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和诗以歌 传承经典
——核心素养视角下音乐鉴赏课中人文素养培育的策略探究

2022-11-26楼芳芳

关键词:人文素养情感

楼芳芳

(浙江省义乌市第六中学 浙江义乌 322000)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明确指出文化基础方面的人文底蕴,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具体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等基本要点。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加强培育中学生核心素养的指导意见,将中学生的素养要求和标准基本细化成了品德优良、人文扎实、身心健康等几个方面,非常明确地强调了人文素养培育的重要作用。

央视曾经有一档很火爆的节目—《经典咏流传》,在这个综艺节目中巧妙地用“和诗以歌”的形式,让传统经典诗词与新时代流行元素相结合,挖掘诗词背后的深厚人文内涵,讲述文化知识、阐释人文价值,让人文经典在新的舞台上绽放出了无限的光芒。作为美育课程之一的音乐鉴赏课是音乐教师对学生实施人文素养培育的主阵地。在这个主阵地中,教师不仅要让课堂成为学生感受、体验艺术魅力的舞台,更要让音乐鉴赏成为帮助学生人文素养增长的有效载体。如何让我们的音乐鉴赏课程也能像该节目一样散发出传统经典的魅力,抓住学生的心理,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培养兴趣爱好,让学生主动融入课堂,感知、体验、理解、掌握音乐艺术中所包含的人文情怀、审美情趣的同时,重视音乐实践,增强音乐表现能力呢?由此而知,实施的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一、音乐鉴赏课人文素养培育的现状分析

音乐鉴赏课中人文素养培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音乐鉴赏作为课程也必须承担起培育学生人文素养的责任。但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由于教师对此项内容认识不够深刻,对实施策略把握不够准确,存在着以下几种较为常见的现象:

1.教学手段不够灵活,活动形式比较单一

一线的教师虽然注意到了音乐鉴赏在人文素养培育中的重要作用,但在课堂组织形式、教学手段运用上仍采用传统方式,播放作品,讲解背景,体验感知,总结归纳等一系列的环节看似一气呵成,但学生却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教学效果一般。究其原因,主要是音乐表现形式不够活泼,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如在学习歌曲时,一般只是简单地介绍作品的词曲作者,歌曲欣赏过程中播放音频,讲解歌曲创作的意义,然后学唱体验,最后教师总结。整个流程衔接是没有问题的,但是教学活动形式单一。

2.音乐知识的延展不够,趣味性明显不足

许多教师在开展音乐教学的过程中,专注学生音乐知识和能力的发展,不自主地忽视了作品背后蕴藏的人文内容,对音乐作品中蕴含的人文情怀、创作背景和动机、人文价值等因素一笔带过,形成了音乐知识延展度不够的现实,学生学习的兴趣也随之大打折扣。众所周知,音乐起源于生活,我们应该让音乐知识跳出课堂,向生活实践和其他课程如美术、地理、历史、文学等方向延伸。

3.音乐呈现形式不活泼,忽视学生心理特点

中学生处于活泼好动的心理发展阶段,对待新事物时好奇心比较强,但一些传统经典的曲风较稳重低沉,缺乏青春活力的气息,抓不住学生的心理需要,势必会影响课堂效果,影响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曾经有一老师在讲解唢呐《百鸟朝凤》时,就仅仅选取了音频欣赏……如果素材选取《百鸟朝凤》的电影片段和《百鸟朝凤》视频这样的呈现方式,是不是效果又会不一样呢?

4.音乐参与方式有欠缺,表现手法待创新

音乐欣赏教学中,许多教师只关注音乐内容,忽略了学生作为课堂主体的作用,学生被动欣赏的形式比较突出。学生参与教学环节的机会不多,课堂组织形式相对单一,课堂效果相对一般。如果只是让学生静静地听、静静地跟唱,而不加以肢体的模仿、节奏的律动、语言交流上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会让作品的鉴赏深度和宽度不够。

5.音乐氛围营造有欠缺,学生体验感不够

一般学校包括教师对音乐欣赏课程重视程度不够,课程组织和教学环节设计往往关注的只是完成教学进度,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忽略氛围营造成为常态,而缺乏氛围的课堂上,学生情感的引发、升华往往被忽略。情境教学环境的创设、沉浸式氛围感的创设都能让学生的体验感上升到一定的高度,从而能够更深入地鉴赏作品、理解作品的文化内涵。

