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在共生,润物无声:学科育德的独特价值与应然追求

2022-11-27黄丽萍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育德学科价值

黄丽萍

(福建教育学院马克思主义研修部,福建 福州 350025)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在学科中实现育德已得到共识。但是,长期以来,少数教师把知识放在学科教学的重中之重,学科育德未发挥应有的作用;有的教师对如何学科育德略显无力,误以为学科育德只能局限在一些革命文化比较浓厚的教材内容中;有的教师存在“生切”“两张皮”“贴标签”现象,这迫切需要我们优化学科育德、推进立德树人。

一、学科育德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

(一)学科育德是德育载体改进的关键之需

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但不能光吃盐,最好的方式是将盐溶解到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这启示我们,学科德育非常重要,优秀的学科教师就如技艺高超的厨师,让德育元素充分生发,让学生在学科教学中实现价值体悟,使德育如盐在肴、化于无形。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同时,要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既要有惊涛拍岸的声势,也要有润物无声的效果,这是教育之道。”[1]

(二)学科育德是德育力量拓展的关键之需

根据教育部2020 年教育统计数据计算,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约占总数的4.98%,其他学科教师占95.02%;中小学思政课课时约占6.67%(每天按6 课时估算,思政课按每周2 课时估算),学生学习时间的90%是其他学科学习;调查显示,学生毕业后90%以上是和班主任联系。这表明,增强德育力量、各学科教师协同育人,甚至关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培养。

(三)学科育德是学科教学的内在规定性

学科教学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于一体,育德是学科教学的题中应有之意。学科育德是学科教学的内在规定,不是外部强加的,不是给学科教学增加负担,更不是挤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时间。“把教学看作知识范围以内的事,训育看作品行范围以内的事……我们如果强行分家,必致自相矛盾,必致授知识的不管品行,管品行的不学无术。”[2]

二、学科育德应从学科教学中自然生发

在实践中,有人认为,语文、历史、音乐、美术等学科较好融入,而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不易挖掘德育元素。在语文、音乐、美术学科中,有教师仅把学科育德局限在一些革命文化浓厚的教学内容中,对育德的理解较为窄化,德育的生成较为生硬。其实,德育元素在学科中无处不在,教师要在深入学习和把握德育目标的基础上,拓宽学科育德的理解,让育德从学科教学中自然生发。

(一)学科育德从学科知识中生发

学科知识本身蕴含着丰富的学科德育资源,“知识论不在指导人如何去求知,它的主旨是理解知识”[3]。成尚荣进一步指出,“知识中隐藏着道德,道德也镶嵌在知识中”“知识具有价值内涵,知识是道德的载体”[4]。学科知识和学科德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而不是“米中掺沙”的关系。理解知识必须理解知识中所隐藏的道德和知识的价值内涵。因此,德育元素不仅表现在革命文化浓厚的教材当中,而且在学科中无处不在。学科教学要把育德放在“为先”的位置,引导学生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上,超越知识本身生发出德育元素。如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从汉字的美、造字的智慧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理解和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二)学科育德从学科能力培养中自然生发

能力的培养是学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力内在蕴含着德的修养。《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结合学生认知发展实际,确立了三个方面的关键能力群:知识获取能力群、实践操作能力群、思维认知能力群。知识获取能力强的学习者能够阅读理解学科主要文本和基本符号,能够概括和描述现象的特征及关系,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发现内部规律。这都需要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的培育,内在隐含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培养。实践操作能力群包含尊重实际、实事求是、严谨认真、团结合作的精神。思维认知能力群的培养是学生秉持科学的态度,运用正确的思维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得新结论的能力,这同样是科学态度和创新人格养成的过程。因此,学科能力的培养并不是和育德分开的,育德应该从学科能力培养中自然生发。

从具体的生发点上看,可从教材内容生发,也可从作者特点、事件背景、情境设计、任务设计、教师言行、学科实践、学习文化等多方面自然生发。

三、学科育德应追求润物无声的特有价值

学科育德不同于思政课程,思政课程要理直气壮地开展惊涛拍岸的显性教育,而学科育德主要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隐性教育。学科育德要基于学科特点、课程特点、学情特点、内容特点巧妙地优化方式,引导学生亲历价值体验,实现价值体认、价值践行。既实现育德,又润物无声,是学科育德的特有价值。

(一)引导学生在学科学习中实现价值的体认

价值观的培育经历认知、认同、践行,价值体认即根据可能生发的价值元素,以适切的方式引导学生亲历价值体验,通过辨析进行价值澄清,通过论证进行价值选择,形成正确的价值认知、认同。

如《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1 亿有多大》。这是一个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接触的大数,通过设计“推算1 亿张A4 打印纸摞起来有多高?”“推算1 亿粒大米有多重”这样的任务,引导学生通过设计研究方案和验证方案完成推算,推算结果发现,1 亿张A4 打印纸摞起来大约有1 万米高,比珠穆朗玛峰(8848.86 米)更高。“全国每人每天节约1 粒米,一个人吃一辈子都吃不完”“每人节约1 秒,全国人民就可挤出42 年多的时间”,学生通过推算,自然增强“不能浪费,珍惜粮食、珍惜时间”等意识,培养数感、数学思维、科学精神,培育奋斗精神。在此课例中,教师基于数学学科的特点设计推算的任务,学生在推算的过程中深刻体悟节约和珍惜的重要性,逼近了学科知识和学科能力的核心,同样也悟出了所蕴含的价值观。这个过程以学生为中心,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完成了价值体认,是有深度的润物无声的育德过程。

