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如何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2022-11-23蒋欢
【摘要】在“双减”政策背景下,教育的过程与方式应该进行不断的优化,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对于初中生物的教学而言,不仅要贯彻落实“双减”政策,还要注重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如何将二者有效地结合起来,是当前初中生物教师所必须思考的问题。笔者结合多年的教育工作经验,对“双减”政策背景下如何提升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有效策略进行探讨,以期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双减”政策;初中生物;生物科学素养
作者简介:蒋欢(1988—),女,江苏省宜兴市丁蜀实验中学。
“双减”政策的核心是在保证学生学业质量的前提下,降低学生的课业负担,提升学生的个人素养。要想真正实现“双减”目标,最重要的就是做好两方面:一是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水平;二是提升作业设计的质量和水平,积极开展各种各样的课后活动,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使得学生能够真正回归校园。对于初中生物这门学科而言,教师要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教学的质量与效率,才能更好地提升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双减”。
一、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现状
近年来,随着时代和社会的飞速发展,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水平有了明显的提升。初中生物教学也应该不断地变革才能跟得上时代和社会发展的潮流。因此,初中生物教师一定要深入理解“双减”政策,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贯彻落实“双减”政策的理念,加强对初中生生物科学素养的培养,进一步促进初中生全面发展。
科学素养是人的基本素养,培养具有科学素养的人是科学教育的目的和出发点[1]。就目前的情况来看,部分学校的初中生物教学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对于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有着不利的影响,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不够重视科学素养的培养
受传统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一些初中生物教师不重视德育教育,认为德育教育是班主任的事情,与生物教学活动的关系不大。部分教师只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将学习成绩当作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虽然在新课改的推动下,大部分生物教师的教学理念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但是并没有彻底消除原先的观念,教学的重点仍然是如何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忽视了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培养,这也是“双减”政策没有贯彻落实的重要原因。
(二)初中生物难度较大,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初中生物知识比较抽象,理解起来比较困难,且教学内容也比较枯燥,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积极性不高。在新教育理念的影响下,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来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得学生能够自主投入生物学习,否则就很难达成最初的教学目标。除此之外,一些初中生物教师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课堂教学氛围比较枯燥乏味,这也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不利于培养初中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二、“双减”背景下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
策略
(一)夯实生物基础知识
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2]。要想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首先需要帮助学生夯实生物基础知识,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该严格按照初中生物课程标准的要求来制订教学计划,再根据学生实际的生物学习水平来调整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基础知識教育,使得学生能够快速掌握生物基础知识。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还应该采取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方法,比如合作学习法、自主探究法等,这有利于活跃生物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兴趣。同时,教师还应该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将课堂教学的重难点梳理出来,用课件里的图片或动画等更直观的方式加以呈现,使得学生能够轻松理解晦涩难懂的生物知识,这有利于提升初中生物课堂的教学效率,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此外,初中生物教师还可以挖掘生活中应用生物知识的例子,使得学生意识到生物就在自己的身边,并不是遥不可及的,这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兴趣[3]。比如在学习“细胞的分裂与分化”时,在正式上课之前,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出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具体如下:描述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概述动植物细胞的分化过程及通过分化形成多种组织的过程;说出植物体的主要组织和人体的基本组织。教师列出具体的教学目标,学生才能够明确本节课需要学习的重点内容是什么,当教师讲到这部分知识点的时候,学生的注意力便会高度集中。随后,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给学生播放洋葱根尖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和思维。在观看完视频后,教师可要求学生画出洋葱根尖细胞分裂过程中的1~2个典型图像,使得学生对于视频里的知识内容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在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个清代细胞分裂成两个子细胞的基本过程中,教师应该扮演好指导者的角色,如果发现有哪个小组的讨论遇到阻碍时,应该给予有效的指导和帮助。这样的课堂教学活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不仅能够让学生快速理解和掌握生物基础知识,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积极性,使其逐渐养成对科学执着追求的意志品质。
(二)重视生物实验教学
生物是一门实验性比较强的学科,许多生物知识都需要通过实验动手操作来进行论证。通过开展各种各样的生物验证实验,能够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科学技能是构成科学素养的基础要素,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不仅能够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还能强化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内在动机,使得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能够得到有效培养。初中生物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一定要提升对实验教学的重视程度,找到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之间的平衡点,通过实验教学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科学创新的能力。
