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翻译人才校企云协同培养模式
2022-11-27阳琼
阳 琼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广西 崇左532200)
1 商务翻译人才核心素养
1.1 商务思政素养
翻译从来都不是一种中性的、远离政治及意识形态斗争和利益冲突的行为,商务翻译也不例外。这就要求译者自觉提高政治站位,在大是大非面前具有独立思考、敢于担当的思辨能力、判断能力和创新能力[1]。(1)具有中国特色翻译理论自信,能用本土翻译理论指导翻译实践。(2)对中国道路、中国制度充满自信,具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爱党爱国之情和文化自觉自信,能主动担当起中华优秀文化传播重任。(3)具有高度的政治敏感性,谨慎对待国家政策、地域名称、敏感术语的译文表述,主动规避翻译中的“政治陷阱”,确保译文表述贴切。(4)具有翻译中的“工匠精神” ,实事求是对待翻译工作,选词、谋篇均要反复推敲,追求细节、注重细节,耐心查证,做到精益求精。(5)具有作为商务译者必须具备的基本职业道德,如诚实、守时、保守商业秘密、重质量、讲信誉、互助友爱等。(6)具有较好的批判性思维和思辨能力,能自觉辨别所查找信息的真伪,对行业术语、表达的已有译文进行批判性评价、甄别。(7)具有国际商务从业人员应有的团队合作精神、奋斗精神和创新创业精神。
1.2 商务语体素养
语体(genre)是在语言运用功能域制约下所形成的语用范式,具有客观、先在的无形习俗规约性,要求任何语用者都要按照“体”的规则进行“游戏”[2]。莫爱屏教授曾通过调研发现,冠以“商务”之名的文本类型十分庞杂(合同、函电、手册、表单等),每类文本行文结构、语言表述均有约定俗成的规范,对翻译人员的语体分析、构建能力有很高的要求[3]。商务译者语体素养的内涵体现在:(1)翻译人员的商务语体识别意识。一名合格的商务英语翻译人员须熟知商务翻译场景中常见文本的语体特征,动笔翻译前要能迅速识别源文本的社会功能、篇章结构和语体风格。(2)商务语体特征分析能力。商务译者还需从交际目的、语步结构和词汇语法特征等方面对所译商务文本及其平行文本展开细致的语体分析,明确译入语中该类型文本所处话语共同体的交际意图、修辞策略和表述习惯。(3)商务语体转换能力。商务译者须依据商务文本语体分析结果,做出正确的翻译决策,按商界内部约定俗成的行业话语结构生成翻译文本,从而增强译文的可读性和接受度,最大限度实现所译商务文本的预期交际功能。
1.3 行业术语素养
商务翻译与其他类型翻译最大的区别在于商务翻译中有大量商务术语[4]。商务合同、外贸单证、国际保单、招标标书等典型商务文本包含大量法律、保险、金融、外贸运输、工程技术等领域的专业术语,还有一些关于数量、包装、品质的普通词汇也在长期的使用中逐渐转义成行业术语,这类商务文本翻译的关键就在于用“行话”把术语准确、地道地翻译出来,而要想解决好术语翻译问题,译者须具备良好的术语素养[5]。商务译者的行业术语素养体现在:(1)译者的行业术语、专业概念界定意识。商务翻译人员在源文本分析时就要有较强的行业术语界定意识,自觉对行业术语中的专业概念进行识别。(2)行业术语译文的查证意识。商务译者须通过查询区分已译术语和全新术语,利用术语库资源、专业词典等对已译术语进行多重查证,确保其译文符合业内统一的表达规范。(3)行业术语翻译时的规范意识。术语翻译的基本要求首先是准确,这里的“准确”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准确,而是遵循行业规定、符合行业习惯。全新术语要在概念溯源的基础上遵循术语命名规律进行翻译,译者须依据行业语境对术语译文进行规范化处理,使术语译文符合行业人员的语言游戏规则。(4)术语传播的责任意识。译者要将全新术语的译名与原文一同列出,确保术语的准确、有效传播。
1.4 信息技术素养
就商务翻译活动而言,翻译人员的信息技术素养包括:(1)具有翻译问题导向的信息获取意识,在翻译过程中能有意识地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获取翻译相关知识和信息。(2)能自觉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批判性评价、筛选,快速做出信息决策,借助有用信息解决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3)熟练使用计算机辅助翻译、语料库、机器翻译、本地化工程、翻译协作等现代翻译技术,对所获取的有用信息进行有效整合和创新性知识建构。
