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智能思政教育工作的研究
2022-11-27程成
程 成
(南宁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南宁 530001)
1 智能思政的内涵与特征
1.1 内涵概述
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人工智能技术应运而生,对人们学习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对于思政教育工作而言,将人工智能融入到思政工作的全过程,是一种智能化的教育新形态,推动了思政教育的智能化转型,促进了思政教育体系的升级。基于其精准、个性、灵活的优势,有效满足了受教育群体的成长发展需求,有助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智能思政不仅为思政教育课堂提供了智能信息化的服务支持,而且助力教学理念和方法的升级,侧重“智能+”赋能思维方式转变,为高校思政教育革新带来了全新的视角和机遇。
1.2 主要特征
1.2.1教育主体多元化
在过去的思政教育体系之下,思政教师起着关键性的主导和引领作用,不仅要负责教材大纲的制定,还要设计教学环节,优选教学内容,尝试新型教学方法,以及实施考核评估,在教学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就此而论,教育主体表现出单一性的特征。随着智能思政的深度融合与推广应用,人机二元协作成为教学常态化,教育主体逐渐向多元化趋向转变,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保障,有效满足了学生多元化的思政理论与实践学习需求[1]。
1.2.2 教学过程个性化
思政教育需要与学情相匹配,只有提供针对性的教育内容和模式,才会增强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新时期大学生个性化需求日趋强烈,然而部分高校依然采取传统大班制教学模式,该模式特点在于整齐划一,但是却与学生个性化需求相背离,成为了制约思政教育质量的短板。智能思政能够有效克服这一弊端,借助大数据、云计算技术,精准掌控学情特征,动态收集并实时追踪和研判学生的实时信息,根据动态数据绘制基于学情特征的知识图谱,确保为思政教育精准决策保驾护航,极大提升了教学过程个性化。
1.2.3 人机交互拟人化
智能思政教学中人机交互应用更为普遍,依托电脑、手机等辅助设备开展教学,结合大数据、深度学习等技术,表现出鲜明的拟人化特征,具有类人物属性。人工智能体辅助设备能与教师的意志和指令保持同步,进行高度仿真,从而构筑新型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
1.2.4 考核评估的智能化
考核评估是反映思政教育质量的重要呈现环节,有效的考核评估不仅可以掌握学情的动态情况进而精准进行调整,而且可以评定出阶段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成效。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智能思政突破了以往结果评价、静态评价的束缚,依托大数据、智能计算,采取统计、分析、推理等评价方式,学生过程性数据一目了然,极大增强了考核评估的科学性和精准度[2]。
2 智能思政构建的价值与意义
2.1 增强教师教学胜任力
智能思政为思政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资源,极大助推了新时代思政教育的智能化转型,使思政教师摆脱了以往重复性、程式化的教学束缚,从而有更多的时间去专注自我发展、课程研究以及能力素养提升,由此汲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经验。除此之外,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师投入基础性的教学工作能够由人工智能方式所取代,既增强了教学资源收集的效率,又保证了教师的精力集中,从而以昂扬的精神状态不断增强自己的专长,集聚更多的知识资源,教学胜任力势必会水涨船高。
2.2 贴合学生学习需求
思政教育与其他课程教学有着显著的差异,在侧重知识理论教育的基础上,重点强调对学生德行、价值的培育。然而学生作为鲜活的个体,思想动向、价值取向各不一致,这无疑对思政教育引领和培育提出了考验。而智能思政建设可以开展个性化教学,通过数据分析掌握学生个性化需求构建学生模型,完成精准化的课程资源的推送,实现传统宣讲式教学向精准滴灌的转变,最大限度地贴合学生学习需求[3]。
2.3 提升思政育人效果
思政教育的目标就是让学生勇做时代新人,通过思政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使学生更加坚定理想信念,从而达到预期的育人效果。人工智能的出现,让智能思政更具吸引力。教师在科学数据分析和精准处理的导向下,基于信息提取技术,可以进一步凝练思想理论的议题,拓展数据收集的结构,掌握学生最新的心理动向、思维方式,创新教学方法路径,总结经验启示和方法,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确保思政育人效果蒸蒸日上。
3 智能思政有序发挥新载体功能的途径
3.1 精准探寻人机协作的契合点
智能思政建设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思政教育取得育人新成果的新路径。面对新型融合的机遇和挑战,要求思政教育工作者能够精准探寻人机协作的契合点,在确保二者无缝衔接的基础上,不断深化融合成果。首先,在探寻人机协作契合点的过程中,要求全面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无论是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还是新载体效能的深度挖掘,都需要围绕立德树人的导向,与教学目标有机内在统一,做好彰显思政课程的时代感和吸引力,力争智能思政能够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其次,在人机协作契合的方向上,需要兼容双向并进的逻辑思维。以思政理论课为抓手和立足点,明晰人工智能技术嵌入的现实需求。做好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力促思政教育向“主动创新”转变。在人机协作契合的策略使用中,以信息技术为内在指引,让智能思政深入人心。与新时代思政改革创新保持同步,确保二者契合将更为高效、平稳[4]。
