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西施壶》的传承与创新

2022-11-26谈文俊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22年9期
关键词:器型西施禅意

谈文俊

在紫砂壶众多的造型中,光素器皆有其自身独特的魅力,这种魅力依托于中国的文化相辅相成地产生了美。在学习和制作传统经典紫砂壶造型的过程中,创作者总会产生一股想要改变的冲动,虽然初学者对于经典器型的变化往往是不成功的,但随着自身技艺水平和审美境界的提升,其最终会衍变成创新的动力。眼前的这件《禅意西施壶》便是在传统西施壶的基础上创造延伸而来的。

在汉字的解释中,禅被认为是智慧的结晶,它融合了中国特有的儒释道精神,是本土文化的一大象征。佛如莲花,而莲花又象征着纯净的心灵,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朵心莲,而心中包含着无穷的智慧。《禅意西施壶》的创作便是由心灵出发,找寻到人类共性的智慧共鸣,这把壶的原型于明代万历年间诞生,创造它的制壶大师徐友泉并非是陶瓷匠人出身,但他无疑深具创新的智慧,在他的一生中,出于对紫砂壶的热爱,创作了扁觯、蕉叶、鹅蛋、分裆、索耳、大顶莲一回角、六子等诸种款式。且这些造型无不契合当时的文化氛围及中国文化传承的底蕴,其就如同一面镜子,折射出那个年代智慧的闪光。在了解过徐友泉的生平之后,《禅意西施壶》的创意便自然而然地诞生了。

一、创新的源头

创新是一种创造,但绝非所有的创造都能被称之为创新。紫砂壶的造型浩瀚如同星海,数不胜数的同时必定有许多造型从诞生时起便泯然于历史的尘埃之中,唯有那些具有价值的作品,能够流传后世。这给予了后人一定的参考,同时也不禁让人思考,创新的源头究竟为何处?笔者认为其源头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其一便是原始的造型,紫砂壶本身流、把、钮、盖的基础结构衍生出了无穷的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只要人们喝茶的方式不做出根本性的改变,这一源头就不会出现变化;其二便是文化,一把经典的紫砂壶能够诞生与当时的文化以及创作者对文化的理解密切相关,正是因为有文化的加持,紫砂壶才能够成为情感的载体,让优秀的紫砂壶作品能够引起众多人的共鸣。而文化的诞生遵循历史前进的规律,越是漫长的历史其文化便越深厚复杂,将这样的文化与紫砂壶融合起来以后,紫砂壶就摆脱了千篇一律的外形变化,能够展现出更深邃、更复杂的艺术吸引力。所以紫砂壶的创新既是形体的创新,更是文化演绎上的创新。

二、作品《禅意西施壶》的造型与创意

本作品将经典器型重新演绎,又在禅意的清修熏沐下,显得别有一番风韵。壶身圆润、饱满,线条曲柔、流畅。一朵正随风而动的莲花从壶盖贯穿到壶身,融为一体。壶身铭文有“只留清气满乾坤”,一种出淤泥而不染、不流于俗的高雅气息油然而生。整器以壶艺为语言,对“一念心清净,莲花处处开”的禅意进行了一次新的阐释。禅就是生活,时时处处皆禅意,物物人人有禅心。勿忘初心,方有始终,是本品孕育而生的创意来源,也是禅的智慧,通过“倒把西施”与“般若莲花”造型的壶艺形态,形成一次美丽的绽放。

《禅意西施壶》是在原本西施壶参考女性柔美线条的基础上,进行了更深层次的思考,将源自人类初生成长阶段的灵魂渴望表现了出来,这其中不单单包含了一些紫砂造型仿生的学问,还融入了对智慧、对思想的表达和思考。什么样的线条使人看得更舒服?又该怎么样将众多的线条组合起来形成一把壶的轮廓?这其中的关键绝非是单纯的人与器之间的关系,更像是创作者借由器型与另一个人的互动,是两个人心灵间的交流,禅是智慧,同样也可以理解成灵魂的抽象符号,其传递起来其实并不复杂。要让人理解创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往往只需要用外形的细微变化或是装饰上的轻轻一点,即可以传递出多重内涵,当另一个心灵接受并理解这些内容,那作品的塑造便成功了。在实际的创作和表达的实践中,不同的人对文化内涵的理解有深有浅,每个人思考问题的方式也各不相同,所以对于经典紫砂器型的创新,更多的是要在引导上下功夫,例如《禅意西施壶》就是将西施壶本身造型所包含的文化内容与壶上的装饰相互搭配,用浅层的文化内涵引导出更深层的灵魂思考,只有这样对传统经典的重新演绎才会具备合理性,能够称之为一种创新。

三、结语

经典的诞生是偶然的,也是必然的,紫砂陶艺的创作者经过数百年的学习和进步早已摆脱了那种表面的形体及装饰内容的塑造,而是追求一种含蓄的、符合中国文化传承的艺术表达。同时时代有时代的底色,当代制壶家要考虑现实与理想的平衡,要懂得什么才是“工匠精神”,在此基础上实现个性的升华、工艺的突破,从而焕发出自己的精神以及创造力。

猜你喜欢

器型西施禅意
谈《西施断缆》对西施入吴原因的改写
青铜器的时代性与器型的演变
SHIKAKU四方-禅意厨房
平天湖,禅意的水
尺八的禅意
禅意(外一首)
浅谈紫砂壶的器型与功能
“西施舌”的诱惑
《庄子说》(十三)
小羊首圆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