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背景下湖北省高等艺术院校录音艺术学科的调整与建构
2022-11-24李鹏云
李鹏云
(武汉音乐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0)
我国录音艺术专业最早可溯源到20世纪50 年代。1987 年,在教育部印发的新版本《普通高等学校社会科学本科专业目录与专业简介》中,正式出现“录音艺术专业”(专业代码为1249)。2011 年,录音艺术(130308)作为戏剧与影视学(1303)的下属学科,延续至今[1]。
国家于2015 年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称“双一流”),关于“双一流”“建什么”“为什么建”“怎么建”等成为高校乃至社会各界关注、热议的话题。2019 年,武汉音乐学院录音艺术专业被评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标志着湖北省乃至中南地区高等艺术院校的录音艺术学科开始迈上一个新台阶。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根据“双一流”方案进行学科建设?如何能达到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水准?如何更好地去争创世界一流?这对于湖北省高等艺术学院录音艺术这一学科来说,需要对该学科的现状进行梳理,从而在课程体系、专业内涵等方面做出调整,并相应地在人才培养模式、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及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进行新的建构[2]。
一、湖北省高等艺术院校的录音艺术学科现状
湖北省的录音艺术学科可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在“音乐与科技联姻”的理念指导下,武汉音乐学院于全国率先了音乐音响导演专业,开始了包括电子音乐创作、音乐录音等音乐科技不同方向的探索,这标志着湖北省的录音艺术专业正式确立。2005 年,音乐音响导演专业正式更名为录音艺术专业,后陆续被评为湖北省品牌专业、教育部特色专业。2019 年被评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和发展,该专业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复合型的专业人才。现阶段来看,该学科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现状。
1.开设学校单一,分布不均衡
根据湖北省教育厅颁发的《2020 年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2021 年新增专业目录来看,湖北省高等艺术院校中,唯有武汉音乐学院开设了录音艺术专业,其它院校不单独开设并招生。其它高校通过选修课等方式来培养录音艺术专业方向的学生,但其学科归属不在录音艺术学科下面。这种情况形成了以武汉音乐学院“一枝独秀”的单一局面,在高校中的分布不均衡。
2.学科定位传统,口径不宽广
录音艺术专业的学科定位思路是“艺术+科技”,学科内容涉及到了音乐创作、制作、声音的记录、处理、合成、音乐人工智能等,其专业内容和需求是极其丰富的,所面向的专业口径也比较宽广。但从武汉音乐学院的录音艺术专业学科定位来看,其培养的人才主要还是以电子音乐的创作为主的,其突出的是电子音乐、交互音乐的创作与理论研究,更多的体现为较为专业和学术探索性的特点[3]。虽然在应用音乐的创作等方面有所涉及,但从培养过程来看是有所忽视的。因此,在现阶段多学科交叉、新文科建设的背景下,湖北省的录音艺术学科的定位较为传统,专业口径不够宽广。
3.培养模式传统,内容不丰富
