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X线摄影术与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肋骨骨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2022-11-26孙宝森
孙宝森
(辽宁省大连市金州区第二人民医院放射科,辽宁 大连 116105)
针对胸外伤疾病,肋骨骨折的发病率较高,其由外力撞击等引起的,通常具有一定的隐匿性。在临床诊断中,肋骨骨折位置及数量的确诊对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促进患者预后等发挥重要作用。但因肋骨骨折部位相对隐蔽,若采用传统的胸部X线照射,通常会导致骨折位置重叠,影响骨折部位的定位准确率,特别是对于一些轻微骨折或隐匿性骨折一般会出现漏检或错检等问题。而多层螺旋CT(MSCT)三维重建技术存在成像直观、拍摄角度无限制、操作便捷等特点,可有效地解决隐匿性骨折漏检等问题。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能一次屏气实现全过程的扫描,因此能预防呼吸运动而出现的重影问题。而在扫描结束后能获得更多的数据[1]。最重要的是,MSCT三维重建技术能进行自由切换、位置旋转等,通过不同的角度对病灶位置展开筛查。在后期成像处理的过程中,能通过多方位进行立体成像,确保不同的骨折部位、骨折位移变化、骨折形态等能更直观地展示,避免X线检查期间由于患者调整体位而出现再次损伤,该技术适合骨折病情严重的患者。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究DR与MSCT三维重建技术在肋骨骨折诊断中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160例肋骨骨折患者,其中,男110例,女50例;年龄22~72岁,平均年龄(41.2±3.3)岁;骨折原因:交通事故75例,外力撞击46例,坠伤23例,砸伤12例,其他4例;来院接受检查者受伤12 h内68例,12~24 h者45例,>24 h者47例。本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纳入标准:在入院后均已确诊为肋骨骨折者;患者在入院时均存在局部压痛或胸部畸形或呼吸急促等病症;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外伤史不明者;经临床诊断确诊为病理性骨折者;拒绝接受临床实验者[2]。
1.2 方法 所有研究对象均接受DR(对照组)与MSCT三维重建技术(实验组)诊断。
对照组:全部研究对象在入院后均需按照流程接受DR技术检查,其拍片位置主要集中在胸部或疼痛部位或肋骨切线位等。采用的医疗仪器为德国西门子DR,设置参数:电压66 kV,电流2.0 mAs。患者在接受DR技术检查的过程中,其体位一般以平卧或站立等为主,按照疼痛部位、病情严重情况等给予前后位或后前位等检查,于患者疼痛部位做好标记,将其作为摄片中心切线位,摄片期间需投照切线位,诊断期间患者需屏气呼吸。
实验组:全部研究对象在入院后均需按照流程接受MSCT三维重建技术查,采用的医疗仪器为德国西门子16排32层螺旋CT机,患者取仰卧位,双手举起,置于头顶部位,按照头部—肺部—脐部顺序扫描。调整参数:电流220 mAs,电压80 kV,扫描层厚度2 mm,扫描速度1.0 s/圈,扫描时间13~15 s[3]。扫描结束后通过曲面重建法(CPR)、容积重现技术(VRT)等进行三维重建,由此获得三维立体成像图。为确保临床检查结果更精确,在操作过程中,全部研究对象均需接受2名以上临床医生的诊断。
1.3 观察指标 比较DR平片、MSCT三维重建技术检查的临床诊断率及准确率。其中,漏诊率的评价以肋软骨的诊断率进行衡量。一般诊断率愈高,漏诊率愈小。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5.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肋骨骨折诊断率比较 160例患者通过临床及影像学诊断发现共194处肋骨骨折,其中,单发性骨折118例(108处),多发性骨折42例(86处);肋骨骨折174处,肋软骨骨折20处。实验组肋骨骨折诊断率为93.68%(163/17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5.86%(132/1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39,P<0.05)。
