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力”“能”建设建构多维互动的高校党建系统

2022-11-24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党组织党员基层

徐 蕾

(湖北科技学院 教育学院,湖北 咸宁 437100)

百年奋斗、沧桑巨变,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交汇的关键节点,回望中国共产党筚路蓝缕、开天辟地的奋斗史、革命史,再一次证明,“抓好党建是最大的政绩,既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需要,也是历史的使命、时代的要求”。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是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持续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这也是高校全面深化综合改革、切实推进依法治校、促进内涵发展的思想保证、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仅关系高校培养什么人,更在关键性解决好怎样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高校必须始终坚持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和中心环节,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全员育人,努力开创出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这对新时期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从思想引领、组织保障、制度完善、文化建设等层面加强和改进高校基层党建,开展深入分析与主动应对,聚合其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充分发挥其政治功能、教育功能和服务功能,建设好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高校基层党组织。

一、加强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加强和改进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既是夯实高校党的建设的基础,也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保障,更是高校面对意识形态斗争新形势、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提升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创造力的重要举措。

(一)加强基层党建工作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

早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学者弗莱克斯纳就曾这样描述过大学:大学处于特定时代的社会结构之中,犹如社会、政府、慈善组织等人类组织一样。大学既是时代的表征,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真实产物,也是时代的预言,对当下和未来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从古典大学到现代大学,大学组织的知识生产模式、组织职能与社会责任都在发生变化,而对全面发展的人的培养及其由他们对社会变革所作的贡献始终是其关注与践行的重点。从历史演进而言,中国现代大学既传承了稷下学宫的百家争鸣、国子监学的文教育贤、宋元书院的质疑问难,又吸纳了欧美大学教学育人的自由风骨、学术探究的科学理性和社会变革的自觉担当,成就出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的现代大学之美。

今天,中国现代大学的发展日益显现出它的先进性、时代性、独特性与科学性。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高校肩负的重大任务是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命题包含着两个内容:我国高校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大学,这是规定我国高校根本性质的核心概念,正确把握办学方向的第一要求;我国高校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学。”[1]能否培养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是评判大学的根本标准。为此,我们必须坚持重心向下,树立抓牢、抓实基层党建,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全面进步、全面过硬,切实改进高校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与引领力。

(二)加强基层党建是现代大学内涵式发展的时代要求

有学者认为,“以‘质量’为核心的高校内涵式发展,主要是特色发展、可持续发展和协调发展”,“是一种长、宽、高三个维度上的立体发展”。[2]从本质上说,衡量高校办学质量的核心标准是人才培养水平,这是大学内涵式发展的本质要求。无疑,首要解决的就是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的根本任务。古代中国,所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教育重在育圣育贤,居敬持志以养浩然正气,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现代中国,大学所肩负的社会责任与学术责任更为明晰具体,不仅要培养当代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实践技能与探究精神,更要培养当代大学生“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抱负与志向,以实际行动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强调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高校内涵式发展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融入师生员工的灵魂、头脑,践行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在这一过程中,高校基层党组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党的基层组织是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基础”“要担负好直接教育党员、管理党员、监督党员和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职责,引导广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只有抓好高校基层党建工作,才能进一步将党的教育路线方针政策扎根到教书育人的具体工作中,才能进一步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实在位,才能进一步推进高校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现,才能进一步培育和引导大学生的使命意识和责任担当,才能进一步夯实党组织的基层战斗堡垒作用。

(三)现实困境呼唤高校基层党建改革

当前,高校党建工作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从外部来看,现代社会的迅猛发展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丰富了人们的选择,但同时,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多元加剧了思想文化领域的复杂性与冲击性,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淡化了对先进思想和科学信念的追求与执守,尤其是网络信息时代传播资讯几何倍增、传播途径迅捷多元,却又纷繁复杂、泥沙俱下,对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关键时期的青年学生产生了一些不良的影响。

