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黄帝内经》“二阳之病发心脾”论治“女子不月”

2022-11-23楼毅云傅萍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心气心脾阳明

楼毅云 傅萍

杭州市中医院 杭州 310007

《黄帝内经》中所述的“女子不月”,主要指闭经,亦包括月经后期等疾病。闭经病因复杂,其中下丘脑因素是闭经最常见的病因(34%),其他如多囊卵巢综合征(28%)、高泌乳素血症(14%)、卵巢早衰(12%)以及解剖因素(7%)均能引起闭经[1]。闭经是妇科月经病中常见的临床症状,因其病因病机复杂,病程往往很长,不易短期治愈,并易致不孕。因此,历代妇科大家对闭经的因机证治多有论述。

“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语出《素问·阴阳别论》篇。《黄帝内经》谓之转归:“其传为风消,为息责者,死不治。”其中的“二阳之病发心脾”作为经典,成为后世医家探讨闭经的总纲之一,对闭经的辨证论治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以 《黄帝内经》“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的论点为基础,解析各家注释及临证意义,论述女子经汛的正常生理过程和“女子不月”的病因病机,以期指导临床上闭经、月经后期等疾病的辨证论治。

1 各家注释

“二阳”者,多数医家谓之足阳明胃和手阳明大肠二经,如王冰注曰“二阳,谓阳明大肠及胃之脉也”,杨上善[2]48在《黄帝内经太素·阴阳杂说》中亦注:“二阳者,阳明也。阳明,谓手阳明大肠脉也,足阳明胃脉也。”而张景岳[3]119则谓:“二阳,阳明也,为胃与大肠二经。然大肠小肠皆属于胃,故此节所言则独重在胃耳。”高士宗[4]在《黄帝素问直解·阴阳别论》中曰“二阳,阳明胃土也”,这与李中梓[5]“阳明为二阳,胃伤而心脾受病者”的观点一致,认为“二阳”单指“阳明”,即足阳明胃一脉[6]。

又对于“发心脾”,历代医家亦有不同见解。一说以张景岳注释为代表,将“发”作发于、受波及、受影响之意,故二阳之病发于心脾,意为心脾之病及于胃肠。张景岳[7]183《类经·阴阳发病》有云:“盖胃与心,母子也,人之情欲本以伤心,母伤则害及其子。胃与脾,表里也,入之劳倦本以伤脾,脏伤则病连于腑。故凡内而伤精,外而伤形,皆能病及于胃,此二阳之病,所以发于心脾也。”王纶[8]《明医杂著·妇人女子经脉不行》亦曰:“二阳,谓阳明胃与大肠也。故心脾平和,则百骸、五脏皆润泽而经候如常;苟或心脾受伤,则血无所养,亦无所统而月经不调矣。是故调经者,当理心脾为主。”这种释注以心脾之疾为先,心脾发病,传变至胃肠,经血日以干涸,渐而至于闭经。另一说以王冰注解为代表,王冰注为“夫肠胃发病,心脾受之,心受之则血不流,脾受之则味不化。血不流,故女子不月”,这种解释将“发”作延及、波及影响之意,胃与脾相表里,而大肠与心相表里,且胃为受纳之府而大肠为传化之府,阳明胃肠为病,及于心脾,因心主血,脾主运化,若心脾无资,心不生血,脾不化源,则气血化生不足,无以运化而生精血,血脉枯竭无余可下,即可发为女子不月经闭之证[9]。王履[10]在《医经溯洄集·二阳病论》中释之:“夫二阳,阳明也,胃与大肠之脉也。肠胃有病,心脾受之。发心脾,犹言延及于心脾也。……盖胃为受纳之腑,大肠为传化之腑,食入于胃,浊气归心,饮入于胃,输精于脾者,以胃之能纳,大肠之能化耳。肠胃既病,则不能受,不能化,心脾何所资乎?心脾既无所资,则无所运化而生精血矣。故肠胃有病,心脾受之,则男为少精,女为不月矣。……在女子则月事之不来耳。”陈素庵[11]亦谓:“胃为水谷之海,大肠为传导之官。脾与胃为表里,胃与心为子母。胃主纳水谷,化营卫而润宗筋。胃病则府伤,而脏亦伤。故病发于脾也。胃虚,则子病而母亦病,故发于心也。心主血,脾生血。心火旺则阴血消烁。脾土衰,则生化之源绝。故男子则阳道衰,女子则月事闭也。”张子和[12]《儒门事亲·推原补法利害非轻说》则谓之:“夫二阳者,阳明也,胃之经也。心受之则血不流,脾受之则味不化。故男子少精,女子不月,皆由使内太过。”因此,这些医家认为胃肠为病,累及心脾,气血生化无源,继而发为闭经。