3.2 强化教师人机协作教学素养
在人工智能时代,思政教师应加强理论素养提升,选取创设精彩的教学环节,善于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具备人机协作教学的意识和能力,全效挖掘人工智能的优势,最大限度地彰显智能思政的内涵价值。鉴于人机协作的重要性,要求思政教师不仅要具备智能意识和思维,还需要拥有智能技能和智能修为,既要争做前沿教学的理论开拓者,还要适应新型“双师课堂”教学模式,可以娴熟组织创新教学活动。此外,思政教师需适应教学环境变革,明确角色担当,找准自身定位,重塑思政教学生态。同时掌握人工智能技术特征,由传道授业解惑者向教学实践的服务者、协作者转变,注重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以个体主动学习为旨归,让学生产生较多的“获得感”,唤醒学生主体创造性。在技术运用中聚焦育人价值,从技术本位到人之本位,加强对教师人机协作教学的系统培训,需要教师全身心参与和介入,善于融教于导,挖掘人工智能蕴含的技术精神,拓展个体的学习情境,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中[5]。
3.3 构筑贴合学情的智能学习情境
为增强育人效果,人工智能支撑下的智能思政建设应该从注重流程到诉诸质量,缩短思想政治教育流程,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便捷化。基于心理学视角的考量,梳理不同领域知识点,系统地解析和应对,做到学科融合与知识重构,实现可视化、条理化规整,构建定制化针对性、立体化的教学场景体系,帮助学生快速适应智能学习场景。在构筑贴合学情的智能学习情境之前,预设“知行合一”的学习境界,引导学生主动关注和接触,接纳和适应自主智能情境学习模式,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其次,顺应智能化时代的趋势,遵循“两性一度”标准,以“五育并举”统领,培养学生智能学习的意识,做好长远科学规划,打破时空场域的教学场景,发挥技术的赋能作用,为实现个性化育人提供支持。最后,数据库不只是一种资源,智能思政应立足于精准思政的实践内涵,基于技术优势和应用现状,设计一种“智能伴学”机制,开展自主学习活动。打通课内课外育人壁垒,借助VR、AR和XR等技术精准定位、精准投放,依托组建海量的考核数据库,让学生能够明辨是非,提升其辨别能力,为学生实践探究等提供支持,最大限度地提升智能思政新载体的效能。
3.4 丰富智能思政教研形态
围绕人才培养观念革新,基于教学知识体系新升级的趋势,要求思政教育工作者应该加强智能思政教学与研讨。例如,在集体备课、教学观摩的基础上,做好经验交流与理论研讨的深入探究。既要让思政教师能够明确角色担当,还要强化对自身育人使命的认知,继而统一思想认识,搭建合作交流平台,凝聚共识、拿出方案,严格按照建设规划实施,与人工智能协作合力实现,构建三全育人新格局。并以此为基础,着力强化教师合作,了解教育技术研究内容,选择优质专业在线学习平台、综合在线学习平台、学习工具、在线互动讨论工具。在统一组织领导下,以课程思政内容为依托,洞察学情需求,进一步优化信息、技术、资源等要素,避免出现各自为政、浪费资源的现象。结合课程思政教学需求,召开学术研讨会,创设人机协作情境,构建常态化、长效化教研制度。用好课堂这个主战场,丰富智能思政教研形态,深化智能技术赋能教学创新,由理论探讨推向实践应用,与人工智能协作合力实现,从而助力达成思政育人目标。
3.5 提升智能思政育人保障体系
就宏观而言,为保证智能思政育人体系取得实效,确保智能思政建设有序推进,这就要求开展教学评价智慧化制度建设,依托完善评价机制,进行实时动态的反馈,敏锐地察觉到问题,并以评价反馈为依据做好实时化整合,创新解决现实问题,确保智能化教学有序运行。一方面,侧重智能思政制度体系建设,基于多主体、多维度和多形式的思域,依托多模态数据融合分析技术,既要体现智能思政育人的情感性特征,还要凸显智能思政的亲和性特征。为此要求建设过程中必须落实主体责任,高度仿照现实场景,整合智能教育内容,创设生命成长的主体境域。另一方面,智能思政保障体系应回归人的本质规定性,尊重个体的主体地位,强化个体的主体意识。主动迎合时代变革,遵循育人规律,查找问题和不足。对标智能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以数据思政为基础,以精准思政为核心,以虚拟思政为支撑,根据受教育者的具体情况,浸润育人情境,强化其在智能互动,绘制精确制导图,筑牢保障支撑体系,力促智能化教学有序运行。此外,高校要大力度健全激励机制,确保经费充足。在保障体系建设中予以理解和支持,实施个性化的教学导向方案,赋予思政教育范式以新的生命力,为智能思政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总之,人工智能语境下的思政教育正面向智能时代教育信息化趋向转型,表现出教育主体多元化、教学过程个性化、人机交互拟人化、考核评估智能化的优势,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胜任力,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明晰肩上的职责和使命,提升教师人机协作教学能力。同时,主动迎合时代变革,找准人机协作教学的契合点,加快智能思政课程建设,开展“智能思政”教研活动,优化“智能思政”保障体系,引导学生适应智能学习情境,帮助学生立鸿鹄志做时代奋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