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新时代乡村振兴

2022-11-27张莺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文明农民生态

张莺

(中共闽侯县委党校,福建 福州 350100)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新时代农村经济社会更高质量的发展吹响了号角。乡村振兴不仅是乡村产业的振兴,也是乡村生态文明的振兴。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仍然是一个明显短板,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越来越突出,特别是各类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呈高发态势,成为国土之伤、民生之痛”[1]。笔者以问题为导向,就如何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新时代乡村振兴做一些探索。

一、乡村振兴需要解决的生态文明建设问题

(一)乡村农业粗放型发展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市场经济影响,农业的经济效益远低于工业效益,农村经济资源得不到充分开发,农民背井离乡到城市打工能够获得更可观的经济收入,导致许多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留在村里的多是老人、妇女、儿童,一些耕地、林地等农业资源因长时间没人耕作而荒废,许多农村已成了发展空壳村,即使在一些资源、区位、交通等条件较优越的农村,农民绿色发展意识薄弱,发展绿色农业的积极性不高,农业绿色发展科技创新不足,存在资源过度开发、环境被严重污染的极端情况。

(二)农村人与自然不和谐问题

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特别是在广大农村,农民与大自然的关系更是密切,不仅生产、生活资料主要来源于大自然,日常居住的房子也是建在“大自然”之中。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时代,农业生产力不强,农民对自然的开发利用很有限,破坏力有限,但在当今工业高度发达的时代,农村人与自然不和谐问题已突显。如新时代农村人口的消费远比过去更加丰富多样,也制造了更多消费垃圾,污染自然环境;随着生产工具的改进,人类开发自然的能力大大提高,一些农民在短期利益驱使下过度开发自然资源……这些都是农村人与自然不和谐的表现,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影响农村人居环境。

(三)农民生态保护意识较淡薄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全社会共同协调配合,既需要国家层面宏观顶层设计推进,也需要全社会每个人点点滴滴的积累。近年来,随着农村社会进步和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农村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得到了明显改善,农民的生态意识、环保意识普遍提高,但人们对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意义的认识还不够深刻,对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卫生保健等行为习惯的养成还缺乏系统的知识和强烈的意愿,乡村生态文明微观制度建设还不够细致、有力、持续,尚未形成浓厚的乡村生态文明先进文化。

(四)乡村生态综合治理不到位

人类赖以生存的是经济、社会、自然等之间普遍联系、互相制约的复合系统,而自然系统要素之间又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林和草。”[2]但从现实情况看,一些乡村山水林田湖草沙缺少统一系统治理,顾此失彼,造成系统性破坏;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机制不健全,存在条块分离、地方分割、治理主体各自为政、治理手段相对滞后等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就指出:“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许多突出问题,大多同体制不健全,制度不严格,法治不严密,执行不到位,惩处不得力有关。”[3]

(五)农民生态效益获得感不强

改革开放40 多年来,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增长突飞猛进,人民生活水平和国民福祉迅速提升,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也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但在改革开放早期,一些地方为了加快发展经济而忽略了对资源环境的保护,造成了局部地区自然资源和环境的破坏,制约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影响了域内居民的幸福指数。如何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增加生态建设的民生效益,增强农民生态效益获得感,激发农民保护生态环境的内在动力,这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展乡村生态文明建设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指引和行动指南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吸取了中国传统生态思想的精华和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教训,对解决新时代乡村生态文明建设问题具有重要指导意义。[4]

(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蕴含着科学的生态文明世界观,对指引新时代乡村振兴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在工业革命时期,众所周知的世界八大环境公害事件,证明了西方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道路是走不通的,马克思指出:“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5]恩格斯也曾指出:“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6]马克思主义科学的生态文明世界观告诉人们,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要想繁衍生息必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从现实和逻辑上看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也存在生态环境的污染问题,乡村振兴必须重视预防和解决乡村生态环境被破坏的问题。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与新时代中国生态环境国情相结合的最新成果,对指引新时代中国乡村振兴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蕴含着科学的生态文明方法论,对解决我国当前农业农村粗放发展等问题具有重要实践指导意义

