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民办高校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探析

2022-11-26

关键词:民办民办高校办学

靳 晓 光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辽宁 大连 116052)

经过4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民办高等教育成就显著。根据教育部2019年教育统计数据,全国有民办高校756所(含独立学院257所,成人高校1所),约占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总数的1/3。在校生708.82万人,占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总数的1/4。[1]民办高等教育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十九大的胜利召开,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由此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2018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谋划了教育改革发展的宏伟蓝图,开启了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是新时代推进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纲领性文件。随后,中共中央办公室、国务院办公室印发了本届政府任期内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时间表、路线图,即《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2021年,是“十四五”开启的关键之年,在这关键时期,作为我国高等教育“重要增长点”和“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的民办高等教育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是摆在每一所民办高校面前的重要课题。

近年来,学术界围绕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所经历的阶段、取得的成就、面临的困难以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深入的总结、分析和探讨,涌现出了一批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不足的现状,为新时代民办高校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本文立足于学术界现有的研究基础,着眼于民办高校未来发展,从民办高校创新精神的坚持,后发优势的发挥和时代机遇的把握三个维度进行深入探讨,以期对民办高校发展路径的选择和规划战略的制定有所启发。

一、民办高校的发展需要制度持续创新

创新是进步的灵魂,是发展的动力。创新是人们在遵循事物发展规律、借助相应客观条件的基础上,通过自身能动性的发挥创造出新观念、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制度等,从而推动认识和实践发展,推进社会进步的活动。[2]总结40多年来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经验,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坚持创新精神,不断创新。民办高等教育既是国家教育制度创新的产物,又是推动国家教育制度创新的动力。

1.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推动了教育制度的创新

(1)民办高等教育的兴起是改革开放后我国教育制度创新的产物。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大幕。随着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我国的教育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也步步展开。1982年《宪法》中“鼓励集体经济组织、国家企业事业组织和其他社会力量依照法律规定举办各种教育事业”的规定,为民办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合法性。之后,无论是国家对民办教育的鼓励、支持政策,还是法律法规上的保障和规范,都促进了民办学校的蓬勃发展。

1985年中共中央出台《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鼓励集体、个人和其他社会力量办学”;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国家对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依法办学,采取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的方针”;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积极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办学……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格局”;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大力支持民办教育”“依法管理民办教育”;2016年,《国务院关于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以实行分类管理为突破口,创新体制机制,完善扶持政策,加强规范管理,提高办学质量,进一步调动社会力量兴办教育的积极性,促进民办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由此可以看出国家对民办教育的鼓励、支持政策持续不断地升级,而制度的创新也有力地驱动了民办教育的发展。同时,国家关于民办教育的法律规范也不断完善,1997年,《社会力量办学条例》颁发;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颁布,并分别于2013年6月、2016年11月进行了修正;2002年国务院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2021年4月7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签署第741号国务院令,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自2021年9月1日起施行。这一系列的由国家强制推进的制度变迁和创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了生产力,调动了社会力量办学的积极性,促进了民办高等教育的兴起和发展。[3]

(2)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实践推动了我国相关教育制度的创新。如前所述,虽然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发展而兴起的,是国家推动下的制度变迁的产物,但是从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看到,任何体制机制的突破、制度的变迁和创新也是实践需求和推动的结果。正如,安徽凤阳小岗村18位农民的土地承包开创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先河一样,民办高等教育的实践也推动了我国相关教育制度的创新和不断完善。

1982年《宪法》提出鼓励社会力量举办教育之后,我国的民办学校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1980年代的民办高校大多数是依靠学费通过滚动发展起来的,并无较多原始投入。当时的社会力量办学具有营利动机,经济收益成为其创办与运营的强大激励力量。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不断增加。在教育领域,也出现了教育产业化、民办教育举办者热衷于追求营利和回报现象。在民办高校发展中,这种现象的出现,实际推进了国家在《民办高等学校设置暂行规定》《教育法》《社会力量办学条例》等法律法规规章中“不以营利为目的”原则的确立。从2003年《民办教育促进法》中“合理回报”的规定到2016年修订后的《民办教育促进法》中删除“合理回报”,实行分类管理,其背后的推进力量也都是发展着的民办高校的实践。[4]在地方层面上,地方政府依据民办教育法律法规出台的各具特点的系列制度固然是国家政策落实的结果,但是其呈现出来的不同特点也是本地区民办教育发展实践的生动写照,如不同省份对民办教育的经费支持政策等。可以说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家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的大政策下,关于民办教育的每一部法律法规都是对实践中民办教育发展的支持、规范和引导,都是深深植根于民办教育的发展实践。因此,民办高等教育政策、法律法规的变迁、创新是相关多元利益主体,包括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民办高校、社会等博弈的过程和结果。政策多元利益主体的动态博弈,推动着民办教育政策的变迁,也使得民办高等教育政策呈现出不同阶段的不同内容与特征。[5]

