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舌尖”上的素养导向地理教学实践探索*

2022-11-24

地理教学 2022年18期
关键词:舌尖巧克力美食

黄 雷

(江苏省天一中学,江苏 无锡 214101)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中关于课程目标的表述,把学科核心素养定为目标。显然,课程目标的转向更加偏向能力、技能和素养,而能力目标、技能目标和素养目标的达成,不能靠灌输和死记硬背,而应立足学科活动,运用学科概念、学科原理、学科工具在课内外的活动中、实践中培养和发展。因此,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应是新课标的本质诉求。本文以舌尖上的美食为资源和载体,探讨素养导向型课堂教学的构建。

一、“吃”在导入中,强化区域认知

有经验的老师,一直把新课导入视为教学的重要环节,甚至拿出三分之一到一半的备课时间来研究新课导入。导课的最高水平,就是让学生感觉没有上课,不像导课,甚至感觉什么都还没有发生,却悄无声息地被深深地吸引。这种导课既能达到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境界,又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就是“吃”在导入新课的妙用。

案例1:课前演讲活动之亲历的国外旅行经历

六年前的场景,清晰地浮现在眼前。少一(1)班学生陈昱均,在做5分钟的地理课前演讲,即《亲历的地理课程》。旅行经历是重要的地理资源,也是地理学习的重要策略,从中能够感悟自然之神奇,人类文明之丰富,解决地理疑问之快乐。为此,按照教科书同步的原则,确定演讲内容。七年级下学期,学习的是“国家地理”,演讲主题为“学生旅行中的地理之国外篇”,让学生以游览过的国家为背景,以游览经历和旅游景点的照片为主线,从生活地理的视角和大家分享经历和感悟。这种亲历是真实的,更是有意义、有价值的。

刚一上课,他带着自己特有的标志性笑容,走到全班学生面前每人分发一个坚果,我也拿到了一个。然后说:“第一次走上讲台,有点紧张,也没有好东西带给大家,这是我外出旅游带回的土特产,大家先吃,吃完再说。大家感觉味道怎么样?先说吃过吗?没有。这就对了。你们都吃过我的东西了,就好好来听听我的演讲。请问,这种坚果是哪里的?它叫什么名字?(巴西坚果)怎么到少一(1)班的?是我旅游带回来的。”

这样导入新课,润物无声,不留任何教学的痕迹,大家在津津有味地享受美食的同时,又快乐开心地享受着同学的课前演讲。区域认知是四大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之一,课堂如何落地值得思考。地理标识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特有的、代表性的地理事物。它是认识一个区域和一个国家的关键要素。巴西坚果是巴西的一个重要地理标识,也是认识巴西的一个突破口,而此导入恰恰锁住了这一地理标识,使得课堂导入浑然天成,既有学科性、又有教学性,还抓住了学生贪吃的心理,做到了天衣无缝。

二、“吃”在游戏中,凸显人地协调观

美国前总统奥巴马曾拨款给教育部,研究能否把美国的中小学课本游戏化。这项浩大的工程目前仍然在进行中,但一些较为微小的项目已经取得了突破。[1]这也充分说明游戏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是极其重要、不可或缺的。人地协调观是地理教育之魂,让这一观念在学生心中真正落地生根,并内化为行动,靠填压、灌输、死记硬背是行不通的,甚至会适得其反。思想观念的形成和融通一定是“实践+体验+经验”。“夹豆与吃豆游戏”就是根据这一公式的基本思想和原理而展开的,实践效果较好。

案例2:夹豆与吃豆游戏活动

教科书适用: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第三章第一节“可再生与非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设计策略:吃豆游戏。多劳者、快劳者,反而少吃豆,让学生感悟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观的战略意义。

游戏意图:珍惜合理利用资源,培养人地协调观。

游戏器材:巧克力豆160粒、8个塑料盆、8双筷子、8个饭盒。

游戏奖励:游戏结束时,吃到巧克力豆越多的小组名次越高,贡献越大。

游戏设计:第一轮游戏,8个塑料盆中各放10个巧克力豆,让学生用筷子把巧克力豆从盆里夹到饭盒里,限时10秒钟。如果有违规者,游戏结束后,罚少吃一个巧克力豆。

第二轮游戏,根据第一轮游戏的结果,即按照盆中剩余巧克力豆的数量分发同样多的巧克力豆。如有的小组合作的好,动作快,盆里就剩1个豆或2个豆,老师再发给他们1个豆或2个豆;动作慢的配合不好的小组,剩比较多。

