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高中历史教学策略分析
2022-11-23殷燕鹤
【摘要】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含五个方面,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以及家國情怀。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文章以高中历史学科的课堂教学为出发点,探究激发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多种教学策略,旨在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关键词】高中历史;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作者简介:殷燕鹤(1973—),女,福建省龙海第一中学。
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当前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要想让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切实有效的发展,有两个关键前提:一是教师要对核心素养有准确的理解,二是要确立一条明确的核心素养发展路径。就历史学科而言,学科核心素养通常包含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
对此,高中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有效发挥好引导职能,引导学生学会用史料来理解历史,学会运用历史来解释和认识当代价值观的发展轨迹,从而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历史课程的学习。同时,历史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精心安排教学活动并采用科学的评价方式来推进高中历史教学新课程改革[1]。
一、借助历史资源,培养史料实证素养
历史教学离不开丰富史料的支撑,可以说没有丰富的历史资源,那么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就无法得到保证。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组成要素之一是实证素养,笔者对“实”的理解就是历史资源,而“证”则是依据历史发展的逻辑,对这些资源进行分析与加工,从而形成科学的历史结论。
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师还应当关注到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历史核心素养的恰当引领,实施分层教学[2]。与此同时,教师要善于利用现有的历史教学资源,运用准确的历史语言和恰当的教学方式向学生传递历史知识,做到实事求是,以史为鉴。只有立足于历史事实,让学生树立史料实证的意识,引导他们在探寻历史奥妙的同时学会运用历史文化资源进行史料实证,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和认识历史,从而能够去伪存真,高效率地完成学习任务。
(一)引导甄别判断,培养史料实证素养
在进行高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要想让学生养成史料实证素养,教师可以让学生从史料的甄别与判断着手,学会正确使用史料。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树立一定的甄别和判断意识。在初次接触史料时,学生需要重点关注该史料的作者、出处、背景以及其中蕴含了何种写作意图等。众所周知,现今能够为我们所考究的史料都是由前人所编写的,难免会受到个人立场、主观情感等因素的影响。从这一角度而言,史料并不完全能够代表史实。因此,我们不能完全将史料作为客观依据。对此,高中历史教师在带领学生甄别和判断史料时,要尽可能以教材内容为主要依据,并在此基础上多参考同一历史时期的其他史料内容来进行综合性分析与评判,如此才能尽可能地保证分析的客观性。
例如,在教学“五四运动”这部分内容时,为了让学生能够较为客观地评判历史,教师为学生拓展了一则史料内容。五四运动后,吴佩孚向时任国民政府总统的徐世昌发电文,指出:“大好河山,任人宰割……势必全国骚乱。”这段史料内容,能够表明军阀吴佩孚对于当下社会形势的评判。接着,教师提出课堂讨论任务,要求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和拓展史料,尝试评判军阀吴佩孚。有学生表示,吴佩孚只是表面上表达了对学生行为的同情,背地里却用恶劣手段进行镇压,他只不过是利用学生的集会扰乱社会,并趁机向北洋政府夺权。还有学生表示,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来看,北洋政府不得民心,但吴佩孚也并非好人。他看似对学生的行为表示同情,实则是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由于学生的发言大同小异,容易形成思维固化,影响其他学生的判断。于是乎,教师又提供了新的史料,引导学生论从史出,学会结合时代背景、各方利益矛盾等角度对史料进行甄别,从而做出客观的判断。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通过提供丰富的史料内容,让学生对史料进行综合分析。这一分析过程不是被动接受某一结论的过程,而是学生利用自身思维进行思考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形成的认知历经更替与优化,从而能够形成更加科学的历史观。
(二)引导史料分析,培养史料实证素养
历史教学既要遵循历史发展的基本逻辑,也要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对于高中生而言,他们已经具有一定的历史学习基础,那么要想让学生对史料产生兴趣,就必须给学生提供具有一定吸引力的史料。因此,高中历史教师须具备一定的素材运用能力,能够引领学生通过丰富的史料阅读,有意识地对不同材料进行分析和处理。若要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对史料进行补充,依靠新鲜、丰富的内容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发挥好史料的辅助作用。
例如,在教学“新文化运动”这部分内容时,为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教师采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拓展相关史料。在课堂上,学生通过视频影像、文字资料了解相关历史,更容易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在此基础上引导他们进行史料实证分析,能够有效提升他们的史料阅读与分析能力。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提供了新的史料呈现方式,能够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学生就会对史料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
二、彰显学生主体,培养历史解释素养
在高中历史课堂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提高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教师要为学生创造机会,调动起他们的历史学习主动性,让学生愿意发自内心地去了解历史、思考历史,并且学会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历史,养成历史解释素养。
(一)运用问题导学,培养历史解释素养
由于历史与学生的生活相距甚远,学生学习起来难免会略感陌生。面对这样的教学现实,历史教师需要做好课堂启发,运用有效的问题引导来启发学生思维,促使其朝着正确的方向进行学习和探究。当学生面对难以理解的历史知识时,教师同样可以通过问题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分析历史。
例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这一课的课纲要求学生能够通过本课学习,认识改革开放的过程与成就,了解“一国两制”对实现祖国统一的重大意义。对此,教师设计了如下课堂提问,启发学生思维。1.描述一下改革开放前,我国人民的生活是怎样的?2.改革开放以后,发生了哪些变化?3.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有哪些呢?4.“一国两制”下的香港、澳门与我国大陆地区存在哪些差异?5.如果我国坚持一种制度,会有哪些影响?