2.新时代民办高等教育的更大发展需要民办高校的持续创新

(1)新时代民办高等教育制度的再创新需要民办高校的持续推动。创新精神以创新为价值取向,是在创新过程中所体现出来并服务于创新活动的品格、特质和精神面貌,是一种主体精神、自由精神、探索精神、改革精神、理性精神和求实精神。[2]40多年来,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史也是每一所民办高校的探索史、改革史和创新史。创新精神已经深深植根于每一所民办高校,成为民办高校的共同“基因”。

进入新时代,我国的民办高等教育无论是在政策环境、法治环境还是社会认可环境上都得到了极大改善,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依然面临着很多挑战,需要民办高校继续努力。如:推动地方政府细化和明确依法应该承担的各项义务以及配套制度、鼓励政策的落实落细落小;推动地方政府解放思想,深化“放管服”改革,采取更加灵活的措施,结合本地实际破解制约民办学校分类管理和内涵发展的瓶颈性因素,促进民办教育环境的改善和健康发展等。

不断满足人民对高等教育的需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无论对公办高校还是民办高校来讲,是他们的共同责任和使命,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目标。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饱受诟病,存在着种种问题,如体制机制僵化、行政化倾向严重、教育理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复合型人才数量不足、学生适应岗位和应对变化的能力不强、教育投入不足、优质教育资源少且不均衡等,还不能完全满足人民的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深化教育改革成为回应人民期盼、反映人民心声的必由之路。如何推进和深化高等教育改革?从教育生态上来说,实际上民办高校还承担着另外一项职能,即充分发挥体制机制优势,与公办高校进行竞争,对公办高校解放思想、深化改革产生示范效应,成为教育领域“一池春水”的搅动者。从国际上来看,私立高校的发展水平相对比较高,各种性质、各种层次的教育已经形成了良好的生态系统。尤其是在高等教育最发达的美国,私立和公立并存,有序竞争,共同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发展,并保持了长期的繁荣。

(2)民办高校的生存和高质量发展需要不断创新。对于每一所民办高校来说,其发展历程充满艰辛,所取得的每一项成就都是突破重重障碍,不断探索和创新的结果。新时代,民办高校虽然在国家的政策支持、法律保障、社会认可等方面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发展的外部环境越来越好,但是国家和地方的政策引导和驱动作为外部因素归根结底还需要通过内部因素来发挥作用。因此,能否利用好这些机遇,实现新的更大的发展,关键在于民办高校自身。高等教育的普及化时代,民办高校的生存和发展取决于学生的多元化选择,取决于高校所提供的教育资源是否优质,因此每一所民办高校都应该把发展重点转到内部,不断加强内涵发展、打造特色、提高办学质量,否则将面临被淘汰的风险。

从1978年湖南长沙中山业余大学补习班开始,40多年来,民办高校的规模由小到大,实力由弱到强,层次也从专科到研究生不断提升。在此发展过程中,在各个层次都涌现出了一批强校,一些学校在专业建设、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形成了特色和品牌。在国家推进的“双万计划”中,一批民办高校榜上有名。总之,在教育发展的大舞台上,越来越多的民办高校形成了与公办高校的竞争,并且展现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

成绩固然可喜可贺,但是发展任务依旧艰巨。在分类管理的背景下,无论是营利性高校还是非营利高校,其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在于创新精神的坚持。这种精神是民办高校在长期创业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是其披荆斩棘、一路前行的动力和成功的保障。新时代,民办高校的挑战会更多,如果自身失去创新精神、竞争意识、危机意识,故步自封、因循守旧,沉湎于昔日的成就,就会面临被淘汰的风险。

二、民办高校应发挥后发优势直追公办高校

相较于公办高校,民办高校有明显的后发优势,当然也存在一些劣势。新时代,民办高校实现特色发展、高质量发展,实现赶超公办高校的重要路径就要在认清自我的基础上,扬长避短,充分发挥优势。

