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校《建筑工程测量》教材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22-11-27韦英姿
韦英姿
(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校 广西南宁 530000)
《建筑工程测量》是中职学校建筑工程施工专业的一门实操性较强的必修课程。笔者从事《建筑工程测量》课程教学多年,对该课程的教学改革有一定的探索钻研精神,对教材适用情况也有一定的研究。通过与同行交流、到其他院校参观学习,以及对自己一线教学经验的总结,认为中职学校《建筑工程测量》教材存在不少问题,比如难度偏大、理论性太强、内容和形式滞后等问题,教材有很大的改革和发展空间。在“三教”改革和教育部提出《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 年)》背景下,认真总结和分析《建筑工程测量》教材存在的问题,探索教材开发的可行性途径,有利于提高教材改革质量,有利于促进课程改革和推动专业建设发展。
一、中职学校《建筑工程测量》教材存在的问题
(一)教材面向高职,难度偏大
《建筑工程测量》课程以建筑工程测量前期准备工作到后期竣工验收的全部测量工作为主线,课程目标是学生能够了解测量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学会使用常规测量仪器,能够利用所学的测量知识和技能解决工程建设各个阶段的测量工作,在实践操作中融入“工匠精神”,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职业素养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目前,在已出版的《建筑工程测量》教材中,大部分教材都面向高职高专土木工程专业或高等职业院校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而开发。基于中职学生学情分析和课程标准基础上所开发的《建筑工程测量》国家规划教材可以说寥寥无几。在日常教学中,该门课程基本上是使用面向高职院校甚至本科院校的教材授课。使用面向高职教学需求而开发的难度偏大的教材进行教学,显得尤为不适用。
(二)教材内容偏多,理论性偏强
建筑工程测量主要指在工业与民用建筑设计、施工、设备安装等活动中开展的测量工作。其工作内容主要包括地形图测绘、施工控制网的建立和建筑施工放样以及建筑变形监测。现行的《建筑工程测量》教材,基本上大致分为四大模块内容:一是测量基本技能,主要是介绍测量基本知识、水准测量、角度测量和距离测量与直线定向;二是小地区控制测量技能,分为小地区平面控制测量、小地区高程控制测量;三是大比例尺地形图的测绘与应用技能,介绍了大比例尺地形图的测绘和地形图的应用;四是施工与变形测量技能,具体分为施工场地的控制测量、民用建筑施工测量、建筑物变形监测等内容。
教材中内容详细且充实,子任务偏多,理论性很强。同时还有较多复杂的计算公式和大量的计算实例。比如附合导线、闭合导线的内业计算,涉及的公式较多,计算量大,对于中职生的学习领悟力,若要完成一条单一导线的外业测量和内业计算全过程,至少需要6 个学时的授课时长。本门课程的教学总学时一般为80 节左右,且按照课程标准要求,实践课时占一半以上。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基本无法百分百完成教材中全部内容的授课。
(三)教材内容和形式滞后,没有与时俱进
其一,教材内容滞后。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技的飞速发展,测量装备和测量技术也发生了变革。仪器从光学时代到电子时代,技术从传统逐渐发展为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在实际测量工作中,微倾式水准仪和光学经纬仪使用率较低,逐渐被自动安平水准仪、电子水准仪和电子经纬仪取而代之。如今,在大部分中职学校的测量课程教学中,教学配备的测绘仪器清单里,基本上已经由自动安平水准仪、电子水准仪和电子经纬仪取代微倾式水准仪、光学经纬仪。但是,目前《建筑工程测量》教材对电子水准仪和电子经纬仪只用了一两个小节的内容进行简单介绍,仍然用较多篇幅介绍了微倾式水准仪、光学经纬仪的构造和使用步骤,以及仪器的检验和校正方法,导致实际教学与教材内容不同频,课堂难以依托教材开展教学。行业新理念、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新标准相关内容没有得到及时更新,无法与实际职业情境对接。
其二,教材形式滞后。随着“三教”改革之风吹遍职业院校,部分课程对于教材的改革已有了一定的成效。比如教材中以真实工作案例导入,使学生身临其境;教材穿插各种有趣的知识链接,学生能够扫描二维码观看教学视频或学习相关知识点;学生可以通过教材中的二维码完成课堂作业,实现了线上线下同步学习,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而目前《建筑工程测量》教材与信息化技术融合的程度并不高,绝大部分的教材仍然偏向于传统教科书模式,即纸质教材+配套资料的2D 教材模式,对于知识点和能力点的趣味性开发程度不够,教材吸引力不足,无法达到有效调动学生积极性的目的。内容抽象,纯理论,概念多,难度大,导致学生离开了教师的讲授就无法学习,使得课堂更显枯燥无味。教材没有很好地体现信息化教学手段特色,缺乏线上线下结合运用的“立体化”效果,学生接收知识的路径较为单一。
二、解决中职学校《建筑工程测量》教材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主抓教材开发,提高教材适用性
教材是课堂教学的支撑和依据,也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效果和改革的进度。笔者认为,对教材的开发可以从以下三个步骤入手:
第一步,对现有教材内容进行筛选、整合。对现有教材的内容、知识点、素材选用进行对比和分析,完善和提炼课程知识体系。在中职生学情分析基础上,剔除难度过大和超纲部分的内容,淘汰陈旧滞后的内容,筛选现有教材中难度适中、符合中职生学情,且满足课程教学目标要求的内容,为教材编写留下理论知识支撑。基于教材开发速度慢、更新不及时等现实问题,可以开发满足本校实际教学需要的校本教材,作为教学的辅助(教材)工具。
第二步,加强校企合作,校企双元共同开发活页式教材。职业教育面向企业培养人才,为当地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企业是我们教学成果的检验者,是我们教学“产品”的直接接收者。目前职业院校的教材普遍存在内容陈旧更新不及时,与企业生产实际脱节,不能体现专业新知识、新工艺、新方法、新规范和新标准等问题。只有加强校企合作,校企双元共同开发教材,才能将教材的建设与企业生产实际、岗位需求紧密联系起来,才能体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特色和要求。新形态活页式教材因其灵活性、新颖性、适应性等特点,近年来已成为“三教改革”中教材改革的热点和趋势。新形态活页式教材以典型工作任务及工作过程为指引,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设计从易到难的引导问题,层层递进,通过多种信息化、立体化的课程资源辅助,实现自主学习,构建深度学习的管理体系。[1]与企业合作,与其他院校联手开发《建筑工程测量》活页式教材,是进行教材改革的突破口之一,也是创新之举,是必须达成的重要目标。
