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儿童社会情绪:基于家庭影响视角的研究综述

2022-11-25赵玲玲卢丹凤葛国宏陈传锋

教育观察 2022年27期
关键词:隔代祖辈教养

赵玲玲,卢丹凤,葛国宏,陈传锋

(1.湖州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浙江湖州,313000;2.杭州市西湖区象山幼儿园,浙江杭州,310000;3.宁波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浙江宁波,315000)

一、引言

社会情绪是指在与他人进行人际交往的过程中,产生的具有一定社会意义的情绪,如蔑视、憎恨、羡慕、爱、嫉妒、骄傲、焦虑、依恋等。[1]社会性情绪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内容。社会情绪是个体行为的心理动力来源,会影响个体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水平。[2-3]童年期的社会情绪发展过程是儿童习得情绪的基础和处理情绪问题的基本图式,儿童在与家庭重要成员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形成个体在面对外界环境时独特的处理模式,并影响儿童社会情绪的发展[4],因而家庭是影响儿童社会情绪发展的重要因素。笔者在中国知网(CNKI)以“社会情绪”为主题词,以“儿童”“家庭”为并含词进行检索,共检索到116篇文献,在阅读文献的基础上选取40篇有关儿童社会情绪的研究文献作为本研究的综述对象,从家庭视角综述家庭基本情况(家庭结构类型、家庭经济状况、家庭氛围和家庭功能)和家庭教养情况(家庭教养模式和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情绪发展的影响,以期为促进儿童社会情绪发展研究提供依据。

二、家庭基本情况对儿童社会情绪的影响

(一)家庭结构类型

家庭结构类型是指家庭成员的代际与亲缘关系的组合状况,它通过家庭的人口数、夫妻对数、代际层次和具体的家庭类型表现出来[5],如核心家庭、主干家庭、单亲家庭、重组家庭等。不同家庭结构类型对儿童社会情绪发展有不同的影响。

1.核心家庭

核心家庭是指由夫妻和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目前,相关研究没有细化到核心家庭对儿童社会情绪的影响,但是可以从家庭结构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中作出一些推论。核心家庭中母亲若对儿童支持、接纳、给予安全感,儿童会对母亲产生积极的情感依恋[6],使儿童产生归属感,并在爱的情绪上感到满足。但如果父母对儿童过分关注则易使儿童忽视他人情绪,逐渐以自我为中心,不利于儿童的同情心、情绪理解能力的发展。研究表明,核心家庭中存在独生子女“自我中心”倾向较强的问题,这不利于儿童社会情绪尤其是同情心的发展。[7]

2.主干家庭

主干家庭即由两代或两代以上夫妻组成,每代最多不超过一对夫妻且中间无断代的家庭,如父母和已婚子女组成的家庭。[8]主干家庭中成员间的和谐相处、团结协作可以促进儿童与同伴的友好相处、形成更强的团队意识和责任意识。主干家庭中祖辈如果拥有较为平和的心态,儿童的同情心相比核心家庭能得到更好的发展。[9]但主干家庭对儿童社会情绪也会产生负面影响,如祖辈溺爱、凭借经验养育、干涉父母管教、纵容儿童不当行为等,这对儿童的社会情绪发展是不利的。[10]在多代大家庭中,如果老人常常照顾孩子,他们易倾向于溺爱和过度保护儿童,会使儿童在面对陌生环境时形成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11]

3.单亲家庭

单亲家庭容易造成儿童的心理失调,如自卑孤独、冷漠暴躁、敏感多疑、孤僻抑郁等。[12]父母离异容易引起儿童的负面情绪体验,造成儿童不安全感和被抛弃感,导致其情绪波动,逐渐产生焦虑、抑郁、孤独、苦闷等消极情绪。[13]但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单亲家庭儿童的社会情绪发展具有两极性。研究表明,单亲家庭中儿童的行为具有两极性——自暴自弃与自勉自励,缺少双亲的关爱容易造成儿童缺乏一定的安全感与自尊感,但儿童可以从弥补家庭缺陷、报偿单亲期望出发,逐渐养成高度的成熟感与责任感,从这个角度来说单亲家庭对于儿童的社会情绪发展较为有利。[14]

4.重组家庭

重组家庭是指儿童的父母有一方并非亲生的,并且可能有其他儿童在一起生活的一种家庭模式。重组家庭可能会对儿童的社会情绪产生很多的负面影响,重组家庭的儿童极易缺乏自信心、产生强烈的自卑感和不安全感。[15]情绪障碍中矛盾冲突分高而组织秩序分低的儿童,家庭类型以重组家庭和单亲家庭较多。[16]但若重组家庭中的儿童能和继父或继母融洽地相处,建立良好的情感联结,其社会情绪也能得到很好的发展。[17]

