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山水“意境”与英国风景“如画”观念之比较研究

2022-11-26解锡铜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22年9期
关键词:倪瓒风景画景色

解锡铜

齐齐哈尔大学 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 黑龙江齐齐哈尔 161006

东西方在绘画领域中无论是表现形式、艺术观念还是哲学思想,都有较大差异,受地域性差异、历史背景和社会文化影响,画家在对景写生时会有不同形式表现,形成各自对壮美风景的不同描绘与情感抒发。“意境”和“如画”为东西方画家对美景的无限赞赏以及创作实践的最高标准。

一、中国山水画与英国风景画起源发展

在我国学术界基本认为,山水画起源于我国历史上魏晋南北朝时期,但早在墓室壁画与洞窟中可发现山水画独立成科前的萌芽状态,在这些墓室壁画与洞窟中可发现大量的树木和山水景色,虽然将景色描绘在其中,但实质性意义在于为宗教服务,内容刻画以宗教故事题材为主,并不是现在所认为理解的山水画作,当这些景色摆脱具有宗教性意义的题材,不再描绘佛经故事,注重表现景色与情感的抒发,这时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山水画。我国第一幅艺术界公认的山水画为隋朝展子虔的《游春图》,此画描绘达官贵人在风和日丽的春天踏春游玩的情境,在内容的表现上突破以往人物画的背景,不再是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的描写,而是转变为以山水描绘为主、人物作为点景完整地体现在山水画作品中,展子虔在山水画上的突破创新对后世山水画发展起到积极作用。随后唐代的山水画出现了以青绿山水和水墨山水画的兴盛局面,从此中国山水画发展趋于成熟,董其昌也将中国山水画解析归纳分为南北二宗。中国山水画历经朝代最终独立成科,从而形成不同的山水画风格与山水画理论,这离不开每位画家的继承与创新,最终为中国传统绘画填加了无限的艺术价值。

英国风景画的蓬勃发展貌似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情,起初早在16世纪到17世纪英国描绘地形通常以地质图的样式描绘,绘画内容上具有记录性质的特点,这时的地形图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风景画,当画家绘画景色时,并没有情绪情感的抒发,在当时地志图具有一定的实用性。直到18世纪中期英国风景画逐渐迎来真正的高潮,与此同时出现了一批热爱风景画的艺术大师。在18世纪许多英国的贵族和文人开始流行前往欧洲大陆旅行,他们将欧洲的秀美风光用诗词或绘画记录,文学者歌颂或艺术家以描摹创作的方式进行情感抒发,使得关于描绘风景的作品备受关注,人们也开始逐渐鉴赏与收藏有关美丽风景的绘画作品。同时,秀丽的田园与壮美的河谷同样能够激发起欧洲人到英国旅行观光的兴趣,再加上英国的天然条件,空气相对潮湿、雾气朦胧的特点吸引大量画家前往英国对景写生与创作实践。这些画家不再描绘带有人像或作为陪衬的风景,而是直接对景写生,刻画英国的自然风光。随着浪漫主义逐渐取代古典主义与英国社会发展的需要,越来越多的画家开始将绘制地形图转换成创作风景画,用钢笔淡彩表现地形地貌,为英国风景画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意境”与“如画”的观念

“天人合一”的观念是中国山水画的基本哲学内涵。其肯定人认识自然与自然界精神的统一,主体融入客体,客体融入主体,最终形成人与自然结合相通的形态。“意境”一词最早出现在唐代诗论中,对于“意境”一词的美学范畴是长期认识与发展的过程,所以历朝历代每位学者对于“意境”都有不同的理解,再加上若“意境”出现在不同语境中,使得这一词汇属于界定比较模糊范畴,依据相关资料的查阅整理,笔者认为“意境”表达的是“意”与“境”的关系,即在艺术创作中情景交融,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从而在思维与视觉上形成具有丰富美感的“景”与作者对感受自然的“情”,表达具有趣味性的绘画创作。在山水画中“意境”一词是在清朝画家笪重光画论《画筌》中提出,他在荆浩的“真景”说和郭熙的“境界”说的基础上,深入阐释山水画关于“意境”范畴的相关问题。中国山水画的美学思想先受到儒、道家的思想影响,其次又受佛禅思想的推进,禅的精神观念转换了画家的创作思维和对艺术追求的审美标准,其注重个体对外界事物的作用,激发画家对绘画创作的主观能动性的同时也强调直觉的顿悟性思考方式,这对山水画家创作“意境”画作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在英国“如画”这一观念的兴起前,占据主要地位的是古典主义美学观念,其认为在自然中存在着永恒的秩序与力量,万物表象只属于一个核心或一种存在形式,但自然事物也会存在一定的“偶发性”,针对这一核心所产生的偏离,艺术的目的需要弥补因偏离所产生的“偶发性”,画家在艺术创作中不能依靠“感性”的态度描绘或抄袭,而是需要根据“理性”的思考表现其内在秩序。而“如画”的观念却恰恰与古典主义相反,其注重对视觉的感受,强调“感性”因素在绘画创作的作用。18世纪末期西方艺术观念逐渐从知识概念的理性思维转向个人的视觉性体验,“如画”观念是从古典主义走向浪漫主义的过渡,强调视觉的感官因素,画家逐渐从用头脑感受转换到用双眼体验的一种习惯,在当时英国风景画中常以这样的习惯进行绘画创作,画家将自己真实看到的自然景色描绘在作品中,其作品包含自身的内心情感、丰富的表现技法和新颖的绘画形式。“如画”这一美学观念在艺术多个领域被提到,如园林、建筑和绘画等,在绘画中可以理解为“像图画一样”和“生动的形象”等,这一观念的产生使得画家对风景画的审美觉醒,同样也使得水彩画在英国大放异彩。“如画”观念摆脱了理性思维,激发画家的审美感受,铺垫英国水彩风景画的蓬勃发展,对后期印象派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三、倪瓒“意境”与透纳“如画”观念比较