1.关于“后发优势”理论

后发优势理论来自经济学领域,聚焦的视角为国家。亚历山大·格申克龙认为:后起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具有由自身地位所导致的、与其经济相对落后性共生的、后发国家所不具备的特殊益处。概括起来,这一理论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相对落后会造成紧张状态,激起强烈愿望,激发创新;二是替代性的广泛存在,使后进国在吸收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具有可选择性和创造性;三是引进先进国家的技术、设备和资金。这一理论分析了后进国家实现更高速发展,赶超先进国家的可能性。[6]后来,经济学家列维从现代化理论的角度,基于后进与先进国家经济发展的异同,指出了后发与早发外生型现代化条件的差异。阿伯拉莫维茨提出了潜在的“追赶假说”,强调后发优势的潜在性、非现实性。伯利兹和克鲁格曼提出了“蛙跳”(leap-frogging)模型,分析了后进国家在具备条件的基础上,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可能性。[7]

在高等教育领域,也存在后发优势。作为后发国家,发展中国家在推进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在遵循教育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大力吸收借鉴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成功经验,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先进的教育方法,能够形成相较于发达国家的发展优势,从而实现快速发展。在世界教育发展史上,凭借后发优势,后进国家的教育赶上先进国家的教育并不鲜见,世界教育中心先后从意大利转到英国、德国、美国就是明证。[8]对于中国的民办高等教育来说,同样具有后发优势,那就是可以吸收借鉴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尤其是私立高等教育发展的成功经验以及国内公办高校的有益经验,植根中国大地和自身发展实际,利用自身历史包袱轻、体制机制灵活、国家政策大力支持以及第四次科技革命所提供的机遇等实现快速发展。

2.民办高校发挥后发优势的路径

根据后发优势理论,基于我国民办高校发展的实际,新时代民办高校应该在以下方面持续发力,从而实现快速发展:

(1)提高危机意识,保持发展压力。民办高校是改革开放以来,在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夹缝中生长出来的,并像霜草一样,经受种种考验一步一步发展壮大起来的,因而民办高校天生具有生死存亡的危机意识、百折不挠的坚韧精神和不断探索的创新精神。这也是支撑民办高校不断前行的重要精神品格。进入新时代,民办高校虽然实现了长足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实现了价值上的由拾遗补缺到不可或缺的转变,其发展的内外部政策环境,包括政府职能转变、私营经济发展、高等教育需求旺盛等外部政策环境以及国家教育支持政策供给的持续丰富等内部环境不断改善,但是,也应该清晰地认识到自身发展的不足,尤其是在办学积累、师资、资源、整体水平方面与公办高校的差距,与国外一流私立高校的差距,时刻保持不进则退、慢进则退、退则淘汰的危机意识,把压力融入肌体的每一个细胞,转变成发展的动力,调动全员的积极性,形成全校发展的合力,继续披荆斩棘,探索创新。

(2)坚持深化改革,形成发展特色。民办高校伴随着市场经济而生,是体制外的产物。其办学经费的来源主体不是政府,而是依靠投资者和学费,因此受政府的制约相对较少,拥有灵活的决策机制和更大的办学自主权。[9]学校可以自主确立办学方向、学科专业、内部管理架构、管理方式和制度,自主决定教师、干部聘任、教职工工资待遇及奖励,充分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以根据形势的变化和发展的需要,迅速作出反应,调整制度,减少路径依赖的现象,避免僵化,在决策和政策的执行方面,效率更高。另外,民办高校的办学历史较短,在离退休人员的待遇压力、超编人员的安置、后勤运营的效益等方面负担比较轻,可以轻装上阵,改革的压力和阻力比较小。[10]民办高校应该进一步发挥自身优势,继续深化改革,探索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走特色化发展之路。这也是后发性优势理论中“替代性”思想的题中应有之意。

(3)大力吸收借鉴,避免后发陷阱。新时代,民办高校的创新发展必须放眼国际,大力吸收借鉴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私立教育的先进经验,包括理念、教学手段和方式、教育技术等,并把这些融入血液,化为养料,为我所用,最终形成新的发展模式,探索出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当然,对于国内公办高校的一些先进经验、成功做法,民办高校也要敞开胸襟,博采广纳。在吸收借鉴的过程中,应该避免出现以下现象,否则将会跌入后发陷阱:一是吸收借鉴的并非先进经验。对于哪些是先进经验,一定要在基于教育发展规律基础上进行深入研究和甄别,去伪存真,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二是实行拿来主义,模仿和创新失衡。不能一味模仿,而不进行消化、吸收,更不进行创新。即使是先进经验,也要深入研究是否适合自己,是否适合自身的发展阶段。