从内部来看,高校基层党建尚存明显不足,主要表现在:其一,基层党建工作与高校整体工作契合度不高。高校普遍重视党建工作,但仍有许多高校基层高校工作视为党务部门的工作,未能与学校教学、科研、学科建设等工作进行有效整合,各说各话,“两张皮”“多张皮”现象明显;其二,基层党建工作队伍战斗力难以适应新形势下党建工作要求。院系党政主职“一肩挑”试点工作从尊重高校办学规律和提升基层党建科学化水平的维度深入探索党建新模式,但目前尚未系统地总结出经验与不足,尚未分析整理出新型党建模式的规律与特点,示范性与推广性不高。并且,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多由青年教师或辅导员承担,“双带头人”工程建设中有效提升党建工作者的理论高度与深度、提升党建工作者实际工作能力与工作热情的举措尚不体系化、科学化,与全体师生党员的成长所需的指导和服务尚有差距;其三,基层党建工作的活动内容与方式滞后于师生成长要求。有的高校仍以“科层式”“灌输式”基层党建模式,还停留在宣读文件、听取报告、撰写心得等传统活动方式,难以形成师生的政治认同、情感共鸣与行动养成。有的高校党建活动还与学团活动、社团活动、班级活动重合,甚至被此类活动所取代,弱化了基层党组织的职能与凝聚力,消减了党组织活动的严肃性和吸引力;其四,党员教育培养和考核机制的贫弱难以形成对党员的系统培养,党员的先进性难以体现。高校党组织在党员教育培养中普遍存在重发展轻教育,重学习轻考核,重结果轻过程,重前期轻后期等问题,且缺乏科学合理的考核指标体系与考核机制,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未能得到发挥,党组织的先进性未能得到彰显。

二、建构多维互动的党建系统是新形势下高校基层党建的有效尝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高校切实肩负起“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贯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推动高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要以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主线,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坚定理想信念宗旨为根基,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推动建设学习大国。加强和改进高校基层党建既是意义深远的战略任务,也是系统推进的长久工程。

(一)高校基层党建创新需要高校党委的统筹引领

2020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高度,对高校党建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作的重要指示,为我们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的高校党建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习总书记特别指出,高等教育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使高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其中,党委要保证高校正确办学方向,掌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导权,保证高校始终成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地。在高校基层党建创新中要发挥好党委的主体责任和统筹引领作用。[3]

一是高校党委要始终坚持对学校工作实行全面领导,切实担负起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坚持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保落实。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始终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断增加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切实履行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充分发挥好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全面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强化思想引领,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话语权,更好地肩负起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二是高校党委要将高校基层党建摆在重要位置,要认真落实管党治党的主体责任,高校党委书记作为领导班子“一把手”,要按照社会主义政治家、教育家的要求,在党爱党、在党言党、在党为党,以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担当精神,敢抓真管,切实履行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将建设好、带领好、团结好,自觉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善于办学治校的高素质的领导班子作为重要工作,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不断提高基层党建的政治定力、思想认识和干事能力,着眼于并致力于解决基层党建突出问题、落实好基层党建任务。

(二)高校基层党建创新需要高屋建瓴的战略推进

高等学校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组织,它是知识创新、技术改进、服务社会、文化传承的高地,也是思潮聚集和交锋的高地,肩负着人才培养、社会建设和文化发展的重任。在学术的行会、学者的集合到多元巨型大学等大学发展的长河中,当代中国大学在坚守传统与借鉴吸纳中,辩证统一了世界大学发展的理论规律与中国大学发展的时代逻辑,探索出了符合中国特色的发展之路,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这一历史的必然选择。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到:“我们的教育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要注重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不断增强道路自信。”他在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上又着重强调,“高校肩负着学校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鲜明地提出了我国大学发展的理论指导、目标定位、发展路径和办学保障,明确回答了“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大学”“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等大学发展的根本性问题。

要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教育路线、方针、政策,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办学全过程,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贯穿始终,把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使命落到实处,这是一项固本工程、铸魂工程,必须提到战略性、全局性的高度,必须贯穿到高校教书育人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过程。高校基层党组织是党建工作的第一战线,肩负着强基固本的重要职责,担负着党的高校直接联系群众、引导群众、团结群众的重要职责。加强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是“保证党对高等教育坚强领导的重要举措”“加强高校党的先进性建设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现实需要”。[4]

高校基层党建创新需要高屋建瓴的战略部署与战略推进,时刻牢记培养党员的宗旨意识、使命意识、形象意识,牢固树立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做到理论上清醒、政治上坚定、行动上自觉。“将革命理想、共产主义理想置于首位,并将之贯彻落实到具体工作中,才能把党建和业务工作都做好。”[5]在工作中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将党建和业务融为一体,两手抓、两促进、两不误,注意防止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两张皮”现象,牢牢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话语权,严格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以党的建设引领和促进学校高水平特色发展。

