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师介入幼儿打闹游戏的时机及策略

2022-11-25左婷婷

教育观察 2022年27期
关键词:教师应游戏幼儿

左婷婷

(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广西桂林,541006)

一、引言

游戏是幼儿运用一定的知识和语言,借助各种物品,通过身体和心智的行为,反映并探索周围世界的一种活动。[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均强调,幼儿园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形式,教育寓于游戏之中。[2-3]打闹游戏(rough-and-tumble play)是一种以游戏形式表现出来的幼儿的混战和打闹活动,与真正的打架不同,它指的是幼儿之间彼此的打击、推搡、追逐、突袭和互相捶打的游戏行为。[4]以幼儿互动为导向的打闹游戏又被定义为一种身体和语言上的合作游戏行为,在这种游戏中,幼儿自愿参与虚构的攻击性主题、语言和行动的角色扮演,但不会在身体和情感上伤害彼此。打闹游戏包含双方共同发生的七种行为模式,分别是奔跑、追和跳、拉扯、双脚蹦跳、用手掌拍打而非真实地打击对方、用物体拍打而非真实地击打对方、出声地笑。[5]打闹游戏是一种回归童年本真的游戏样式,具有原生态、自发性和自主性的特点。[6]禁而难止的打闹游戏对幼儿的运动能力、认知能力、社会性和情感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7],但它有时也会带来不良后果,如幼儿出现攻击性行为、扰乱班级秩序、增加教师管控难度和引发安全问题等。[8]研究表明,教师对幼儿打闹游戏常持有两种态度:一种是制止,部分教师不能区分幼儿的游戏行为是打闹行为还是攻击行为;另一种是忽视,部分教师认为幼儿的打闹游戏就是“疯玩”,没有意识到游戏的积极作用,缺少对幼儿在游戏中的正确引导。[9]教师的指导在幼儿游戏中发挥重要作用,教师有效介入游戏能够帮助幼儿丰富游戏经历,通过游戏中的师幼互动,还能促进幼儿认知及社会性发展,而教师不恰当的介入也会产生问题,如不利于良好师幼关系的形成、阻碍幼儿身心发展、失去游戏本真意义等。[10]当前,教师常会由于教育观念存在偏差、缺乏观察幼儿和介入幼儿游戏的意识、自身情绪调节不当、介入幼儿游戏冲突的方式不合理等原因,出现干扰幼儿活动意向、幼儿过度依赖教师、幼儿消极回应甚至对游戏产生反感等不良介入效果。[11]教师能否在教育活动中选择恰当的时机及合理的策略介入幼儿打闹游戏,以达到促进幼儿游戏水平和社会性发展的目的,是幼儿园教育活动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教师介入幼儿打闹游戏的时机

在课程游戏化的影响下,教师重新理解了幼儿游戏,逐渐领会了幼儿游戏的作用。大部分教师清楚地了解到游戏对于幼儿来说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在游戏过程中应成为幼儿游戏的支持者和引导者。在幼儿打闹游戏的过程中,教师应该以幼儿的游戏意愿为主,谨慎介入游戏,不随意打断游戏,否则对幼儿来说是一种“打扰”,也会让幼儿对教师产生反感,为教师后续开展教育工作带来阻碍。此外,即使打闹游戏通常不具有破坏性,但幼儿的认知能力发展有限,不能把握打闹游戏的限度。在游戏高潮阶段,幼儿对于教师的介入可能会不做反应或假装没有听到,不接纳教师提出的建议或解决办法。因此,教师应当在充分观察游戏情况后选择合适的时机介入。

(一)班级秩序混乱

相比狭小的教室环境,幼儿在宽敞的户外进行打闹游戏时,他们的身体会更舒展,情绪会更兴奋,因而难以控制身体动作,容易萌生与身边伙伴相互打击和奔跑的意愿,这时班级秩序可能会出现混乱。打闹游戏的过程中,教师无法掌握每一名幼儿的游戏情况。当教师为提高幼儿安全意识而讲解注意事项时,提前进入打闹游戏的幼儿可能因注意力分散而听不进去。与其他幼儿相比,提前开始打闹游戏的幼儿在游戏过程中会出现更多的告状和哭闹行为。在打闹游戏结束阶段,部分幼儿仍然沉浸在游戏的兴奋和喜悦中,不能听从教师的停止口令,在班级队伍后面打闹,甚至等到教师对幼儿提出批评后打闹游戏才得以终止,这会导致教师整顿队伍时间增加,加大管理班级的难度。