再次是对“隐曲”的注解。“隐曲”一词在《黄帝内经》中5处出现,分别属于三篇,历代医家注释亦颇多分歧。一是指隐闭之处,主要指前阴,如《素问悬解·病论·风论》有言:“肾开窍于二阴,隐曲,前阴也。 ”[13]又如《类经·疾病类风证》注:“隐曲,阴道也。 ”[7]216《素问·阴阳别论》谓之:“隐曲,谓隐蔽委曲之事也。……男子少精,是以隐蔽委曲之事不能为也。”似指房帏之事。张景岳则直言其指阳痿等症,《类经·阴阳发病》注:“不得隐曲,阳道病也。……隐曲二字,本经见者凡五,皆指阳道为言。”[7]183二是指二便不通利,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意属这种说法,谓之“隐曲,大小便。”[2]48并称:“隐曲不利,谓大小便不得通利。”[2]523三是作病因解,指曲折难言之隐,引起情志郁结,不得宣泄,女子有隐曲难诉之事,气郁血耗,心脾俱损,生化转运无力,则月事不下。

笔者认为“二阳”即指手阳明大肠和足阳明胃二脉,但临床偏重于足阳明胃。“发心脾”张注认为先有心脾之疾而延及胃肠,王注则以先有胃肠之病而后累及心脾,二论虽因果关系相悖,但二论均各从一面论述五脏六腑可互相影响,因此证之临床,则二说可并存,义皆可取,然临证辨治之时,张注之义似更常见。而“隐曲”之意,结合条文,特别是下文提及“女子不月”,笔者以为取作病因解更符合妇科临证实践,马注之义为可从。

2 行经之常

《素问·上古天真论》有云:“(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可见月事以时而下,与天癸、任通冲盛密切相关。天癸为肾中精微,肾为先天之本,而脾胃为后天之本。《素问·灵兰秘典论》谓之:“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水谷五味藏于胃,脾为胃之行其津液精微精气,上奉于心,化生精血,故血为水谷之精,而脾胃实为后天之精气血生化之源。因此,人之精源于先天而充养于后天,是以张景岳[14]51曰:“人之始生,本乎精血之源;人之既生,由乎水谷之养。非精血无以立形体之基,非水谷无以成形体之壮。……是以水谷之海,本赖先天为之主;而精血之海,又必赖后天为之资。”女子月事以血为用、以血为本,而冲为五脏六腑之血海,故冲为经血之本也。然血气之化生,源于水谷精微,故而《灵枢·决气》谓:“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正如《女科要旨·调经》:“虽曰心生血,肝藏血,冲任督三脉俱为血海,为月信之原,而其统主则惟脾胃,脾胃和则血自生,谓血生于水谷之精气也。”[15]月经应时而至与脾胃密切相关。

3 闭经之由

3.1 阳明亏虚 经言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是以张景岳谓之为月经之本。脏腑之血皆归冲,而冲脉之血主要源自阳明。《素问·痿论》有云:“阳明者,五藏六府之海,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冲脉者,经脉之海也,主渗灌谿谷,与阳明合于宗筋,阴阳揔宗筋之会,会于气街,而阳明为之长……”气街为阳明经气之所发,冲脉出于气街,受阳明经脉之气血,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家·崩漏》、林珮琴《类证治裁·调经脉案》皆云“冲脉隶于阳明”,唐容川[16]《血证论·吐血》又有“治阳明即治冲也”之说。冲脉之血气总由阳明水谷所化,水谷盛则血气盛,水谷衰则血气衰,是以冲之血气盛衰本于水谷之盛衰,而水谷之海又在于阳明,因而阳明胃气为冲脉之本,张景岳[3]26有云:“月经之本,所重在冲脉;所重在胃气;所重在心脾生化之源耳。”

阳明胃经为水谷之海,受纳水谷,取汁变化,游溢精气,上输至脾,脾为中土,散精化血,濡养滋灌五脏六腑四肢百骸。脏腑经脉气血充盈,血海有余,期以一月,则月事应时而下,色质如常。若饮食不节、劳倦太过等,阳明经气虚弱,脾气不运,胃气不化,气血化生不足,则血海无余,可致女子经少甚则不月。《景岳全书·杂证谟·血证》谓之:“胃以水谷之海,故为多气多血之腑,而实为冲任血海之源。故凡血枯经闭者,当求生血之源,源在胃也。”[14]131故《黄帝内经太素·风水论》中有“月事不来,病本于胃也”[2]558一说。因此,治疗胃气不和、冲脉血海不足之月事不来,当治取阳明,这也是二阳之病致女子不月之理所在。

3.2 阴伤津燥 妇人经水以血为主,而血之生成、运行,赖气为用。气血协调,血海充盈,按时满溢,则月经如期而下。心主血脉,统诸经之血,心气推动血液灌注胞宫,所藏之神,主调节月经正常来潮。且心阳温煦推动脾之健运化生水谷精微,加之脾主统血,为生化之源,调节冲任、带脉之升降,故《女科经论》立有“妇人经血属心脾所统论”一说,心为气血之主,脾为气血之本,因此“心脾和平,则经候如常”[17]。张介宾[3]26谓之经水:“故月经之本,所重在冲脉;所重在胃气;所重在心脾生化之源耳。”