(三)高校基层党建创新需要系统共治的多维互动

从“管理”走向“治理”是当下政府治道变革的重要特征。管理学家盖伊·彼得斯认为,在政府及社会组织的治理中“部门的有效运转有赖于结构和治理的其他方面协调配套”,[6]《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也明确提出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之一,要求通过整体性、协同性的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推进多元主体共同承担公共事务的决策、实施和评估,实现从“一元”到“多元”的结构性调整。高校基层党建创新也需要以系统治理、整体治理的视角,积极探索多维互动的系统共治通过愿景分享和各项管理制度、办事程序、议事规则的配套建设,构建起结构优化、功能互补、机制有序的党建治理系统,发挥整体优势、协同优势。

客观上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具备中国的、世界的、历史的、现实的视野,必须具备个人的、社会的、自然的观念,必须具备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科技的知识,必须具备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的人才,需要多方面、多途径的培养,需要各项工作的通力配合与协作。也意味着要从思想上、行动上真正重视党建、落实党建,切实将党建工作与学校事业紧密结合起来,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提高基层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进一步强化基层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应将党建工作的点点滴滴渗透到学校改革和发展的各项工作中去,切实与思想政治教育、事务管理、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学生就业创业工作、心理健康工作、教师专业成长等工作结合起来,课室教学、科学研究与见习实习、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结合起来,校内培养与校外服务结合起来,积极探索党建+政治生态、党建+治理、党建+教学、党建+科研、党建+学生管理、党建+文化等“组合拳”的创设,把党的先进性、纯洁性要求转化为为广大师生成长服务,转化为引领广大师生党员干事创业的实际行动。

三、聚合“三力”、提升“三能”,不断完善“三型”基层党组织建设

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这一重大命题,党的十九大对新形势下进一步全面从严治党进行了总部署,对全面从严治党继续新赶考进行了动员,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提出了新目标、新要求。着重要求建设“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7]

着力增强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需要在思想引领、制度完善和文化建设等方面着紧用力,充分聚合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提升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服务功能和教育功能,不断完善学习型、服务型和创新型党组织建设。

(一)聚合凝聚力,提升政治功能,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

完善学习型党组织建设,要回答好“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重点要解决好“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等根本问题。拥有先进的思想引领,拥有坚定的道路方向,拥有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所在。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最终要落实到向核心看齐上,这是党的凝聚力的重要体现。需要不断增强广大党员的党性修养,这一做合格党员的基本要求,它既是党员立德、立言、立身、立行的基石,也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的基础。完善学习型党组织建设,需要旗帜鲜明地加强思想引领,探索党员教育体制改革,构建数字化、多样化、终身化、个性化的学习体系,规范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时效性、常态化和制度化,紧紧围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学习教育、党史学习教育、主题党日+活动等,进一步提升党性修养,坚定政治方向,提高解决复杂矛盾和问题的能力,不断聚合党组织的凝聚力,提升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完善学习型党组织建设。

一是要切实做好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党总支理论学习中心组、党支部等理论学习工作,原原本本学、原汁原味学,广大党员干部要带头学好党章党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自觉加强党性修养,自觉在思想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争做合格共产党员、模范共产党员;

二是党委书记、党委常委、二级党组织书记带头讲党课,不仅要学习原文、领会原义、感悟原旨,还要创新党课形式,增强党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发挥好带学促学作用、模范带头作用;

三是要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教师的作用,调动他们在教学研究工作中带头进行有深度、有哲理的精细解读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多出理论成果,多出研究精品。并且要针对学生群体的差异,从内容和形式上进一步增进授课艺术,讲透理论基础、讲懂逻辑联系、讲化实践操作,扎实保障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进党校讲坛;

四是充分发挥校园网、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快捷性、大众性、互动性、个性化和多元化的特征,用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传播渠道与方式,旗帜鲜明地明理论、辨对错,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积极引导网络舆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伟大复兴中国梦。

