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中国成立前后高校解决师资难题的路径探析
——以唐山工学院为例

2022-11-23

关键词:铁道部助教师资

张 艺 凡

(西南交通大学,四川 成都 611756)

师资之延聘,是高等学校开展教育的关键要素。曾任清华大学校长的梅贻琦先生有言道:“师资为大学第一要素,吾人知之甚切,故亦图之至亟也。”[1]新中国成立前后,师资奇缺是制约高校开展教育、为国家培育建设人才的主要瓶颈。为迎接新中国即将到来的大规模经济建设,高校开始扩大招生规模,增设切合实际的系科和专业。以唐山工学院(1)今西南交通大学,1949年7月18日军委铁道部宣布:国立唐山工学院、国立北平铁道管理学院和华北交通学院合并,更名为中国交通大学,分设工学院于唐山。1950年8月27日,政务院第46次会议讨论决定,更名为北方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后因院系调整又于1952年5月再度更名为唐山铁道学院,一直沿用至1972年才改为西南交通大学。(以下简称“唐院”)为例,为适应新中国铁道建设及其他工业建设的需要,学校在原有土木、建筑、采矿、冶金4系的基础上增设了机械、电机、化工3系,还有铁路、电讯、号志、机车、客货车5个专修科,相应的课程也由此应运而生,“班次由19班增加到27班,学生由409人增加到723人”,至“1949年12月底,班次已增至48班,学生已增至1 000人,班次较解放前增多了153%,学生人数较解放前增多了144%”。[2]7但伴随而来的却是师资不足以承担实际教学和人才培养任务的困境。

事实上,这一时期我国高校在师资方面都遇到了难题,也采取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举措。但目前学界直接探讨新中国成立前后我国高校如何解决师资难题、延揽教学和科研人才的成果并不多见,既有研究多集中于高校教师聘任制度的分析,或对聘任制度改革及变迁加以讨论,至于集中探讨新中国成立前后我国高校解决师资难题之路径的研究成果尚付阙如。本文不揣冒昧,以唐院为个案,依据相关档案文献,试图呈现新中国成立前后我国高校解决师资难题的若干历史面相,以期进一步深化相关研究。

一、留聘旧教员

通过留聘旧教职员,缓解高校师资匮乏困境的举措与我党的高校接管工作是密不可分的。新中国成立前后,各高校的接管工作皆采取了“暂维现状,逐步改造”的平稳方针。而关于对旧教员的处理办法,在1948年7月3日中共中央所发的《关于争取和改造知识分子及新区学校教育的指示》就已明确指出:“对于原有的学校要维持其存在,逐步地加以必要的与可能的改良”,“教员中只去掉少数分子,其余一概争取继续工作”。[3]这说明我党早就认识到了留用旧教职人员对于即将成立的新中国之教育事业所具有的实际意义。随着华北大部分高等院校的陆续成功接管,这种“稳”字当头的接管方针亦被证明是切合实际且行之有效的。

1949年7月13日,中央军委铁道部在唐院举行接管仪式,实行正式接管。其中对原有教职员的接管同样采取了“除极端的反动分子与极不称职者外,一律留用”的政策,对于曾经参加过一些反动组织的教职员工也充分争取,“按照‘首恶者必办、胁从者不问、立功者受奖’的方针处理”。[4]11在实际处理方式上,则是在经过广泛调查研究后,再由“军委铁道部接管代表顾稀向铁道部人事局呈报提名留用的教职员名单”,对未经提名留用的人员“仍希照常工作,听候处理”。[5]12接管时“国立唐山工学院有教授28人,副教授7人,讲师、助教20人”。或因提名工作的复杂性,在经过数次分批呈请铁道部审核备案后,“除个别反动的分子外,学校教职员工原职原薪照常工作”[4]11。其中部分学校元老和教授,包括罗忠忱、武镜湖、李斐英、顾宜孙、黄寿恒、罗河、李汶、范志纶、杨乾坤、张正平等一批资深教师的留聘任教,可视为解放后唐院开展教育和科学研究以及进一步发展壮大的基石。

