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缓冲区协调属性的探索
——以佛山祖庙东华里片区为例

2022-11-26林锐荪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2年27期
关键词:祖庙商业区东华

林锐荪

(华南师范大学 城市文化学院,广东佛山 528225)

随着学界对城市文化研究的不断深化,城市文化在创造经济效益,塑造城市文化形象,保持城市个性,实现城市差异化发展等方面重要性逐渐获得认可,在城市发展规划中也愈发注重城市文化的参与。但与此同时,城市文化遗产在开发过程中受到严重破坏的案例也屡屡出现,在这种趋势下,“如何平衡城市文化的保护与开发”这一问题也随之凸显。而针对这一问题,建设文化缓冲区的措施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和应用价值[1]。文化缓冲区指为保护核心城市文化遗产不受其他文化冲击或人为干扰而设立的区域,是地理层面实际存在的文化中立区域,其对于文化保护的作用已得到了一定认可,这一点在国家文物保护法中也有所体现。根据国家文物保护法第十八条规定,根据保护文物的实际需要,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可以在文物保护单位的周围划出一定的建设控制地带,并予以公布,在文物保护单位的建设控制地带内进行建设工程,不得破坏文物保护单位的历史风貌[2]。这也显示出建设文化缓冲区是当下城市建设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保护文化的有力措施之一。而岭南天地项目也考虑了文化保护的相关需求以及文化缓冲区的实际应用,并在此基础上对祖庙东华里片区进行商业开发与旧城改造[3]。

1 祖庙东华里片区的开发与保护

佛山祖庙东华里片区位于佛山市禅城区中部,东至市东下路,南至建新路(兆祥路),西至祖庙路,北至人民路(燎原路),总面积0.639km2,曾是佛山古镇的核心区,也是当下佛山文物古迹规模最大、品类最全、分布最密集、传统风貌保存最完整的历史文化街区。2008年,岭南天地建设计划正式启动,该项目综合考虑了祖庙东华里片区独特的地理区位以及文化底蕴,计划将该街区打造为集休闲、商业、旅游、文化等于一体的佛山经济文化核心区,重新焕发祖庙东华里片区曾作为佛山古镇中心区的生机。

事实上,该项目通过利用禅城区中部的交通枢纽;基于佛山文化设计商铺与商业街装潢;入驻哈根达斯、星巴克、阿迪达斯等国际知名品牌;保留有记餐厅、民信老铺、辉记甜品店等佛山本地老字号餐饮;以商业带动住宅销售等手段,较明显地提高了祖庙东华里片区的商业价值,极大地开拓了消费市场。可以认为,岭南天地项目较好地实现了祖庙东华里片区的经济性开发,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4]。此外,针对古建筑分布密集的区域,开发商则明确其传统居住生活体验区的定位,严格控制区域内的商业开发,减少了经济发展需要对片区文化的冲击,同时结合古建筑保护、现代消防要求、社区卫生保障等需求进行旧城改造,尽可能在改善街道原住民的生活条件的同时,保护街道古建筑[5]。而保护古建筑这一城市文化的视觉关联符号,可以帮助集体性认知的延续,这对于抽象的城市文化而言,意味着文化载体在一定程度上得以保留。

岭南天地项目综合考虑了祖庙东华里片区的城市文化开发与保护,在商业区与文化保护区之间设立了文化缓冲区,尽可能减少了城市文化开发与商业发展对城市文化保护的影响,在保护与开发两个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效[6]。但需要指出,岭南天地项目对于文化缓冲的考虑是不全面的。

2 文化缓冲区中的协调属性存在的问题

2.1 文化缓冲区中的协调属性缺失

文化缓冲区是为保护核心文化而建设的区域,这意味着对文化缓冲区的评价要建立在对核心文化的明确上。祖庙东华里片区作为佛山古镇的核心区,除了保留有特色古建筑外,还留存着佛山剪纸、蔡李佛拳等佛山文化遗产,以及长久以来存在于该片区的民风民俗,且片区内的文化并不是一个个单一存在的文化,而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具有整体性的文化生态[7]。因此,祖庙东华里片区的核心文化是具有整体性的原始城市文化生态。而岭南天地项目虽然考虑了商业区与文化保护区之间的文化缓冲,重视承载城市历史的古建筑,控制了区域的商业开发,但对原始文化生态的保护依然存在不完善之处。