作为音乐老师的我深深地喜欢上了央视推出的《经典咏流传》节目。生动活泼的展现形式,底蕴丰厚的人文解析,独具创新的表演风格及作品的创新改编等特点深深吸引了我,同时也为中学音乐鉴赏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进提供了借鉴。笔者结合以上一些思考,对高中音乐鉴赏课进行了一些尝试。

二、核心素养视角下音乐鉴赏课堂人文素养培育的策略

1.讲好音乐作品背后的老故事,让音乐成为传承传统文化的纽带

一部部经典的音乐作品就像是一个个蕴含无限可能的大宝藏。教师要通过各种媒介去挖掘作品背后的深厚内涵,讲述音乐作品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阐释作品中蕴含的人文价值,为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去追本溯源,帮助对传统经典失去兴趣的学生重新树立文化自信。

例如在上古琴名曲《高山》《流水》二曲欣赏中,教师将先秦的琴师伯牙和樵夫钟子期的典故讲给学生听,课前使用导学任务单引导学生主动去发掘古曲背后的故事,充分运用多媒体互联网的便利,博览相关的文学、历史背景,在这过程中让学生去领略古曲所展现的“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内涵,让学生去品味知音难得的感慨,让学生在乐曲的旋律中体会作者对山河壮美的赞叹等。每一首歌、每一首诗的背后都有一段不一样的人生、不一样的传奇,每一个成功作品的背后承载的是历史文明的辉煌或失落,它们的气息与亘古绵延的文化传统始终紧密连接在一起。课中播放的《经典咏流传》中某导师的解读,则对学生在鉴赏这两首作品的人文素养培育方面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所以,能让学生在欣赏音乐作品的同时,更深入地挖掘作品的内涵,感悟、传承以琴声寻知音,觅知音,传播人世间真情友爱的真谛,最终实现在音乐鉴赏中培育学生人文素养的目标。

2.唱响现代流行音乐的新经典,让音乐成为体验艺术创新的乐园

音乐跟其他学科不一样,我们应首先明确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首先是人的教育,只有确定这样的理念,我们的音乐鉴赏课程才有价值、有意义。现在的中学生,喜欢节奏明快的甚至是比较浮夸的音乐表现形式,对于节奏相对正统、庄重典雅的古典音乐缺乏足够的兴趣。要让学生将音乐鉴赏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势必要对传统经典的内容进行二次包装,调整表现形式,丰富表现手段。笔者尝试将人们对新时期下音乐的探索,尤其是不同音乐类型的跨界演绎,古典与流行的碰撞等全新的艺术表现形式作为教材的补充,有计划地渗透到教学中来,用流行歌曲的演唱方法重新演唱经典诗词,在注重传统经典的时代化表达的同时,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带领学生一同去领略诗词之美。

比如,在上中国传统音乐这个内容时,笔者将《经典咏流传》其中一期的节目视频——《别君叹》(即《阳光三叠》)作为本课的导入,视频中演唱者带着浓浓的陕西方言韵味开口吟诵:“渭城朝雨浥轻尘”,某著名的古琴演奏家则用珍藏的南宋时期的古琴与之和鸣,古琴的音色配上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诗词吟诵,一刹那,让人瞬间进入到大漠风沙的萧瑟画面……随后歌者用独特的嗓音和对歌曲艺术化的演唱处理,将千年以前诗人送别友人的离愁别恨主题表现得淋漓尽致。随后通过课堂中学生吟咏的体验及词曲分组创编等实践活动,让学生进行古诗词音乐文化风格特征的体验,由诗入乐,因乐而歌,和诗以歌,了解诗乐这一传统音乐艺术形式,感受和领悟古典诗乐中的韵味美感和深厚内涵,启发学生应以传承经典为己任,开启自觉、自发的民族音乐传承之路。

3.捕捉音乐作品审美的新视角,让音乐成为审美情趣成长的沃土

音乐是培养审美情趣的最好途径,传统经典亦是如此。在碎片化阅读盛行的当今社会,学生对审美的认识已经有了巨大的变化,不再仅仅追随主流音乐,其实也凸显学生的个性需求,从而追求多元化的音乐和文化。正能量的传播,人文价值的诠释,需要新的媒介来加强学生对美的认知和理解。何为美?美在何处?这些问题在音乐的旋律中,我们都可以找到答案。音乐与传统经典的结合无疑能为学生发现和捕捉美创造不同的审美视角,引导学生审美情趣的健康发展及多元文化观的树立。