若思虑忧愁,郁结伤心,心气结而不开,有损心气,不能生血,暗耗心阴,病及累子,脾失所养,失其储运;而忧思伤脾,脾亦郁而不行,不嗜饮食,水谷精微衰少,则气血化生乏源,无以奉心生血,血海枯槁,源断流竭,以致经闭不行。所谓心有所意,废寝忘食;脾有所思,食入不化[18],此为气血两虚之证。心脾气郁者易阴伤津燥,内生虚热,或为气郁化火,或为阴精暗耗,津液不足所致。故唐笠山[19]《吴医汇讲·二阳之病发心脾解》有道:“脾有郁火,则表里相传,胃津亦涸。”阴伤津燥,气血乏源,血海空虚,经水日涸,自难时下。

3.3 心气闭郁 《素问·五藏生成篇》有云:“诸血者皆属于心。”心主血,津液奉心化赤且管束血液运行,而妇人以血为本,经水又为血所化,心血与之经水下行密切相关,故有《素问·评热病论》:“胞脉者属心而络于胞中。”心气循胞脉下通于胞,胞宫藉心血而化月经,正如《医经原旨》所释:“胞即子宫,相火之所在也;心主血脉,君火之所居也。阳气上下交通,故胞脉属心而络于胞中,以通月事。”[20]

胞脉通畅,心血下通,月经则得以时下。女子以气为用,假血为本,气行则血行,若心气抑滞,不得下行,则胞脉闭阻,血气稽留,则经水涩而不行,女子不月。《素问·评热病论》有道:“月事不来者,胞脉闭也,胞脉者属心而络于胞中,今气上迫肺,心气不得下通,故月事不来也。”因悲伤忧虑,情志抑郁,心肺之气闭郁,肺气不得下行,心血亦不得下通于胞,阴邪遏绝阳道,胞脉阻闭,月事断矣。或因劳心,心火上行,心气停结不下,气滞血停,心血不得下达于胞宫,胞脉闭则月事不来,故见经闭。

4 调治之法

经言二阳之病发心脾,隐曲不遂,谋虑拂逆,心营暗耗,伤心及子,脾失健运,纳谷日少,气血乏源,血海失充,遂致不月,《薛氏医案选·女科撮要》有云:“故心脾平和,则经候如常。苟或七情,内伤六淫,外侵饮食失节,起居失宜,脾胃虚损,则月经不调矣。”[21]是故女子不月发病重在心脾,笔者认为其关键在于脾胃,正所谓冲脉隶于阳明,当治取阳明,佐以通心气、和血脉。治疗上主张益胃健脾、凉营润燥、养心补血,遣方古有《正体类要》之归脾汤,方用参术芪草甘温之品益补脾气以生气血,滋其化源,气旺血生;当归、龙眼养心补血;远志、茯苓、枣仁宁心安神;而木香一味辛香而散,尤能引胞通任、理气醒脾,行补相兼,以资化源。浙江何氏妇科何子淮先生秉承《黄帝内经》“肝(病)受气于,传之于脾”的理论,以脏腑病变发展之由,认为“二阳之病”的演变亦牵涉至肝,因此主张健脾益气、柔肝养血调经治疗肝郁脾虚、气虚血少引起的闭经、月经后期等月经不调;当有明显肝气不畅、情志抑郁之证时,则以疏肝理气解郁为先,临证多用绿梅花、玫瑰花、柴胡、石菖蒲等芳香解郁之品,以疏解七情内伤,调畅月事[22]。

5 结语

《黄帝内经》“二阳之病发心脾”的理论以及“女子不月”的辨治对临床上闭经的辨治有高屋建瓴之意。以上对“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的分析契合了病心脾可及阳明胃肠,而病阳明亦可影响心脾的观点,可见阳明亏虚、津伤燥热、心气不通是胞脉闭阻、血海不充、经断不月的主要病因病机。因此,《黄帝内经》主张对闭经从阳明、从心而治,以通利心气为主,多遣以增津益液、调气养血、养阴润燥、利气解郁之品;另还应当辅以思想开导,帮助患者纾解情绪。阐释《黄帝内经》中“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的论点,对于临床上闭经的辨治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猜你喜欢

心气心脾阳明
基于“线粒体动力学”机制探讨糖尿病心肌病“壮火食气”的科学内涵
子午流注治疗仪择时联合耳穴贴压治疗心脾两虚型不寐的效果研究
高中生物错题集建立的实践研究
腹针结合头颈部按摩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的临床研究
过桃花村
暖“心气”,聚“人气”,接“地气”
茶香沁心脾 茶方养五脏——乐氏同仁茶饮
阳明海运股份有限公司船期表
心气不够要慢养生
“心气”不够要懂慢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