除学校原教职员工大部分得以留聘继续工作外,唐院还奉铁道部令接收了“上海军管会移交的原国民党伪交通部材料试验所的工作人员13名”,其中包括原所长王柢和副所长金允文等一批技术专家,在经院务委员会审核后决议,符合条件者“各按资历定为教授、副教授等各级”,成为唐院师资队伍的一分子。[6]26这批技术专家不仅增强了唐院的师资力量,而且在后来铁道部铁道技术研究所的成立和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我国铁道科学研究作出了贡献。

1949年9月,接管后的唐院一切工作恢复正常,10月初,学校已开始进入教学状态。由此不难看出,留聘原教职员是高校接管工作完成后能否有序行课、正常运作的关键所在,既符合高校接管工作的内在要求,有利于稳定人心、安定秩序,又充分照顾了相应历史条件下高等教育师资匮乏的实际,对新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起步实属一剂良方。

二、申请调聘

所谓申请调聘,即在受聘者已另就于其他单位,而聘方又所缺甚亟的情况下,由聘方向上级和其他单位部门发起申请,以求得受聘者调离原工作岗位,转赴聘方工作的一种聘任方式。从新中国成立前后唐院的教师聘任实践来看,根据学校具体需要,由学校主动向上级和其他单位部门申请调聘所缺师资,也是这一时期唐院解决师资难题的一条重要途径。

关于通过申请调聘延揽师资的实践,唐院在系科设置方案制定后便已着手开始。1949年8月23日,唐院因新增设的号志专修科无人主持向铁道部申请调聘号志专家汪禧成教授,“本院自下学年起增设专科,内分铁路电讯、号志、机车、客货、客货车五工程班业经刊印招生。关于号志工程教授极感缺乏,虽有接洽,尚无理想人选,兹有汪禧成为国内有数号志工程专家,惟汪员现任上海铁路局专员。兹为发展汪员所长及为本院号志工程班教授,以便达到开班目的起见,拟请令调汪员就近来校筹划兼任教授”[7]21。经唐院申请后,汪于9月即被铁道部聘为电务局专家,同时兼任唐院电机系主任,主持号志专修科的筹划和建设,创设了铁道信号专业,为唐院铁路信号人才的培养迈开了宝贵的第一步。这一举措之裨益所在由此可见。

新中国成立后,唐院在某些学科及课程教学上师资偶有不济时,除常规的延聘外,也曾数次采取申请调聘的方式来加以解决。1950年3月11日,唐院俄文课教师张渤因课务繁重向聘任委员会反映,“本院本学期俄文课共分4班,计选修同学90人,又职工班一班计60人,共计150人,向由本人担任讲授,实感不足”,且影响实际教学效果,“兹有胡君世麟现任校部编译馆俄文编译,擅长俄文,拟推荐聘用担任”。30日,唐院即向校部申请调聘胡世麟前来担任俄文课讲师,“以资分担课务”。[8]11949年度第一学期,唐院政治课“教师仅有一人,而且兼职过多”,无法正常进行系统授课,“因之同学在教学中受益甚微”。[2]18为此,1950年9月11日,唐院根据政治课教学需要,呈请铁道部向政务院申请调聘人民革命大学政治研究所本期毕业生胡思杜来院担任政治课助教。1951年10月15日,唐院致郑州铁路管理局:“本院电机工程系因缺乏助教,为适应教学需要起见,拟调聘贵局工务员刘兆年同志为本院助教。”[9]10411月7日,郑州铁路管理局人事处复函:“同意刘兆年同志前往你院工作”,“现前往报到,希惠予接洽为荷”。[9]121

