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紫砂壶艺中的民族文化
2022-11-26王亚军
王亚军
人类的任何文学或艺术作品都不是孤立的,都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创造出来的。创作者在创作作品时,不可避免地受到民族文化的影响。[1]文化是一件作品的灵魂,“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没有灵魂的作品只是徒有其表,华而不实。我们的民族文化是传统手工艺作品的底蕴,没有文化底蕴的作品就没有强大的根基支撑,这样的作品站不稳也走不远。紫砂文化是在茶文化的发展中诞生且逐渐壮大的传统文化,紫砂壶艺是在紫砂文化的发展中成长起来的甚是璀璨的一枝,所以紫砂壶艺的文化是丰厚的、多层次的,是具有民族情怀与群众基础的,足以引人青睐,令人回味。所以,一把小小的茶壶却内蕴着中国文化的大观,彰显着中国的传统文化的浩瀚与璀璨,正因如此,紫砂壶艺才会受到文化学者、艺术追求者、在传统文化下成长的我们的喜爱。加强传统文化在紫砂壶工艺美术中的融入,对紫砂壶艺、对传统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2]紫砂壶艺中的传统文化主要有两方面的表现:内蕴于造型中,外化于装饰中。
一、内蕴于造型中
紫砂壶艺的造型之所以能千姿百态,根源于它取之不竭的灵感源泉,而这源泉正是中国的传统文化。纵观传世茗壶,任挑其一无不是取材于我们的传统文化,以曼生十八式为例。石瓢壶,根源于中国的石文化,正是有这样的文化基础,我国的文人对石的喜好,才有了曼生能在嘈杂的街头上一眼相中那三角奇石;葫芦壶,葫芦通“福禄”,葫芦文化是中国吉祥文化中重要的一脉,传达着福禄安康的美好祝福;井栏壶,中国自古取水于井栏,井栏是家园的象征,所以有了“饮水思源”的深意……在曼生所设计的壶式中均体现了其师承万物、古为今用的设计理念以及深厚的文学素养和中国深奥的哲学观。
紫砂壶艺的造型一般可分为素器、花器、筋纹器,其中素器可以分为圆器、方器,而方器中又有菱角分明的方器,比如方山逸士;方圆相济的混方器,比如传炉,所有素有“方非一式,圆不一相”之说。圆与方,不仅仅是美学的范畴,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对特有的概念,圆中的圆融、通达,方中的严谨、规矩,方圆相济中的天圆地方、阴阳调和等,这是中国文明的发展中所形成的独特的人生观、价值观、哲学观。花器,取材自然万物,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主要体现在道家学说的“天人合一”,即“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唯一”,正是在这样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中,人看到自然,发现自然,仪乐自然,从而孕育了花器的诞生。而自然万物又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息息相关,在紫砂花器中,它们相伴相生,紫砂以永恒之姿再现了自然的生态样貌,传统文化赋予其中丰厚的文化内蕴,从而丰富了紫砂花器的艺术价值。比如,竹壶、松壶、梅壶以及以这“三友”为题材的束柴三友壶等,它们通过花器的雕、琢、捏、刻等多种工艺技法,塑着竹的清高、松的坚韧、梅的傲然,透着东方美学之精髓,中国君子之风范。
二、外化于装饰中
紫砂装饰艺术是紫砂造型艺术中的一部分,在紫砂壶艺发展的历程中,从最初的陶刻一种到泥绘、绞泥、彩绘、镶嵌、包金银等数十种,技法在成熟完善,种类在扩展增多,市场需求在不断加大,逐渐有了自己稳固的地位与巨大的影响力。紫砂陶刻,是一种集紫砂艺术、文学艺术、书画艺术、篆刻艺术等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紫砂泥绘,是一种以泥为颜料在紫砂胚体上做画的艺术;紫砂绞泥,是传统紫砂制壶工艺和传统绞胎工艺的结合与创新……无论是篆刻艺术还是书画艺术,这都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可见,紫砂装饰艺术涵盖了我国多种传统艺术形式,且汲取它们的精髓与紫砂工艺结合,一方面起到了锦上添花的视觉效果,另一方面丰富了作品的文化底蕴,增加了作品的文化性、艺术性。
在紫砂壶艺发展壮大的六百年来,若论紫砂中的装饰与壶艺的传统文化关系,其中尤以紫砂壶艺中的文人壶为最。文人壶自陈曼生开创,在梅调鼎等人的推动下,浓重的文化韵味深受在传统文化熏陶下成长的国人的喜爱,“壶随字贵,字依壶传”的价值观有效至今,紫砂器给了其他文化厚重的底气,而其他文化增加了紫砂文化的底蕴,二者彼此成就,互相升华,文人壶也成为紫砂壶艺中最璀璨的一环,是紫砂壶艺与传统文化紧密结合的典范。可以说,紫砂壶艺的发展,离不开文人的参与与推动,它在传统文化的孕育中诞生,又在文人墨客的手里成长,文人壶的阶段是它的巅峰时代。
三、总结
内蕴于造型,外化于装饰,将传统文化与紫砂壶艺紧密结合,是紫砂壶艺的诞生、发展、壮大的艺术之路。紫砂壶艺是丰厚的传统文化的艺术浓缩与艺术提炼,它是文化的结晶,它被文化赋予了生命。无论是创作还是鉴赏,走进它,听一听它娓娓道来的千年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