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智化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守正与创新
2022-11-27成曼丽
成曼丽
(武汉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武汉 430065)
1 思政数智化教育的升级
1.1 “互联网+”时代加速了思政网络步伐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为高校思政教育改革提供了更多资源和服务保障,营造了全新的价值空间。高质量的线上课程多元化的网络学习工具的应用,使得教育生态更加开放与协同。网络思政教育能够广泛、精准地开展教学活动,有助于增强受教育者的获得感,满足受教育者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因此,在线上教学的助力支持下,思想政治教育者能够将更多的时间用于了解受教育者的思想动态,摆脱重复性工作的束缚,主导网络舆论导向,随时随地利用互联网进行互动,有针对性地答疑解惑。
1.2 利用大数据精准实施育人服务
数智化时代背景下,大数据技术日益成熟。在思政教育工作中,如何发挥大数据资源和工具的作用,成为思政教育教学创新的关键点。作为一种智能辅助决策的处理技术,找寻与思政教育的契合点,有助于实现精准化育人功能。一方面,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应该以大数据为主要驱动力,不仅要发挥其海量数据分析的优势,还要充分挖掘其跨系统数据采集的功能,以期达到教育提质增效的目标。另一方面,以在线化和协同化育人为切入点,探寻受教育者符合个体需求的变化轨迹,提供拟真的空间条件与资源,借助可视化的方式掌握受教育者的多种学习特征,实施可靠的数据支持与精细化管理,及时对教学策略进行调整,为开展差异化教学赋能[1]。
1.3 借助人工智能拓展思政教育价值
伴随大数据的快速发展,云计算、5G、VR技术成为了时代的主流。人工智能技术拉开了教育变革的大幕,为思政教育数智化进阶带来新的保障。作为数智化思政的高级形态,思政教育应充分发挥人工智能的优势,将其视为思政教育融汇生成与守正创新的有效抓手,发挥其拓展智能思政教育场景的有利价值。高校应以人工智能为突破口,主动对接二者的通融。随着AI+思政课堂的出现,思想政治教育已经处于智能化的新阶段。特别是虚拟仿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与应用,数据驱动、技术驱动已经有效激活了思政教育。此外,在网络等技术的支撑下,智慧化育人空间已经实现场景驱动,极大促进了受教育者的自适应学习、深度化学习[2]。
2 数智化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价值取向
2.1 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
新时期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正处于瓶颈期。一方面,传统的思政教育存在诸多问题,在育人实践和治理体系方面体现得尤为显著。另一方面,数智化时代促使思政教育做出变革,如果不能与时代对接,就会产生阻碍思政教育质量提升的现状。为此,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应以提升协同治理效能为基准,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首先,依托于教育现代化的理念,明晰思政教育螺旋式上升的规律,避免陷入被动的僵局。数智化思政的价值不仅在于发挥技术渗透的效能,更在于有效解决思政工作存在问题的基础上,致力于实践创新的成果转化,从而推进教育理论创新。其次,数智化思政实现了对以往教育的颠覆与重构,依托技术革新视角审视,可以采取精准的构架和整体规划,一来拓展了教育的范畴和视野,二来加速颠覆传统教育模式,构筑优质的联结理念与技术支撑。最后,从获取渠道和交互方式来看,人与机器的互联互通使数智化思政能够有效基于受教育者的学习特点,从技术融合的具体路径出发,确保现代化教学实践取得积极的成果[3]。此外,数智化思政可以开展多维信息改变,促进准时获取和精确传递。通过实体与虚拟并存,在联结即时共享的助力下,提升教学评价的准确性,实现动态治理以及知识构建与智慧发展,提高治理的精准性。
2.2 助力思想政治教育鲜活化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正视自身的薄弱点,站在立德树人的制高点,侧重教育理念、内容和模式的生机与活力。只有保持思政教育的鲜活生命力,才能够确保思政教育持续保持守正与创新,这也是数智化时代赋予思政教育的价值所在。一方面,在差异化认知水平的影响下,受技术手段以及思维模式滞后的束缚,思政教育一直缺少精准化对接。而数智化思政在新型技术体系的保障下,依托沉浸传播,不仅推动了教育的鲜活化,而且实现对教育教学的有益补充。在数智化思政教育中,需要借助各种科学技术手段,反复思考、摸索教育接受规律,让受教育者在生态体系中感知、体悟,从而生成正确的信念、信仰。传统思政教育模式以灌输为主,主要表现为单向的知识传递。而数智融合时代下,学习渠道更加多元,学习情境更加贴近受教育者的需求。特别是虚拟现实技术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学习环境更加健全,可以提供场景快速、流畅切换,符合受教育者实时信息需求,课堂教学活力十足。另一方面,在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者从繁重、重复性教学中得到释放,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育决策以及与受教育者的交互之中。通过有效的信息感知和情感体验激发思政教育的鲜活性,开创人机协作育人以及师生共长的新局面。
2.3 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
