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述中国早期教育现代化得以“衍生”的关键

2019-07-09韩勇

新丝路(下旬) 2019年12期
关键词:教育现代化学堂

韩勇

摘 要:早期教育现代化产生的关键,许多学者已经做出了充分的论述。此文主要认为,早期教育现代化的产生是其“制度现代化”和科技现代化的“衍生物”。自然其产生的关键就在于制度和科技的需要,正是两者的影响,使得中国早期教育逐渐向现代化渐变,为早期教育现代化形成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关键词:洋务;教育现代化;同文馆;学堂

中国早期教育的现代化是伴随西方的入侵而开始的,每一步都举步维艰。虽然困难重重,但我们依然一步一步的突破传统,初步形成了中国早期教育现代化的框架。笔者认为早期教育的现代化是在早期“制度现代化”和“科技现代化”之下衍生出的附属品,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

鸦片战争之前的中国是一个保守而落后的封建君主专制的王朝,早在十六世纪西方各国就相继发生资产阶级革命,进入资本主义社会。而中国经济上依然是保守落后的小农经济,教育上是封建文化,其内容无非“君君”“臣臣”等封建伦常观念。人才选举,其考试内容是传统的伦常文化,培养了一批“高谈论阔”而不懂时事的颟顸人才。

当两种制度格格不入时,不管是先进的一方还是落后的一方,都视其对方为怪物。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逼迫中国一步一步的开启了自己的早期现代化。这种现代化是“入侵-对抗”的一种“后发外生型”的现代化。但可悲的是第一次鸦片战争既然没有使中国开始去发展自己的现代化。

二、早期“制度现代化”的开启

1.浅显的总结——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直接侵入天朝上国的首都。此役将清朝最后一块粉饰太平的乐土攻占,撕下了天朝上国的最后一块遮羞布。此役过后,许多中国人及部分统治者才真正意识到中国的落后。当时我们的有识之士就认识到,清朝军队战败之原因就是因为武器不如人,所以要学习西方的武器,然后才能抵御外侮。于是人们想起了曾经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观点,依据这个观点,洋务派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口号。开始了学习西方的战舰、火器,养兵练兵之法。

2.“制度现代化”—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成立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清政府与英法先后签订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其最大不同点就是英法可以派使臣入驻北京。通过两个条约的签订,西方国家的人员大量流入京师。这是中国外交的一个转型,也是以前“天朝上国”所不允许的。

在北京各国公使及人员的增加情况下,突破了之前清朝的外交理念及其机构设置的格局。之前清政府的理藩院及礼部就是管理“外交”的,但这个“外交”主要指一些藩属国,及其西藏和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与之相应的理念清朝是“天朝上国”,一种入贡体系。清朝要赏赐及册封,以表示臣服清朝,以其为宗主国。理藩院和礼部就是执行这种理念的机構,及其相关的“朝贡仪式”。

这种朝贡对于近代新的“外交秩序”是不能相容的,西方列强可谓“深受其害”。对于清朝来说各国使臣的入京,需要相关的机构与之接洽,需要与各国有事务的交涉,传统的机构是不可取的。于是,在1861年1月20日(咸丰十年十二月初十日),咸丰批准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它是根据贵族亦?等建议而设立的,其“总理衙门”的职责“查各国事件向由外省督抚奏报”,明确指出总理衙门是为与外国沟通以及了解外务的。

3.“制度现代化”衍生的产物——京师同文馆

初总理衙门下设英国股、法国股、俄国股、美国股,以及后来的海防股等。新机构的设立,尤其是晚晴这种情况。传统和先进的两种文化的对话,则“传统”里需要引进有进的人才和文化。“制度现代化”是传统制度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转变,是突破传统的一种过程,总理衙门的建立就是这一过程。

新制度的建立需要相关的新人才,总理衙门建立就面临这样的困境,无才可用。当权派的亦?也认识到这种变化,他在同治皇帝的奏折里说道:“熟悉各国情形,必先谙其言语文字,方不受欺蒙。”不管是对制度人才的渴望也好,还是对当时情形的感触。总理衙门的“制度现代化”是一场革新,就这样“衍生”出了“早期教育现代化”。

总理衙门在其之下设立了京师同文馆,聘请英人包腾尔任英语教习。京师同文馆的课程培养按照中西结合的方式,兼具翻译外文名著,偏向于为对外的交涉而学习语言。虽然京师同文馆尚具有封建性,但已经开始向现代化迈进。同文馆的应运而生,终成为了“制度现代化”“衍生”的产物。