从唐院教师聘任的来往信函看,彼时唐院申请调聘的对象大多属于铁路系统,但也有部分就职于其他单位部门。如1951年5月19日,唐院向华东工业部轻工业处申请调聘工程师萧学忠,“我校化学工程系为教学需要,拟请调贵部益民公司油漆厂(现并入开林油漆公司)工程师萧学忠为我院教授”。同时,唐院在函内附上了详细的申请缘由:“我院为与铁道部合作解决实际问题,亟须经验丰富之萧先生前来参加工作”,“我院化工系及其他各系之油漆及木材防腐课程还未有人担任,影响教学”,“据萧先生表示对工厂工作不甚适宜,且该厂与开林公司合并后,个人工作甚轻,继任有人,可以离职”。[9]67-686月18日,唐院为延聘铁道专才,亦向东北煤矿管理局申请:“贵局电机处主任工程师王自转同志系交通大学毕业生,学习铁道机械,后考取留英公费,专攻机车修造,其工作经验多半在铁路机械方面。查我院主要任务为培养铁道技术人员,急需此项专才。拟请调王同志来我院任教,使其所学得以适当发挥,特函奉商。”[10]20-21

此种延聘方式并不仅仅为唐院所独有,其他高校亦有例存。以西南农学院为例,1951年6月,西南农学院转请教育部“调聘唐山工学院矿冶教员数人往该院任教”。但当时唐院矿冶方面师资配备(2)据1951年5月,唐山工学院向教育部报送的师资配备情况,其中采矿系仅有教授6人,副教授2人,助教6人,距原编制规定人数尚缺教授4人,讲师2人,助教2人。参见《本院师资统计表(1951)》,成都:西南交通大学档案馆全宗号1-6-1-3(案卷号:16)。实属自顾不暇,故只能函复“查本系师资尚不敷分配,所请碍难”[9]86。

上述事例表明,新中国成立前后,高校在师资不济的情况下,通过向上级或其他单位部门申请调聘所缺教员,确实可应本校教学之急。从宏观上讲,在某种程度上还对国家教育资源配置的优化多有益处,也可成为推动教育资源配置合理化的一种手段。但是,如果申请调聘对象所属单位部门本就无人可调,则便很难见效。因此,调聘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三、留聘毕业生

除师资延聘、调聘外,唐院还通过留聘毕业生来充实学校师资队伍。1950年5月30日,唐院就因留聘毕业生一事函请中国交通大学校部,“查本院下学期需聘助教,兹查本届应届毕业学生土木系舒仲周,冶金系许晋坤、马如璋,采矿系李隆华,学业成绩均优,拟俟毕业后聘为各该系助教”,具体的聘任则待各该生毕业后再另文转请,“用特先拟请鉴核,届时准予免请分配各该生其他工作”。[11]16月20日,唐院向校部呈文留聘第二批毕业生,“查本院拟留聘本届应届毕业生舒仲周等为助教”,“兹尚有二批留聘”,其中“孙继曙、潘昌实、谢幼潘、刘光铨、李学韩拟留聘为本院土木系助教”,“冯焕拟留聘为本院电机系助教”,“黄元平拟留聘为本院采矿系助教”,“舒仲周拟留聘为本院土木系助教,兹拟改聘为数学课助教”,“周取定拟留聘为本院冶金系助教”。[11]2除以上两批留聘外,唐院还于6月27日向校部申请留聘采矿系毕业生伏魁先,土木系毕业生刘成宇、熊清章为土木系助教。[11]358月11日,经铁道部审核决定“分配孙继曙、伏魁先、谢幼潘、舒仲周、冯焕、熊清章、潘昌实、刘光铨、闫焘、刘成宇、周取定、马如璋、许晋坤、黄元平、李隆华、郑中岳十六名”到唐院工作。[11]11原呈报铁道部留聘的毕业生中,除李学韩另有安排外,均准予留聘。闫焘、郑中岳则由铁道部分配至唐院而受聘为政治课助教。

