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视野下的群众文化建设研究
2022-11-26王金娅
王金娅
(温州市工人文化宫,浙江温州 325000)
进入新时代以来,科技的迅速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导致了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碰撞越来越频繁,全球化发展也越来越迅速,世界多元化格局逐步扩大,形成了多元文化交流的局面[1]。对于我国来说,现阶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速发展时期,弘扬中国文化、传播好中国声音是当下的社会主题,在国家政策号召下,各地政府积极响应群众文化建设。而群众文化历史悠久,从原始社会的生产劳动中诞生,是中国社会历史的象征与代表,该文化寄托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洋溢着对生活、对劳动的热爱,充满着“和合”精神,大力发展群众文化建设是在当今国际社会背景下的一项重要任务。
但是在文化交流中多元文化的冲击背景下,社会各地群众文化的建设也日益呈现多元化趋势,如何更好地建设群众文化,如何丰富拓展群众文化建设内涵,如何更好地对原有群众文化进行优化,如何调动基层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的热情与激情,如何更好地弘扬中国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是我国相关部门应当着重考虑的问题[2]。
1 全球化背景下的多元文化冲突现状
文化全球化是当今世界文化发展的一种客观趋势,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科学技术的进步革新加快了文化全球化的发展进程。在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下,多元文化对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都有着或多或少的影响,也使得国家间文化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各国优秀的文化也在逐渐走向世界舞台,不同的优秀文化开始逐渐交融,并形成了独属于该背景下的新文化形式。
我国是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连续的文明历程、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博大的文化精神,吸引着世界各国人民的好奇与注意,也使得越来越多的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舞台,同时也使得大量的国外文化输入我国,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思维习惯和价值观念、生活生产方式开始不断碰撞,社会文化也从一元转向了多元模式。在我国社会本身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中,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也开始产生碰撞,多种文化的碰撞交流逐渐形成了我国多元文化冲突的格局,也不断催促着我国文化建设的发展[3]。
1.1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突
在我国长远的社会发展历史长河中,传统文化对人们的影响是最根深蒂固的,这是“好,也不好”的存在,好的方面是我国有太多优秀传统文化和为人处世精神,不好的方面是也有太多封建糟粕思想束缚,影响着大多数人,所以在文明与社会的不断进步中,应主张对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回顾历史长河,我国传统与现代文化的激烈碰撞有3 次,分别是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在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优秀电视剧《觉醒年代》中就很好地展示了新文化运动时期,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激烈碰撞,也展示了社会的发展能够促进新文化的产生,也标志着新旧文化的碰撞也会反过来促进社会的发展进步[4]。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市场经济的建立、民主不断发展、社会法治的健全都加速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同样也使得传统文化与新文化再一次发生碰撞,同样,文化在此时期各领域的碰撞也推进了我国社会文化的发展。在文化冲突与继承中,人们应将不适应社会文明发展的、不符合文明社会理念的、阻碍社会进步的封建思想、糟粕思想进行“剔除”,将符合社会价值观的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现代化经济中,使其继续被吸收传承,渐渐融合成当下呈现特殊文化内涵的“新旧”结合的新型文化体系。
1.2 本土文化与异国文化的冲突
世界各国社会的发展在科技的推动下,使得文化交流、传播越来越迅速,这种世界全球化进程是不可逆的、也是必然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最大的文化冲突其实是本土文化与异国文化的冲突、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冲突,东西方文化差异在表达、思维、审美、价值观等方面都有所体现,不同的文化观念可以使其互相学习、扬长避短。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国民素质和国家文化自信的日益增强,渐渐的摒弃之前对西方文化“全盘接受”的理念,选择性地吸收西方文化中适合中国社会进步的优秀文化理念,排除不符合中国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文化,形成各民族国家优秀文化大融合的新
型文化模式[5]。
2 多元文化冲突对我国群众文化建设的影响
多元文化的发展使得我们的思维方式、价值理念等出现了冲突,这种冲突对我国群众文化建设既有有利一面,也有不利一面。