第三轮游戏继续重复夹豆。各组之间再次比较饭盒里得到的巧克力数,有的组饭盒里巧克力豆比较多:有20个、18个、16个;有的只有5个、6个。夹的快的小组,饭盒里巧克力数量就多;夹的慢的小组饭盒里得到就少。

第四轮游戏,宣布比赛结果。塑料盆里剩余巧克力豆多的小组获胜,即根据盆里豆多少排名。盆里的豆可以吃,饭盒里的豆全部上缴,不能享用。马上有学生反对:“老师这很不科学,也不公平,分配原则,是多劳多得,我们为什么多劳少得呢?”

还有学生说:“老师盒豆为什么不能吃,我们已经放到餐桌上了,还要上交,这可是我们辛苦劳动的结果;为什么盆豆可以吃,这不公平!”

游戏解密:同学们,这个游戏看似不合常理,但它又符合规律,大自然就是这么任性,你多劳,但不一定多得,有时会让你付出惨痛的代价。试想,如果塑料盆代表湖泊和海洋,巧克力豆代表可再生的鱼类,让我们无节制地开发掠夺,湖泊和海洋里还有鱼吗?人类怎么还能吃上鱼呢?同理,如果是不可再生资源煤炭、石油、矿产呢?也会枯竭。至此,人类该怎么办?尊重自然规律才可以享受美食,否则将被大自然淘汰;珍惜保护资源,树立人地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学生恍然大悟,频频点头。

课后写篇关于自然资源利用和保护的小短文。

这一活动案例带来两点启示:一是如何让学生形成积极的资源观。让学生树立资源的危机意识,形成节约资源、合理利用资源、保护资源的积极品格,是本节教学的核心和宗旨。但这一“品格观念”的形成,显然不能靠灌输,也不能靠死记,要靠做中学、做中悟,在活动中、在实践中、在真实的情境中凝练形成。二是游戏教学法意义深远。席勒说,游戏是一种最有影响力的学习,也是一种最有价值、最有意义的学习。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学生在课堂上一半时间通过做游戏获取知识、提升能力。从本案例来看,游戏活动使得学生有灵动的感悟,更有大彻大悟的感觉。保护资源、节约资源、合理利用资源的积极地理品格,就会在“实践”的熏陶下得以内化、凝练和形成,即参与中的一种自我发展。

三、“吃”在表演中,突出综合思维

教育领域流行着这样一个理念:喜欢着学生的喜欢,用学生喜欢的方式、方法实施教育。这一理念的实质,其实就是学生立场,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这也是核心素养时代的必然诉求。教育的最高境界不是让学生喜欢上学习、爱上学习,而是让其根本分不清到底是“学习”还是“玩”。“玩中学”“玩中悟”“学中玩”“学中思”,这样的学习,学生还会觉得枯燥吗?比如,吃货的竞猜活动,可以把它看做一个真人秀表演、一个好玩的游戏、一个有趣味的活动、一个搞笑的竞猜活动等。课堂上让学生能够“玩好”,能够玩出知识来,这就是教育的期盼。

案例3:吃货竞猜活动——舌尖上的四大区域

活动立意:通过享用美食,强化区域认知。

活动原则:“你比我猜,猜对就吃”,凸显综合素养。

活动实施:

1.在四大地理区域中,分别选出有特色、有传统意义的两道美食,图片展示并标注名称,即北方地区是馒头、面条;南方地区是米饭、太湖白鱼;西北地区是手抓羊肉、羊肉串;青藏地区是牦牛肉干、酥油茶。

2.每道美食用蓝色方形图形覆盖,并分别标注“八礼四仪”中的“八礼”,相当于序号,便于学生选择。其目的是浸润素养教育,熏陶文化。

3.每一组选择3位同学(共分四组),负责竞猜的同学前台背对PPT,面向全体同学(看不到图片内容),负责表演的两位同学面对PPT上的美食,通过比划和表演的形式,让竞赛学生猜出美食的名称,并判定区域,说出该区域的美食特点以及区域的自然特征。