具体来说,由于以岭南站商场为代表的商业中心主要服务于中高端消费人群,文化保护区内自有商业运作,且岭南天地项目虽然考虑了原住民的居住生活问题,但并未直接为原住民提供就业机会,因此原住民对商业区内经营活动的参与比较有限[8]。这意味着,文化保护区以及区内原住民,在事实上存在被商业区相对孤立的情况,而这种相对孤立的情况对于文化保护区保持区域活力,原住民提高生活质量都是不利的。

一方面,两区域的商业规模差异相对较大,商业区的规模远超文化保护区,两区域的经济发展节奏差异也较大,这可能导致区域间的经济发展失衡,商业区整体实力远超文化保护区。这种情况可能推动商业区挤压文化保护区的生存空间,甚至埋下文化区资源化,从属于商业区发展需要的隐患[9]。另一方面,根据英国学者泰勒对文化的定义,文化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从这一层面而言,文化与区域内社会成员密切相关,为了较好地保护文化生态,有必要保护与文化息息相关的社会成员[10]。对于具有街区文化特征的祖庙东华里片区文化而言,在特定街区下形成的风俗习惯不仅以街道建筑为物质载体,也以原住民本身为载体,街区住民本身就是祖庙东华里片区文化生态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对这类文化而言,保护原住民更具必要性[11]。但岭南天地项目并没有为原住民的发展提供相对稳定的渠道,且商业区的设置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原住民的商业活动,这可能导致原住民的向外迁徙增加,原始城市文化的整体性受到破坏。

综上,岭南天地项目的文化缓冲区设置并不妥当,在项目实际运行中,文化缓冲区仅发挥隔离作用与不完全的保护作用,无法为文化保护区及原住民与商业区的共同发展提供更充分地辅助,并不能较完善地保护祖庙东华里片区的原始文化生态,而这本质上是文化缓冲区协调属性的失位。

2.2 文化话语权的归属格局动摇

城市文化的兴衰与城市居民息息相关,城市文化必须为城市居民所需要,所接受,城市居民对于城市文化具有第一话语权,而对原住民文化话语权的削弱就是文化缓冲区协调属性中的另一处失位。根据岭南天地项目的建设目标,该项目将打造佛山市中心具有历史文化特点的都市旅游景点,其商业街部分将综合文化娱乐、旅游、购物、餐饮等功能,其中文化以及餐饮占比最高,预计达到70%,这意味着祖庙东华里片区文化在商业区的经营占据重要地位。但与此同时,街区原住民较少参与商业区的文化经营活动,祖庙东华里片区文化资源化、商业化过程中的文化诠释、文化经营主要由商家主导,而这可能导致部分城市文化逐渐脱离原有群众基础,成为经济发展的附属,原住民对这部分城市文化的话语权减弱[12]。

祖庙东华里片区文化源于佛山古镇漫长的历史,与世世代代生活于此的住民有着紧密地联系,是原住民归属感的重要来源,街区原住民也始终持有祖庙东华里片区文化的第一话语权。文化话语权与城市文化的内在精神、外在诠释、集体性认知等密切相关,话语权所属对象的需求将定位城市文化的文化空间[13]。这意味着,第一话语权所属的变更可能会动摇城市文化的文化基底,而岭南天地项目正是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文化话语权的归属格局。该项目使得部分城市文化的发展方向受到比较明显地外界干涉,且为了促使城市文化衍生的经济产品在更高程度上符合消费者需求,将部分文化话语权赋予了商区,而这很有可能使原住民的话语权削弱,进而导致部分城市文化疏离原群众基础并产生变异,这将对祖庙东华里片区的原始文化生态造成明显伤害,且文化的变异很可能会冲击原住民与街区文化的联系,淡化原住民的文化归属感[14]。