农业生产不能以破坏自然生态环境为代价,而应相互融合。改革开放40 多年以来,中国的农业农村工作也取得了长足发展,但部分地区还处于粗放型发展状态,存在农民生态保护意识薄弱、生态环境被破坏严重、生态治理技术相对落后、生态治理制度体系不健全等现实困境,农村生态环境面临极大挑战。降低农业生产污染,既要在观念上培育保护生态环境意识,又要从行动上有保护生态环境的举措。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不仅有着关于自然环境“山水林田湖草沙”的全面认识实践,更有着丰富的协调处理人与各生态要素关系的系统社会实践方法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对引领新时代中国乡村振兴走生态发展之路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蕴含着中华民族农耕文明的历史经验,更容易被中国广大农民接受而内化为行动自觉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有着悠久的农耕文化。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对中华优秀传统农耕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如“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生态自然观,强调人与自然息息相关、密不可分,一荣俱荣、一毁俱毁。可见,我们古代先贤们就高度重视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自觉维护生态平衡,这些质朴睿智的自然观至今仍给我们深刻的警示和启迪,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提供了独特的文化基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符合中国历史国情和中国人民的文化习惯,新时代中国乡村振兴需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导。

(四)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符合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是解决当前中国农村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思想法宝

到2020 年底,中国已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但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仍占全国人口的36.11%[7],农村依然处于中国发展的弱势地带,乡村的生态环境形势也不容乐观,这些都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表现。乡村振兴不仅要从制度层面进行实质性的改革,促进“三农”全面发展,也要从意识、思想、价值观等层面提升农民的生态文明理念,更要高举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伟大旗帜,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理念深入百姓心间,使其成为广大农民群众生产生活实践活动的思想引领,深刻认识“生态文明建设,道阻且长,行则将至”,只有激发每个人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的责任意识、鼓励其贡献应有的力量,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才能如期实现。

三、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新时代乡村振兴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8]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乡村振兴,要按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立体推进。

(一)立足地区资源环境禀赋,发展乡村生态特色产业,实现产业兴旺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首先要抓好乡村产业振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8]他既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自然本底论,号召人们既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遵循自然规律,还指出了“绿水青山”可以转化为“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深刻揭示了生态优势与经济优势相互转化的科学规律,拓宽了绿色发展的实现路径。发展乡村生态特色产业:首先,要突出农村产业发展的生态价值引领。在抓好粮食生产和重要农副产品供给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当地生态资源,彻底解决耕地抛荒问题,发展集约型乡村生态特色经济,建立符合本村资源优势的乡村生态绿色产业体系,建设人与自然和谐、产业兴旺的美丽乡村。其次,要统筹做好乡村生态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和项目前期开发策划工作。因地制宜、结合优势策划开发项目,打造一批符合当地生态环境资源优势的新型业态,如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村养老等新产业,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一县一特”的乡村生态特色产业发展格局。最后,要聚集乡村生态特色产业的市场主体。乡村生态资源大部分都是分散在一家一户经营管理,发展乡村生态特色产业既要有龙头企业带动引领,还需要相关农户积极参与。龙头企业可通过租赁、参股等“企业+农户”的方式,让农户收获发展生态特色产业的效益,做到成果共享、过程共管、风险共担,调动农户参与生态特色产业的积极性,把乡村生态特色产业做大做强。

(二)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打造乡村绿色田园生活,实现生态宜居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8]“尊重”就是强调人与自然是平等的关系,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顺应的本质,就是强调人的活动应该符合自然规律,宜田则田、宜林则林、宜草则草;保护的寓意,就是告诫人类要让生态恢复元气,多还旧账,让生态进行休养生息,不欠新账。保护生态环境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生态宜居的新农村,是实现乡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举措。首先,要统筹农村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着力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开拓绿色市场、实施绿色流通、拓展绿色金融、引导绿色消费,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促使农村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良性循环,通过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使生态环境保护为乡村经济振兴做加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其次,要持续完善乡村生态宜居环境基础设施。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从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村庄绿化覆盖率、生活垃圾处理的村占比、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等方面对乡村生态宜居提出指标要求,指明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和管理制度来实现营造乡村生态宜居环境。乡村生态宜居环境的建设没有终点,乡村生态宜居环境基础设施要持之以恒,才能持续为农民美好生活营造宜居的生态环境。

