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红色走读”提升大学生执政党认同的理路

2022-11-27康立芳朱秀琴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四史执政党培育

康立芳 朱秀琴

(1.江西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 南昌 330013;2.南昌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 南昌 330108)

执政党认同,“是一种心理认同,它表征着共同体成员对执政党思想上、情感上和意识上的归属感,是肯定性心理反应与建设性行为表达的集合体”[1]。提升大学生的执政党认同,增进其对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历史与政治如影随形,记忆与认同相辅相成,“历史记忆是政治认同的前提和基础,政治认同是历史记忆的目标和归宿”[2]。同样,历史记忆是执政党认同的前提和基础,执政党认同是历史记忆的目标和归宿。引导大学生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以下简称“四史”),增进其对“四史”的历史记忆,是提升大学生执政党认同的重要途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3]作为“四史”记忆建构与红色基因传承的重要方式,“红色走读”活动以线上与线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依托,动员大学生云上“游”、线上“读”、线下“走”,创作“走读”作品,成为大学生执政党认同培育的新载体。比如,江西高校开展“红色走读”,“通过参观数字展馆、品读红色故事、打卡红色足迹等方式,进一步增强了学生学习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4]。阐释“红色走读”在大学生执政党认同培育中的特色与优势,提出以“红色走读”推进大学生执政党认同培育的思路,对于拓展“红色走读”成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红色走读”提升大学生执政党认同的特色

在大学生执政党认同培育中,“红色走读”将红色资源与大学生的创意视角、专业实践和社会实践融合,使“红色走读”同大学生的创新创造、专业学习与实践锻炼结合,提升了“红色走读”的思想性、实践性、趣味性,激发大学生参与“红色走读”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

首先,“红色走读”,实现了红色资源与大学生创意视角的融合。“红色走读”将红色资源与大学生的创意视角融合,引导大学生创新红色故事的叙述方式,运用新媒体技术创作红色故事的体验场景,使红色故事立体化、图像化、动漫化。大学生在创作“创意作品”过程中增进对“四史”的历史记忆,深化对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与情感认同。比如,大学生运用VR 技术创作反映“南昌起义”等历史事件的体验场景,接受了关于南昌起义等党史事件的历史教育,深化了对中国共产党“建军大业”历史意义的理解,增进了对“红色政权来之不易”的体悟。

其次,“红色走读”,实现了红色资源与大学生专业实践的融合。“红色走读”将红色资源与大学生的专业实践融合,引导大学生运用专业视角选择“走读”的目标和方向。在“红色走读”中,大学生将目标导向、问题导向与结果导向结合,将专业知识学习、专业技能培养同“四史”学习结合,创作具有专业特色的“走读作品”,增进对“四史”的历史记忆,深化对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与情感认同,使“走读作品”成为“四史”学习与专业实践的共同成果。比如,外语类大学生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数字展馆创作双语讲解文稿,既发挥专业特长,又在讲稿创作中深化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数字展馆所展陈的“四史”内容的认识和理解;艺术类大学生创作红色歌曲、漫画、诗篇,以艺术形式展示其“四史”学习成果,表达对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与情感认同。

最后,“红色走读”,实现了红色资源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融合。“红色走读”,将红色资源与大学生寻访调研、专题调查等社会实践相融合,引导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深化对“四史”的历史记忆,增进对党情、国情、省情、民情的体认,进而提升对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与情感认同。如大学生深入革命老区调查,为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提出建议,“东华理工大学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科技兴乡’青年党员服务队的队员们在永修县燕坊镇的6 个村开展了一次围绕人居环境、乡村规划、农业产业、文化建设等的系统研究,感受乡村日新月异的变化”。[5]在此过程中,大学生具体地学习“四史”,近距离了解党情、国情、省情、民情,结合自身专业优势提出解决方案,提升“四史”学习的广度、深度与温度,增进对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与情感认同。

二、“红色走读”提升大学生执政党认同的优势

在大学生执政党认同培育中,“红色走读”实现了教育与自我教育、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线上与线下的深度融合,提升了大学生执政党认同培育的思想性与趣味性。

首先,“红色走读”,实现了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结合。“红色走读”,将教师主导作用与大学生主体作用、教育与自我教育结合,增强了大学生执政党认同培育的吸引力。在大学生执政党认同培育中,“教育与自我教育双管齐下才能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6]。在“线上读”与“线下走”过程中,指导教师与学生团队相互学习、共同进步。教师指导大学生组建“红色走读”团队,指引其线上游览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数字展馆,线下走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创作和展示“红色走读”作品,在“读”“走”“创”过程中主动接受“四史”教育,在师生互动中教学相长,在团队协作中互学互鉴,强化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

