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小儿腹部手术后胃肠功能的恢复
2022-11-25梁鸣洲山东大学临床医学院
■梁鸣洲(山东大学临床医学院)
小儿常规腹部手术后,在胃肠功能恢复期间,患儿容易出现排气排便停止、肠鸣音消失、胃肠功能紊乱等。因此,需采取术后胃肠功能的恢复措施。目前,中西医在促进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方面均有着诸多方法,现总结如下。
1.西医方法
(1)胃肠动力药为促进术后胃肠功能的恢复,可给予增强胃肠道动力的药物。①多潘立酮为多巴胺受体拮抗剂,可促进胃肠道蠕动、提高胃肠道动力、加快胃排空等。术后给予多潘立酮(口服,餐前30 分钟服用,剂量为20 毫克/次,频次为3 次/天),可加快术后排气,促进肠鸣音恢复。②西沙比利为全胃肠动力药,可增强食道蠕动,加快小肠和大肠的转运等。可在术后6 小时给予西沙比利10 毫克(口服,餐前15 分钟服用),然后每隔6 小时给予西沙比利5 毫克(口服,通常是三餐前15 分钟+睡前服用),可促进排气。
(2)维生素B1维生素B1由多种辅酶组成,进入人体后可促进胃肠道平滑肌运动。小儿腹部手术后当天,可给予维生素B1(肌内注射,剂量为100 毫克/次,频次为1 次/天),连续治疗3 天,可达到促进排气的效果。
(3)营养支持可在术后6 小时给予流质食物,保障营养摄入,加快排便。待患儿胃肠功能恢复后再给予硬质食物,以减少胃肠刺激。
2.中医方法
(1)灌肠 术后,可采取灌肠/直肠滴注的方式,促进术后排气、排便,加快肠鸣音恢复。常用的方药有:①四磨汤(灌肠),由人参、乌药、沉香、槟榔组成,具有补气扶正、破滞降逆的功效。②莱菔承气汤(直肠滴注),由莱菔子、厚朴、芒硝、大黄、枳壳、牛膝等组成,具有行气止痛、通腑泻热的功效。③扶正理气汤(直肠滴注),由太子参、枳壳、木香、青皮、当归等组成,具有理气止痛、补气养血的功效。
(2)艾灸艾具有祛湿逐寒、行气活血的作用。在热作用下,可充分发挥艾的功效,通过经络俞穴,加快胃肠功能恢复。术后可艾灸天枢穴,达到行气活血、消肿散结、温经通络、祛湿逐寒、回阳救逆的效果。艾灸时,于距离穴位2 厘米处留置1 分钟,至皮肤泛红后,缓慢地向肚脐位置移动,扩大艾灸范围。
(3)针灸针灸主要通过刺激相应穴位,达到治疗效果。取穴时,单独取足三里穴,起到调理脾胃、补中益气的效果。也可联合神阙穴等穴位。
3.按摩或热敷方法
(1)腹部按摩、热敷术后通过按摩腹部,可以加快胃肠道的蠕动,使患儿尽快排气、排便,并能促进肠鸣音恢复,达到改善胃肠功能的效果。同时,有效的腹部按摩还可以提高患者的舒适感,减轻疼痛感,有利于改善患儿的负面心理。将药包加热到60℃~70℃,感觉障碍或合并糖尿病的患儿可加热到45℃~50℃,然后将其置于肚脐部。热敷时间为20~30 分钟/次,频次为1~2 次/天。
(2)足底热敷足底穴位诸多,对足底进行热敷也可以达到促进胃肠道恢复的效果。可在2 个玻璃瓶中灌满温度为55℃~65℃的温水,然后将瓶盖塞好,确保玻璃瓶不漏水,以预防烫伤。小儿腹部手术6 小时后,将玻璃瓶放到足底进行热敷。足底热敷时,患儿采取仰卧屈膝位,将玻璃瓶放在足底足弓部,热敷时间为10 分钟/次,频次为2 次/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