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研究

2022-11-27

长春大学学报 2022年8期
关键词:培养目标师范生信息化

杨 丽

(苏州科技大学 教育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9)

1 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标准框架

制定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规格和标准既可以规范量化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层次,亦可为相关院校师范生培养目标的制定提供决策依据。华东师范大学科研团队在大量实证研究的基础上,率先制定了《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标准》并通过了普适性验证。该标准以行业人才需求规格为导向,兼顾“未来教师”和“学生”双重视角,共包含3个维度,9个类目[1]。具体内容如图1所示。

(1)基础技术素养。该维度是师范生必须具备的基础能力,包括主动学习和主动运用信息技术的意识与态度;对教与学相关的硬件设备、软件、平台等技术环境的掌握情况以及从规范自我和影响他人两个视角考量的与信息道德与信息安全相关的信息责任和素养3个类目。

(2)技术支持学习。无论作为学生个体还是未来教师,该维度都是师范生必须具备的能力。它主要包括3个类目:运用信息技术开展自主学习的能力;运用信息技术主动与他人进行有效沟通、分享和协作的能力,以及运用信息技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3)技术支持教学。该维度是师范生从事教师职业必须具备的技能,包括资源准备能力、过程设计能力和实践储备3个类目。资源准备能力是指规划、设计与制作,评价与管理,使用与优化数字教育资源的能力,能够通过数字资源的合理使用为学习者创造立体化的学习机会,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获得高品质的学习体验;过程设计能力是指遵守信息化教学设计相关理论,采用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方法和策略以及信息化教学评价手段进行教学过程设计的能力;实践储备,即通过模拟情境学习获得的,能够迁移到未来教学实践中的真实教学所需应用技能的储备。

2 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现状

目下,地方高校师范生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整体水平不容乐观,缺乏先进教学理念的熏陶和信息化教学的实践。具体表现如下:

(1)基础技术素养略有不足。师范生大多具有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和主动学习的意识和态度,具备较好的信息素养,能够较好地遵守网络道德规范和信息安全准则。但对信息技术的敏感度和关注度不足,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意识有待提升,对时下教学硬件设备和教学软件系统的熟悉度和认知度还需要进一步提高[2]。

(2)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欠佳。师范生大多可以利用各种信息技术进行自主学习和交流协作,且表现出较高的应用成熟度,但在以信息技术为工具和手段开展创新研究的高阶应用层面却表现不佳。可见,师范生信息技术的应用层次还停留于表面,并未窥见信息技术的高级应用,无法体验信息技术助力研究创新的无穷魅力。

(3)信息化教学设计和实施能力亟待加强。目前,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大多主要依靠“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单门课程支撑,“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设计”等相关课程彼此孤立,互不渗透,只能单项满足培养师范生信息技术能力和传统教学设计能力的需求,却无法满足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目标的需求。课程设置的现状使得师范生无法树立信息化教学的意识,从信息化课程设计到教学过程的组织与实施均不同层度地存在不足[3]。

3 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目标的制定

整体看,导致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不高的顶层原因主要在于教育理念落后,培养目标不够清晰。相关院校需要首先做好顶层设计,制定明确的目标,为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指明方向,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目标的制定应遵循如下原则:

(1)以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标准为依据。培养目标的制定应该从师范生作为学生和未来教师的双重身份视角考量,以上述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标准为依据,覆盖标准的3个维度9个类目的能力。在保证基础技术素养培养的基础上,重点培养学生的技术支持学习和技术支持教学的能力。

(2)兼顾本土发展特色和校本办学特色。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大多为地方服务,为此,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目标的制定要着眼于本土的区域特点和发展态势,量体裁衣,才能更好地服务地方,满足地方师资需求。同时,培养目标的制定也要考虑校本办学特色。学前、小学、初中和高中的学生年龄不同,认知特点不同,决定了信息化教学的方法和手段等存在明显差异,培养目标的制定要充分考虑本校师范生的从教级别,制定与之配套的目标规格才更具科学性和合理性[4]。

(3)关注师范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掌握信息技术是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基本保障。然而,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更新迭代的速度会越来越快,这就要求师范生必须具备高度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这样才能保证师范生从业后能够紧跟信息技术发展的脚步,将先进合宜的技术与课程进行有效整合。

4 提升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策略

从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现状看,培养目标含糊,课程设置不成体系,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缺乏创新,课程教学实用性弱、功利性强等问题凸显。为此,提升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也应从这几个方面入手。

4.1 明确培养目标,构建系统化课程培养体系

首先,各高校应该针对校本特点,依据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标准制定清晰、明确的培养目标,并据此构建系统化的课程培养体系,使信息化教学的各知识点形成链条,构成系统,以保证培养目标的有效达成。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相关课程可分为基础技术素养、课程设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3种类型。课程的设置除了要考虑课程衔接的合理性、课程学分的充足性和课程形式的创新性之外,还要关注课程师资的水平和层次,要选用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善用先进信息技术的高水平师资,借助言传身教的力量潜移默化地帮助师范生树立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学习和教学问题的意识和理念。

4.2 课程教学内容的设置

课程内容为实现课程目标服务,课程内容的设置与梳理要以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目标为依据,要与培养目标高度契合。具体可遵守以下原则:

(1)注重通用技术与学科技术的整合。学科属性决定了信息化教学所采用的信息技术具有异质性。课程内容的设置需要注重通用技术与学科技术的整合,在通用技术的基础上,注重不同学科的特殊性,融合专属的学科技术,以满足学科属性需求。

(2)兼顾常规技术与前沿技术的学习。信息技术迭代快、更新周期短。课程内容设置要兼顾信息化教学的常规技术与前沿技术,既保障信息技术的常规性、普适性和实用性,又关注信息技术的前沿性、科技性和发展性,提高师范生对信息技术的敏感度和关注度,方可保证信息化教学的与时俱进。[5]

(3)注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只有将信息技术以工具的形式融合到学科课程教学才能更好地发挥信息技术助力教学的效力,为此,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是师范生信息化教学的核心能力,课程内容的设置要重点考虑该能力的理论知识需求和实践技能培养,使师范生具备把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完美融合的教学设计与组织实施能力。

4.3 创新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

信息化教学能力是师范生的实践能力,传统研究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已然不能很好地培养符合行业规格的师范人才。为此,我们需要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创新等方面多下功夫。

(1)应用信息化教学模式。我们需要积极探索基于混合式学习和翻转课堂的新型信息化教学模式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将各种信息技术合理地应用于线上和线下的教学,打破课上课下的界限,模糊学时概念,保证学习的连续性和深入性,这样既可达到优化教学、改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目的,又可为师范生提供信息化教学的示范和案例,提升信息化教学和学习的深度体验,树立信息化教学的意识。

(2)确定任务驱动教学法。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非常适合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通过实践任务的驱动,以做促学,不仅可以使师范生在多维互动的教学情境中对知识链条有较高程度的融合和消化,完成专业知识的合理建构,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高学习效率,更可以使师范生逐步形成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提高运用信息技术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效力和能力,从而完成师范生利于信息技术支持学习和支持教学的能力培养。[6]

(3)以小组协作形式组织教学。一般情况下,任务驱动教学法中的任务是需要较高思维水平的复杂认知任务,靠一人之力无法保证任务的顺利完成,我们可以组织学生以3—5人的小组形式开展任务实践。小组教学形式可采用启发式、多向互动式和研讨式等多模态教学手段,要强化教师指导,强化交流互动。在小组教学中,小组成员采取责任制,分工明确,交流畅通。教师必须清楚掌握每组项目进展情况和组员学习情况,适度引导,及时纠正,必要时可参与小组活动。

(4)建立多维课程考核方式。课程考核是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有积极导向作用。我们需要重新制定课程的考核内容和考核方法。考核内容除了包含学生对课程知识点的掌握之外还应该包含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协作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等综合能力的考核。考核方法可以由任务质量评价、组员互评、组长评价、教师评价、线上行为评价和作品展览等手段综合而成,重在形成性评价和过程评价,轻于总结性评价和结果评价,只有这样才能够全面激发师范生的学习动机,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

4.4 建设优质的数字化学习资源

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课程体系中的每门课程均需在成熟的数字化学习平台的基础上建设优质的学习资源。学习资源要具备丰富性、开放性、完整性、集成性和可扩展性,迎合具体学科特点,体现学科特色,要能够满足学生线上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需求。学习资源的建设可从第三方优质资源中筛选,亦可由课程教师按照自身需求独立建设完成。

4.5 倡导学科专业课程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

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是系统工程,需要课程体系之外的其他学科课程助力方可提高培养效度。我们倡导学科专业课程的教师能够提升信息化教学的意识和技能,能够根据学科特点选择合宜的信息技术开展信息化教学,这对促进师范生提高信息技术支持学习的能力,亦或对师范生技术支持教学的熏陶和经验积累都大有裨益。

4.6 建设信息化的培养环境

信息化培养环境主要指学校学习环境和教学环境的信息化建设。学习环境包括线上和线下两部分,主要涵盖数字化学习平台、数字阅览室、智慧教室和数字校园等的建设和使用情况是否满足师范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要求。教学环境主要是学校教室的软硬件环境配备情况,如是否具有智慧教室、WIFI网络,是否可以实现各硬件平台间的数据通信等,是否能为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创建丰富的体验环境,发挥潜移默化的环境影响。

4.7 开展信息化教学竞赛,支持相关科研活动

举办丰富多彩的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相关竞赛,以赛促学,可以有效提高师范生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同时,从资金和政策两个层面支持师范生开展相关的基础性科学研究项目,以增进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深度。

5 结语

信息化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才能满足我国教育发展的时代需求。作为地方基础教育的未来职业者,师范生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将直接影响到我国基础教育的整体发展水平,对未来创新人才和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具有深远意义。[7]各高校应该充分重视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从教育理念、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的顶层设计,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改革的中层实践、再到信息化教学环境、学习环境以及师资配备等基础资源的建设方面都要加大投入力度,确保师范生具备技术支持学习和教学的双重能力,满足我国对基础教育师资的行业要求。

猜你喜欢

培养目标师范生信息化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寻访身边的好老师”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2018年公费师范生招生专业及计划数
“一核三轴”:信息化时代教学管理模式的探索
论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培养下的课程整合探析
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