(三)营造绿色生态良好氛围,强化乡村人民生态自觉,实现乡风文明

乡风文明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目标,也是新时代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要解决的重大问题。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考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发动群众开展环境卫生专项整治,教育引导群众养成良好生活习惯,提倡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9]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首先,要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核心引领和战斗堡垒作用。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基层治理和乡村振兴的核心领导力量,可以通过组织农民群众制定村规民约、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以及评选“文明家庭”“道德模范”等形式,引导农民树立良好的乡村生态文明自觉。要发挥农村党员在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先锋模范作用,以先进的党风引领实现乡风文明。其次,要拓展建设乡村生态文明先进文化载体,推进新时代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基层文化广场、移风易俗运动等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因地制宜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移风易俗,保护和传承农村优秀传统生态文化,营造浓厚的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文化氛围。最后,要加强农民群众思想道德和文化教育,增强农民参与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和社会责任感,提高农民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自觉意识,从我做起、从细节做起;不断丰富农民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卫生保健等方面系统知识,提升农民参与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知识涵养和实践能力。

(四)发挥人民群众主体作用,推动乡村生态共建共治,实现有效治理

乡村治理有效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石,也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治理有效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然选择。2018 年,国务院出台《农村人居环境三年整治行动方案》,根据东中西部及农村、城郊等不同类型,从村庄规划治理、村容村貌、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厕所粪污、建管机制等6 个方面提出了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目标和要求。今后,除了要继续落实好垃圾分类、污水处理等政策措施,确保乡村整洁、干净、有序、宁静,还要加大农村环保意识宣传力度,充分发挥广大农民推动乡村生态环境治理的主体作用,培养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习惯,敢于与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作斗争,让广大农民人人参与乡村生态共治共建;要创新乡村生态环境治理的管理制度,如健全农户承包山水林田湖草沙等农业资源的利用和保护责任制、家禽养殖等环境污染整治责任制、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治理考核制度等,统筹推进农村山水林田湖草沙等自然系统的协同建设,避免因顾此失彼而造成系统性、整体性的破坏;要协同发挥各方面作用、完善各方面机制,健全农村环保法治体系,制定一套适合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制度,强化农村破坏生态环境违法行为的监督检查和惩处力度,彻底解决“体制不健全、制度不严格、法治不严密、执行不到位、惩处不得力”等问题。

(五)始终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突出乡村生态富民惠民,实现生活富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既要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的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8]保护生态环境是一项系统工程,为民众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这是最普惠、最公平的公共产品,也是最基本的公共服务。“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主要目的,乡村良好的生态环境应该成为农民致富的有效途径。要弘扬“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把农村丰富的生态资源转化农业经济发展的优势,积极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养生养老等新产业,把乡村生态产业振兴的成果体现到农民收入的增加和生活的改善;要把创建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探索建立城市经济补偿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机制,完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阶段性任务,推动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格局,真正实现乡村生态美和百姓富的统一。政府要加大在环境整治、保护修复中的主导责任,扩大优质生态产品生产与市场供应的覆盖率,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责任,让全民共享保护生态环境的红利。

四、结语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引领新时代中国乡村振兴的行动指南和重要动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只有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行动指南,才能建成“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时代美丽新乡村,系统推动新时代中国乡村全面振兴,增强农村老百姓在乡村振兴过程中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彰显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时代价值。

猜你喜欢

文明农民生态
对比示范,才是打开农民心结的“金钥匙”
耕牛和农民
请文明演绎
秦药新生态之二 药好才是真的好
长抓政治生态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营利》的生态批评解读
农民
对不文明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