(二)幼儿寻求帮助

教师是幼儿在幼儿园中较为亲近和依赖的人,大多数幼儿在游戏中出现疑问,或遇到解决不了的难题时,他们会立刻请求教师帮忙。例如,在打闹游戏开始阶段,游戏经验匮乏的幼儿会面临玩什么、怎么玩、与谁一起玩和用什么玩的疑惑,这些问题也侧面反映出幼儿的认知水平。为帮助幼儿解决困惑,给游戏增添助推剂,教师应立即作出回应,介入游戏。但是教师在幼儿游戏中不占据主导地位,而是充当旁观者、引导者的角色。例如,幼儿有意把手中的球传给教师时,教师应选择一种合理的方式去接回来,同时也要考虑以合理的方式再次传回给幼儿。最重要的是,传回给幼儿时不能明显地表露出自己真实的目的和想法,从而帮助幼儿得到发展,达到最终的介入目的。这种介入不具备明显干预性,教师不能只凭自己的想法将球从幼儿手上抢回来。

(三)出现意外因素

幼儿认知发展有限,进行打闹游戏时不能洞察到潜在的危险因素,因此,如果出现游戏材料、环境等因素对幼儿的身体造成伤害的情况,教师要立刻介入。例如,在打闹游戏过程中,幼儿周边摆放有很多锋利尖锐的东西,或者地面极不平整、有积水等,容易给幼儿造成伤害;幼儿在沙池里用小铁锹、铲子等工具玩打闹游戏,沙子容易伤害到幼儿的眼耳口鼻,或是飞到衣物里给幼儿带来皮肤的不舒适感;利用脚踏车玩打闹游戏则容易出现幼儿之间碰撞,引发安全事故;在设有鸿沟的野战区打闹时,幼儿可能会因急速奔跑而忽视地面情况造成摔伤。因此,教师应该加大对危险之处的关注,若判断可能会发生意外事故则需要立即采取行动,防止安全问题的发生,并给予幼儿正确引导,确保游戏安全、顺利进行。

(四)蕴涵发展契机

当打闹游戏在班级里开展过多次,班上的幼儿积累了丰富的游戏经验,明白该游戏的玩法和规则时,表明幼儿来到了游戏的成熟期,幼儿在多次打闹游戏中获得了一定的游戏经验。此时教师应该学会欣赏幼儿的游戏行为,不能只看所谓的“坏”行为,而应该有意识地挖掘幼儿游戏中蕴涵的发展契机,鼓励幼儿在原有游戏的基础上进行调整和创新,动脑思考游戏是否有别的玩法。当幼儿提出关于游戏的新想法时,教师可以给予及时的、简单的介入,同时表示自己赞赏幼儿在游戏中的行为,相信幼儿能够有更好的表现。如果教师能够在幼儿游戏中找到幼儿的“闪光点”、欣赏幼儿,那么他就可以和幼儿产生共鸣,理解幼儿的情感,为介入游戏创设一个良好的心理条件。[12]

三、教师介入幼儿打闹游戏的策略

在打闹游戏中,教师的介入指导容易出现两种矛盾。一是当教师想要满足幼儿情感需求时,就需要尊重幼儿游戏的意愿和想法,但可能会出现教师对幼儿开展打闹游戏持有忽视、放任不管的态度。二是当教师想要满足幼儿认知需求时,会对幼儿提出严格的要求,这可能会限制幼儿的自主发展。怎样解决情感和认知这两方面的矛盾是值得思考的问题。为了让幼儿在打闹游戏中既体验到乐趣,又保证安全,教师应做到:细致观察,正确判断;理性引导,明确规则;适时调停,提出建议;实时关注,确保安全。