4.每一道美食竞猜的时间不能超过1分钟。猜对享用美食,猜错就失去享用美食的机会。

5.八道地理美食(PPT展示,有条件的可以用实物展示)分别是:馒头、面条;米饭、年糕;新疆羊肉串、手抓羊肉;牦牛肉、酥油茶。

6.表演结束,画思维导图(略)。

为思维而教是教育的一大理念,地理思维的培养是地理课堂重要的关注点。它是由地理知识、地理技能、地理方法融合内化而成。[2]吃货的竞猜活动,从学科知识来讲,包含丰富的地理知识,如四大区域、地理环境、地理气候、人文特点、农业特色等地理知识;从技能上讲,要学生掌握合作技能、察言观色技能、肢体表达技能、竞猜技能、感悟技能、画思维导图的技能等;从方法上讲,学生在竞猜前,要沟通和理解表演者的暗语符号、手势含义、面部表情等肢体语言。只有如此,学生才能完成竞猜活动。由此,吃货竞猜活动——舌尖上的四大区域,实际上是地理综合思维不断提升的过程。

四、“吃”在实践中,落实地理实践力

习主席强调,素质教育是教育的核心。为此,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如何落地是关键、是教育教学的重中之重。美国教育家杜威的做中学理论,较好地阐释了素养培育和提升的一个关键切入点在于“做”,即探究、实践,再探究、再实践,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实践永远是素养提升的关键因素,离开了实践就不是真教育,离开了做就谈不上真正意义的学习。

案例4:舌尖上的无锡私房菜

活动背景:天一中学每年一次校园文化艺术节,都会设置美食制作和品鉴活动。笔者充分利用这一契机,结合地理学科特点,开展了“舌尖上的无锡私房菜制作活动”。从饮食入手,让学生了解家乡的美食和美食文化,加深对家乡这一区域的认识和热爱。

活动意图: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善于思考、勤于动手和积极合作的好习惯;在感受家乡美食的美好,宣传和传承家乡独特的饮食文化的同时,也凸显了对南方这一区域的理解和认知,进而提升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活动实施:

1.私房菜介绍。学生PPT展示:三凤桥酱排骨(俗称无锡肉骨头)、无锡小笼包(当地人又称小笼馒头)、阳羡雪芽、太湖三白、无锡油面筋、马山芋头、江阴马蹄酥、阳山水蜜桃(江苏省无锡市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宜兴百合、大浮杨梅、惠山油酥(原名重油烧饼,别名金刚肚脐,江苏无锡传统名吃)、和桥豆腐干(江苏宜兴久享盛誉的传统名产)、清水油面筋(江苏省无锡市的一道传统名菜,属于苏菜系,该菜品也是无锡三大特产之一)。

2.厨艺大比拼。第一道菜,无锡位于太湖之滨,水产特别多,带来了清淡、鲜甜的时令佳品“水八仙”——菱白、莲藕、水芹、芡实、茨孤、革荞、药菜、红菱(展示“水八仙”)。第二道菜,在食堂师傅的指导下,动手操作烹制菜肴:自制糖藕、清汤小馄饨、鸡头米小圆子、银鱼炒鸡蛋、菱白肉丝等。(本地食材)

3.美食品鉴。每个班级抽调4名同学,组成专家团队,品尝私房菜,并评出一、二、三等奖。评比结束后,全体同学共同享用美食。

“舌尖上的无锡私房菜活动”站位是育人,就是提升素养。育人永远是教育的最高目标和最终目的。这一真实的实践活动,让学生的“三个大脑”,即天生的大脑、书本中得来的大脑、生活中得来的大脑,都得到有效的贯通和融合。教育的核心关注是书本上的大脑与生活中的大脑如何自由切换和融通,这也是本次实践探究活动的初衷所在。在实践探究活动中,学生能够感受到文化的熏陶、认知的强化、思维的启迪、观念的融合,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实践力得到了真正意义上的培养和提升。

猜你喜欢

舌尖巧克力美食
吃不完的巧克力
危机!未来可能吃不到巧克力
美食
巧克力布丁
美食都被玩坏了
美食的诱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