从2018 武汉音乐学院录音艺术专业(音乐音响导演方向)的人才培养方案来看,除去文化课等必修课外,其余是专业基础课和专业限定选修课,大致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作曲技术及理论课程,如和声、复调、曲式、配器、视唱练耳等;第二部分是音乐创编与制作基础、音色合成与采样、管弦乐制作、录音设备原理、数字音频听辨与品鉴等。在四年的培养过程中,其模式是全日制教学,其相应的教学模式也主要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模式为主。从教学内容来看,主要变现为以技术手段为线索的分类教学,对具有很强针对性人才需要求的教学内容,如声音设计、音响工程、影视音乐写作等分量还不够。新时代条件下,此种培养模式比较传统,导致教学内容由于模式的局限而不够丰富。
4.师资队伍薄弱,水平不均衡
我国录音艺术专业师资来源主要来自于两个途径:第一是国内高等艺术院校,如中国传媒大学、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等;第二是国外高校。从实际情况来看,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及国外的毕业生大部分都会选择一线城市就近就业,很少去二线城市就业。二线城市的师资队伍就只能主要依靠本省本地区自行解决,因此显得薄弱。以武汉音乐学院来看,师资主要是本校毕业留校为主,其次是中央音乐学院、纽约大学、日本昭和音乐大学等学校的毕业生。师资的专业研究方向主要为创作方向,在录音及制作方向的师资比很小。其它开设录音艺术选修课的湖北省艺术院校,该专业的师资队伍更是捉襟见肘,水平参差不齐,有的甚至是该专业的爱好者为主,经过系统训练的师资人员更是凤毛麟角。
5.社会需求旺盛,供需不对称
录音艺术的学科交叉性、应用性和趣味性使得社会对该专业的需求比较旺盛,这一特点正好是录音艺术宽泛的专业内涵和口径所影响的。在各类文娱团体如广播电台、电视台、唱片公司、影视公司、文化宫馆、艺术团体等以及新兴的录音艺术室(公司)、影视广告公司以及事业单位等有很大的潜在需求量。另外,随着人工智能、元宇宙概念的产生,在声音、音乐、互动、新媒体等方面的需求会更加凸显。从湖北省的实际情况来看,抛开省会武汉市来看,湖北地县级市的需求显得更加迫切。从“供方”来看,湖北省的录音艺术专业毕业生会由于专业方向的不对口,再加之地理条件等影响,呈现出“需要的来不了,来了的不需要”的尴尬局面。笔者有幸参与了2021 年湖北省地方城市文化馆系统事业单位人员招聘专业考试,其中参加音乐制作的应聘者无一人是录音艺术专业正规毕业生,大部分都是其它专业方向的爱好者。可见,这种供需不对称的局面不是个例。
6.教学模式单一,学习不主动
现在的教学模式基本是面授式的“灌输”式讲授,表现为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主动性不够。此模式无法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不能促使学生利用多种手段对知识进行分析和判断,无形中降低了学生主动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长期被动形成的学习习惯,使得学生在创作构思、动手操作等方面不能尽快适应毕业后的就业要求,减缓了其在所从事行业领域里的角色转换进程。
二、录音艺术学科的调整内容
在双一流建设标准要求下,结合湖北省该学科的现状,对现阶段录音艺术的学科的部分内容进行以下调整。
1.课程体系调整
现有的课程体系除了文化课等必修课之外,主要对专业课体系进行调整。首先为了突出录音艺术专业应用人才的实际操作能力,适当减少部分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的开设时长,减少相应的学时和学分,增加部分操作技术类课程的学时和学分,如管弦乐制作基础、录音设备原理、数字音频及混音基础等。其次是减弱部分通识类的音乐理论课程,从而减少专业限定选修课程,如合唱、律学等。再次是加大实践类课程的学分和学时。现阶段来看,现有的实践环节内容相对较少,所占学时和学分较少,不能突出艺术实践的重要性,为了能够促使学生通过多种渠道和途径,扩大其实践的范围,从而更好地反馈于教学,尽可能提高艺术实践环节类课程的比例,突出其重要性。
2.专业内涵拓展与调整