从1950年10月17日铁道部下发唐院的毕业生分配表来看,1950年唐院共有80名暑期毕业生,其中就有19人留校,绝大多数均担任助教工作。其余毕业生除1人自谋职业、2人回家养病、1人请假未回外,根据用人需求协调分配至交通部、重工业部、西北干线总局、铁道兵团等9个部门参加工作。[12]3-10留校任教的毕业生占了相当的比例。关于留校毕业生的待遇,则是统一“按教育部规定执行,即根据本机关工薪标准发给所任职别的最低薪,助教即按四百斤支给,任行政工作者即按行政级别领取最低薪”[13]2。

需要注意的是,这一时期高校留聘毕业生的运作与国家统筹分配毕业生的政策是紧密联系的。新中国成立后,面对百废待举的经济建设任务,许多关乎国计民生的部门和重点项目需人甚急。此种情况下,国家对高校毕业生实行有计划的协调和分配,具有一定的行政指令性。1950年6月3日,“政务院成立1950年暑期高等学校毕业生工作分配委员会,直接办理全国高等学校一万八千名毕业生的工作事宜”。22日,政务院发布了关于分配全国公私立高等学校本年暑假毕业生工作的通令,“要求教育部门和人事部门有计划地合理统筹分配高等学校的毕业生”[14]。同时期,南京大学给唐院的信函中也体现了这种政策要求:“贵院化学工程系来函嘱介绍本校化学工程系毕业生数名前往充任助教,兹有本校本届化工系毕业同学何叔畲愿意担任是项工作,用特备函介绍,惟近奉华东教育部转中央人民政府通知全国大专学校本届毕业生应由中央统筹分配工作,各地各校不得自行分配,敬希惠允迳向中央及华东教育部接洽是为至荷。”[11]14不过,在1951年10月政务院明确规定“高等学校毕业生之工作应由政府分配”前[15],高校留聘毕业生可以通过向中央教育部等部门申请备案来实现。唐院虽属于铁路系统,具有某些方面的特殊性,但作为高校,亦无例外要参与到这种计划性的协调和分配中来。因此,在留聘毕业生的具体运作上采取了预先向铁道部申请备案,请求照顾实际,最终再由铁道部进行协调分配的方式。

四、充分利用社会关系延聘师资

利用社会关系延聘师资,就其具体方式来看,覆盖面是较为广泛的,包括学缘、亲缘、业缘等多个方面,在此前的大学教师聘任史上也多有先例。如1917年,著名国学大师胡小石经梅庵介绍,到上海明智大学任国文教员;1920年11月,又在著名文史学家陈中凡的引荐下,被聘为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教授。同样,1925年12月,著名哲学、美学大师宗白华也是经其同乡曾朴介绍,到东南大学哲学系任副教授的。新中国成立前后,这种通过社会关系网罗教育人才的方式,亦符合高校克服师资匮乏困境、开展教育、培育人才、服务国家经济建设的时代需求。同时期,其他高校也非常注重运用社会关系来招贤纳士,如北平铁道管理学院,“他们通过发电报、打电话、发信函、亲自登门拜访以及通过他人介绍等多种方式”[16]来各方延聘师资。事实上,唐院在这一时期利用社会关系引进了不少教学和科研人才。

早在唐院接管前夕,铁道部就意识到通过社会关系来延揽师资的重要性。当时上海尚未解放,军委铁道部接管代表顾稀委托接管联络员李泳、赵锐前往上海,帮助因战乱流亡于沪的唐院师生北返复校,除了叮嘱他们“对广大师生,要充分阐明党的政策,铁道部对师生的关怀,对我校的重视,今后将积极领导和大力促进我校的发展”外,还特别强调“要尊重年高德劭的老教授,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请他们通过一定的社会关系,函聘人才,加强学校的师资力量”。[17]6据李泳后来回忆,他和赵锐行抵上海后,黄寿恒教授就直接到住处找过他们,“他来谈的一件事,是推荐上海交大的朱物华教授。说朱教授是知名的物理学教授。我校缺少这样的人才。黄老竭尽全力想动员朱教授去唐山任教,建议我们及早聘请”。同时,唐振绪院长也向他们提出了聘请教授的建议,希望“趁上海初解放,人们工作未定,多延聘一些教授,充实唐院的师资阵容”,并“要求给予他直接聘请教授的权力”。确实,解放之初,我国高等教育资源极不均衡,1/4的高校和师资力量集中在上海,这一建议无疑是富有远见的。在停留上海的短促时间里,唐振绪院长便“已着手与各方联系,物色人才”,通过社会联系的多种途径延聘师资和高科技人才。[17]10

