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价值依归与路径选择
2022-11-27鲍江
鲍 江
(太原工业学院 思政部,太原 030008)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所在
1.1 校园文化建设的时代要求
校园文化是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构成内容,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不仅要把握好其本身具备的包容性、创新性、先进性、多元性等特征,而且还要深入探究和理解新时代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思想,把握新时代赋予高校的新任务和新使命,凸显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特征[1]。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逐渐步入新常态,我国各个行业的发展也面临着新的环境,迎来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国家发展的压力更大,对软实力建设的需求更高。基于这一背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时代要求更为强烈,高校应当从时代发展的大层面上对校园文化进行系统规划和建设,提升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性与科学性[2]。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是两个不可分割的部分,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实施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做保障,反之,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也能够为校园文化建设注入动力。因此,高校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也要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共同推进双方工作[3]。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和公民层面共同出发加强核心价值观教育,为学生传递核心理念,不断推动学生树立良好的思想观念。
1.2 为人才培养提供精神动力
随着国家的快速发展,我国人民的综合素质不断提升,对教育的重视度越来越高,高校扩招更为频繁,大学生的数量不断增多。但受到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也暴露出很多问题,如对人才的招生工作较为重视而忽视人才培养过程的优化与完善,人才培养流程难以与社会充分接轨,导致所培养出来的人才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加之部分高校不注重精神建设,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偏低,高校人才培养面临着严重问题。在这种背景下,亟待通过高质量的措施提升高校人才培养的有效性。而校园文化建设无疑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和前提,它是提升人才综合素质的“法宝”,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硬环境”。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能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提供良好环境,为人才培养提供精神动力,使大学生在充满正能量、充满奋斗精神的校园中受到感染,提升奋斗动力并掌握更为丰富的知识,为国家长远发展贡献力量[4]。
1.3 精神文化建设的平台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阵地
精神文化建设在高校中的作用更为重要,加强精神文化建设也是深入推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部分。高校精神文化是其在长期办学过程中所形成的底蕴,它是被全体教职工所认同并被自觉遵守的有特色的、稳定的文化观念、理想信念以及价值追求等,它是校园文化的重心,也是高校发展的灵魂,能够激发教职工的荣誉感、归属感和认同感。同时,精神文化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在动力,发挥着引导和指挥作用。在新时代下,高校更应当加强精神文化建设,构建科学的精神文化建设平台,并以此为入手提升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性。同时,高校积累了大量人才,是为国家提供高质量人才、增强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基地,承担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职责,所以必须要将精神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融合起来,构筑坚实的文化建设防线,为校园综合文化建设打好基础、做好铺垫。
2 以正确的政治导向和舆论导向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2.1 政治站位
政治站位不仅是我国人民拥护共产党、坚定社会主义道路的前提,也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要做好的基础工作。政治站位最为直接的内涵就是政治意识和站位意识。高校要维护党的领导,提升政治鉴别力、敏锐性,并站立在国家政治和全局高度把握形势,开展实践工作。而体现在高校内部,就是高校教职工要坚守党的领导,遵循党的理念,跳出个人利益层面去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树立坚定的爱国情怀,始终以党的领导为核心开展教学工作。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属于意识形态建设工作,其属于国家文化建设的一部分,所以应当站立在国家发展的大层面对文化建设方向进行明确,帮助师生认清政治站位,选好政治立场,为共同的目标而奋斗。具体来看,在以正确的政治导向和舆论导向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政治站位处于基础层面,发挥的是基础作用。要想明确政治站位,必须要坚定政治立场,要在大是大非问题上保持态度坚决和头脑清醒,要切实将党性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将党魂熔铸在高校校园文化精神之中,及时反思和检验校园文化建设的成效,坚决改正不足,发挥优势。现有情况下,部分高校在开展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不能严格坚守党的规范,过于注重文化建设的表面作用,忽视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导致文化建设脱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浪费了高校资源,而且难以使师生明确政治站位,导致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跑偏”。对此,必须要从思想建设、政治教育等方面入手加以改正,使师生从内心出发对中国共产党的拥护之情,拉近师生与国家发展之间的关系,从更高的层面帮助他们明确政治站位。如此,才能够为校园文化建设打好基础、铺好道路。
2.2 政治原则
政治原则属于规则性内容,其对校园文化建设起到了较好的匡扶和规范作用,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具体实践提供了方向指引。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只有明确政治原则,从国家政治建设高度出发进行规划,才能够取得更好的成效。这需要高校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国家发展的层面出发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将党的根本政治原则传递给师生,即要求师生始终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对师生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的专题培训会、沟通会,促进教师深化理解政治原则,坚守政治方向,使学生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的学习明确政治原则,树立坚定信念,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
2.3 舆论导向