(二)家庭经济状况

一方面,现有研究发现良好的家庭经济状况对儿童的社会情绪发展具有积极影响。经济地位较高的家庭能够为儿童提供更丰富的资源,如更多的学习资料、生活材料和其他外在的刺激。儿童能接触更多的外在刺激,其心智水平能得到更好的提升。同时,家庭经济地位较好的家庭,更重视对儿童的教育投入,能为儿童提供更多的人力资本,给予更多的陪伴和沟通,因而能够较好地促进儿童的社会情绪发展。[18]经济状况较好的家庭还能够满足儿童和同伴在一起时的消费行为,使儿童在心理上产生和同伴等同的感觉,愿意和同伴交往,因而出现自卑、羞耻的感觉更少,其社会情绪的发展更好。[19]

另一方面,现有研究发现家庭经济状况不佳对儿童的社会情绪具有消极影响。经济状况较差的家庭,其社会资源和物质资源投入的相对不充足会影响儿童社会情绪的发展,持续的贫困还会使其社会情感受到损害,如部分贫困家庭儿童上学期间自我评价较低,且存在自卑感,有较多的消极情绪。[20]贫困地区儿童的身体健康状况与其社会情绪也有一定的关联,身体状况较差的儿童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情绪而形成更多的消极情绪。[21]另外,当家庭经济状况不佳时,父母会更多地关注一些生活问题,使得对儿童教养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减少、情感关注不足,同时父母的消极情绪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儿童的情绪,导致处于长期贫困压力下的儿童更易焦虑、抑郁,这严重影响其社会情绪的发展。[22]

(三)家庭氛围

家庭氛围是指家庭成员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过程中形成的家庭心理情绪和家庭环境气氛,包括生活环境、生活作风、生活方式、生活情趣、传统习惯、道德规范、为人处世等。不同的家庭氛围对儿童社会情绪具有不同的影响。

一方面,现有研究发现和谐的家庭氛围对儿童的社会情绪具有积极影响。在一个健康和睦的家庭中,父母会和儿童共同游戏和学习,尊重儿童的人格,形成一种良好的亲子关系,对儿童的社会情绪和人格健康发展有很大促进作用。民主、平等的家庭氛围会提高儿童的自尊心和价值感,使得儿童自信、友善,有利于其社会情绪的发展。[23]生活在和睦的家庭氛围下,孩子焦虑情绪较少。[24]另外,家庭气氛越好,儿童的依恋安全性越高。[25]

另一方面,现有研究发现紧张的家庭氛围对儿童的社会情绪有消极影响。儿童出现一些情绪障碍问题,如持续情绪低落、抵触社交活动、分离焦虑异常明显、恐惧情绪持续时间长等,不良的家庭氛围是其中一个影响因素。[26]在烦恼的家庭气氛下成长的儿童,会有焦虑、挫折感等消极情绪。[24]家庭的消极情绪表露能显著影响儿童的焦虑水平。研究表明,分离焦虑和家庭积极支配、积极表露呈显著负相关,与家庭消极支配、消极表露呈正相关;社交焦虑与家庭消极支配、消极表露呈显著正相关;强迫性焦虑与家庭消极支配、消极表露呈显著正相关;广泛性焦虑与家庭消极支配、消极从属及消极表露呈显著正相关;儿童焦虑与家庭消极支配、消极从属以及消极表露呈显著正相关。[27]另外,母亲积极的情绪表达有助于儿童形成安全型依恋风格,而消极的情绪表达对儿童形成安全依恋具有阻碍作用。[28]

(四)家庭功能

家庭功能指家庭在与社会交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的满足家庭及其成员各方面的需要,以及适应和改变社会环境的能力。家庭的基本功能就是创造一定的环境条件来满足家庭成员生理、心理以及社会性等方面的健康发展。[29]在家庭功能较差的环境中,家庭管理比较混乱,儿童与家庭成员缺乏有效的沟通或亲密的情感,可能会直接体验到孤独;家庭功能较差也会间接导致儿童的一些问题行为,从而降低其同伴接受性,继而使其体会到孤独。[30]家庭如果具有明确的规则,可以提供充足的生活来源并支持个人发展,各成员之间能够经常互相关心、沟通情感,儿童则易形成高水平的同情心;而如果儿童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的需要被过度满足,则可能出现低水平的同情心。[31]总之,家庭功能越好,儿童的情绪发展、社会性适应能力越强;而家庭功能不佳则会导致儿童各种心理问题、行为问题和情绪问题的出现。