据现有材料来看,唐院通过社会关系引进师资主要有校内教师引荐和他人代为物色两种途径:第一,通过校内教师引荐。关于唐院师资的延聘,唐振绪院长回忆道:“早在上海解放前夕,1949年2-3月间,钱冬生校友甫从美国实习铁路归来,到沪上岸,即来看我。因其年富有为,学有专长,甚合母校发展需要,立即聘请他从三月份起,为母校土木工程系副教授,并兼任教务处出版组主任。就在此时,我又遇到国家庚款派出,留英机车制造专家史家宜,也是刚从英国到沪不久,立即商请他能否在上海解放后,一同北返,去唐山交大创办机械工程系,蒙他慨馈。”与此同时,他还邀请了沪江大学物理系主任任朗教授,待上海解放即前往唐院创办电机工程系;又请任朗教授“代约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工学博士曹建猷和其夫人姚皙明,以及哈佛大学严忠铎,也来唐山电机系任教。又约了浙大杜庆萱来唐山开展电力机车的新方向。并又约了号志方面的吴文泷教授以及汪禧成、齐植槩等兼职教授”。[18]17-18

北返复校后,顾宜孙教授又通过写信的形式,“邀请自己的学生等专家回校任教,并以自身为例,说服学生,打消他们的顾虑”。在顾宜孙教授的努力下,远在海外的“刘恢先、高渠清、胡春农、劳远昌、郭可詹等教授相继回国”,大多都应邀前来唐院任教。[19]35张文奇教授在任唐院冶金系主任后,“邀请了林宗彩、朱觉、章守华、王兆昌等教授加盟”。唐院机械系是接管后才新创立的,当时教师寥寥无几,经系主任史家宜教授多方联系,先后“请来了刘钟华、孙竹生、陈忠淦、黄秉淦、蒋汉文、沈嘉猷、翁心钢、陈应星、章纯嘏、戴振声等十几位教授、副教授”,大大充实了机械系的师资力量。[4]27

第二,通过他人代为物色。1949年8月17日,唐院校友马宝珍介绍何积炳前来唐院担任副教授。唐院于次日予以回复:“承介何员积极来校任教,极所欢迎”。关于聘定名义的问题,“本院聘任教员须经院务委员会会议通过,现聘名义及薪金数目均系暂定,将来尚需经过职薪评定后方能改定”,目前“拟先函聘为本院讲师”。[9]1391949年8月26日,张飞平教授来函:“前承嘱代为罗致矿物岩石助教一人,当即向各方征求,前承南京大学地质系张教授演参介绍黄蕴慧女士担任专职,故特推荐。”[7]4116日,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张泽熙教授推荐孙训方先生来唐院担任材料试验副教授,并附函介绍“孙先生长于结构学、材料试验、应用材料力学等学程”及其履历,“请酌予聘用”。[20]341950年2月6日,中国交通大学校长茅以升介绍竺士楷、胡世悌、罗孝傅等人前来唐院任教,他在信中道:“缵伯吾兄大鉴,察及竺士楷君愿就测量教授,又胡世悌校友刻已在京,并愿在母校任教。前函嘱代洽师资甚亟,兹先将竺、胡、罗三君略历送请台察,以便提写。再王朝伟校友曾在平越时助教,此愿北来,不知有无需要。”[20]140