舆论导向影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成效。当前的时代是新技术时代,各种新设备、新技术不断涌现出来,推动了信息传播速度的提升,也为大学生思想发展带来了诸多影响,多元化发展已经成为大学生思想发展的重要特征。在这种背景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受到了较大影响,是否能够坚守正确的舆论导向,直接影响着校园文化建设的成效。基于这一现实情况,高校应当通过多种手段的运用积极对校园舆论进行引导,为大学生净化网络环境,掌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权,切实推动舆论正向发展。例如,可以发挥校园广播、校园沟通平台账号等的作用,帮助大学生认清现有形势,从多方面、全面性了解国家发展动态,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建立校园舆论监督与管理部门,安排专业人员负责舆论引导工作,将校园文化建设与舆论引导结合起来,实现舆论引导方向与校园文化建设方向的协同。
3 以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推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创新
3.1 构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认同机制
3.1.1 构建领导机制,做好组织保障
为了促进大学生核心价值观认同工作的顺利落实,应当构建科学的领导机制,从组织上做好保障。高校可以成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领导小组,学校党政领导负责小组工作,并从各学院、校团委、学生处等选取人员成为小组成员,各个部门相互协作、统筹负责,共同指导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同时,高校还要从民族和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认识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将该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德育为先、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学校教育事业发展的总体规划中纳入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切实将这一工作落实在管理服务、科研、教学等各个方面,贯穿于高校发展的始终。并结合各个院系的实际发展情况制定科学的核心价值观工作任务、目标、实施步骤等。
3.1.2 强化学校教育,提升理性认同
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一项系统工作,涉及诸多复杂内容,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的主渠道作用。切实将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中,使学生在学习思想政治内容的同时对核心价值观进行了解,树立正确的价值理念。此外,高校教学中还有很多学科也具备德育教育功能,有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优势,切实将核心价值观渗透到各个科目中。思政教育必须与中华传统文化紧密结合,立足于中华传统文化,从中吸收精华,并做好完善,以优良传统文化为核心价值观教育赋予力量[5]。这需要高校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注重对优秀文化的运用,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3.2 创新大学生核心价值观融入方式
3.2.1 坚持以人为本,创新教育形式
为了进一步推进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发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创新的作用,高校应当积极对教育形式进行创新,借助多种途径、多种手段创新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形式,为校园文化建设助力。当前大学生的生活条件与过去相比有很大提升,但是大学生所面临的竞争压力却不断增加,包括工作竞争、情感问题等。很多大学生因为这些问题,出现心理健康疾病,影响了核心价值观认同,对此高校必须要关注不同大学生的需求,积极为其提供帮助,以学生为本提升价值观教育引导,使大学生形成对核心价值观的理性认同。例如,高校可以采用个别谈话、个别教育、专题讲座以及课内外辅导等方式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消除心理健康问题,为核心价值观认同带来有利作用。
3.2.2 开展校园和社会活动,融入核心价值观
核心价值观作为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内容,其具有多样性、抽象性等特征,不仅内容丰富,表现形式多样,而且较为抽象,通过理论性讲述难以完全达到使学生深刻认知的目的,所以应当将其贯穿到各种校园活动中。包括在校园文化建设活动中融入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各种大型节目举办中融入核心价值观内容等。这需要高校对校园活动提升重视度,充分地对每一次校园活动进行运用,借助活动机会对核心价值观进行融入,使学生在参与活动的同时深刻感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能量”,并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多年教育实践发现,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道德知识,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才可以内化为内心的一部分。实践活动的开展能够帮助学生将所学理论加以内化,特别是对思政教育活动而言,更需要强化大学生内化于心的本领。因此,核心价值观教育及校园文化建设应紧密围绕实践活动展开。
3.2.3 发挥社会功能,重视社会熏陶
大学生正是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也处于探索的过程中,社会环境对其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高校在核心价值观教育中要注重社会熏陶作用的发挥,可以借助于重大庆典、中华传统节日、升旗仪式以及国内外重大赛事等主题活动,提升大学生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有效性。也可以利用多种载体推广核心价值观等,使大学生在深刻认知和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为校园文化建设贡献力量。
3.3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促进核心价值观认同
文化是国家发展的灵魂,也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部分,没有中华传统文化,就没有国家的繁荣与昌盛。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为国家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力量源泉[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由浴血奋战年代的革命文化和新时期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共同组成,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时代性、科学性等特征,且发挥着文化引导和教育功能,能够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认同带来有利作用,并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力量。所以,高校应当深入挖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以此有效带动校园文化建设的进步。可以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引领民族复兴、指导改革开放、指挥战斗决策等主要功能彰显出来,使大学生对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进行全面了解,认识其在国家发展中的作用,深入学习其内涵,并为校园文化建设贡献力量,以良好的校园文化促进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认同。另外,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德育向度推进大学生核心价值观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有多维作用,不仅能够引领国家发展,提升国家软实力,增强人民文化自信,而且还具有强大的德育教育功能。通过在高校德育教育过程中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能够提升德育教育的宽度,促进德育教育作用的深层次发挥,并且还可以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和大学生核心价值观认同。高校应当深入挖掘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德育内涵,找出德育教育与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以此为入手点,开展文化建设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