总之,商务译才专业核心素养具有鲜明的职业化、信息化时代特征,其培养应以实战为导向,与翻译行业实践紧密结合。校企合作是衔接学校译才培养和行业市场需求的有效途径。目前,许多高校和企业都意识到了校企合作的重要性,但一些地方院校囿于地理位置远离北上广翻译业务核心圈,高校聘用兼职导师、翻译公司参与翻译教学均困难重重,校企合作处于难以深入的瓶颈期。所幸的是,互联网技术使跨地域校企间优势资源互通成为可能,“互联网+”校企协同创新译才培养模式是新时代的必然要求。
2 “互联网+”商务译才校企多元协同培养模式
2.1 “译德—译能—译技三位一体”培养目标
新时代的商务英语翻译人才是一种服务型职业人才,需具备英汉双语技能、商务翻译技能、国际商务知识、人文科学素养、商务思政素养、商务语体素养、行业术语素养和信息技术素养。该类人才的培养应以市场需求、从业能力为导向,不仅要重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更要关注职业价值塑造,强调能力、素质与人格塑造的结合。
2.2 “校企双师”混合式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是“互联网+”商务译才校企协同培养模式的基础单元。“校企双师”混合式课堂教学模式依托校企共建SPOC《商务英语笔译》,由校企优秀师资联袂授课,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该教学模式最大特色在于“校企双师制”,其中,校内教师任课程负责人,负责向企业教师传达学校教育理念与规章制度,整理相关教学文件材料等,企业讲师通过录播微课、在线直播等方式直接参与教学和考核。校企教师以市场化翻译职业教育理念为指导,共同商定教学大纲、考核大纲及授课计划,改编真实翻译稿件作为教学材料,构建高仿真商务翻译职场环境,线上、线下有机结合开展项目式商务翻译工作坊教学,全课程培养学生的翻译职业素养。
与传统的翻译课堂不同,我们把教师角色定位为“行业教练”,高度模拟翻译行业实践,以翻译小组为中心展开教学,具体包括课前线上自主学习、校企师资课堂讲授、项目式商务翻译实战、课后职业能力拓展4个环节。课前由企业讲师录制并发布有关翻译服务行业现状、翻译项目管理与质量监控等行业知识学习视频,学生利用碎片时间登录SPOC自主学习,校内教师借助智慧教学平台,设计问答、抢答、辩论、小组讨论等活动,对在线学习情况进行检查、点评和知识点巩固。无论是校内教师现场授课还是企业讲师远程直播授课,课堂讲授环节不再局限于翻译理论技巧、语言知识点的讲解,而是由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如何接件、评估定价、洽谈客户,如何查找资料、甄别信息,如何选用翻译软件、翻译策略,如何提取术语、查证术语译文,如何拆分文档、分工合作,如何仿照原件格式排版等具体翻译工作环节,让学生通过教师课堂上的“举一”,自主建构职业翻译所需具备的服务意识、专业知识和翻译技能,从而在实际翻译工作中能够“反三”,真正具备职业商务译者的从业素养。
项目式商务翻译实践由企业讲师在线主导,校内教师线下跟踪和协助。教学材料由翻译企业真实商务翻译项目改编而成,涵盖商业广告、企业简介、商品说明书、商务合同、外贸单证等主要商务文本。校内教师负责引导学生在译前的准备环节,用思维导图分析源文本的交际目的、语步结构和词汇语法特征,查找译入语平行文本。接着,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角色分工,轮流担任项目经理、译员、审校、排版等角色,按翻译公司真实翻译项目流程、进度,与小组成员一起协作完成翻译任务。企业讲师按照翻译公司交件标准对学生的翻译质量、排版格式进行在线反馈,但不定级、不给参考译文,仅引导学生以市场接受度为原则修改译文并定稿,帮助学生逐渐适应职业译员的角色。与此同时,校内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小组间同伴互评,对译文进行批判性分析和讨论,梳理翻译难点,引导学生寻找解决方案,并穿插讲解翻译伦理和职业道德,强化学生的思政素养。为更好地贯彻“1+X”职业教育理念,教师还引导学生课后关注并积极备战翻译职业从业资格认证(如全国翻译资格考试CATTI三级考试),进一步强化课堂所学,拓展就业、创业本领,真正成长为“职业翻译人”。
2.3 “互联网+”多平台翻译实习模式