2.2 两组准确率比较 实验组诊断肋软骨骨折准确率为100.0%(20/2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0.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0,P<0.05)。
3 讨论
胸廓的重要构成要素是肋骨,肋骨是保护机体脏器组织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如果胸部遭受到外部创伤,通常会出现肋骨骨折,患者常见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胸疼、胸闷、咳嗽、呕吐、呼吸急促等。目前国家经济繁荣发展,进一步推动各行各业的快速发展,如交通业、建筑业等,导致肋骨骨折的发生率不断提升[4]。需注意的是,肋骨骨折是临床骨折的常见病症,也是诱发液气胸、外伤后胸痛的重要因素,临床诊断率是影响患者治疗效果、选择合理临床方案的重要因素[5]。通常,与肺组织等相比,肋骨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局部骨折通常能在胸部平片上给予定位筛查。胸部DR为一种比较传统、常见的肋骨骨折诊断技术,与X射线技术相比,具有辐射小、流程简单、时间短、效率高等特点,且能针对性地调整成像图片的对比度,使成像图片更清晰、直观,这对于一些规则型骨折(骨小梁骨折等)的临床诊断而言,具有重要意义[6]。但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由于胸部轮廓大、骨径长等,且肋骨属于半圆形结果,根据解剖学知识来看,肋骨和心脏、肺等其他脏器、纵膈之间均存在一些复杂的重叠组织,对此在进行平面摄片的过程中,若无法准确地控制光照条件、拍摄角度等,将影响切线部位的精准定位,从而影响图像的拍摄清晰度,针对一些重影的骨折类型极易被遮盖,所以存在一定的漏诊现象。这种情况一般多见于肥胖者,由于具有较高的纵膈位置,其周边存在显著的肋骨重叠问题,降低图像显示清晰度。且通过临床研究发现,利用DR平片检查对腋下、肋软骨等部位的一些非规则性、隐匿性、轻度型等骨折的成像结果不够清晰,且存在严重的重影问题,诊断过程中,极易受到一些外界因素的干扰,如光照、X射线、患者体位等,影响DR技术的诊断率。
现今,我国医疗技术在不断优化和完善,骨折疾病的临床检查技术不断提高,如MSCT三维重建技术已成为备受医患欢迎的检查方式。由于该方式的分辨率较高,能有效弥补DR技术存在的不足,其是结合断层扫描技术对一些重叠部位进行诊断和筛查,能显著提高成像的清晰度。根据MSCT三维重建技术的应用原理,通过多角度、多方位对肋骨的整个解剖位置进行扫描,能更清晰地显示轻微软组织、骨骼损伤等[7]。且该技术属于容积扫描,操作效率高、动作精准等,能有效地避免肺呼吸伪影等因素造成的干扰。最重要的是,在检查的过程中,患者是仰卧位,整个操作相对舒适,不会由于患者的体位调整而出现疼痛,从而最大化地避免外界因素的干扰。MSCT扫描影像分辨率较高,一般能达到毫米级,利于一些细微骨折的筛查。将MSCT三维重建技术和VRT技术相融合,对临床诊断肋骨骨折具有显著的作用,其能借助于高精度传感器、数字虚拟成像技术等进行多方位、立体性地显示,能清晰地显示肋骨的骨折数量、具体位置等,从而显著提高肋骨骨折的临床诊断率。
本研究结果显示,160例患者通过临床及影像学诊断发现共194处肋骨骨折,其中,单发性骨折118例(108处),多发性骨折42例(86处);肋骨骨折174处,肋软骨骨折20处。实验组肋骨骨折的诊断率为93.68%(163/17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86%(132/1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诊断肋软骨骨折准确率为100.0%(20/20),明显高于于对照组的0.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肋骨骨折一般单发多见,部位一般集中在4~10肋,而在1~3肋骨间由于存在肌肉、锁骨等保护,骨折发生率低。而在临床诊断过程中,MSCT三维重建技术的诊断率明显高于常规DR平片技术,与范利斌[8]研究结论一致。采用DR平片技术出现漏诊主要是因一些肋软骨临近胸部,在筛查的过程中会出现明显的重影问题。对此在临床诊断方面,自然能体现出MSCT三维重建技术的诊断优势。
综上所述,在运用MSCT三维重建技术时,针对大多数肋骨骨折患者,其优势是能明显提高诊断率、降低漏诊率,与传统DR平片技术相比,其优势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