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侵蚀地貌演变过程一般分析思路的构建
——以“2020年全国Ⅰ卷文综地理‘平顶山’一题”为例

2022-10-12

地理教学 2022年18期
关键词:尖顶平顶山雅丹

龙 微

(北京师范大学贵安新区附属学校,贵州 贵阳 550000)

一、原题呈现

3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形成玄武岩的岩浆流动性好,喷出冷凝后,形成平坦的地形单元。某海拔500米左右的玄武岩台地上,有较多海拔700米左右的玄武岩平顶山,及少量海拔900米左右的玄武岩尖顶山(见图1)。调查发现,构成台地、平顶山、尖顶山的玄武岩分别形成于不同喷发时期。

图1 某玄武岩台地示意图

(1)指出玄武岩台地形成以来因流水侵蚀而发生的变化。

(2)根据侵蚀程度,指出构成台地、平顶山、尖顶山的玄武岩形成的先后次序,并说明判断理由。

(3)说明玄武岩台地上有平顶山、尖顶山分布的原因。

参考答案:

(1)台地被流水侵蚀、切割,起伏加大,面积变小。

(2)形成的先后次序:构成尖顶山的玄武岩、构成平顶山的玄武岩、构成台地的玄武岩。

理由:地貌侵蚀程度越严重,说明岩石暴露时间越长,形成时间越早。台地受侵蚀轻,构成台地的玄武岩形成时间最晚;平顶山保留台地的部分特征,构成平顶山的玄武岩形成时间较晚;尖顶山已经没有台地的特征,构成尖顶山的玄武岩形成时间最早。

(3)早中期喷出的岩浆冷凝成玄武岩台地后,大部分被侵蚀,残留的部分为山体。最新(晚)一期喷出的岩浆未能完全覆盖残留山体,冷凝成玄武岩台地,其上仍保留了原有山体。

二、试题分析

1.“平顶山”的演变过程

由上题可知,“平坦的地形单元”在流水的侵蚀作用下开始变得凹凸不平,出现一些细小的切沟。随着流水侵蚀、切割加剧,切沟变大,原本一个较大的“平坦的地形单元”被分割成若干个小的“平坦的地形单元”——台地。地面起伏变大,出现相对高差(ΔH),山体雏形开始出现(见图2)。

图2 山体雏形出现

流水继续侵蚀、切割,切沟进一步变大(甚至发育成河谷),台地面积变小且海拔有所下降,地面起伏进一步变大,开始出现平顶山(见图3)。

图3 平顶山出现

流水不断侵蚀,切沟(或河谷)不断扩大,平顶山(原来的台地)面积进一步变小且海拔进一步下降。由于地面起伏加大,平顶山高差进一步增加,顶部面积减小,原来的“平顶”可能变得相对圆滑(见图4)。

图4 顶部相对圆滑的平顶山出现

流水进一步侵蚀,切沟在原来的基础上不断扩大,可能发育成谷地或平原。平顶山山顶面积继续减小,山体往“瘦高”方向发展。当山顶面积小到趋近于零的时候,平顶山就变成了尖顶山(见图5)。

图5 尖顶山出现

后期,随着流水不断侵蚀,切沟下降到一定深度后速度变缓或保持稳定,但切沟宽度继续增加,可能发育成的谷地或平原面积进一步扩大。尖顶山则不断被侵蚀,高度下降,体量变小,最终被完全侵蚀,地形再次趋于平坦(见图6)。

图6 尖顶山消失

2.一般侵蚀山地的演变过程

通过对“平顶山”演变过程的分析,可知一般侵蚀山地演变的过程与“平顶山”是类似的。前文在分析“平顶山”的演变过程中反复提到“台地受流水侵蚀,起伏加大,面积变小”,这便揭示了侵蚀山地的基本演变过程:在外力侵蚀作用下,出现裂隙,地面起伏加大,高处地表面积减小,相对高的地方成“山”,相对低的地方即裂隙处成“谷”,山地雏形开始出现;后继续受到外力侵蚀,裂隙增大,地面起伏进一步加大,高处地表面积不断减小,山地愈发壮观;外力侵蚀到一定程度,裂隙向下发展受阻,而山体不断被侵蚀,地面起伏开始减小,直至趋于平坦(见图7)。

图7 侵蚀山地的基本演变过程

3.侵蚀地貌的一般演变过程

侵蚀作用实质上是被侵蚀对象不断被外力“蚕食”的过程,从而导致被侵蚀对象物质不断减少。减少的是抗侵蚀能力较弱的部分,被侵蚀掉的物质在外力搬运作用下不断流失。如今所看到的侵蚀地貌,其主体是被侵蚀对象中抗侵蚀能力较强的部分,在与外力侵蚀的漫长对抗中留存了下来。