三、时代赋予民办高校新的机遇

当今时代,人类社会正快步进入数字化时代。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正改变着人们的生活面貌,改变着高等教育的形态,高等教育领域的颠覆性创新正在发生。随着全球化步伐的加快,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范围不断拓展,教育的国际化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些都为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民办高校能否把握住时代赋予的这些机遇,实现变轨超车,快速发展,具有生死存亡的意义。

1.技术驱动的教育变革为民办高等教育提供了赶超的机遇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工业化时代的标准化人才培养模式已经难以为继,以“学”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正在取代以“教”为中心的培养模式,教育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工智能是引领这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具有溢出带动性很强的‘头雁’效应。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超级计算、传感网、脑科学等新理论新技术的驱动下,人工智能加速发展,呈现出深度学习、跨界融合、人机协同、群智开放、自主操控等新特征,正在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等方面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11]人工智能正在进入学校的教、学、管等各个环节[12],出现了“泛在教育”“慕课”“可汗学院”等新的概念和实践蓝图。技术帮助了人的学习,实现了学习的个性化、精准化、超时空化。[13]

技术的进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缩短发展的差距,新技术导致的教育变革把公办高校和民办高校置于同一起跑线上,这为民办高校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得教育的形态发生了变化,“以学为中心”取代了“以教为中心”。这要求高等教育必须进行变革。而这种变革的紧迫性和压力对国内外高校、公办民办高校是一样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民办高校能够迅速解放思想,大力拥抱新技术,深入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式方法等方面的改革,为学生提供优质的资源、精准的服务、个性化的学习环境和良好的学习体验,实现由传统的“统一的教”向学生“个性的学”的转变,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形成自己的特色,就能够在发展方面赢得先机。二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扫除了障碍。这使得民办高校能够在世界范围内选择优质教育资源并加以有效利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由于资源积累不足所导致的差距。相较于高等教育发达国家的高校和国内的公办高校,民办高校的优质教育资源严重不足,在经费、师资、成果、教育条件等方面差距较大,这严重阻碍了民办高校的发展。而信息技术的发展恰好为解决这些问题铺平了道路,比如Coursera、edX、Udacity、中国大学慕课、学堂在线、智慧树等平台提供了丰富的优质课程,为民办高校和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因此,民办高校应该扬长避短,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加大优质资源的利用力度,而不是走重复建设非优质资源的弯路。

2.教育的国际化为民办高校的发展提供了全球视野和资源

随着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的迅猛发展,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浪潮势不可挡。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在院校层面与国家层面,把国际的、跨文化的、全球的维度整合进高等教育的目的、功能或传递的过程[14],是当今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我国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必由之路。国际化可以促进我国高等教育进一步扩大开放,进一步吸收国外大学的经验与教训,从而深化改革,还可以促进我国大学对教育、科研质量与办学水平的重视,以提高国际竞争力与学术地位。[15]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国际化工作,2016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全面指导教育对外开放的纲领性文件。同年,教育部印发了《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倡导倡议沿线各国携手行动,聚力构建“一带一路”教育共同体。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就开创教育对外开放新格局进行了战略规划。

