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珲春俄文书院再考

2022-11-26黄丽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2年27期
关键词:俄文珲春衙门

黄丽

(哈尔滨工程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01)

清朝最早培养俄文人才的专门学校创设于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在康熙授意下,大学士马齐筹办成立俄罗斯文馆,这是中国第一所官办俄语学校。1862年,俄罗斯文馆并入京师同文馆,俄语教学走向近代化。同时在洋务运动的推动下,京城之外的各省也着手开展俄语教育,各地设有俄语翻译的学馆纷纷成立,如广州同文馆(1864年)、新疆俄文馆(1887年)、湖北自强学堂(1893年)、珲春俄文书院(1889年)、黑龙江俄文学堂(1896年)等。有关珲春俄文书院,此前已有学者撰写《珲春俄文书院》[1],根据《珲春副都统衙门档》中的部分史料,对珲春俄文书院进行简单介绍,简略考证珲春俄文书院成立的时代背景、设立过程、课程设置、奖赏机制以及学生生活等内容,但该文作为一篇读档随笔,对珲春俄文书院的介绍仍存在未考证之处,因此从《珲春副都统档案》的史料记载出发,拟对前人研究进行增补,再考珲春俄文书院设立原因、发展过程,以及成立后的局限和影响。

1 珲春俄文书院设立原因

1840年以前,东北地区的语言教育主要集中于满语、汉语和蒙语,尤以满语为主,珲春也不例外,但1858年《瑷珲条约》签订后,沙俄吞并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的领土,东北边疆危机变得突出而危急,随着俄国与东北的直接交往更加密切,语言不通在中俄往来中造成诸多不便,珲春作为中俄朝三国交界的边境地带,与俄国的牵涉日益增加,面对沙俄对边疆的不断侵扰和蚕食,外交人才缺乏严重,急需兴办文教,培养翻译人才。

1.1 勘明边境分界

《瑷珲条约》签订后,有关珲春边境中俄分界的问题一直争议不休,俄国使臣多次要求与中方商定,清政府不得不下令在珲春属地勘明中俄分界。咸丰十年(1860年)十月十四日谕旨:“珲春署协领台斐英阿遵照各按属届,将该夷所指山河形势、相间道里、距城远近及应如何设卡防范之处,逐一分析绘图,贴说详细飞报以凭,核办万勿合混。”[2]为消除争议、勘明分界,清政府委任官员按照俄人所指对边界进行细致绘查。但勘界过程中俄人借机寻衅,屡生事端,“该夷借端潜入乌苏里江东盘踞,益肆要求,即经卡官开导不听理阻”,面对俄人的挑衅与滋事,边防官员难以应付,清政府不得不“选派牲丁赴珲春协同巡防”[3],增派武力以保证勘界的顺利进行。俄国人以勘界名义在边界扰乱制造麻烦,在勘界和应对滋事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与俄人进行交流谈判,因此为解决语言障碍亟须培养翻译人才。

1.2 打探边防情形

近代以后随着中俄关系日趋紧张,对边界的管理也需更加谨慎,探知边界俄国情形、搜集边境情报愈加重要,因此吉林将军衙门和珲春副都统在边界派驻兵员,时时细心留意俄方官兵的举动。如“堂谕查俄国前调兵队练防海口,究系迎敌外国抑或另有别端等情,当即由省遴派委员分往坐探,并行另令宁古塔、三姓、珲春等处一体速派妥员密探,确情随时飞报。”[4]一旦发现俄军有调兵练防之举,便要派遣密探加以调查,以及时分析俄军意图,从而做出相应的防御对策。再如,“夷情叵测,彻底难知,必须亲诣夷屯探明方为妥甚。”[5]边界情况复杂多变,俄军动向也捉摸不定,必须严密勘查俄军举动才能确保边境无虞,而在打探边界情形中俄语即为必不可少的语言工具。

1.3 交界事务增多

随着与俄国交往频繁,语言不通的弊端逐渐显现,《珲春副都统衙门档》收录的多条档案表明吉林将军衙门和珲春副都统已经意识到通晓俄语的重要性。“窃照珲春、宁古塔、三姓等三城与俄接界,交涉事件日遽繁多,全赖通事翻译,于两国语言文字贯通无疑,方免有情谊阻隔文辞误会之处。”[6]中俄交涉显然不能完全依赖俄方翻译,如培养本国俄语人才更有助于减少交流障碍和文辞误会,促使交涉过程顺利进行。再如,“宁、姓、珲三城与俄接界,交涉日繁,每遇往来,俄文照会必须翻译,通事于两国语言文字贯通,庶无错谬之虞。”[7]清楚表明俄文书院是在中俄交涉事务逐渐增多的情形下设立,目的即为培养俄语人才翻译往来公文,确保中俄沟通顺畅以及在谈判中维护国家利益。