现阶段该学科专业内涵是相对比较单一的。主要体现为重创作而轻操作、重学术性而轻应用性,重通识性而轻特色性等。在双一流背景下,湖北省的录音艺术学科的专业内涵必须拓展。主要是在清晰定位的前提下,调整上述所轻视或忽略的部分内涵。拓展和调整内容主要是向音乐制作、音乐录音、影视录音、混音等后期制作的方向拓展;向影视配乐、编曲、游戏音乐、广告音乐、声音设计等拓展;向特定的行业需求、音乐声音产品设计等拓展;向服务于湖北本省“51020”经济发展战略①的艺术创作、音乐人工智能、荆楚音乐数据的人工智能分析与研究等艺术经济拓展,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从而体现出地方特色与优势。
3.教学内容的调整
根据专业内涵拓展要求,教学内容相应地进行调整,主要是加大不断更新专业知识的进度和力度,对原有的教学内容进行优化。首先是加入随着科技不断更新的内容,如交互技术、音乐人工智能技术、混合媒介等技术方面的教学内容,其次是加入商业标准要求的应用音乐内容,如影视音乐写作与制作、游戏声音(音乐)设计与制作、编曲与制作、音乐录音、拾音与扩声、音乐会音响设计等。再次就是加入能够体现湖北地方特色的教学内容,从而凸显出地方特色与优势,如湖北少数民族音乐创作与制作、湖北少数民族舞蹈音乐创作与制作、编钟音色的设计与制作、古琴音乐新编创等等。
4.专业教材的调整
现阶段该学科教材主要是以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的系列丛书、四川音乐学院编著的系列教材及教师部分讲义构成。在双一流建设要求下,根据教学内容的调整,相应地对教材进行调整,首先是每门新开课程要求编写和使用教师自己的教材,其次是引入大量外文教材,组织相关教师翻译出版,作为教材使用,尤其在应用音乐的教学中,要引入大量行业级的外文教材。再次是以湖北省优秀教学团队和优秀教学基层组织为单位,对国外部分视频网站的教学视频进行整理,教师融会贯通后,对知识点更新较快的课程进行教材的编写,以最快的速度应用到教学之中。另外,根据不同年级和程度,建立分级制的教材编写原则。按照相关课程的所有教学内容,针对不同具体方向的同学再进行阶段式的划分。如《音色合成与采样》教材可以分为三个级别:第一个是初级级别,教材内容和难易度是了解性的、常识性的,主要内容是学会一种软件合成器的音色合成,同时能够制作简单的采样;第二是中级,教学内容和难易度进一步提升,是进阶性的,主要内容是2-3 种软件合成器的音色合成,同时能够使用2 种采样器进行音色采样;第三个是高级级别,是较为专业性的,比较难,教学内容是能够制作设计制作音色合成界面,同时能够完成更多的音色合成,能够在采样器中采样制作各种音色,同时能够设计友好的使用界面,基本达到准商业级的要求。教材进行分级的目的之一是满足阶段性的教学,同时又能为不同目的、专业程度的学生提供参考。即可作为必须的教学内容,同时又能满足课外补充学习。使得该教学内容由浅到深、由易到难都有相应教材进行支持。
5.教学模式调整
对现阶段课堂式面授式的集体课教学模式进行调整,利用互联网等技术手段,尝试“互联网+” 教学模式,通过大量视频课程,逐步增加“线上”教学的模式。诸如“MOOC”“翻转课堂”“微课堂”“B 站视频课程”等。同时结合“线上线下”教学模式,将这种混合式的教学模式优点最大化。另外,积极探索适合录音艺术专业教学的特殊教学模式,如与企业、公司等建立协同式教学,即学校与企业在特定学时内,分阶段、分地点进行不同内容的教学,将实践教学内容作为重要内容通过教学模式体现出来。
三、录音艺术专业的建构
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结合国家建设要求及湖北地方特色,录音艺术学科在调整的同时,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建构。
1.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
在原有人才培养的基础之上,尝试建立多种模式的培养方式。第一种模式和联合培养模式,主要指的是与国外优秀的高等院校建立“2+2”或“3+1”联合模式,即国内培养2-3 年,国外培养2-1 年的培养方式。从历史来看,国外的音乐科技专业要早于国内,部分高校或科研机构已经拥有了相对完善的知识体系和教学模式,在知识的更新等方面体现出很多优势。