2.1 多元文化冲突对群众文化建设的有利影响
多元文化的冲突可以使其他优质文化传入中国,为我国的群众文化建设提供了更多具有价值的文化,也为群众文化建设提供更广阔的建设空间,增添了更多样的文化元素[6]。我国的群众文化建设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马克思主义思想为主导,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基础建设的,以开放性、包容性的特点对待各类文化,而开放包容、互相尊重的民族特点决定了我国在群众文化建设中特别的文化吸收能力。文化吸收学习的民主性也决定了我国在多文化冲突背景下,对待各类文化学习的自主选择权,这种选择性地学习新文化,将大量丰富的具有国家民族特色的时代文化与中国本土文化相互交融,打破世界各族人们的“文化壁垒”,使群众文化建设更具有时代特色。
2.2 多元文化格局对群众文化建设的不利影响
多元文化的冲突一定程度上会消减本土文化,会影响我国群众的思想建设,例如,马克思主义理念在群众文化中的引导作用,也会影响人民群众的生活习惯,使我国本土的日常风俗进行改变。当今我国对于多元文化发展的采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理念,积极地与世界各国进行文化交流,外来文化的引入也使得我们大众的思想比之前开放,但是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期阶段,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仍处于不断地探索中,社会制度、法治、教育等方面还亟须加强完善。我国社会虽然已经进入全面小康社会,脱贫攻坚战也取得了巨大的胜利,但是社会中依旧存在贫富差距过大,国家资源流失、环境问题改善、就业失业等各种问题,多元文化的冲突使得一部分群众迷失在西方文化中,使得原有的价值观念、社会信仰在西方的价值观念、思维中产生动摇,进而弱化了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群众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文化对国家和民族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民族优秀文化是国家屹立于世界的核心灵魂,是国家和民族的脊梁。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曾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如果一个国家没有属于自己的文化,那么在其建设和发展中,国家和民族会失去凝聚力与活力,变成一盘“散沙”。一个民族的复兴一定是文化的复兴,而我国公民文化的素质提升前提是国家发展状态下,处于社会主义初期我们的文化素养提升,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任务还有许多未完成,还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在继续砥砺前行的路途中,在前路的坎坷荆棘中,文化输出的碰撞融合中,怎样更好地保持本心、坚持文化自信是最重要的[7]。
3 多元文化视野下的群众文化建设
群众文化是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是人类在社会建设中所创造的宝贵物质、精神财富,是人们在生产劳作外进行的娱乐、放松的社会性活动,并且其具有潜移默化地教化作用。现代社会群众文化建设可以很好地提高民众素质、推进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而且群众文化建设是新时代进行思政工作的教育载体,所以在大环境下,要把群众文化建设工作落实好。
3.1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先进的文化反映的是先进的社会和先进的生产力,而社会进程的建设需要先进生产力的推进,所以发展文化经济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首要任务。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要立足于我国实际情况,坚持马列主义、我党先进思想和政策指导方针,全面发展面向大众、社会、国际的通俗文化,面向现在、未来的先进文化思想。加强群众思想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精神为根基的发展文化,以正确的文化指导、价值理念;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强厚的国家力量为支撑,培育一代代优秀青年认同、了解、热爱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贡献青年力量。
在全球化多元文化冲击的背景下,应利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进行群众文化建设,来促进先进文化在我国基层群众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提升,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合成具有特色时代意义的大众文化,从而提升民众文化自信。除此之外,我国相关部门以及文化服务团体要坚定贯彻落实我党在群众文化建设政策,扩大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范围,不断加强人民群众的思政观念,进行先进文化对群众文化建设的有效的推进过程。
3.2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政策引领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与经济的不断发展完善,中国的思想文化开始“百花争放”,思想文化也逐渐呈现多样化发展,由此产生各种各样的派别主义思想,在这些思想中,要始终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领导地位,坚持用马列主义中国化思想对党和人民进行教育,促进人民群众针对性地吸收先进优秀文化,坚持用爱国主义武装民族精神,用社会主义荣辱观来巩固和引领思想狂潮。
