并且得到别人的祝贺时,中国人也表现得比较谦虚[7]。 我们可以看到,在领奖台上的中国人经常说“这是大家的功劳”“做的还不够,还需要继续努力”。 如果中国人对别人的肯定和赞美欣然接受,显得不够谦虚谨慎,也不符合人们欣赏的优秀者形象[8]。而当西方人被别人赞美或肯定时,首先说的便是“Thank you.”,而如果在英语交流中, 当被别人肯定和赞美时说出“No,I don't think so.”则显得非常不礼貌,这是因自我道德要求差异, 中西方文化中人们面对赞美所产生的不同反应, 这是我们在日常的口语交流中必须了解并认真体会的内容。

5 结语

总之,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反映着一个民族生活的方方面面,要准确理解一种语言的文化信息,就必须对这个民族经济社会生活和文化活动方面都有详细的了解, 这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一个几乎难以完成的任务, 但我们可以选择就一种语言所代表的最重要最广泛应用的文化信息进行了解, 同时我们还应该就翻译的具体内容所涉及的文化信息和文化渊源进行深入的认识。 文化涉及一个民族经济社会生活和文化活动的各个方面,涉及内容繁多,为了实现中英文跨语言交际, 我们必须关注中英文各自代表的文化以及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 充分认识和理解这两种文化,在充分认识中华文化、建立文化自信的基础上,尊重和了解优秀的世界文化,这是在新的阶段,我们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做好跨语言交际的必然选择。

猜你喜欢

中英文英国人赞美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征稿简则
远离否定式赞美
Wheat Lodging Ratio Detection Based on UAS Imagery Coupled with Different Machine Learning and Deep Learning Algorithms
利用符号快速分解数据
英国人的度假历史
赞美骨髓
这个英国人在长城捡垃圾22年
赞美胡子(共4则)
多一句赞美
欧阳昱诗六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