如美国电影音乐的创作与制作、计算机音乐理论的探索、商业音乐音响的标准建立等。德发电子音乐、交互音乐、音乐人工智能等方面也体现出起步较早的优势。通过联合培养,在体现出国内培养的扎实功底基础上,以国外的优势来弥补国内培养过程中的先天不足。第二种模式是协同培养模式,主要指的是学校与企业进行联合培养。具体是“3+1”或“3.5+0.5”模式,即学校培养3(3.5)年,学生在企业或单位半实践半学习1(0.5)年,其中在企业或用人单位的学习时间可以累积完成。这种模式正好是录音艺术专业自身的特点而决定的。从音乐的产生到传播来看,录音艺术专业各方向在这个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这其中涉及到音乐创编、录音、混音等后期制作等环节,操作实践很强,学生在企业的实践学习,会为教学带来最直接的反馈,同时也为学生方向性的选择提供参考。另外行业分类来看,现阶段的编曲制作、游戏动漫音乐制作、广告音乐设计、电影声音设计等,为录音艺术专业专业的方向分类,提供了最直接的参考。在实践学习的过程中,一线的行业需求和标准会时刻检验教学的时效性。这种联合培养模式会为录音艺术专业带来新鲜的活力,促进学校的教学内容更新,以就业需求为导向,促进培养目标的改革,同时更能体现出录音艺术学科在技术时代的快速更新优势和特点。
2.科学研究建构
在原有基础之上拓展研究方向,建立以应用性音乐的创作、制作、传播及评论为链条的系列科学研究,并产出一系列专注或教材。新时代条件下,随着人们不断丰富的精神文化需求,录音艺术各方向在应用层面的需求更加明显,如影视、动漫游戏产业扩大,同时相关的声音设计、配乐创作制作需求量随之增加。然而,在这方面的科学研究显然是跟不上实践发展的。对于比较简单的工具性的介绍性专著文章比较多见,而更深层次的创作研究显得很少。就拿电影音乐的创作与制作来看,这方面的专业书籍寥寥无几。这正好为科学研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发展空间,就可以建立以声音的录制、后期处理、声音设计、创作等为内容的声音艺术方向的科学研究。近些年,人工智能成为一个新的焦点,在音乐人工智能的探索方面,国际国内也是刚刚起步,这种学科的交叉性特点,正好是研究的相对空白的地方,湖北省高校较多,这为以学科交叉为前提的音乐人工智能开发与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基础,通过高校之间的学科交叉,在艺术科技、音乐人工智能方面突出湖北地方特色与优势。在拓展研究方向的同时,建立激励性科学研究管理机制,对应用于本学科发展和教学的直接性科研成果进行类似课酬或教学工作量的折算奖励,激励教师在本人所从事的课程中进行研究,并以最快的速度反馈于教学。
3.社会服务建构
调研湖北省不同县市的录音艺术专业人才具体需求情况,同时结合整个华中地区的需求,在调整专业具体方向的同时,突出地方特色,适应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湖北省各地市县文化馆等团体对音乐录音、混音制作及音乐会晚会拾音扩声的技术型人才需求旺盛,建立针对性的特定人才培养计划,间断性的培养此类制作型、技术型的人才,让此类人才能够以扎实的专业技能和服务意识服务于湖北省各县市的文艺团体中,从而在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另外,湖北有电影制片厂和众多影视广告游戏娱乐公司,对声音的设计、音响制作都有一定的需求量,建立在专业设置中关于影视游戏声音设计的专业方向,培养一批声音设计人才。同时根据湖北省“51020”现代产业体系建设规划,在音乐人工智能研究及应用领域,诸如编钟楚乐数据库、湖北民族民间音乐数据库、音乐治疗音乐的自动生成、古琴音乐的自动分析研究等方面进行系列的研究,在旅游、健康等方面,结合人工智能进行系列产品的开发研究,从而服务于本省的整体经济发展战略目标。
4.文化传承创新
录音艺术专业的文化传承与创新主要体现在音乐作品的创作中。20世纪末,作曲家刘健以湖南瑶族音乐素材为创作元素,创作出版了专辑《盘王之女》②,进入21 世纪后,又创作出版了《黑珍珠》《天门》专辑,由此确立了新民族根源音乐。这种风格将原始的少数民族音乐与现代的创作技法相结合,在艺术领域树立了一种崭新的音乐表达方式,成为了湖北省在录音艺术学科较高的文化艺术成就。新民族根源音乐首先强调的是时代性,主要体现在时代的技术手段,要突出技术手段的特殊性表达,同时强调新时代的文化审美需求;其次强调的是民族性,它理解为广义的民族性,即中华民族的特性,狭义的民族性,即中国的少数民族。最后是原始性,也就是原生态特征。从湖北省来看,鄂西主要有土家族等少数民族,那里的民族文化、风土人情风格特征明显,产生了诸如《龙船调》《六口茶》等著名的民歌,同时产生了摆手舞等舞蹈。因此,湖北省的创作素材丰富,现阶段可建立以湖北本省的少数民族(土家族等)及鄂西民间音乐素材为创作要素的作品创作,结合更加新颖的创作观念和技术手段(新媒介技术、音乐人工智能技术等),创作湖北省的新民族根源音乐作品,打造以鄂西民族民间音乐为创作素材的系列作品创作,从而推动对湖北声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传承创新,同时结合文化旅游,促进地方艺术经济的发展。