比如上戏曲这章节内容时,笔者就选用了《经典咏流传》中某知名歌手的《华阴老腔一声喊》作为教材的补充内容,华阴老腔改编后用摇滚音乐的方式呈现,通过流行音乐与教材内容的连接与“联动”,让学生了解华阴老腔其实是陕西华阴县的一种皮影戏曲剧种,该版本是将戏曲元素进行改编,一下子拉近了学生和戏曲的距离,感受到原来戏曲也可以这么时尚,从而让学生更易于接受相关的戏曲知识。接着构架国粹(京剧)-省戏(越剧)-地方戏(婺剧)的课堂框架,分别选取了京剧《霸王别姬》、越剧《十八相送》及今年梅花奖榜得主代表作品《断桥》进行作品赏析,作品的多层次多样化,舞美、唱腔的对比及剧种代表人物的解读,对他们人格人品魅力的审视,在拓宽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让他们对民族民间音乐及民族民间文化有更深刻的理解的同时,树立学生的审美新视角,推动学生对多元音乐文化的理解和审美情趣,从而彰显音乐鉴赏课对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要求和方向。

4.走进学生渴望艺术的内心,让音乐成为人文素养提升的催化剂

青春期的学生在主观意识上开始朝成人化的方向发展,对艺术的追求也开始慢慢闪现,把握这一时期学生渴望艺术、渴望发展的心理,走进学生内心,用音乐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就显得特别有意义。音乐鉴赏成为学生们接触艺术、感受艺术最便捷的形式和路径,只有走进学生的内心,抓住学生渴望艺术的心理需求,我们才能让音乐成为学生人文素养提升的催化剂。

吉他弹唱《三字经》,还有演绎明朝钱福的诗《明日歌》,乡村教师梁某和来自贵州山里的孩子们一起演绎的清代诗人袁枚的作品《苔》……这些曲目和演唱者之间本无关联,但是运用和歌以诗的表现形式、青春的形象、巨星的光环却让我们的学生对这种演绎方式有了新的认识,客观上促进了经典作品的普及和传播,为学生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走进经典的大门,为学生人文素养提升创设了更加接地气的实现路径。

5.发掘好教材中的情感因素,让音乐成为学生情感体验的载体

高中音乐教材中包含了许多蕴含着丰富情感因素的音乐素材,这些素材是我们开展情感教育的有效载体。挖掘音乐背后的故事,捕捉审美新视角,是为了让学生能在音乐欣赏的同时,主动体验音乐中包含的情感,通过情感共鸣来最终实现音乐欣赏和体验的终极目标。情感升华的基础就在于对欣赏对象有了更深一度的理解,我们在《经典咏流传》的节目观赏中,一次次与音乐交融,《送元二使安西》中千年以前诗人送别友人的离愁别恨,《高山》《流水》二曲对知音难得的感慨、对山河壮美的赞叹……依靠教材中蕴含的情感因素,挖掘音乐展现的情感因子,感受音乐的魅力,是音乐欣赏课必须实现的课堂目的。

对于《走进新时代》《不忘初心》等音乐课的鉴赏,教师可以从“音乐是什么?”进行问题的提问引入课题。从《中国医生》的影视角度切入,进行“不忘初心”人文解读,将主题句——万水,千山不忘来时路”;“万水千山,最美中国道路”这两句歌词为整首作品的解读出发点和落脚点。前句“万水千山不忘来时路”(歌词解读:我们从何而来,为何出发?),后句“万水千山最美中国道路”(诠释的是我们中国人民追求幸福的文化内涵),同时“你是我的一切我的全部”则诠释了祖国与“我”的大情感及“我”对祖国的期待。整首作品在鉴赏时以“幸福”为线索,以追寻祖国与人民之间的情感为纽带,引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与“此生无悔入华夏”的爱国情怀,号召学生珍惜眼前的幸福生活。在授课过程中聚焦了我们新时代的精神,诠释了人们对幸福的理解,最终引导学生分析音乐实际是一个人物、一个时代、一种情怀、一部作品,也体现了民族的时代精神。

总的来说,教师在音乐鉴赏课堂中,通过一定的氛围营造,多种教学方式的融合,对作品深度解读之后,学生总能从中找到一个情感共鸣点,这个点的情感积蓄,通过互动的体验得到升华,在互动的过程中,学生的体验感受不断得到提高,对诗词、对鉴赏作品的理解、对音乐的共鸣自然而然得到了实现。我们不仅要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更要让学生主动融入到这片由音乐和传统经典一同编织的梦幻意境中来,和诗以歌,亦歌亦舞,传承经典,最终提升学生的素养。

猜你喜欢

人文素养情感
美在山水,魂在人文
最朴素的人文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情感
《悦读·家》开播激发爱国爱家情感共鸣
诗歌与情感的断想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台上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