新时代高校的大学生正处于个性化表达和需求的关键期,此时的受教育者思想极为活跃,对于新鲜事物十分推崇而且专注力极高,同时对于思政教育形式内容和需求也表现出个性化的特点和趋势。为了迎合新时期受教育者的新需求,沿用以往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显然不合时宜。为确保思政教育的提质增效,要求有效依托移动终端或其他网络终端,做好个性化、动态性的育人场景适配,产生积极的回应。首先,与思想政治教育要素有机融合,最大限度地开启无限场域模式,构建身边便捷的实际场域,满足不同群体的教育需求,产生按需分配的最佳化共享效应。其次,以新媒体、新资源为载体,在泛在知识的大环境下,数智化思政通过盘活资源,不仅可以释放优质丰富的教育资源,进行广泛传播,而且能够实现资源精准推送,避免了供给不足、配置失衡的状况。最后,围绕主客体要素信息,有了“数智化”的赋能,依托数智化思政开创新时代的要素,构筑无缝隙的智能育人环境,全方位链接实现要素有效升级,实现快速更迭与升级的互融互通,力促思想政治教育走向智慧化和智能化。
3 数智化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守正与创新的实现路径
3.1 加快数智化基础设施建设
在新时期背景下,信息技术发展快速迭代升级。数智思政教育能否取得预期的目标,离不开数智化基础设施的支持与保障。在互联网技术牵引下,在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的双重驱动下,才会为数智化转型保驾护航,由此开启智慧化育人服务的新篇章。首先,政府要加强数智化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融合创新、场景应用的新契机,以期最大限度地破解数智化发展制约。数智化基础设施建设要做好技术热点融合,在推进5G、物联网、云计算建设基础上,还要致力于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的研发和实践。同时加强热点技术的融合,政府要不遗余力地做好统筹规划和协调。其次,除政府支持外,为助力多层次、个性化的思政学习需求,高校要投入大量财力用于基础设施的优化整合。以数智化转型升级为突破点,开启新时代育人服务智能化升级。通过智能化升级改造,实时引入最新前沿技术,加强基础设施的再造和扩充。最后,以智慧课堂系统为契机,继续尝试优化教学云平台,完善和健全双师直播课堂,保障教育技术装备能够率先应用。
3.2 构筑数智化的思想引领体系
数智化应用于高校思政教育教学,对于教师和学生而言都是全新的尝试。然而部分教师信息技术素养亟需提升,或者部分教师对数智思政存质疑态度,以至于在教育工作守正与创新的过程中,不能够全身心投入改革当中。这不仅对于高校整体思政教育工作的推进产生不利的影响,而且对于学生的成长也会带来制约。因此,在构筑数智化的思想引领体系的过程中,要求高校在前期做好技术培训体系工作,依托有效的技术培训方案,帮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整体信息化素养的提升,从而开启数智化能力盘点。首先,高校应以队伍专业化为侧重点,以模式创新为切入点,以打造新时期高素质、综合化思政教育团队为目标,由此开展长短期培训相结合的方式,确保培训质量和效果,努力造就专业化师资队伍。其次,为了扩大培训规模和影响力,要求制定切实可行且针对性强的培训方案,提供个性化、便捷化培训和实践学习契机。最后,参培的思政教育工作者还要从自我认知角度转变,做好主动参与教育技术培训,增强互动性和回应性。
3.3 健全数智化场景应用
高校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借助数智技术、精选信息内容,打造教育创新平台,织密搭牢思政教育体。由于现阶段思政教育面临着复杂的形势和考验,在数智化场景应用的过程中,应注重在内容中渗透多元化情感,实现多元化教育的融会贯通。首先,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平台,针对性地开发建设,突出数智化思政场景优势。同时基于互联网大规模协作效应,面向教、学、研、管层面,提供定制化、差异化的内容以及数字技术技能,强化教育的前瞻性和预测性。其次,在渠道拓展方面,依托智能、快速、全面的模式,做好路径拓展和载体建设,形成需求满足的良性循环,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最后,转换话语体系与话语风格,彰显教育教学平台价值效能,运用微电影、短视频、直播等互动平台,以期将文化熏染有机呈现。
3.4 完善数智化思政服务体系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以人机协同为抓手,建设线上与线下相衔接的协同课堂,最大限度地拓展数智化创造边界。首先,在人工智能时代的背景下,以“智慧培育”为核心,思想政治教育应抓牢这一历史机遇,积极推动人工智能思政教育进程。通过打造人机协同的思政课堂,不仅可以发挥自然语言处理的优势,还可以做好机器人和语音的精准识别。其次,思政教育工作者需要积极对接人工智能产业革命,关注实践赋能的教学形式,充分利用新技术、新手段,确保产生高质量育人的认知与理解。根据需求设计,坚持技术赋能、教育为本,前瞻性地布局、完善数智化思政服务体系。最后,打造数智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不断优化思政教育资源、路径、载体,增强思政的吸引力、传播力和美誉度。思政教育需要保持情怀、释放温度,这样实效才能不断得以体现。
3.5 打造数智化安全保障体系
高校应坚持共建共治共享的理念,在数智化安全保障体系构筑中,运用新的载体有效研判安全风险。伴随着易班系统启用,数智化安全保障的建立显得尤为必要。首先,采取先试点后推广的策略,建立数智化安全保障。开展创新研究和模式探索,做好信息化、智慧化的布局,形成多库联动的格局,通过信任机制促进安全变革。其次,以区块链技术为抓手,提供一种崭新思路。针对数据库、信息库、案例库等,基于独有的穿透式信任监管以及信任追溯逐级传递机制,维护和保障思政教育资源,避免受到攻击或入侵。最后,围绕数字化、网络化的精髓,加强重视伦理风险防范,防止个体行为出现盲目行为,最大限度地规避可能带来的风险,力促应用层的安全输出,确保思想政治教育数据资源保持安全的动态管理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