雕刻的过程是将所选材料除去部分的过程,这一过程后所留下的便是雕刻而成的作品。侵蚀地貌便是被大自然的外力作用“雕刻”而成的,原来的地貌被外力侵蚀掉部分便成了今日所见到的侵蚀地貌。因此侵蚀地貌的发育过程实质上是一个不断做“减法”的过程,要想推测侵蚀地貌之前的情况则需使用“加法”,即“加上”被侵蚀掉的部分;要想推测侵蚀地貌之后的情况则需使用“减法”,即在现基础上“剪掉”易被侵蚀的部分。以侵蚀山地为例,推测其过去、未来的情况(见图8、图9)。

图8 用“加法”推测侵蚀山地过去的情况

图9 用“减法”推测侵蚀山地未来的情况

三、案例分析验证

通过上述分析,基本构建出侵蚀地貌的一般分析思路。下文将通过具体的案例对上述思路进行验证。

1.海蚀地貌

海蚀地貌(见图10)由海水运动对沿岸陆地侵蚀破坏所形成,主要包括海蚀崖、海蚀台、海蚀穴、海蚀拱桥、海蚀柱等。

图10 海蚀地貌景观图

应用上文所提到的方法可以分析出海蚀地貌的大致形成过程。下面以海蚀柱为例展开分析。

海蚀柱是与海岸分离的岩柱,其岩性、构造等特征与海岸相差无几,也就是说海蚀柱曾经是海岸的一部分。现在所看到的海蚀柱在侵蚀作用下已经与海岸分离,“加上”已经被侵蚀掉的部分大致可以看到曾经的情况(见图11);未来,海蚀柱继续被侵蚀,只需要找到容易被侵蚀的部分(见图12),“减掉”这部分就可以大致推测未来的情况。

图11 “加法”推测海蚀柱未被侵蚀前的情况

图12 海蚀柱易被侵蚀的部分

由此可知海蚀柱的大致演化过程为:在海水运动的侵蚀下,海蚀柱与海岸曾经相连接的部分被侵蚀,使其与海岸分离形成海蚀柱;海蚀柱下部相较于上部而言更易受到海水侵蚀,因此会逐渐变成“上大下小”的蘑菇型柱体;下部岩柱被侵蚀到一定程度后无法承受上部岩石的重量,于是岩柱断裂倒塌(见图13)。

图13 海蚀柱的大致演化过程

2.雅丹地貌

雅丹地貌主要受风蚀作用影响,形成与盛行风向平行、相间排列的风蚀土墩和风蚀凹地(沟槽)的地貌组合(见图14)。

图14 雅丹地貌景观图

雅丹地貌中的风蚀土墩相对来说是抗侵蚀能力较强的部分,因而保留了下来,而风蚀凹地(沟槽)则是抗侵蚀能力较弱、被侵蚀掉的部分。通过上文推测侵蚀地貌过去与未来情况的“加减法”,可大致推测出雅丹地貌的过去及未来情况。现在所看到的风蚀土墩,“加上”已经被侵蚀掉的部分,大致可以看到此阶段之前的地貌情况:这些“土墩”之前大致是一个相连的整体(见图15);而后,现存的土墩在风蚀作用下不断缩减,风蚀凹地(沟槽)则不断扩大,最终土墩消失。

图15 “加法”推测雅丹地貌未被侵蚀前的情况

由此可知雅丹地貌的大致演变过程为:在风蚀作用下,原本相对完整的岩体出现若干沟槽而被分成若干部分;风蚀继续,沟槽扩大成为风蚀凹地,留下的岩体不断缩小变成土墩;土墩不断被侵蚀,最终消失(见图16)。

图16 雅丹地貌的大致演变过程

四、总结

综上所述,本文所构建的侵蚀地貌演变过程的一般分析思路如下:第一,确定侵蚀作用的本质是物质减少;第二,找准形成该侵蚀地貌的主要外营力;第三,通过“加减”被侵蚀掉或易被侵蚀掉的部分推测某一时间段的地貌情况(见图17)。

图17 侵蚀地貌演变过程的一般分析思路

在“三新”背景下,教学越来越关注对学生能力的培养。通过这一思路的建立,实现对侵蚀地貌演变过程的高度概括,适用范围广而非仅适用于某一具体的侵蚀地貌。学生通过构建思路这一过程,从本质上去思考问题,对相关知识进行全面内化、整合,进而能够形成学科思维模式,提升自身能力。

猜你喜欢

尖顶平顶山雅丹
藏在古建筑里的科学
抚顺平顶山惨案纪念馆
几何:尖顶的房子
平顶山诗群
抚顺平顶山惨案纪念馆
平顶山暴雨特征分析及预报方法研究
芭比的闪亮王冠
魔鬼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