商务翻译人才的培养必须与职场无缝接轨,让学生深入企业开展真实的业务实践。“互联网+”多平台翻译实习新模式,依托现代互联网技术和校企合作优势资源,搭建多元商务翻译实习实践平台,有效解决了地方院校、职业院校因地域条件限制导致翻译实践机会少的突出问题。该模式由寒暑假在线翻译实习、定制化在线翻译毕业实习、线下翻译企业坐班实习、线下外贸商务毕业实习4大块组成,其中寒暑假在线翻译实习属学分制日常实习,旨在引导学生了解翻译这门职业、明晰自身职业规划。学生每年寒暑假通过网络远程参与译国译民在线翻译实习,学习快捷键使用、查词技能、排版技巧等一线译员日常工作技能,参与文宣翻译、商务翻译、合同翻译等多领域翻译项目实战,系统熟悉翻译流程和翻译职业,形成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考虑到不是每个学生都愿意或适合进入翻译企业做专职笔译,学生可据自己的职业发展需要选择翻译毕业实习或商务毕业实习。翻译毕业实习包括定制化在线翻译实习和线下翻译企业坐班实习两种形式。有志于成为专职译员的同学,参加翻译企业提供的定制化在线翻译毕业实习,定制化的在线翻译实习方案着力培养学生的商务思政素养、商务语体素养、行业术语素养和信息技术素养,为其走上笔译岗位提供翻译职业训练;通过翻译企业测试且愿意进入翻译企业工作的学生,转入线下翻译企业坐班实习,坐班实习期间参与译国译民翻译服务有限公司商业实战项目并获得相应的实习补贴。商务毕业实习主要依托广东金海燕、深圳321电商学院等校企合作实习基地,为倾向于进入外贸公司、外资企业、跨境电商企业从事商务英语翻译工作的同学提供对口实习、就业机会,帮助学生完成从“在校生”到“职业人”的身份转换,实现实习就业一体化。
2.4 校企协同动态多元评价体系
校企协同动态多元评价体系关注商务译者素养培育全过程,强调非标准化、过程性、综合性评价,学校、企业、学生共同参与学业评价,对商务翻译人才培养关键环节中学生的学习投入、学习成果进行多维度、动态化的形成性评价,校企教师依据阶段性评价结果及时调整教学,并由校内教师对未达标学生做出学习预警和督学,真正实现“以评促学”。较有特色的做法是利用智慧教学平台建立个性化商务译者培养档案,全程记录学生的在线学习行为、在线测试成绩、线下课堂出勤率、课堂活动参与度、翻译项目贡献度、自评/互评/师评结果、译文修改稿件、商务笔译实践反思报告、寒暑假在线翻译实习成绩和毕业翻译/商务实习鉴定。与一般的翻译学档不同,个性化商务译者培养档案关注教学、实践、实习三个核心环节,既有量化评价数据,又有情境化定性评估材料,可为商务翻译人才培养质量的终极评价提供客观依据。这种多元、动态的评价方式从成长的角度看待翻译人才的培养,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职业发展,而“校—企—生评价共同体”的建立,既能最大限度保障评价结果的全面、客观、公正,又能使商务译才的培养更具针对性、有效性。
3 结语
“互联网+教育”是新时代职业人才培养的新趋势。作为新时代的服务型职业人才,商务英语翻译人才的培养应以产业需求和职业标准为导向,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从业能力,校企协同共育商务译才不失为一种有效尝试。在“互联网+”商务译才校企协同培养新模式下,校企双方共商培养目标、培养方案,从源头保障了翻译人才培养的有效性,使“素养定制化”培养成为可能。“互联网+”校企双师教学模式既可弥补地方院校或高职院校的翻译实践型师资短板,又能省却企业讲师进高校的舟车劳顿、填报教学材料的烦恼,校企师资优势互补,高效完成翻译教学与职场实践的无缝对接。作为课堂教学的延展,“互联网+”多平台翻译实习模式通过寒暑假在线翻译实习、定制化在线翻译毕业实习、线下翻译企业坐班实习、线下外贸商务毕业实习,逐步、分类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个性化职业规划,让学生在校期间就明确毕业求职重点,就业岗位选择更具针对性。学生的学业评价也是以商务译者职业素养和翻译职业资格标准为依据,建立“校—企—生评价共同体”,多维度、分阶段对商务翻译人才培养关键环节中学生的学习投入、学习成果展开持续、动态的发展性评价。如此,整个培养过程紧紧围绕商务译才核心素养进行,德、技、能培育兼顾,商务翻译人才的培养质量便能得到有效保障。需要指出的是,优秀翻译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甚至可以说是持续整个职业生涯的终身学习过程,学校的培育仅仅是一个起点,终身学习能力的提升是翻译教育界值得关注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我们期待更多学者关注翻译人才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备终身翻译学习能力,毕业后能更快、更好地适应对外经贸活动对翻译人员的素养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