自1862年起,在洋务运动影响下,已先后设立京师同文馆(1862年)、上海广方言馆(1863年)、广州同文馆(1864年)等,这些多属纯语言学校,主要以英、俄、日、德、法等国语言为主,在兴办语言馆培养翻译人才的背景下,珲春作为与俄国往来密切的边界城市,涉及划定边界、打探俄国情形以及双方交涉往来等事务,开设翻译书院教习俄文的举措势在必行。

2 珲春俄文书院的初设与发展

在珲春与俄国的交涉斡旋中,语言不通带来的障碍使吉林将军衙门将开设俄文书院提上日程,从筹办初步的教习学堂,到以规范的教学体制正式开展俄文教学,再到给予书院积极的资金支持,保证办学过程中银两津贴的充足,在吉林将军衙门的支持下,珲春俄文书院顺利成立运行。

2.1 成立之前的准备

在正式设立俄文书院之前,珲春地区已开始进行俄文学堂的尝试,并有中央官员调至珲春担任俄文教习:“勘界大臣翻译官中书庆全,自幼入同文馆,专习俄语俄文二十余年,又经随差在俄京久驻,于俄国语言文字最为熟练……现拟请将该员调赴珲春,作为翻译教习官,挑八旗聪敏子弟设立学堂,俾从学习。”[8]据此可知庆全毕业于京师同文馆,熟悉俄文,在俄文书院未设立之前,珲春副都统便已请求调其入珲,先行教授八旗幼童学习俄文。因此吉林将军衙门在1888年,“设立学堂以专教习,考取八旗子弟入院肄业,以十五名为额……援同文馆例,学生三年大考,取前列者给予保奖。现由珲春八旗内聪明幼童挑选七名,其余八名咨明宁姓两城各挑四名赴珲学习。”此时已开始挑选聪颖幼童学习俄文,并依照同文馆制定奖励和考核政策,专业的俄文教习学堂已初具模型。由选调翻译官中书庆全赴珲担任教习,再到俄文学堂稍具雏形,都为俄文书院的正式成立做了铺垫和准备。

2.2 正式成立后的发展状况

经过俄文学堂的试办,光绪十五年(1889年)五月,一所完全与旧教育体制无关的学校——珲春俄文书院正式设立,“光绪十五年五月初二日,军机处抄交吉林将军长顺等奏,珲春添设俄文书院。”成为东北创办的第一所洋务学校。最初书院招收15 名八旗子弟学习俄语翻译,设俄、汉教习各1 人,书院规模、经费等均照京师同文馆酌减。对在教学中卓有成效的教习和在学生依例给予奖励,“月课取前五名,第一名赏银一两二钱……季考取前五名,第一名赏银一两六钱……岁考取前六名,第一名赏银二两……”在学业不同阶段进行考核并实行奖励机制,以此促进学员学习。在考核制度方面,吉林将军衙门起初定为三年大考,但随着教学进度的推进,问题很快暴露出来“俄国文字语言其中变法太多……字母三十有六,所以扩而充之于话规文法之中则变转无穷,以致学者吃力。”学习俄文的复杂性和困难性超出预期,按原计划继续教学“前拟六年课程恐三年不竞”,于是吉林将军衙门及时调整考核制度,“考成以四年为期尚属可行”,从而保证俄文教习顺利进行,促使学生学有所成。

2.3 官方经费支持

书院的正常运行离不开经费支持和物质保证,吉林将军衙门和珲春副都统给予书院大量经费补贴,包括教习薪水、学员津贴、赴俄学习津贴,以及膏伙费、纸笔墨费、购买书籍费、房租等各项费用均涵盖在内,每年经费如期发放,保证书院的日常运行。

书院步入正常教学轨道之后,每年所用各类款项纷繁复杂,均由吉林将军衙门核实报销:“所有院中原设汉教习一员月支薪水银……书院司事书手各一名每名月支银七两……厨夫一名伙夫一名葛应役二名每月支工食银三两……共需银一千零八十六两造具细册二本,咨送查核转报销。”各项开支编具成册,以年为单位得到吉林将军衙门的有力支持。在学生日常生活中,家境贫寒学生也得到津贴补助:“现届冬初天寒之际,禄缺乏衣履,告贷无门,又兼家道贫寒,无力捎带绵衣。”对此珲春副都统欣然出资,辅助贫寒学生继续求学:“由库存八季银十二两,以资置办绵衣之需。”此外,书院也提供充足经费派遣学生赴俄学习,如“中俄书院选拔十二名赴俄卡习学俄语,每名月给津贴银二两,前经提领在案。”依据人数如数派发银两,确保留学深造顺利进行和完成。