(一)细致观察,正确判断

幼儿在游戏时的表现有时会超过他的实际年龄,高于其日常的行为。教师介入游戏应以观察为前提,在观察过后才能有目的地进行引导。何时介入、以何种方法介入要根据观察到的幼儿需要来决定。当幼儿碰到难题时,不建议教师直接去干预游戏,教师应在一旁冷静观察和等待一段时间,在介入时遵循“按需介入”的原则,看看幼儿在游戏中能否通过自我调节去解决问题。用心的观察能够帮助教师找到正确的介入点,把握介入的时机。观察的内容有以下几点。一是观察幼儿行为是否正确。在对幼儿行为采取对策之前,教师应先对幼儿游戏行为进行判断,是否为打闹行为,再根据结果采取行动。二是观察幼儿打闹游戏过程中是否存在安全隐患。教师应高度重视幼儿在游戏时没察觉到的危险领域,排除安全隐患。三是观察游戏材料是否合适,是否符合幼儿的发展水平。四是观察幼儿在游戏中的情绪状态。Pellegrini研究发现,按照同伴类型分类,受欢迎型的幼儿参与打闹游戏的积极性更高,而常被拒绝型的幼儿容易在游戏中出现攻击行为。[13]游戏同伴的个体差异是影响幼儿打闹游戏开展的重要因素。在一次实际访谈中,一名幼儿不喜欢另一名幼儿的原因是该幼儿认为同伴一直在追她,不知道让着她,因此对同伴产生厌恶的情绪,就不想继续和她一起玩。[8]因此,教师应该多注意幼儿在游戏中的情绪状态,一旦发现幼儿出现消极情绪,应及时进行调整和指导。另外,教师在介入游戏之后,要持续观察幼儿的反应,根据幼儿呈现出的状态判断介入的效果如何,便于反思和做出下一步的行动。

(二)理性引导,明确规则

幼儿在打闹游戏中会出现奔跑、拉扯、扭打和双脚蹦跳等行为,这些行为可能会给幼儿造成伤害,教师应给幼儿做出正确的游戏指导。首先,在游戏场地选择上,应尽量选择平缓、障碍物少和宽阔的地方。教师在游戏开展之前询问幼儿:这是不是合适的地方?这里会有危险吗?游戏时会对他人有影响吗?这些问题可以使幼儿意识到环境中有影响开展打闹游戏的因素,减少幼儿在游戏中给自身或他人带来的伤害。其次,幼儿要明确游戏规则。打闹游戏和打架、攻击行为具有本质的不同,幼儿不能通过游戏带着恶意去伤害别人;游戏是否参与遵循自愿原则,幼儿都是自发加入打闹游戏的,不能违背其他幼儿意愿或者挑衅其他幼儿加入游戏。最后,教师要协助幼儿制订详细的游戏规则,以防游戏秩序混乱。成人常常站在成人的角度去思考幼儿的问题。甚至部分教师存在“做完美工作”的迫切心理,没有进行足够的观察就直接干预幼儿的游戏,为幼儿制订游戏规则,忽视了幼儿的主体性。游戏是幼儿自己的活动,幼儿从中体验乐趣,收获经验,教师或其他成人在大多时候应该选择做旁观者,不能过度指导幼儿游戏。同时,教师也可以寻找合适的时机加入幼儿打闹游戏,这样的做法不仅可以促使教师和幼儿的关系更紧密,也便于教师做良好示范,教会幼儿在打闹游戏中如何保障自我和他人的安全[14],指导幼儿打闹游戏的动作技能,如躲闪跑,跑的方向、速度和出手出脚的力度等,还可以引导幼儿将打闹游戏生成为其他游戏,帮助幼儿建构新的、多层次的游戏经验,把散乱的游戏经验系统化地进行整合,给幼儿提供丰富的游戏策略。