5.师资队伍建构
建立固定师资与流动师资的两种模式。固定师资主要指的是通过引进、自己培养等方式确定的正式师资,他(她)们是主力军,要承担大部分基础的教学、科研任务。另外建立具体需求专业方向和研究领域的委培方式,促进固定师资的个人特色发展,从而有针对性的充实到教学与可科研中。流动师资是一个可动而带有弹性的教师队伍,主要指的是通过多种形式的外聘,诸如讲座教授、专职教授、行业专家组成的师资。他(她)们是录音艺术学科领域的专家教授,拥有扎实的专业水平、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相对充足的时间,其可以承担特定教学、研究领域及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等任务。流动性的师资管理机制,会打破校际、校企之间的界限,可以把不同专业方向下的不同师资引入到教学中,这其中包括名校退休的知名教授,也包括长期在企业、公司等从事相关行业工作的年轻技术人员。让其充实到师资队伍中,通过不同形式的授课方式与拔尖创新等不同类型的人才项目进行结合,对录音艺术学科建设会作出意想不到的贡献。
6.国际交流合作建构
国际交流合作不仅涉及到不同院校、科研团体甚至企业公司,同时也会涉及到交流合作方式、内容等。从武汉音乐学院录音艺术专业的国际交流来看,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这具体表现在与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皮博迪音乐学院的合作培养,与荷兰steim 电子音乐中心的学术交流与音乐演出,与美国俄勒冈大学、波兰的夏季电子音乐学术交流周等。现阶段来看,这种交流合作从规模、形式和内容来看,还是不够,需在以下两个层次再加大力度。第一个层次是与国际开设录音艺术专业、影视音乐制作、声音设计等制作、设计类专业方向的知名高校建立合作关系,探索合作机制,加强交流合作。如美国纽约大学、美国伯克利大学、英国伯明翰大学的电子音乐专业、电影音乐写作、录音艺术等。第二层次是与国际研发音乐人工智能等交叉学科专业的学术机构或公司建立交流合作机构,在高端的技术、创作观念及最新研发成果方面进行合作研发,促进本省的音乐人工智能发展。如欧洲声学协会(EAA)、英国数字音乐中心(C4DM)、法国音乐创作新技术研究中心(IRCAM)、西班牙音乐科技研究组(MTG)[4]、爱娃(AIVA)智能音乐生成、中央音乐学院音乐人工智能与音乐信息科技系、Spotify 公司、Dolby 杜比公司等。建立交流合作机制,在学术探讨、难题攻克、产品研发等方面进行合作,同时结合湖北省的地方特色和优势,在民族民间音乐、编钟、古琴等方面进行针对性的研究。
四、结语
录音艺术学科是一个即传统又现代的交叉学科,在国家“双一流”、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在人工智能、元宇宙等时代前提下,各高校该专业都在进行调整与建构。湖北省的录音艺术具有历史优势,通过调整与建构,会在本省的文化、经济发展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注释:
① 湖北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上提出构建“51020”现代产业体系。即,5 个万亿级支柱产业、10 个五千亿级优势产业、20 个千亿级特色产业集群。
② 《盘王之女》是武汉音像出版社于1998 年出版发行的新民族根源音乐专辑,1999 年获亚太广播电视联盟第35 届节目评奖第一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