在此教学案例中,教师还提供了不少拓展史料,帮助学生在问题的引导和史料的辅助下,更为全面和深入地理解改革开放和“一国两制”的现实意义与
价值。
(二)运用情境教学,培养历史解释素养
历史解释素养也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一项内容,它要求学生能够灵活地将已积累到的历史知识用于解释和评判历史事件,简而言之,就是要求学生能够做到举一反三。那么,高中历史教师应当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呢?教师可以从情境创设着手,结合具体教学内容来设计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引导学生更好地进入学习状态中,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例如,在教学“鸦片战争的冲击与因应”这部分内容时,学生基本能够通过阅读教材,认识到被多国侵略后的我国社会现状,认识到晚清时期中国民间是如何顽强抵御外来侵略的。为帮助学生客观地分析和解释历史,教师引入了课外史料,结合马戛尔尼访华事件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来对比当时的中外社会局势,进而从中概括出鸦片战争的真正起因。与此同时,教师还为学生提供了诸多历史事件作为补充材料,部分基础较好的学生能够快速根据已有资料进行综合性评判;而基础较薄弱的学生,也可以通过其他同学的发言,获得思维的碰撞,丰富其历史学习经历。
在此教学案例中,学生在教师所创设的情境下自然融入历史情境之中,主动参与历史探究,在丰富自身历史知识的同时,也促进了历史解释素养的发展。
三、借助有效手段,培养辩证思维
辩证思维是一种较为科学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养成辩证思维能力是教师教学活动的重要目标之一。很多时候,在评价一个人的思维是否科学和理性时,往往也正是看这个人在面对某一事物时能否进行辩证思维,这足以可见辩证思维的重要价值,也折射出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重要性。
(一)渗透唯物史观,培养辩证思维
唯物论与辩证法虽属于哲学范畴,但与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密不可分。以何种标准来认识和分析历史,是一个关键问题。高中历史教师应当明确唯物史观在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有意识地将唯物史观渗透于教学活动中,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历史认知和评价方法。
例如,教师在教学“王莽新政”这部分内容时,就结合了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将其作为背景,引导学生评价这一历史事件。通过教师的历史资料补充,学生了解到当时的社会面临土地资源紧缺、奴隶、流民等严重问题,而王莽新政则为解决这些危机提供了新的出路。从内容措施上看,有不少进步性措施,如废除奴隶制度、重新分配土地、国家调控市场价格等。
在引导学生评价“王莽改制”时,教师从当时的统治阶级着手,引导学生结合当时的社会生产力、人民素质等因素展开分析。学生结合已有资料,对当时的社会情况进行进一步分析,了解到该时期,地主阶级掌握着先进的生产资料和文化传播途径,王莽新政要削弱地主阶级的力量,必然遭到反对。从另一角度来看,在改革实施的过程中,王莽所颁布的措施也并未让农民阶级实际受益。如此一来,教师有效地将唯物史观渗透于课堂之中,帮助学生学会用辩证的思维来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二)引导“一分为二”,培养辩证思维
矛盾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也是全面认识事物的关键。根据课纲要求,学生需要对历史人物或是政治改革等进行评判,教师可借此在教学中渗透矛盾思维,让学生通过历史学科的学习,培养一定的辩证思维,能够对历史事件与相关人物进行客观评价。
例如,在教学“秦统一六国”这部分内容时,如何才能帮助学生正确评价秦始皇呢?教师在进行了必要的课堂导入,让学生熟悉相关历史背景后,可以在课堂上举办一个小型辩论会,将学生分成正反两方,围绕“秦始皇功大于过”和“秦始皇过大于功”两个观点进行辨析。事实上,秦始皇作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皇帝,有较大的争议性。一方面,他通过武力统一了六国,极力推行书同文、车同轨,实现了天下一统,功劳数不胜数;但另一方面,他焚诗书、广征民夫、加重税赋、施行严律,也导致了中原大地民不聊生。
而通过辩论会,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时间尺度评判秦始皇这一历史人物,在辩论中养成辩证意识,客观看待历史人物,为将来的历史学习奠定良好的思维基础。
結语
高中历史教师在探索课改的同时,应当高度重视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师要树立与时俱进的意识,灵活利用已有的教学资源进行授课,将核心素养的培养渗透于日常的历史教学活动之中,通过引导学生甄别史料,运用问题导学、情境教学、渗透唯物史观等多种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刘谦.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核心素养的培育[J].中国教育学刊,2019(S2):22-23.
[2]赵玉洁,王德民.基于历史核心素养的高考历史试题考查成效分析与建议:以2016年高考历史全国卷第41题为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37(05):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