(二)聚合战斗力,提升服务功能,推进服务型党组织建设

完善服务党组织建设,要回答好“服务什么”“怎么服务”的问题。2014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建设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对于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具有重要意义。要把服务作为自觉追求和基本职责,寓领导和管理于服务之中,以群众满意为根本标准,坚持服务改革、服务发展、服务民主、服务群众、服务党员,通过服务贴近群众、团结群众、引导群众、赢得群众。这对建设服务型党组织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一是增加服务意识,强化服务功能,汇聚民意,服务民生,践行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力量在人民,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为人民服务是我党的根本宗旨。基层党组织必须坚持以人为本,高度关注民生,将服务党员群众作为工作中心,全面了解和反映师生的呼声,维护群众的正当权益,协调处理好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千方百计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及时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扎扎实实为广大师生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同时,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组织动员广大党员和群众同心同德,集思广益,为学校的改革和发展凝神聚智,贡献力量。

二是要完善党建制度,健全党建组织体系,坚持上下联动,整合各级各方面的力量和资源,营造积极健康的党建生态。高校党委、分党委、党总支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找准工作着力点,改进工作作用与工作方式,通过坚强有力的领导、形式多样的载体、功能实用的场所,帮助基层党组织谋划发展,为他们的工作指明方向,解决他们的困难和问题;同时,完善“三会一课”制度、党员培养制度、党员考核制度,抓好干部队伍建设。注意以关键少数带动最大多数,切实增加“四个意识”,加大“四讲四有”干部培养力度,推进党建工作和党员培养不断向基层延伸覆盖,向各个领域延伸覆盖,营造广大党员群众人人理解党建、人人支持党建、人人参与党建的党建生态。

(三)聚合创造力,提升教育功能,推进创新型党组织建设

完善创新型党组织建设,要回答好“创新什么”“怎么创新”的问题。“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民族禀赋”,是实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下全面发展的根本支撑和关键动力。完善创新型党组织建设要善于发挥广大党员的首创精神,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吸纳和借鉴蕴藏于广大党员中的智慧与力量,创新党建工作形式与途径,建构积极向上的党建文化,聚合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提升基层党组织的教育功能。

一是创新党员教育管理模式。积极探索院系党政主职“一肩挑”试点工程、“双带头人”工程等新型党建模式的规律与特点,系统地总结出工程实施的生态建构、制度建设和氛围营造,总结出工程实施的经验与不足,提升工程实施的效果与质量,提高工程实施的科学性、示范性与推广性;

二是优化党员队伍结构与素质。要把优化党员队伍结构作为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核心工作,着力在发展导向、拓宽来源、强化培养上狠下功夫,切实把讲政治、讲正气、讲奉献、有理想、有知识、有作为的优秀青吸收到党组织中来,不断优化党员队伍结构;

三是深入了解师生党员、青年学生的发展需求,认真研判师生党员、青年学生的成长规律,探索师生党员、青年学生的认同方式,充分利用网络载体、新媒体技术的优势,探索开展“网上党校”“网上辅导员”等教育形式,探索开展“红色博客”“红色微信”等官方公众号、思政课教师个人公众号的建设,及时、亲和的为广大师生员工宣传传播、答疑解惑;

四是建立健全党员成长档案,健全党员成长的长效机制,全程动态跟踪完善党员培养、考察、发展、管理、考核等各个环节,全面记录党员政治素质、业务能力、工作业绩、考核奖惩等具体表现,坚持以实干论实绩,以实绩论素质,不断完善党员教育管理的全程性、动态性、全员性、互动性与连续性;五是完善党员干部成长工程,充分利用好党校、干部学院等平台,分层分类开展多种形式的党员干部培训,变干部教育为教育干部,从业务培训向党性培养聚焦,全面推进党员干部“能力素质提升工程”;六是关心和爱护广大基层干部,为他们创造良好工作和成长条件,优化教育培养途径,保障合理待遇,帮助他们深入改进作风,提高发展经济能力、改革创新能力、依法办事能力、化解矛盾能力、带领群众能力。

猜你喜欢

党组织党员基层
我是党员向我看
基层为何总是栽同样的跟头?
“倔”楼长是个老党员
党员之家
对67个软弱涣散党组织进行“巡诊”
村党组织委员会候选人预备人选的推荐与确定
基层在线
交纳党费的过程中,下级党组织上缴党费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基层治理如何避免“空转”
党员标准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