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传统生态文化的传承必要性研究
2022-11-26柏振平
柏振平
(南京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南京 210014)
生态危机表面上是生态系统的问题,实质上是人类文化的危机。党中央在2015年明确指出,要把培育生态文化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1],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生态文明体系的加快构建,首先就是要加快对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的建立健全[2]。这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明确了方向,即生态文明建设首要是注重生态文化的大力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绵延了5 000 多年的中华文明中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3]。农村作为生态文化的发源地,蕴含着由若干代人积累下来丰富的生态思想和系统的地方性生态知识,即农村传统生态文化。农村传统生态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农村社会发展提供了不竭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是乡村振兴得以实现的重要牵引力。因此,必须要注重对农村传统生态文化的传承,必须要深入挖掘、凝练农村传统生态文化,并在此基础上创新发展绿色协调发展的农村现代生态文化。这对于化解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以及“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目标的最终实现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进而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绿色化、生态化发展。
1 农村传统生态文化的传承逻辑
中华文明中蕴涵着丰富而绚烂的农村传统生态文化智慧,有诸子百家的生态思想文化、严管重罚的生态制度文化、具有乡土特色的生态物质文化。中国古代生态文化讲究知行合一,在传统生态思想文化的影响、熏陶、指导下,开展了一系列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生态实践,有表现为禁忌条例、乡规民约等的生态制度文化,有农业生产生活过程中形成的生态物质文化。不论生态思想文化、生态制度文化还是生态物质文化,都是乡村振兴战略下传承农村传统生态文化的精髓。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传承农村传统生态文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和时代发展的现实需要。
1.1 历史维度:农村传统生态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根脉
费孝通曾指出,文化是一种社会共同经验,它依赖语言等象征体系以及个人的记忆来维持,每个人的“当前”,其实都是他个人以及整个民族“过去”的投影,对于个人来说,历史是实用的、是人们必要的生活基础,而并非外加的修饰物的存在。农村传统生态文化作为劳动人民的生态智慧结晶,植根于中华5 000年的农业生产生活实践中,对其传承和发展十分必要,首先就要站在历史的高度来进行审视,农村传统生态文化是人们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创造出来的,历经时代变迁、时空转换,其文化精髓始终植根于广袤的乡土之中。这其中包含着中国哲人的无限智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奋斗结晶,有“天人合一”的超然境界、“上善若水”的处世哲学、“道法自然”的行为准则,也有趋福避祸的民间禁忌、礼俗文化。这些充满哲理和智慧的生态思想,不仅使古代农民形成生态文化价值观,而且影响着当代农民生态文化价值观的确立,它们为丰富多彩的中华文明提供着精神营养,在中华文明的历史上写下浓重的一笔。对农村传统生态文化的挖掘以及对其价值作用的再认识,不仅能够激发农村文化的活力,促进农村传统文化的承继和延续,还能够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有序发展。从历史的视角审视农村传统生态文化,它是人类社会得以延续的文化根基,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根脉。
1.2 现实维度:农村传统生态文化是破解新时代“三农”问题的重要抓手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2013年12月,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擘画出了乡村振兴的建设目标。农村传统生态文化的传承能够拓展农民的生态认知、革新其生产观念、丰富农村精神文化成果,这对于“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目标的实现提供了重要的智慧力量。首先,传承农村传统生态文化是实现农业强的必需。由于农业发展的生产资料主要是来源于自然界,农业产业化发展也必然需要自然界的物质财富为农村经济发展增添活力。现如今,农村经济发展要想开拓新领域、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就需要树立生态文化价值观,依据农村现有的特色,大力挖掘农村传统生态文化资源,实现生态化农业生产,还要依靠农村相比城市更独特的地理环境,开发其中原生态的山水景观、人文景观,打造集文化旅游、休闲娱乐和餐饮购物三位一体的精品产业。