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开展学前儿童哲学教育的必要性和实践要求

2022-11-25孙赛赛

教育观察 2022年27期
关键词:哲学儿童教育

杨 冉,孙赛赛

(河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18)

在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表现之一是对美好教育的需要。目前,国家对学前教育工作十分重视。哲学教育对个体的成长乃至整个民族文化水平的提高都有着深远影响。因此,开展学前儿童哲学教育,明确其实践要求是重大的时代课题。本文在明晰儿童哲学及儿童哲学教育的内涵和特点的基础上,分析新时代开展学前儿童哲学教育的必要性和实践要点。

一、儿童哲学及儿童哲学教育

(一)儿童哲学的内涵

哲学的本义是爱智慧,是对智慧的热爱和追求。儿童哲学本质是对儿童世界、儿童观的探析,是关于儿童的哲学。儿童哲学是儿童思想的反映,它是在儿童与周围世界交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儿童哲学具有让人们理解儿童、认识儿童的功能。马修斯认为,在某种方式上,成人哲学不过是儿童哲学的理想化,是成长中的儿童在认知能力或道德能力受到威胁时,对理解世界的最好方式的理性重构。[1]

(二)儿童哲学教育的内涵及特点

儿童哲学教育不等同于儿童哲学,儿童哲学教育反对对儿童进行填鸭式灌输教育,提倡要根据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有针对性地给儿童传授哲学教育的理论、内容和方法,其主旨是引导儿童思考。

儿童哲学教育是探究,是思考,是在尊重儿童世界和科学儿童观的前提下建立起来的,不是记教条、不是背格言。[2]儿童哲学教育具备灵活性、教育性和持续性三大特点。其一,灵活性。儿童哲学教育采用的方法是多样且结合儿童心理发展特点的,多采用儿童感兴趣的方式进行探讨,如借助游戏、绘本或童话等内容,用讨论法、问答法和情境法等教育方法,不生搬硬套,方式和方法较为灵活。其二,教育性。在选择儿童哲学教育主题时,要选择对儿童有指导意义,能够提高儿童认知、丰富儿童精神世界的主题,题材符合儿童年龄发展特点,注重教育效果。其三,持续性。哲学作为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对儿童进行的哲学教育会影响儿童的一生,会激发儿童的哲学兴趣,引发儿童对哲学开展永无止境的思考。因此,儿童哲学教育应具有持续性,以对儿童产生更好的影响。

二、新时代开展学前儿童哲学教育的必要性

(一)帮助儿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提升精神境界

开展哲学思考,人可以对人生和宇宙有一种理解。[3]一种理解会带来一种看法,一种看法又会带来一种态度。理解、看法和态度,总的来说就是人的世界观。哲学的作用之一就是塑造人们的世界观,儿童生活在这个世界,需要哲学教育带给他们看世界的立场和角度,帮助他们建立自己的世界观。儿童在哲学的海洋中沉思,有了积极向上的世界观,随之带来的就是精神世界的丰富,他们会在哲学思考中获得体会,提升精神境界。学前儿童哲学教育绝不是只让儿童将书本上的观点学会,与之相反,其追求的是让儿童进行哲学思考,让儿童在思考中体会、在思考中成长。学前儿童哲学教育有助于儿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陶冶文化情操,获得精神财富。

(二)帮助儿童提高思维能力,树立思辨意识

儿童哲学作为一种思维方法和范畴体系,具有提高儿童思想意识和思维水平的作用。学前儿童处于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突飞猛进的阶段,他们对周围事物好奇心很强,凡事都喜欢问为什么,对一个事件的发生会有各种各样的疑问,而这些问题都是他们思维能力活跃的表现。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树立思辨意识,让儿童正确、独立地思考问题尤为重要。开展学前儿童哲学教育有利于儿童在面对问题时辩证地看待问题、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儿童认识和思维的深刻性和系统性。

(三)帮助儿童实现个性发展,塑造健全人格

提高整个民族的文化水平主要靠教育,提升儿童的个性发展更要靠教育,而哲学教育是重要的教育类型。每个儿童的生长环境不同,他们的性格、喜好也不同,而受遗传的影响,他们先天的能力也不尽相同,他们都有着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水平,如有的儿童沉默寡言、安静,有的儿童活泼好动、爱表达。学前儿童正处于个性形成的关键期,也是可塑性较强的时期。在此阶段,儿童个性突出、学习能力强,开展学前儿童哲学教育有利于培养儿童的健康人格、增强儿童的社会认知、提高儿童的个性魅力,以实现儿童的全面发展。

三、新时代开展学前儿童哲学教育的实践要点

学前期是儿童培养品德、养成习惯、社会交往的重要时期,儿童开始从家庭走向社会。这一时期也是从家到幼儿园的重要衔接期,教师要紧紧抓住这一关键期,牢牢践行学前儿童哲学教育的实践要点,引导儿童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交往,以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