具体而言,学校与教师可以设计专门的开放实验室,从多角度、多操作等方面出发为学生提供实践动手的机会,并要求学生严格记录整个试验过程,完成生物实验报告,以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实验现象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只有经过学生自主实验所总结出来的知识,才能够让学生产生更加深刻的印象。比如在教学“探索生命的器具”一课时,有一个章节涉及临时玻片标本的制作,在日常实验探究的过程中,为了仔细观察生物的结构,也常常需要学生动手制作临时观察的玻片标本,比如从植物叶上切取一个薄片来制作临时玻片标本。因此,生物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尝试制作临时玻片标本,为学生提供相关的器材,比如显微镜、镊子、菠菜叶、清水等,然后让学生自主完成临时玻片标本的制作实验,掌握制作临时玻片标本的技能。
通过开展多类型的探究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教师在组织实验教学时,应该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科学研究氛围,鼓励学生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实验-得出结论”的程序来开展生物实验探究活动,使得学生能够感受到实验探究的魅力。首先由教师给定主题,比如设计和制作氧气瓶、探究植物的呼吸方式等,然后由学生自主设计生物实验,在设计生物实验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强调生物实验方案的独特性。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学生不仅能够掌握生物实验的方法,而且还能在生物实验探索中培养自身的创新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方法
科学思维和方法也是科学素养的核心要素,初中生物教师在开展日常教学时,一定要重视科学研究的具体过程,教会学生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技巧。在生物学的历史长河中,不仅包含着生物科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还包含着科学家们创造性的科学思维和方法。科学家们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正是学生所需要学习的。因此,教师要提升对生物史的重视程度,充分挖掘生物史背后的教育教学资源,以此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到科学家是怎样发现问题并验证自己猜想的过程,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态度。
比如学生在学习“探索生命的方法”时,这一章节的课外阅读内容是《胃溃疡元凶的发现》,主要讲述了20世纪80年代,澳大利亚医生巴里·马歇尔和罗宾·沃伦开展生物实验研究胃溃疡真凶的故事。当两位医生发现所有的胃溃疡患者胃部都有幽门螺旋菌,这与当时医学界公认的观点“胃酸分泌过多引起胃溃疡”相悖,但是他们并没有放弃自己的研究,而是提出假设认为“胃溃疡是由幽门螺旋杆菌的细菌引起的”,根据这一假设,他们分别设计了两个生物实验,最终证明了胃溃疡是由病菌感染引起的。巴里·马歇尔和罗宾·沃伦的发现是开拓性的,正是由于他们这种探究精神,才能发现胃溃疡的元凶,为人们带来了治疗胃溃疡的希望。在教学中穿插生物学的名人名事,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为学生树立榜样,帮助学生养成坚持不懈的实验态度。
科学精神是科学素养的本质和灵魂,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能够为学生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强化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动力。通过学习科学家严谨的思维方法、善于合作的能力、无私奉献的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这就要求初中生物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教材中的经典实验,再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引用一些经典实验,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生物科学实验的过程,进一步理解生物科学的本质,养成生物科学素养。比如学生在学习“生物的变异”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学生播放教材中提供的转基因技术内容:美國科学家利用注射技术,成功地将一种大鼠的生长激素基因注入小鼠的受精卵中,生出来的小鼠生长速度比其他小鼠快2~3倍,由此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转基因动物。教师还可以给学生播放转基因抗虫水稻的视频,将转基因抗虫水稻和非转基因水稻进行对比,以此来表现转基因抗虫水稻的优势与特点,使得学生对于转基因技术形成更加深刻的认识。
(四)变革教学评价的方式
课堂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直观反映。为了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教师要改变传统的书面评价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综合性的评价,包括学生对于生物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学生发现问题及分析问题的能力,学生获取和评估信息的能力,学生是否具备科学思维和方法等,然后根据学生的表现打分,再按照一定的比例将分数合起来,以此得出全面、客观的综合性评价分数。比如,教师在教学“千姿百态的动物世界”时,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概述动物(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的主要特征、描述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关注我国的珍稀动物。在这节课结束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分享自己本节课学到了哪些知识和内容,再结合学生课堂上的表现对学生打分。教师通过开展全方位的教学评价,使得学生能够更加自主地参与到生物学科的学习中来,并及时调控和优化自身的学习行为,有利于学生生物素养的长期培养。
结语
在“双减”背景下,教师应该准确理解和把握“双减”政策的具体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并将这一教学理念落到实处。概括而言,“双减”背景下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相关工作,应该从这几个方面展开:首先,夯实生物基础知识,使得学生能够掌握更多基础的生物知识,为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奠定良好的基础;其次,重视生物实验教学,通过生物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方法,结合生物史和经典的生物实验,使得学生能够感受到科学家永不言败、积极探索的精神;最后,教师应该变革教学评价的方式,对学生的生物学习效果进行全面评价,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陈春兰.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培养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J].课程教育研究, 2013(09):54.
[2]何吕平.重视渗透STS的教育 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J].生物学杂志,2003(01):51-52.
[3]朱正威.我对“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的理解[J].中学生物教学,2006(Z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