三、“早期科技现代化”的开启——以军工业为例

1.“早期科技局”的成立

前面讨论过“总理衙门”的设立,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开启。以亦?为代表的中央,和地方的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为代表的洋务派纷纷建立各种具有现代化的“科技局”。首先打响第一战的是1861曾国藩在安徽建立的安庆内军械所,后改为金陵制造局,是晚清洋务派最早建立的第一所“科技局”。还有李鸿章建立的江南制造总局和左宗棠建立的福州船政局最为出名。这些军工厂的建立,为中国近代“科技现代化”迈出了重要一步。

2.对“科技局”人才的认识

“科技局”的建立和制度的建立同样也是面临着同样的一个问题人才,科技局初期主要是通过聘请外国人才,这种聘请有着重大的弊端。首先,花费过重,其代价高昂。前次,核心技术掌握外国人的手里,不一定忠诚效力,有偷奸耍滑者,有专为钱财也。如果我们的“科技局”里的人才尽为中国人,那必定忠诚效命,自己也有了话语权。随着“科技局”的建立,洋务派的一些官员也开始认识到这些问题。

为了应对这些弊端和寻找长久之计,洋务派开始创办学堂。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科技局”纷纷建立起适应自己人才发展的新式学堂。

四、早期教育现代化

1.军事学堂的建立

同治五年(1866),左忠棠在福州船政局附设“福州船政学堂”,分前学堂和后学堂,主要为船政发展培养人才,是中国近代最早的海军学堂。同治十三年(1874),李鸿章创立江南制造局操炮学堂,为江南制造局培养科技人才,还有为了准备给水师培养人才而建立的各种水师学堂。如光绪六年(1880),李鸿章设立的天津水师学堂,是中国早期影响较大的一所海军学校。这些学堂大多数都有一个特点,不是独立而设,不能超然于科技局之外。

这种学堂并不是现代正规学校,也不是国家统一规划安排的学堂,而是哪里需要就在哪里建校的一种“游击式学堂”,是隶属于“科技局”的一个分支,一旦科技局不需要,学堂就地解散。这种学堂随意性比较强,往往属于科技局领导,不直属中央。

2.留学生的派遣

单纯的国内学堂,难以培养出满意的人才,始终不能满足科技发展的需要,尤其是直接学习西方列强的器物制造的整体过程。以洋务派为首清政府当局开始考虑向西方派遣留学生,作为创办学堂的补充。19世纪70年代,清政府开始派遣幼童留美及船政学堂学生留欧的计划。1870年冬,清廷任命陳兰彬和荣闳为赴美留学的正副监督委员。1872年8月11日,第一批幼童赴美求学。19世纪70年代中期,赴欧留学也纷纷拉开帷幕,其学生主要是从船政学堂中挑选。

留学生的派遣,主要源于学习器物的需要,充分体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核心理念。一旦他们不需要学习器物,或者不搞“科技现代化”,那么学堂的创办、留学生的派遣也就不重要了。也正是科技的需要,才使中国“早期教育现代化”得以一步一步的向前突破。

五、总结

洋务运动作为中国早期现代化的起步,是中国早期教育现代化形成的一个起点。比较分散,并没有形成中央统一领导的早期教育现代化的建设。人们也没有意识到中国思想文化的落花,依然停留在“火器”的落后。早期教育现代化的产生也只是为应付“制度现代化”和 “科技现代化”的变局而衍生的,并不是真正的意识到中国文化之劣。在冯桂芬的《校芬庐抗议》提出:“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是由制度和科技的需要一步一步“衍生”出来的,制度和科技的需要,使得清政府不得不对旧有的教育体系做出改变。由此观之中国早期教育现代化,只是其“制度现代化”和“科技现代化”的“衍生物”而已,也是中国“早期教育现代化”产生的重要关键。

参考文献:

[1]郭世佑.突破重围—中国早期现代化研究[M].河南: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

[2]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3]唐得刚.从晚清到民国[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5

[4]夏东元.洋务运动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5]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6]王春生.洋务教育与中国教育早期近代化的诞生[D].山东:曲阜师范大学,2008

[7]李林波.论洋务教育投资与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启动[J].2001年第3期

[8]王列盈.试论洋务学堂在中国早期教育现代化中的影响[J].2004年第4期

[9]张平海.中国教育早期现代化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1

猜你喜欢

教育现代化学堂
漫学堂
智慧教育平台助推大连教育现代化
森林学堂
宝宝国学堂
宝宝国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