其次,“红色走读”,实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红色走读”,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增强了大学生执政党认同培育的理论底蕴与实践底色。“红色走读”使“四史”的教育内容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既让大学生在理论层面重温“四史”历史情节,又让大学生在实践层面体验“四史”“记忆之场”,拓展与深化大学生对“四史”的历史记忆。大学生通过“红色走读”的理论学习与实践体验,深化对“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的思考,深化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理解,增进对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与情感认同。

再次,“红色走读”,实现了历史逻辑与现实逻辑的结合。“红色走读”,将历史逻辑与现实逻辑结合,既向大学生展示历史的苦难与辉煌、屈辱与荣光、曲折与胜利,亦向大学生呈现现实建设成就和未来发展前景,让大学生坚定对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增强了大学生执政党认同培育的说服力。在新中国成立70 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每次到革命老区考察调研,都去瞻仰革命历史纪念场所,就是要告诫全党同志不能忘记红色政权是怎么来的、新中国是怎么来的、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怎么来的,就是要宣示中国共产党将始终高举红色的旗帜,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把先辈们开创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7]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党的历史学习好、总结好,把党的宝贵经验传承好、发扬好。”[8]“红色走读”以史鉴今,引领大学生团队在“读”“走”“创”过程中重温历史、思考现实、展望未来。譬如,某大学生团队以“井冈山的斗争”为主题,创作短片《井冈山上粉碎经济封锁》,生动呈现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党领导红军粉碎敌人经济封锁的历史情节,以传承井冈山精神、实现井冈山率先脱贫摘帽结尾,将重温历史与思考现实结合。在此过程中,他们深化了对井冈山革命斗争的历史记忆、对井冈山精神的理解认同,坚定了传承井冈山精神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最后,“红色走读”,实现了线上活动与线下活动的结合。“红色走读”,实现了线下实践教学与线上理论教学的结合,提升了大学生执政党认同培育效果。“红色走读”将云上“游”、线上“读”与线下“走”结合,将线上作品展示与线下作品竞赛结合,充分发挥线上传播优势与线下执政党认同培育的传统优势。“红色走读”,以立体化、情景式、沉浸式的线上展览吸引大学生注意力,让大学生在“云游”中拓展和深化对“四史”的历史记忆。在此基础上,大学生回归线下,通过实地走访、现场教学、成果创作,进一步深化对“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的体悟。在“红色走读”作品创作中,运用手绘、音频、视频、动漫、H5、诗歌、课件等体裁展示“线上读”与“线下走”的成果,增进对“四史”的历史记忆、深化对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与情感认同;在此基础上,运用线上媒体集中宣展“红色走读”成果,发挥“红色走读”成果在大学生同辈群体中的独特教育作用,推动其他大学生增进对“四史”的历史记忆,深化对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与情感认同。

三、“红色走读”提升大学生执政党认同的路径

“红色走读”在大学生执政党认同培育中具有鲜明特色与显著优势。为进一步发挥“红色走读”在大学生执政党认同培育中的独特价值,要明确“红色走读”活动目的,科学布置“红色走读”活动,因地制宜选择“红色走读”活动形式,激励师生参与“红色走读”活动,集中宣展“红色走读”活动成果,强化“红色走读”活动的条件保障。

第一,要明确“红色走读”活动目的。发挥“红色走读”在大学生执政党认同培育中的特色与优势,要明确“红色走读”的活动目的,通过“红色走读”深化大学生“四史”学习教育,增强其对“四史”的历史记忆,提升其对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与情感认同。“红色走读”的主要目的是深化大学生“四史”学习教育,引导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远大志向、厚植爱国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成为红色基因的传承者与实践者。要将此目的贯穿于“红色走读”全过程,使“红色走读”目标务实、过程扎实、成果真实,“力戒形式主义、走过场、哗众取宠、铺张浪费”[9]。

第二,科学布置“红色走读”活动。发挥“红色走读”在大学生执政党认同培育中的特色与优势,要从不同层级布置活动,掌握时机、就地取材、前后连贯、自成一体。

在层级上,教育部等部门从国家层面整体设计“红色走读”活动方案,布置全国性“红色走读”;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部门结合地方实际设计本地方“红色走读”活动方案,布置本地方“红色走读”;各高校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校“红色走读”活动方案,布置本校“红色走读”;各学院结合自身实际制定本院“红色走读”活动方案,布置本院“红色走读”。不同层级制定“红色走读”活动方案要上下联动,上级充分了解“下情”,下级充分理解“上情”。

在方法上,布置“红色走读”活动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承前启后、环环相扣。“红色走读”主要是课外活动,要利用课余时间尤其是寒暑假时间开展,活动布置要掌握时机;“红色走读”主要依托地方红色资源,活动布置要就地取材,“充分利用本土红色资源,凝练参观体验精品项目,打造‘行走的课堂’”[10],运用好地方“四史”记忆场所;“红色走读”是一个连续链条,大学生组团报名、院系评比与推荐、学校评比与推荐、片区评比与推荐、省区评比与推荐、全国评比与推荐等,构成“红色走读”的主要环节,各层级需要设计各环节的时间节点、评比标准、推荐程序,使之前后连贯、首尾呼应。