珲春俄文书院未设立之前,已在熟习俄文的教习帮助之下试行俄文学堂,为书院成立奠定基础。书院正式建立后,不仅制定较完整的招生、教学、考核制度,同时吉林将军衙门和珲春副都统衙门提供充足稳定的经费支持,使书院在日常运行、学生生活以及赴俄留学方面均可以正常运转。

3 珲春俄文书院的影响与局限

《清史稿》将近代高等教育史分为两期:“同治初迄光绪辛丑以前,为无系统教育时期;辛丑以后迄宣统末,为有系统教育时期。”“无系统教育时期”即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至百日维新近60年时间,直到1898年京师大学堂建立,标志着我国近代大学教育的正式开始。就“无系统教育时期”而言,珲春俄文书院的创立在东北地区发挥了先导作用,带动东北地区俄文教学的开展,同时也由于历史条件和地理位置等因素,存在不可避免的局限。

3.1 珲春俄文书院的影响

珲春俄文书院作为东北地区创办较早的新式学堂,不仅培养俄语人才便于中俄交涉,书院的创办也带动对周边地区俄语学习的开展。继珲春俄文书院成立之后,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黑龙江将军恩泽萨保等以中俄交涉事繁,必得深通俄国语言文字之人,讲求翻译,方能联邦交、消隔阂为由,奏请设立黑龙江俄文学堂,培养办理中俄交涉之人才。黑龙江将军的请求一经批准,黑龙江俄文学堂便正式开办,仿照珲春俄文书院章程进行教学管理,实行三年学制,对教学和学习中成绩优异的教习和学生依例给予奖励,通过三年培养,“学生均能熟谙俄语,应对无滞,出题翻译华文俄文,亦各清通”。可见黑龙江俄文学堂亦取得一定成果,培养出一批俄语翻译人才,为解决清末黑龙江地区俄语翻译问题起到积极作用。随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吉林俄文学堂也在吉林市成立,并随着与俄国交涉往来的增多,对俄文翻译人才的需求更甚从前,于成立次年扩大俄文学堂规模,“吉林交涉日繁翻译需材孔亟,拟请扩充俄文学堂以育人才而资任使……查现在铁路工程大作,俄国人员来吉者日众,非添设教习增广学额不足以育人材而资委用。”因此,珲春俄文书院的成立,推进近代东北地区新式学堂的产生和创立,促进俄文教育的开展和近代高等教育的起步,对东北地区的近代教育产生积极影响。

3.2 珲春俄文书院的局限

由于地处东北较为偏远,以及史料记载的缺失,珲春俄文书院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和历史局限。首先珲春俄文书院“一切经费援照京都同文馆,删减酌拟”,相比地处中央的翻译馆,珲春俄文书院得到的经费支持相对较少,招生规模和范围也有所局限。清朝书院生源来自珲春、三姓、宁古塔三处的八旗子弟,且每期招收十五名学生,学额相对较少,生源选择范围较窄,因此书院开展的俄文教学仅局限于少数人中,难以在大众生活中产生影响。此外,珲春俄文书院在教学水平上也不及其他语言馆,《珲春副都统衙门档》虽记载书院曾多次派遣学生赴俄学习,但具体学生姓名、赴俄学校、留学后续发展等却无从考证,因此相关史料记载和论著中均提及京师同文馆、广州同文馆、和上海广方言馆的知名毕业生,甚至晚于珲春俄文书院开设的黑龙江俄文学堂和新疆俄文学堂亦培养出诸多名留史册的俄文人才,来自珲春俄文书院的毕业生却不见载籍。至20世纪末留学热潮兴起,总理衙门、黑龙江、湖北乃至新疆均纷纷派遣学生赴俄留学,唯独不见自珲春俄文书院派出学生。由此可侧面推断珲春俄文书院由于在生源、经费等方面的局限,教学水平相对落后,因此书院培养出的人才在规模和质量上要相对逊色于其他语言馆。

结语:珲春俄文书院是在近代中俄交涉日益增多的背景下设立,以培育俄文翻译人才为目的,在吉林将军衙门和珲春副都统衙门的支持下顺利开办与运行,有效缓解俄文翻译人才缺乏的状况,有利于中俄交涉沟通的顺利进行,推动东北地区俄文教育和近代高等教育的兴起发展。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的局限,珲春俄文书院的作用和影响有限,培养的人才亦如书院一般,逐渐淹没在历史记载中,不见经传。

猜你喜欢

俄文珲春衙门
我读封面
三亚将替换错译俄文路牌
俄文网站新闻的篇章及句法特征
常态化督查 亮剑“衙门”作风
西安:“衙门”里跑出“店小二”
我在业余学会了俄文翻译
学习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