第三步,建设与教材配套的动态资源库。《教育部关于“十二五”职业教育教材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创新教材呈现形式,推荐教材建设立体化。注重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呈现形式,使教材更加生活化、情境化、动态化、形象化”。因此,推进立体化教材建设,是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必然。建设与《建筑工程测量》活页式教材相配套的动态资源库,能够使教学资源更加充实饱满,教学内容更加具体化、可视化,教学载体从传统2D 模式进入3D 立体模式。动态资源库里除了课程标准、教材、教学PPT、教案、课程作业等基础性材料之外,还应包含专业、行业相关的最新规范,测绘仪器操作视频,微课、3D 动画和虚拟仿真视频,课程知识竞赛题库,工程典型案例视频,趣味知识链接等内容。动态资源库有利于及时更新教学资源,让学生随时随地都能自主学习。
(二)强化教法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目前《建筑工程测量》的课堂教学还是偏向于传统教学模式。大部分理论课授课方式为“教师讲、学生听”,实操课普遍为“教师演示—学生围观—分组实操”的授课模式,教学方式方法单一,缺少趣味性。通常由于教学仪器设备不足,6 个(或以上)学生为一组共用一台仪器,每次课每个学生能够操作仪器的时间少之又少,对仪器的使用不够熟练,课堂任务无法按时完成,导致实际授课进度与教学计划无法同步,教学计划在授课过程中不断调整。
要改变目前课堂现状,弥补目前教材存在的不足,教法改革是途径之一。首先,改进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做到课前课中课后一体化教学。比如在仪器实操课前,发布相关仪器操作视频的预习任务,课中直接由各小组展示预习成果,再抽点学生点评或由小组互评,最后教师小结,课后布置相关复习任务。整个教学过程制定奖励办法或激励机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能够充分参与和投入到课堂中,做课堂的主人。
其次,改进教学手段,充分使用信息化技术进课堂。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信息化技术和手段已参与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职业教育改革之路上,信息化手段的运用更是教法改革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教师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进行课堂教学,熟练掌握云教学平台的操作,比如智慧校园、学习通、云班课、建筑云课等。在教学平台上通过设置小游戏、随机点名、抢答、小知识竞赛等方式,学生能够同时接受多种感官刺激,激活他们身上的学习“细胞”,让课堂的气氛更加活跃,从而更为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采用任务驱动、案例导入、小组竞赛、交叉互评等方式调动学生的胜负欲,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能够让学生更快、更扎实地记住所学到的知识,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率,促进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第三,构建课程多种评价模式。目前,《建筑工程测量》课程的评价较为单一,多数采取“平时考核+段考+期考”三段式评价方法来评定学生的最终学习成果。对于实操性强的课程而言,缺少针对性和严谨性。构建课程多种评价模式,在时间上采取“平时考核+段考+期考”三段式纵向考核的同时,增加小组互评、竞赛式考核等方式进行横向比较,有助于及时监测学生的学习成效,有利于促进课程考核趋向针对性、严谨性、公平性、全面性。
最后,课堂教学要见缝插针融入课程思政内容。从“执着专注、作风严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入手,加入测绘典型案例,吸引学生融入教学课堂,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加入我国北斗系统的相关背景、发展历程和建设成果,提高学生的专业自豪感和爱国情怀;加入我国珠峰测量的相关知识和视频,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学习测绘人不畏艰险、勇攀高峰的坚韧和勇气;加入工程建设中的安全事故案例,加强学生的职业规范性意识,培养学生安全生产意识,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
(三)教师要注重个人能力提升,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教师是教学工作的核心,是课堂的“设计师”。基于中职学生理论基础知识不扎实、学习兴趣不浓厚、学习积极性不高、主动学习能力差等学情下,如何上好每一堂课,成了每一个职教教师面临的难题和挑战,也是我们每一个专业教师在我们职业生涯的每一堂课前需要思考的问题和攻克的难题。认认真真设计好每一堂课,制定与学生学习能力相适应相匹配的学习任务,学习内容重点如何突出、难点如何深入浅出,如何最大化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是我们教学设计的目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师不仅要夯实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具备行业敏感度、专业自豪感,具备教学设计能力,教材分析、筛选和编写能力,使自己能力不断提升,符合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满足新时代职业教育对教师的要求。
教师要内外兼修。外修技能和本领,努力充实专业知识,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内修师德师风,胸怀大爱,心怀仁爱,正自身,育好人,做“四有”好老师,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