价值体认作为价值观内化的重要环节,它的实现可能随着学科的不同而有所不同。语文、英语学科可能在语言的细细品悟中实现,音乐可能在旋律和节奏的细细品鉴、学生的反复歌唱、微创作等过程中实现,美术可能在作品的深度赏析和创作中实现,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可能在观察描述、计算推演或实验探究中实现,历史可能在史料分析中实现,地理可能在观察分析或学科实践中实现,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关键是要实现价值体认。体验感悟的深度实现要基于课程的特点进行引导。一是体验感悟要基于内容的特点进行引导,抽象的内容需要具象的转化、联系学生的生活,让学生有所体验、有所践行;事物的现象要引导学生通过探究、辨析进而深入认识本质,形成理性的价值选择。二是体验感悟要基于学情的特点进行引导,小学阶段更多的是以事例启蒙,初中更多由情入理,高中则更侧重以理促情。

(二)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实现价值的践行

实践行动、外化于行是价值观培育不可或缺的环节。在学科教学中,教师要建立教学和生活世界的密切联系,引导学生过积极的学习生活,为外化践行创造条件和平台,让学生沉浸其中。

引导学生过积极的学习生活,内涵丰富、路径多样。首先,要培育学生积极的学习状态。以拼搏的姿态、合作的意识、不懈的精神去面对学习、面对同学、面对教师、面对生活,滋养的是勇敢乐观、开放积极、包容友爱的良好品德。反之,若是消极的姿态、排斥的态度,则可能助长学生的脆弱悲观、封闭消极、嫉妒自私的性情。

其次,要培育学生积极的学习方式。学习方式不同,育德的价值也自然不同。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自主学习,能够培育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和批判思维、创新精神。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合作探究,有利于培养合作精神。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运用对话、说理的方式进行教学交往,有利于培养内敛谦虚、理性平和、平等公正的品质。反之,一味“填鸭”“灌输”的学习方式,则容易培养固守成规、被动退却的个性,或者多一些屈从,或者多一些叛逆、暴躁。

再次,要引导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解决真实问题。教师要从书本知识中走出来,建立书本知识和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设置真实而复杂的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加深价值观的认知认同,实现价值观的践行。如六年级下册音乐课《保卫黄河》,教师通过回望历史、听赏视频、创设氛围,再通过走进冼星海与光未然的创作故事,引导学生了解背景,接着通过“教师范唱、学生赏析,随琴学唱、再次感受,学生再唱、表达铿锵”等步步深入的歌唱,引导学生体验、感悟和表达。之后,教师假设“在战火烽烟中,中国人民团结一心奋勇向前,如果我们生在那个年代,我们一定感同身受,那么你会用怎样的歌声来表达这种骨子里的坚强?”教师情境代入,激发学生歌唱和创作的热情,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民族担当,引导学生用歌唱等多样化的方式践行爱国主义情怀。

四、学科育德应实现学科教学与育德的互利共生

“共生”原指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倘若彼此分开,则双方或其中一方便无法生存。学科育德作为学科教学不可或缺的部分,不但不是额外负担,而应实现学科和育德相得益彰的内部“共生”。

(一)学科育德让学科教学有灵魂、有境界、明方向

学科育德让学科教学有灵魂。学科育德以学科教学为本,学科价值由学科育德彰显。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在学科教学中,只有深度开发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价值意蕴,基于学科特点为铸魂育人贡献力量,学科教学才有灵魂,否则就会陷入知识的堆砌。

学科育德让学科教学有境界。叶澜指出:“学科、书本知识在课堂教学中是‘育人’的资源与手段,服务于‘育人’这一根本目的。”[5]学科育德虽不是学科育人的全部,但育德使学科教学跳出了为知识而教、为考而教的低层循环,走出了知识化、技术化、工具化的误区,走上了育德育人的新境界。

学科育德让学科教学明方向。“在教学中,教师实际上通过‘教书’实现‘育人’,为教好书需要先明白育什么样的人。”[5]学科教师要明确,我们要培养的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有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有优秀的品德修养、有知识见识、有奋斗精神、有综合素质的人。这样的育德让学科教学有了更加明确的方向。

(二)学科育德与教学创新相伴而行

在福州屏东中学,我们进行这样的探索:结合垃圾处理问题,与信息技术课程进行重构整合,引导学生通过对真实的、复杂问题的探究,学生在参与的全过程中逐渐建构知识、习得技能、自主修德。学期之初,教师先适当进行垃圾分类的普及讲座,布置学生本学期拟完成垃圾分类的项目化研究,学生分组、拟定主题。开展这一研究,学生必须掌握收集资料的信息技术,教师讲授“如何收集资料”;资料收集完成后必须处理数据,教师讲授“如何处理数据”;学生必须进行问卷调查和验证分析,教师讲授“问卷星的制作与运用”;学生进入撰写调研报告的环节,教师讲授“word 文档排版与技巧”;学生进入班级汇报环节,教师讲授“PPT 的制作与技巧”;项目进入对外宣传环节,教师讲授“网页的制作”。学生的研究成果在福州市、福建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得一等奖的好成绩。

这既是学科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的方式创新,是项目化学习的有益尝试,也是学科育德在道德生活、实践行动的创新。学生通过自主调查受启发受教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合作意识、表达能力得到全方位的提升,他们还掌握知识、自主悟道,深度实现价值体认和价值践行。与此同时,信息技术课程也因创新焕发独有的学科育人价值,学科课程的创新与学科育德创新互利共生。

猜你喜欢

育德学科价值
【学科新书导览】
探求中考毕业班级足球的育德路径
班主任:坚守课堂育德的教学初心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育德养正:幼儿园教育的理性回归
“超学科”来啦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借问学科哪家强?尽言洄服有良方
小黑羊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