(一)理解儿童,正确看待儿童

儿童教育是以一定的儿童观为前提的。发展学前教育事业,做好学前儿童哲学教育工作,前提是科学地认识儿童,正确地看待儿童。儿童观是人们在观察儿童与周围世界交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人们对儿童的理解不同,有人认为儿童是“工具”,是会劳动的“工具”,有人认为儿童是父母的“附属品”。[4]马克思认为自由是人类的一般属性,儿童追求自由是作为人的一般属性。[5]学前儿童对外来事物和周围世界充满好奇,对事物的反映有自己奇妙幻想的自我意识,这是他们的具体属性。

儿童哲学教育是在尊重科学儿童观的基础上建立的,在学前儿童哲学教育过程中践行科学儿童观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尊重儿童的天性。学前儿童天性好动、渴望获得快乐,他们喜欢轻松、欢快的游戏体验,他们在游戏中认识事物、感受环境、感受世界,他们与游戏不可分割。因此,要将儿童哲学教育融入游戏活动,让儿童在游戏中体会哲学、感悟哲学。第二,开启生活化哲学教育。“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他主张要把教育与生活融为一体。幼儿园生活占据了儿童一日活动的大部分时间,儿童的初级概念、哲学的原始冲动,都是建立在生活基础上的。因此,教师要时刻关注儿童在一日生活中的表现,及时捕捉教育机会,将学前儿童哲学教育渗透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第三,看到儿童的不同。就像世界上没有两片一模一样的树叶一样,世界上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儿童。儿童哲学认为每一个儿童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的特性不尽相同。因此,在开展学前儿童哲学教育时要充分尊重儿童的个体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

(二)坚持儿童主体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马克思、恩格斯深刻地批判了以往旧哲学对儿童本质的理解,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角度出发,指出了儿童作为“人”的本质特性,指出了儿童作为“人”的本质,强调了儿童作为“人”的现实性。[4]马克思认为人是自然存在的生命体,具有自然属性,但其本质是社会属性。[5]儿童哲学教育是以儿童为首要教育对象的,强调培养的儿童主要是指社会中的儿童。儿童在社会中交往与交流,绝不是孤立存在的,教师要把儿童作为自然人置于社会关系之中。儿童作为自然存在的生命体,有其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教师要坚持儿童主体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第一,尊重儿童的主体地位。卢梭说:“应当使思想的语言通过他的心,才能为他所了解。”[6]好的哲学教育如盐,但不能只吃盐,而是将盐溶解到各种食物中让人自然而然吸收。开展学前儿童哲学教育也一样,教师要站在儿童视角看待问题,用儿童思维讲道理,才能引发思想共振和情感共鸣。儿童不是家庭的私有财产,不是成人的附属品,而是社会中独立的人。从儿童个体看来,儿童是自然人,有着以自我为中心、好奇心强、不平衡性和差异性等成长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因此,开展学前哲学教育时要从儿童的特点出发,坚持儿童为本,寻找符合儿童实际的教育理念。

第二,加强社会化的培养。哲学从不反对各种形式的学习,但是,缺乏社会交往的孤立和封闭的学习很难进行哲学思考。儿童想要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离不开社会交往。因此,学前儿童哲学教育要重视儿童在集体和社会中发展的普遍性,要重视社会交往,强化儿童的社会实践活动。

第三,优化教育环境。个体处于社会中,教育环境是开展学前儿童哲学教育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教师需要创设一个平等、愉快的教育环境,认真倾听儿童的想法,在互动交流中引导儿童思考,不断提升儿童的思维能力。此外,要相对增加儿童与教师沟通的机会,让儿童在良好的教育环境中思考世界,体验生活,感悟哲学。

(三)以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

童年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阶段,童年的哲学思考会影响儿童以后的发展。教师要重视每个儿童自由、全面和充分的发展。学前儿童哲学教育要把促进儿童自由、全面、充分的发展作为教育目标,重视哲学教育对儿童发展的作用。

第一,把德育放在首位。哲学是对真理的探究,是思想的碰撞,哲学会帮助儿童拓宽眼界、打开知识的大门。学前期是儿童道德发展的关键期,儿童有了自己必须做某些事情或不应做某些事情的想法,他们开始意识到某些规范的权威性。开展学前儿童哲学教育时,教师可将道德认识融入一日生活,让儿童在实践中获得道德认识,由此获得道德认同。此外,教师要自觉把德育放在首位,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儿童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发挥好哲学教育“德”“智”并重的作用。

第二,重视劳动教育。我国高度重视青少年劳动教育,强调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7]开展学前儿童哲学教育时,教师要让儿童在劳动实践中感悟劳动所蕴含的哲学道理,引导儿童理解劳动的价值,学习劳动精神,树立热爱劳动、不懈奋斗的劳动观。

第三,坚持理念创新。哲学是不断发展的科学,因此,儿童哲学教育不能教条主义,不能拘泥于课本,要从实际出发,不断与时俱进。开展学前儿童哲学教育时,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调整教育方法、拓宽教育途径,以不断促进儿童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哲学儿童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菱的哲学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小包哲学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晾衣哲学
幽默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