值得注意的是,新中国成立前后,唐院在通过社会关系罗致教育人才的聘任实践中,也非常注意严把教师聘任的“入门关”,并未因社会关系等非制度因素影响聘任的公正性和严格性,秉持了务实的聘任原则。以前文所述何积炳、孙训方二教员的聘任为例,介绍人在信函中都述及何、孙二人确有实际能力和相当的教学经验,故极力推荐前来唐院担任副教授。但唐院在答复介绍人时,则是根据资历、著述及研究成果等考量标准,将二人先拟聘为讲师,并在复函内作了详解,即本院聘任教员须经院务委员会会议审查通过,现聘职薪均为暂定,须经日后职薪评定后方能确定。实际上,关于教职员的职薪问题,铁道部也确有规定:“解放前教职工职名与工薪多有不合理之处,解放后留唐员工与迁沪返唐员工工薪水平很不一致”,因此,所聘教职员应“暂按统一标准,支发临时工薪”,待定职评薪后再行改定。

新中国成立前后,国家教育体制还没有形成基本稳固的局面,各行各业间也未建立起有效的联系机制,再加当时人才本就极为匮乏,人力资源供求之间的“鸿沟”更无法逾越,这对于即将整装待发的新中国高等教育事业无疑是一个致命的瓶颈。通过利用学缘、亲缘、业缘等社会关系网来聘请教师,不失为一条便捷、可行的途径,实能契合相应历史条件下高校师资聘任的现实与实践,至于聘任原则的公正、严格、务实,则可以在具体聘任运作中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

五、加强师资延聘宣传工作

接管后,唐院在延揽人才方面做了极为有力的宣传工作,其中应以时任院长唐振绪在1949年8月所撰写的《求贤榜——新唐院近景》一文最为典型,该文“登载在《建设事业励进社》的社报第100期上。这是一个发行国内外的杂志,国内学者和海外留学生都可以看到”。[21]521950年2月,这篇文章被美国费城出版的《留美科协通讯》全文转载,宣传的范围和效应又进一步扩大和增强。就文章的内容来看,其重点如下:

第一,特别强调了国家和人民对新生唐院的重视,“至少已成为在华北培育交通与工程人才核心”,肩负着“造就为人民交通事业服务的高级与中级人才,以及就已有的基础造就其他工业建设所需技术人才,及中等技术学校所需用师资,技术研究机关所需用研究人才等任务”。[18]36

第二,详述接管后唐院的现状和前景。在铁道部的支持下,唐院正在进一步扩大发展。系科方面,除原有土木、建筑、采矿、冶金四系外,“已开始增设电机、机械、化工三系,共成七系”;专修科拟设铁路、电讯、号志、机车、客货车工程五个;还增设了“化工、电工及材料三研究所”。“图书方面,原来的唐院和华北交通学院合并后共有图书四万五千册,铁道部已核准将北平铁道部图书馆的二十万册图书一并拨给唐院,加上我们最近在上海所购的,总共将有二十五万册之多了”。“设备方面,铁道部将设在北平西直门及东交民巷以及长辛店的技术研究所,全部电工化工材料设备,拨交唐院。最近又核准将存在京沪的前交通部材料实验所,由美运到尚未开箱的,全部设备七百箱,拨运唐山”。[18]37-38此外,唐院的校舍也即将扩建和优化,精神建设和学术氛围更将焕然一新。

第三,表达了对人才的迫切需求。“我们现在实在太忙了,唯一阻隔我们前进的是人才的不够分配”。目前“唐院已聘定的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已有一百多位,但是我们的任务太多”,急需更多的专家和人才,“名额是无限制的”。[18]38

第四,介绍来唐院任教的待遇和福利问题。“我们所聘定的教员,来唐山到职,享有铁道部员工的福利,除本人与眷属有火车免票外,行李书籍也有免费运输证,到此有住宅,薪津待遇较一般大学为高,正教授待遇从一千斤到一千五百斤小米(清华北大北洋南开等,最高均为一千三百斤)。教授自办小灶膳团,每人每月一百五十斤小米(鱼肉具全),除此之外,水电煤等均由学校供给,可以说是无其他开支。副教授至少每月八百斤,讲师至少七百斤,助教至少四百斤。”[18]38-39