社会生产方式的不断发展,新意识的不断产生,新思维方式的不断更新,通过新眼光、新思维的思维模式不断更新与优化马克思主义,使得马克思主义思想更适宜现代中国建设的需要。文化的不同对社会发展影响的程度也不同,在进行多样化群众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应当用发展的、客观的、辩证的眼光去看待每一种文化,并且在吸纳交融中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扬长避短充分利用每一种文化的特长,来积极地改进我国社会发展,通过文化的繁荣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的建设进程[8]。不断利用多元文化的鲜活力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竞争力和感召力。
3.3 大力推动群众文化生产和消费
改革开放后,我国原有的社会结构也发生变化,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体制改革方面的创新调整,使得我国文化建设出现新发展格局。当前,我国群众文化生产和消费之间处于不稳定状态,少部分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并未跟随社会发展的脚步进行更新,无法满足基层群众不同文化阶层的精神文化需求。因此,我国在进行群众文化建设中应立足群众需求,针对当地民俗、民情进行多方位文化建设。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所以在文化宣传与教育的基础上,要刺激群众在文化建设方面的生产和消费,促进群众文化建设生产和消费之间的良性循环,进而促进群众文化建设。
3.4 打造群众文化建设体系
在推动群众文化建设中积极引导群众主动参与,通过增加参与群众文化建设的基层群众人数,来借用人民群众的力量打造最适合群众,更贴切群众实际需求的文化体系。针对当下经济与科技发展情况,在推动群众文化建设中充分利用好互联网科技的作用,打造文化网络,线上线下文化共同推进,使群众文化建设整体进行再提升。
网络平台的投入使用可以使分散的居民文化交流情况得到很好的改善,能够集中文化宣传,使居民线上就可以发表交流意见,学习接受文化知识,从而促进文化的发展。在宣传平台的完善下,也可以定期组织居民举办文娱活动,让居民积极主动参与其中,并通过线下演出、线上直播的模式进行文化传播。此外群众文化建设人员还应当加大网络平台宣传力度,播放相关传统文化节目、弘扬传统优秀思想等,将群众文化落到实处[9]。
4 群众文化建设中的难题与解决
4.1 不良文化的“侵入”
在信息大爆炸的新时代,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使人们获得信息的途径越来越便利,但获得的信息是良莠不齐的,这也从客观层面展示了各种信息都可以借助网络进行快速传播,也使得我们接收到不良信息。消极信息对群众文化体系的“侵入”也在干扰着群众文化体系建设,影响群众文化体系建设质量,导致群众文化建设目的的实现。由于我国基层人民判断是非能力不强,很容易受到影响,从而无法很好地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10]。
因为基层群众的是非辨别意识比较薄弱,容易受到不良文化的影响,所以在进行群众文化建设时应当加强对基层群众的是非意识巩固,基层文化部门要加强对该方面的正确思想引导,加强在基层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流文化的思想培养,从而避免网络不良文化对群众文化建设产生不到影响。
4.2 群众文化建设实施保障机制的缺失
群众文化建设是各政府部门、基层工作人员综合配合的一项“大工程”,有着广泛的文化建设内涵,客观上整体影响着我国群众文化建设的推进,所以群众文化建设与之相匹配的保障机制就显得格外重要,目前很多地区的群众文化建设没有配套的保障机制体系,使得群众文化建设缺乏体系保障、建设工作难以推进或达不到良好的预期等结果[11]。
群众文化建设的主要目的是巩固各地人们对优秀主流文化的认同感,加强思想集中,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自信。上文提及该项目的推进离不开良好的保障体系运行,所以各基层群众文化建设部门要加强对文化建设的保障体系,加强相关体系的保障机制健全,加强配套设施的完善,加强专业人才保障;物质、资源保障;组织后勤支持等,有助于更好地对群众文化建设进行保障,更好地推动群众文化建设的成效。
4.3 缺少专业建设群众文化人才
无论是哪行哪业都离不开相关的专业人员,要想群众文化得到更好建设,相关高素质、高专业技能人员的引进必不可少,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在群众文化建设中注意到这一点[12]。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相关部门机构对群众文化建设的推进工作中并没有专业相关人才的使用,大部分的建设人员是“业余人员”,不能很好地建设符合当下情况的群众文化。
所以各部门应当充分认识群众文化建设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加强培养优秀群众文化人才,加强对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和调整,全面提高群众文化建设专业队伍的人才培养[13]。此外在互联网时代,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也需要进行良好的网络信息培养,能够正确、高效地运用互联网的基础设备,积极收取群众对基层文化建设的意见,并与群众文化建设方案进行融合调整,为群众提供多元化的文化传播建设体系,强化群众文化建设目的。
5 结语
在世界大融合的开放、多元文化碰撞的环境中,世界文化的交汇、融合,使我国群众文化建设中也渐渐融入多元文化要素,在丰富群众文化建设内涵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影响,要想在多元文化的交流中站稳,就必须对群众文化建设进行巩固和夯实,加强群众文化建设的后勤保障体系和专业人才队伍培养,并在群众文化建设中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马克思主义思想的认同,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加强文化的创新开发精神,不断创造具有新时代特色的独属于中国人民的群众文化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