倪瓒的悠然闲适的心态受其所处的生活环境以及社会背景的影响,居无定所的同时社会动乱,正是这样的心态从而影响了倪瓒在创作中的绘画语言和审美趣味。倪瓒画作的“意境美”受元代社会文化熏陶为前提,主张抒写胸中逸气,使得倪瓒在这样的背景下结合主观心态,在“意境”的表现上达到了一定高度。首先,倪瓒强调对自然景色的刻画,将自然景色以简笔淡墨的方式描绘出,表现出简洁平淡的画面效果,背离脱俗之气,从而利用真实、普通和自然的景色刻画出“意境”的自然美。其次,倪瓒在山水画中主要以太湖一代取景,对于心灵上的感受远要比形体的描摹更重视,强调感受景色魅力带给作品意蕴,他将朦胧美作为表现“意境”的一种技巧,营造了画面若隐若现、意蕴含蓄的审美体验。最后,倪瓒绘画观念是一种超脱世俗的心态,将自己回归艺术真谛,回归到大自然,艺术理想的本质就是将这样的外在事物还原到心灵的事物,因此外在物象符合内心表现。这样的宁静淡泊的心态使得倪瓒在表现作品时更具有“意境”的仙气与气韵。倪瓒的艺术风格是还原生命的本真,表现意蕴的思想观念和平淡世俗的人生态度,为中国山水画追求“意境美”提供了一定的艺术价值。

19世纪“如画”观念在绘画领域逐渐流行起来,这样的美学思想削弱了“理性”创作,反而强调自然景色的本质,用“感性”思维感悟与描绘自然,这一时期最具有“如画”特质的画家透纳是英国风景画家典型代表。虽然“如画”美学思维是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的过渡,但从透纳的作品可看出具有浓郁的悲观主义情怀,其受不同社会因素影响,以及自然风景也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透纳开始用自身独特的绘画语言抒发心中的悲痛。首先,透纳在题材的选择上往往描绘“不完美”元素,如一座破损的教堂建筑会比完整且壮美的建筑更具有“如画”审美。透纳的绘画作品中大量地表现了不规则、粗糙且不平衡的景色,将富有“残缺美”的画作内容表达出极具有生命力的画面效果。其次,透纳重视将自己所看到的物象,经过情与景的交融,通过视觉观察与真实感受叠加后形成印象,作者将这种印象保留,从而进行绘画创作。最后透纳表现的“朦胧美”离不开光与大气,英国由于气候等因素自然风景具有朦胧的神秘感,画家通过自己的绘画技法诠释出“朦胧美”的风景画,而“如画”的风景画恰恰需要朦胧的表现形式、不完美的题材选择、情与景的抒发等因素,这些条件的具备使得19世纪英国风景画大放异彩,它突破以往的审美追求,从而迈向新的艺术风格。

四、总结

“意境”与“如画”是中国山水画与英国风景画追求的美学范畴,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其二者都为表现自然而歌颂,也是作者表达情感情绪的精神寄托,更是形成各自绘画语言的主要依据。

猜你喜欢

倪瓒风景画景色
一代宗师华崇锋华派风景画作品选
英国风景画与中国山水画
立体风景画
咦,春天!
倪瓒题跋在书画作品中的意义
图说书法(155)
元末画家:洁癖是—种生活方式
《倪瓒·墨竹诗》
甜甜的龙眼,美美的景色
秋天de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