对于民办高校来说,在国家大力推进教育国际化,倡导教育全球化的背景下,应该抓住并充分利用这一机遇,提升全球视野,大力吸收借鉴世界高等教育的先进经验并将其内化为后发优势,不断提高办学质量和竞争力。具体来说:一是要树立先进的国际化办学理念。先进的国际化办学理念的特征是全维度、共享发展、卓越贡献和质量本位。全维度指全维度服务,全过程参与,通过国际化办学全面服务于高校的人才培养、 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与创新这四大基本职能;共享发展强调的是深入合作,共享合作发展成果,实现互利共赢;卓越贡献,指视野要大,立意要高,通过国际化办学解决国际或全球问题,为促进人类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质量本位,要求开展高品位的国际合作交流项目,以此实质性提升学校办学质量。[14]二是要制定清晰的国际化发展战略。理念先行,战略引导。相较于公办高校,我国的民办高校发展历史较短,又经历了一个政策不断调整的过程,因此在发展战略的制定和执行方面比较薄弱。新时代,随着民办高等教育法治化、规范化进程的推进,民办高校应该加强规划建设,重视发挥战略的引导作用。目前,正值各高校研制“十四五”战略规划、中长期战略规划之际,民办高校应该高度重视,制定专门的国际化发展战略,为国际化发展提供引导和遵循。三是要构建国际化办学的制度体系。制度是国际化办学理念、战略规划落实的重要保障。民办高校应该把吸收借鉴来的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通过制度的形式,固化、融入自身的办学实际,实现国际化元素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各方面、各环节的全贯穿。要不断完善国际化发展机制,包括留学机制、合作办学机制、文化交流机制、风险控制机制等,实现机制构建的制度化。要提高质量意识,构建国际化发展的质量保障体系,形成制度文化。四是要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国际化模式。全球化时代,以国际化办学从国际市场获取办学资源,促进办学质量,提升和保持国际竞争力已成为各高校发展的通行法则[15],但是由于中国与西方国家在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方面存在不同,在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过程中,能否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模式关乎到高等教育现代化和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成败。对民办高校来说,探索和构建符合自身发展实际的国际化模式更关乎到资源的有效获取、利用和高质量发展的实现。

3.国家的政策支持为民办高校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和保障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历史最好最快的发展阶段,教育的规模质量、综合实力、国际竞争力持续迈上新台阶,高等教育已迈入普及化阶段。新时代,高等教育承担着新使命,即实现现代化,建成高等教育强国。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上指出:我们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政策支持也跃升到了一个新的阶段,高等教育的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

我国的民办高等教育在经历了复苏期(1978-1991年)、探索期(1992-1996年)后于1997年以《社会力量办学条例》的颁发为标志进入到了依法管理和依法办学的规范期。[16]从2002年《民办教育促进法》、2004年《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的出台到2016年《民办教育促进法》的修改以及2021年9月1日新修订《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的施行,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法治化建设不断前行,国家对民办高校的扶持、鼓励的政策也将随着法律的完善而落地生花,这为民办高校的平稳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民办高等教育的地位也从补充、组成部分发展成为“新的增长点”“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展望未来,没有民办高等教育的现代化,就没有高等教育事业的现代化。

新时代,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愈加清晰:在办学定位上,由补充性高等教育向特殊型高等教育发展;在政府扶持上,遵循“共同而有区别”的分类财政扶持政策;在内部治理上,以构建民办高校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为根本任务;在质量保障上,聚焦于抓好内涵发展和质量建设。[17]民办高校所承担的提供更富丰富的教育资源、与公办教育进行竞争、为学生提供差异化的选择、探索多元的教育模式等功能将进一步增强。[17]

新时代,新形势,民办高校应该抓住机遇,大力深化改革,集中力量加强内涵建设,不断提高质量,走特色发展之路。一是要把重心从规模扩张的外延式发展转到以质量取胜的内涵式发展上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师资结构,打造高水平团队。加强人力资本协同效应,提升人力资本运营管理水平,加大对人力资本积累和增值的投资力度,破解制约民办高校发展的人才不足的问题。[18]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在一流学科专业,特色学科专业的建设上加大投入,取得突破。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尤其要在课堂革命、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方面持续发力,不断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加大资金筹措的力度,构建面向全球的多元化资金筹措机制和资源转化机制。二是要构建质量保障体系,打造质量文化。质量就是生命,没有质量,民办高校的发展就是一句空话。制约民办高校发展的人才、资金等问题也只有随着办学质量的提高、办学声誉的提升才能逐步破解。要明确质量目标、质量标准,构建基于“诊断-改进”理念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并有效运行。要不断提高全体教职工的质量意识,把质量精神融进每一个细胞,形成质量自觉,进而打造质量文化,实现文化管理。三是要实行特色化发展战略。特色是某事物显著区别于他事物的风格、形式,是事物赖以产生和发展的特定具体环境所决定的。民办高校不能完全走公办大学发展的老路,应该形成自己的发展模式和品牌,走特色发展之路。特色发展的核心是学科专业特色和办学特色,对此民办高校应有清晰的战略和科学的培育措施。[19]

猜你喜欢

民办民办高校办学
新时代加强民办中小学党建工作的必要性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民办高校图书馆电子书资源建设研究
营利性与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分类管理研究
教育部要求各地为民办幼儿园纾困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可持续竞争优势理论下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民办高校教师权益现状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