从长期来看,岭南天地项目冲击部分城市文化的话语权归属格局,且这种冲击会在多个代际更替后愈发凸显,进而在保护城市文化的内在肌理、延续城市文化的集体性认知等多个方面均产生明显影响。这背离了文化缓冲区维持原始文化生态的要求,还可能会疏离城市文化与原住民之间的联系,削弱原住民的文化归属感[15]。因此从话语权归属格局的层面而言,同样有必要重视当前岭南天地文化缓冲区的协调属性失位问题。

3 文化缓冲区中的协调属性优化路径

3.1 激发文化缓冲区的协调属性

为了弱化岭南天地项目对祖庙东华里片区原始文化生态的不良影响,保护商业区与文化保护区持续性发展的文化基础,有必要充分激发文化缓冲区的协调属性,完善其保护核心文化的功能。考虑到祖庙东华里片区文化与街区密切相关的特殊性,文化保护区保持文化活力与正常发展的需要,以及岭南天地项目的商业运营需求,本文提出围绕街区原住民来激发协调属性的方法[16]。

岭南天地项目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创造经济效益,该项目是带动佛山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之一,因此协调属性的激发不应明显影响商业区的正常经济发展,让商业区的发展减速以适应文化保护区的发展节奏并不合理;而文化保护区有保护古街道、文化风俗,维持古镇原始文化生态的需求,因此直接进驻高活跃度商业以拉动区域发展将背离文化保护区的要求[17]。综合考虑以上情况,在协调两区域发展的同时,维持商业区域与文化保护区间的相对距离具有必要性。这就意味着,对协调属性的激发需要一个相对稳定且独立的媒介,从而在不明显缩短现有商业区与文化保护区相对距离的前提下,发挥文化缓冲区的协调功能,在加强两区域间联系的同时,维持两区域相对独立的基本格局。而就街区原住民胜任协调媒介而言,引导街道原住民参与商业区的文化经营活动,具有较高可行性。

3.2 文化缓冲区中的话语权的归属

一方面,在不明显影响原住民日常生活的前提下,引导部分原住民适度参与商业区的文化经营活动,可以优化商业区对文化保护区的反馈模式,为街道原住民提高生活水平提供更多渠道,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两区域发展失衡的风险;另一方面,部分原住民适度参与商业区的文化经营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稳固原住民对城市文化的第一话语权,这对于长期维持商业区的文化氛围,保护城市文化生态及内在肌理,延续集体性记忆等均有帮助[18]。此外,由于原住民兼具流动性与独立性,且原住民通过以上两个方面对商业区与文化缓冲区的影响呈点状,并不会在短期内产生明显冲击,而是在长期的参与中产生影响。因此,通过原住民激发文化缓冲区协调属性的方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稳定文化开发与保护间的平衡,且引导部分原住民成为协调媒介的方式对两区域基本格局、核心定位以及未来发展的影响相对可控,具有一定应用价值。

4 结语

综上所述,虽然岭南天地项目在商业开发,旧城改造等方面均有突出成果,但从保护祖庙东华区片区原始文化生态的角度而言,该项目的文化缓冲区设置并不完善,存在协调属性失位的问题,而这将不利于商业区与文化保护区两区域的持续性发展。因此,以引导部分原住民走出文化保护区,适度参与商业区文化经营活动为措施之一,有必要探索岭南天地文化缓冲区协调属性的优化模式,激发其协调两区域和谐发展的作用,从而在开发城市文化以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城市文化生态,为未来的城市建设留下保障。

猜你喜欢

祖庙商业区东华
认识成语
相同的“手” 不同的义
走进祖庙博物馆 弘扬佛山文化
昆明市主城区商业区绿视率研究
江芳景观设计作品
立体几何中这样运用设而不求
祖庙:中国上古的仪式中心及其复杂内蕴
繁华商业区地下立体车库车辆堆垛测控实现
宋元以来浙江妈祖信仰研究初探 *
邯郸市中心商业区停车需求预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