(三)适时调停,提出建议

幼儿常以自我为中心,在制订游戏规则上有自己的想法,有时候不愿意接受他人的观点。因此,幼儿可能会因为意见不合在打闹游戏中发生矛盾和冲突,出现故意的攻击行为。教师应适时调停幼儿游戏,和幼儿一起讨论矛盾出现的原因,根据问题给出建议,让幼儿自己去做决定。在给幼儿提出解决办法或者讲道理时,教师应该用幼儿能够理解的话语,这有利于幼儿领会其中的含义,有效解决游戏中的问题。经历了这个过程,幼儿能享受到坚持自我观点,用语言说服他人相信自己观点的成就感,也能体会到忍耐和听从他人建议的感觉,从而提升幼儿的社会能力。另外,《纲要》要求开展丰富的户外游戏和体育活动,以激发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增强幼儿体质。[2]教师还可以通过现有的体育活动给幼儿提供打闹游戏的灵感,比如“老鼠偷米”“狐狸狐狸你在哪里”等,引导幼儿将打闹游戏和体育活动结合起来,这样既可以让幼儿爱上体育活动,又可以使幼儿打闹游戏的技巧和策略多元化。教师的建议在幼儿打闹游戏中只是起到一个“点拨”的作用,当游戏能够继续进行时,教师就可以退出游戏,过多的介入会影响幼儿游戏的开展。当幼儿正沉浸在游戏中,寻找解决难题的途径时,他们可能不会考虑教师提出的建议,而当幼儿正积极探索更高一级的游戏时,教师的介入则会影响幼儿开展游戏。因此,当幼儿不需要教师的介入时,教师应不打扰幼儿,自觉旁观幼儿开展游戏。[15]幼儿在游戏中占据主体地位,教师过多的介入会产生不好的效果,阻碍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而在正确的时机介入能够帮助幼儿顺利将游戏进行下去,促进幼儿游戏能力的提高。

(四)实时关注,确保安全

由于打闹游戏容易引发安全问题,教师在幼儿游戏时应当进行实时监督,让幼儿明白做出哪一些行为会伤害自己或他人,何时该停止打闹游戏,保护自身安全,降低在游戏过程中出现消极行为的概率。教师察觉到异常后可立即与幼儿沟通:现在是在玩游戏吗?会伤害身体吗?都是自发参加游戏的吗?如果有人想停止游戏,无论何时都能自愿出局。教师要让幼儿知道,一旦有人在游戏中意外受伤,就必须终止游戏。在幼儿游戏结束后,教师可针对幼儿与同伴间的身体碰撞、动作力度和奔跑速度进行评价,使得幼儿清晰意识到自己的游戏行为,明白哪些游戏场地、行为、玩法是安全的。另外,教师在日常教育活动中应普及幼儿发生意外事故的急救常识,例如,通过角色游戏中的“小医院”,情境再现幼儿打闹游戏中的意外事故,让幼儿更深刻感受到游戏中哪些因素是危险的,从而减少意外事故的发生。另外,教师还可以开展随机教育,例如,当幼儿在人群密度高、场地狭小的地方开展打闹游戏时,教师应利用这个机会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让其明白游戏地点选择不恰当会带来危险。游戏材料的选择也是幼儿打闹游戏开展的“安防线”。教师在引导幼儿游戏时,可以建议其使用加工后的自然材料,如用废弃的旧报纸做成的纸球等,这既保证了游戏材料的安全性,也体现了打闹游戏的经济实用性的特点。[16]最后,《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要求幼儿园切实把安全教育融入幼儿一日生活,帮助幼儿判断环境、设施设备和玩具材料可能出现的安全风险,增强安全防范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3]在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教师都可以抓住教育契机,及时向幼儿渗透打闹游戏的安全知识,丢弃之前以严格的规则和命令限制幼儿行动的教育管理办法。只有不断地指导幼儿开展打闹游戏,幼儿才能够在安全的环境下体验到游戏中的快乐。

四、结语

游戏是幼儿自主、自发的活动,游戏的开展给幼儿带来了快乐,也能促进幼儿各方面发展。教师过多的介入、介入的时机不对、介入的方式不对等都会对幼儿的发展产生消极的影响,不利于幼儿游戏水平的提高。在充分观察幼儿游戏行为之后,教师应当选择恰当的介入时机及合理的介入策略,帮助幼儿在游戏中探索以获取最佳的游戏体验,促进幼儿的认知和身心发展。教师应当树立正确的打闹游戏观,学会观察并欣赏幼儿的打闹游戏,为幼儿预留充足的游戏时空和有效的游戏指导;教师应学习意外救护知识,熟练把控安全;教师应在介入后对自身的介入行为进行深入的反思;教师应针对幼儿的打闹游戏行为做好家园沟通,开展系统的安全教育,真正做到为幼儿开展打闹游戏“保驾护航”。

猜你喜欢

教师应游戏幼儿
“双减”政策下教师应做好高效课堂的践行者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幼儿优秀作品欣赏
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高中文言文教学刍议
教师应如“水”
数独游戏
疯狂的游戏
爆笑游戏
第八章直接逃出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