可以说,农村传统生态文化就是农村农业实现飞跃发展、经济实现振兴的必要条件。其次,传承农村传统生态文化是实现农村美的必需。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而其文化基础就是生态文化。只有坚持按照生态规律进行生产生活,坚决保护环境,改善生态,形成良好的生态文化、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稳步推进,才能够建成真正的美丽乡村,从而为建设美丽中国打下坚实的基础。美丽乡村一定是人与自然高度有序、和谐统一的集合体,在秀美乡村建设中必须要引导广大群众正确认识和对待农村传统生态文化,通过对农村传统生态文化的传承,使一切行为合乎自然规律,从而还自然以本来的宁静与美丽。最后,传承农村传统生态文化是实现农民富的必需。“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作为一个农村人口和农村地域占绝大部分的国家,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保障农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得以实现。生态循环农业、绿色农业的不断兴起、蓬勃发展,对于农业的增产和农民的增收都有很大的促进和保障作用,在精准扶贫过程中也发挥极大的作用,真正做到生态扶贫,也大大提高了广大农民群众的幸福指数。可以说,如果想要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更高更新的追求,必须要更加注重传承好农村传统生态文化,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将农村传统生态文化资源这一宝贵精神财富转化到可以保障农民生活水平的经济发展上来,从而实现让农村传统生态文化引领富饶乡村的建设[4]。
1.3 未来维度:农村传统生态文化对乡村振兴有强大支撑力
文化,传承着历史,牵系着未来。农村地区自改革开放以来发生巨大的变化。城市化的大发展,使得部分人认为农村文化将被城市文化替代,农村文化已经失去了它存在的根基和价值。而作为中华文化重要根脉的农村传统生态文化将会在传承中以新的姿态和表现形式应对城市文化的冲击,将会在未来的发展中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农村传统生态文化的传承与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发展目标息息相关,可以说,农村传统生态文化是乡村振兴实现的强大支撑力,是一种灵魂与价值的指引[5]。对于农村传统生态文化的再认识,以及农村传统生态文化的传承,不应该只是以经济增长为评判标准。必须看到,一方面,农村传统生态文化有利于广大农民群众树立正确的生态文化价值观。另一方面,为新时代的农业转型发展和人类的发展前景提供有益的启示。现如今,是否对农村传统生态文化达到充分认识,其价值是否发挥到了极致,这些都需要在实践探索中进一步给出答案应该依托农村传统生态文化,尊重、顺应自然,让乡村建设建立在“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之上,让居民融入大自然,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把农村建设成为环境优良、民风纯善,乡味更浓,草木更绿,乡民更健康的新型乡村。同样,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过程中,农村传统生态文化所包含的文化、经济、生态和社会方面的价值也必定在很大程度上获得充分的彰显,其承载的独特文化内涵和魅力也必定得到充分的释放[6]。
2 农村传统生态文化的传承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先进文化具有凝聚、润滑、整合的作用,必须予以充分发挥。农村传统生态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农村社会发展提供了不竭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是乡村振兴得以实现的重要牵引力。农村传统生态文化的传承蕴含着丰厚的文化价值、生态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要通过传承好农村传统生态文化,充分发挥农村传统生态文化的作用来促进我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的实现,进而促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
2.1 农村传统生态文化的传承蕴含着丰厚的文化价值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精神基础。乡村振兴既要实现物质文明的高度发展,又要实现精神文明的高度繁荣。农村传统生态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乡村振兴有重大的驱动力。对农村传统生态文化的传承,是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不仅能够为农村发展提供文化与精神力量,还有利于农村文化软实力的提升[7]。一方面,传承农村传统生态文化,有助于塑造农民的生态道德人格。文化具有“化人”的功效,通过丰富农村传统生态文化的传承方式,使广大农民群众重新认识农村传统生态文化、加强对生态文化价值理念的认同,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农民进行正确的生态选择,培养生态文化自觉与自信,塑造农民的生态道德人格;另一方面,在农村精神文化层面,传承农村传统生态文化,不仅对抵制错误、消极的文化取向具有正确引导作用,还为农民提供多种多样优质的文化选择。对农村传统生态文化的传承,利于在新时代农村建设中构建循环可持续的农业生产文化、创建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甚至能够进一步对农村社会的生态伦理情感和秩序进行重构,营造一个良好的绿色文化氛围。