三、家庭教养情况对儿童社会情绪发展的影响

(一)家庭教养模式

家庭教养模式主要有亲代教养和隔代教养。目前,隔代教养(包括祖辈—父辈协同教养)是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家庭教养模式。由于祖辈教养观念和教养方式等均与亲代教养有着较大差别,因而它们会对儿童社会情绪发展产生不同影响。研究表明,溺爱型的隔代教养会使儿童对家人的依恋情绪较重,且祖辈的呵护备至会使儿童在社会交往中缺乏责任心和同情心;严厉型的隔代教养对儿童的负面评价较多,批评大于鼓励,易使儿童产生焦虑、羞耻等负面社会情绪;温暖民主型的隔代教养则使儿童与祖辈在朝夕相处中相互交流,学习祖辈许多的优秀品质,使其责任心和同情心得到较好的发展。[32]另外,祖辈的溺爱和迁就,会使儿童任性、骄纵,情绪稳定性较差,儿童愿望得不到满足时,就会产生情绪波动,容易发火、生气。[33]

但也有研究表明,隔代教养对儿童社会情绪具有积极影响,如在隔代教养背景下儿童大多能够形成安全型的母子依恋和祖孙依恋[34],这对儿童日后社会情绪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隔代教养主导或参与不可避免的情况下,如何提升隔代教养的安全性或如何使隔代教养与亲代教养完美配合是值得探究的问题。

(二)家庭教养方式

不同的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情绪发展的影响不同。温暖、民主的教养方式,对儿童的同情心、责任感发展有促进作用;高控制、不共情的教养方式,会使儿童不能理解和体会他人的情感,冷漠、缺乏同情心。[35]民主型祖辈教养风格下成长起来的儿童更容易平等待人,其中情感温暖和理解的教养方式还能够正向预测儿童的情商得分。[36]父母严厉惩罚、拒绝否认的教养方式会使子女怯懦、产生孤独感、缺少责任感,不能正确认识自我的情绪体验,对儿童的社会情绪发展较为不利。[37]在父母亲均是权威型的教养方式下,儿童具有最低水平的分离性焦虑,而在父亲专制的教养方式下,儿童出现分离性焦虑的可能性较大。[38]矛盾性、成功性和控制性特征明显的家庭,儿童的焦虑程度重。[39]另外,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的羞怯及负面评价恐惧关联,自由、温和、宽容的教养方式可以有效降低儿童的负面评价恐惧程度,有助于减少其社会焦虑、克服羞怯。[40]

四、结语

纵观家庭对儿童社会情绪发展影响的研究可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在诸多因素中,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情绪发展影响的相关研究最多;对社会较为关注的一些特殊的家庭结构,如离异家庭、重组家庭,其对儿童社会情绪发展影响的研究也较多。第二,相对于亲代教养,隔代教养儿童较易产生不良的社会情绪,其情绪稳定性、控制能力差;相对于溺爱型和严厉型的隔代教养,温暖民主型的隔代教养更有利于儿童社会情绪的发展。第三,由于父母给予的情感和关怀缺失或因家庭中的一些变故,儿童会出现冷漠、焦虑、孤独感和不愿意与他人交往等负面的社会情绪。第四,核心家庭和主干家庭对儿童社会情绪的影响各有利弊,并不能一概而论。第五,家庭经济状况较优越的家庭培养的儿童,其社会情绪发展优于家庭经济状况一般的儿童。第六,家庭教养方式良好、家庭氛围和谐的儿童也会发展更好的社会情绪,如有同情心、在团队中能够承担一定的责任、能更好地与其他儿童交往等。第七,家庭功能较好,且家庭管理较为有序的儿童,其消极情绪普遍较少,积极情绪较多。

当前,我国隔代教养现象普遍,研究者应加强有关隔代教养因素对儿童社会情绪发展影响的研究,如进行祖辈教养人类别、祖辈教养方式、祖辈教养观念、祖辈居住方式以及祖辈—父辈教养冲突等如何影响儿童的社会情绪发展的研究。在祖辈教养家庭中,由于儿童与祖父辈有多种依恋关系,因此对儿童的依恋情绪及其影响机制更应加强研究,以为改进隔代教养、促进儿童社会情绪发展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猜你喜欢

隔代祖辈教养
迈向共学互学的未来:当前隔代学习研究的知识图景*
跟踪导练(三)
父辈和祖辈的情感故事,分外美丽
祖辈学堂:幼儿园隔代开展家庭教育的实践建构
调查
使人高贵的是根植于内心的教养
助教带动“夕阳”之爱
所谓教养,不过是细节
十二位果敢妈妈不同寻常的教养笔记
隔代家长怎样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