第三,要因地制宜地选择“红色走读”活动形式。发挥“红色走读”在大学生执政党认同培育中的特色与优势,要因地制宜地选择“红色走读”活动形式。“红色走读”的主要形式包括线上走读与线下走读。线上走读,以数字展馆为依托,组织大学生“云游”馆藏资源,深入挖掘馆藏资源的时代价值,围绕“云游”中印象最深的藏品、图片、手迹、书信、影像等资源,结合大学生的创意视角、专业实践和社会实践,以心得体会、绘画、音乐、短视频、H5、动漫等形式创作“云游作品”。线下走读,以实地展馆为依托,组织大学生实地“打卡”,聆听现场讲解、观看情景再现,体验特定历史情景,深化对“四史”的历史记忆;在此基础上,结合大学生的创意视角、专业实践和社会实践,创作“走读作品”。以“红色走读”提升大学生执政党认同,要结合工作实际选择活动形式,或以线上走读为主,或以线下走读为主,或二者结合。

第四,激励师生参与“红色走读”的积极性。发挥“红色走读”在大学生执政党认同培育中的特色与优势,需要激励指导教师和大学生参与“红色走读”的积极性。

一方面,激励教师指导“红色走读”。学校和学院需要建立和健全激励机制,激发党政领导干部、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团委干部指导大学生“红色走读”的动力。比如,为教师指导“红色走读”计算实践教学工作量或思想政治工作量,核算相应绩效津贴;对于指导“红色走读”取得优异成绩的教师,给予物质奖励和荣誉称号;将教师指导“红色走读”的业绩作为评优评先评奖、职务职称晋升“加分项”。在“红色走读”指导教师中,党政领导干部和思政课教师较少。学校和学院要建立和健全党政领导干部和思政课教师指导大学生“红色走读”的激励机制。省区层面和国家层面亦需要建立和健全相应激励机制,选树一批“红色走读”优秀指导教师,动员更多教师指导“红色走读”。

另一方面,激励大学生参与“红色走读”。学校和学院需要建立和健全激励机制,激发大学生参与“红色走读”的积极性。比如,将“红色走读”成绩纳入大学生“第二课堂成绩单”,为大学生“红色走读”提供相应实践学分;对“红色走读”成绩优异的大学生,给予物质奖励和荣誉称号;将“红色走读”成绩作为大学生评优评先评奖、推优入党的“加分项”。省区和国家层面也需要建立和健全相应激励机制,选树一批“红色走读”优秀大学生团队,激励更多大学生参与“红色走读”。

第五,集中宣展“红色走读”活动成果。发挥“红色走读”在大学生执政党认同培育中的特色与优势,要集中宣展“红色走读”优秀成果,发挥其独特教育价值。“红色走读”优秀成果是“走读作品”中的“精品佳作”,体现了创作者对“四史”的历史记忆,对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在大学生执政党认同培育中具有独特价值。为此,学院和学校层面,要充分运用微信公众号、微博、官方网站、校园电视台等媒体平台,集中展示全院或全校“红色走读”优秀成果;省区层面,要充分运用融媒体中心、云平台、微信公众号、官方网站、电视台等媒体平台,集中展示全省“红色走读”优秀成果;国家层面,要充分运用权威媒体“两微一端”、学习强国等,集中展示全国“红色走读”优秀成果。

第六,健全“红色走读”的保障条件。发挥“红色走读”在大学生执政党认同培育中的特色与优势,要健全“红色走读”的保障条件。首先,建立“红色走读”工作机制。国家、省区、学校和学院层面,要结合实际,成立“红色走读”领导小组,建立工作机制,制定与落实工作计划。其次,确定“红色走读”指导教师。每个“红色走读”团队,需选定至少一名指导教师,要求指导教师全程指导;如多名教师共同指导,需明确一位教师担任组长,负责总体协调。在实践中,可探索建立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艺术类教师结合的指导教师队伍,发挥各自业务专长,实现优势互补。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积极探索学生社会实践‘双导师制’,每一支实践团队至少配备两名导师——一名思政课教师和一名专业课教师,保证方向性和科学性”[11]。学校和学院层面要强化对指导教师的业务培训,推介“红色走读”优秀指导教师的经典案例。最后,落实“红色走读”经费预算。学校和学院要从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经费中安排“红色走读”经费,为“红色走读”深入开展提供经费保障。在实践中,要重点培育、支持富有潜质的“红色走读”团队,为打造“红色走读”品牌团队、品牌成果提供充分的经费支持。

猜你喜欢

四史执政党培育
新时代高校开展“四史”育人的理论与实践
提高少先队员“四史教育”有效性 辅导员可以怎么做
让“四史”教育在中小学落地生根
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执政党”意识
柬执政党赢得议会全部席位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第十道 生相克
蟑螂
《聊斋志异》与前四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