2.2 农村传统生态文化的传承汇集着大量的生态价值
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农村传统生态文化不仅是农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乡村振兴的价值导向,还有利于“生态宜居”新农村的建设。首先,农村传统生态文化是乡村振兴的价值导向。一直以来,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突出,成为美丽中国建设的短板。国家在2013年提出美丽乡村建设,2016年提出特色小镇建设,2018年强调乡村振兴也是乡村生态文明的振兴,而农村的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以农村传统生态文化为价值引领。农村传统生态文化中体现的“天人合一” 生态思想文化、“乡规民约”的生态制度文化,以及农民生产生活方式中体现的生态物质文化,是历代农民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体现着对自然的尊重、顺应和敬畏。其次,农村传统生态文化也是乡村振兴中生态建设的文化基石[8]。只有深入挖掘、凝练农村传统生态文化资源,通过生态文化教育等方式传承,从而使人们的生态意识重新唤起,践行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共生的生态理念,实行绿色低碳环保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让农村传统生态文化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作用。此外,农村传统生态文化的传承还有利于建设“生态宜居”的新农村。农村传统生态文化中所包含着的精耕细作、作物轮作等生态生产经验以及绿色生活方式,这不仅体现了遵循自然规律的优良传统,更体现了生态宜居、资源循环的理念,有利于改善农民生活居住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对于秀美乡村建设、农村生态文明建设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9]。
2.3 农村传统生态文化的传承集聚着大量的经济价值
经济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点。农村传统生态文化是乡村经济振兴的重要推动力,传承农村传统生态文化有利于农村“产业兴旺”目标的实现。具体来说,乡村经济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以及突破口,而乡村经济振兴的实现又必须依赖乡村产业的发展。通过“农村传统生态文化+经济”的产业化发展模式,推动乡村经济发展,是实现乡村经济振兴的重要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论”理念。农村传统生态文化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内容极其丰富,蕴含着巨大的经济价值[10]。而对农村传统生态文化资源的充分挖掘、利用,有利于农民树立生态文化的观念,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注重生产绿色农业产品,打造绿色品牌,提高农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从而建立起绿色低碳循环的农业产业体系,实现农村产业的生态化发展,绿色化转型。此外,将农村传统生态文化理念与农村地区特色相结合,发展养生养老、乡村旅游等生态产业,打开致富惠民之门,助推乡村经济振兴。放眼未来,利用农村传统生态文化资源,发展生态文化产业的经济效益明显,发展空间巨大,有利于推动乡村经济振兴,扩展乡村振兴的实现路径[11]。
2.4 农村传统生态文化的传承展现出丰富的社会价值
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社会基础。农村传统生态文化的传承,有利于加强和创新乡村治理,化解农村矛盾,走上乡村善治之路。和谐是人类社会孜孜以求的理想目标,2019年,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中心数据显示:中国农民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39.4%,也就是说,占我国人口近四成的农村社会的和谐对整个国家的和谐稳定有着很大的影响。当前,我国农村社会面临资源趋紧、生态环境污染较严重的情况[12]。由于一些企业将工厂迁移到农村,工业废水废气成了农村污染的重要源头,再加上部分农村依旧存在秸秆等农业废料直接燃烧、露天排放等处置不合理的现象,不仅造成农村环境的污染,还导致了由于环境利益带来的农村社会矛盾与纠纷,对于和谐农村的构建带来了很多不利的因素。农村传统生态文化秉承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理念,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社会润滑剂的作用,有利于缓解农民与环境、农民与农民之间的诸多矛盾,从而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对于农村传统生态文化的传承,可以唤起农民内心深处的生态环保记忆,重塑其生态文化的价值理念,促进农村地区人与自然的和谐,从而更好地维护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