加强宣传是高校延揽人才的“传声筒”。事实也确实如此,新中国成立前后,大批有学之士,尤其是海外留洋学子,纵有报效祖国的拳拳爱国之心,但对国内现状及发展形势很难有详实的了解,此时国内高校若能自主发声,宣传和介绍其现状、发展前景及职薪待遇等重要信息,对于延聘和争取教育人才非常有效。唐院所发的“求贤榜”,在不久之后就产生了很好的“回声效应”,多位远在英美的知名专家、教授闻讯而来,到唐院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这虽与留洋学子的爱国之情、党和国家的政策以及唐院素来就有“东方康奈尔”之称的盛名效应等因素不无关系,但唐院在延揽人才方面所做的宣传工作显然发挥了“催化剂”般的作用。

六、结语

新中国成立前后,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实际承担者,如何摆脱师资匮乏之困境,罗致人才,以利教育教学实施是无法回避的首要难题。唐院在铁道部的领导下,通过原职原薪留聘旧教员、留聘毕业生、向上级和其他单位部门申请调聘所缺师资、充分利用各种社会关系以及广发“求贤榜”加强师资延聘的宣传工作多种举措来填补师资空缺,为学校开班教育、培育人才打下了坚实基础。至1951年5月,唐院已有教授87人,副教授26人,讲师29人,助教104人,合计246名教师[22],其中更有多人成为我国相关学科和领域的开拓者、奠基人,同时也为我国后来院系调整的人才输送及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回望这段历史,虽已时过境迁,但其对当代中国高校缓解师资困境、延聘英才、优化师资队伍仍有不少可资借鉴之处。

首先,高校非重视教育人才不能发展其身。铁道部在接管唐院之初就明确提出了“只要有真才实学的教师,不受定员的限制,可以广泛吸收聘请”[23]。这一政策实际上贯穿了唐院解决师资困境的整个过程,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教育人才的高度珍视,这种重视人才、尊重人才的优良传统值得当代高校继承和发扬。其次,校际与校企间应建立科学、有效的联系机制,畅通合理的人才往来渠道,优化教育人力资源配置,以达人尽其才之目的。再次,高校毕业生留校任教在中国高教发展的特定历史时期曾起过重要的人才补给作用,但因“留校之风”滋生的一些消极影响,学术界也不乏争议,并以否定者居多。对此,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特殊情况予以照顾,至于其消极之处,可通过建立和完善规章制度来加以规避。另外,灵活机动却又不失公正、严格的延聘方式是高校吸纳优秀人才的有效途径。高校通过社会关系网可以便捷、快速地寻找和求得预聘对象,提高教师聘任效率,但聘任过程应注意任人唯贤,做到“严把关”“严考核”,杜绝“走后门”现象。最后,加强师资延聘宣传工作对于吸引优秀人才大有裨益,特别是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可供高校选择的宣传手段已日趋多样。

总之,师资问题是高校发展的第一问题,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进步,其越来越成为衡量一所大学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指标,而师资延揽的具体方式又直接关系到高校引贤纳士的实际成效。因此,新中国成立前后唐院解决师资难题的实践虽已成为历史,当代高校之处境也非彼时,但其所积累的宝贵经验仍然具有重要的现代意义。

猜你喜欢

铁道部助教师资
重庆市乡村体育师资配置现状及培养路径研究
决策权动态流转:国民政府初期华侨教育师资政策考察及当代启示
A study on the teaching practice of vocational English teaching connected with the working processes
《职教师资本科专业培养标准、培养方案、核心课程和特色教材开发项目管理办法》
关于印发公务员培训兼职教师暨公共管理硕士(MPA)校外导师人员名单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