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中小学定向运动教学实施研究
2022-11-23李梦璐杨文革董之宇钟剑超
李梦璐 杨文革 董之宇 钟剑超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体育部 北京 100083)
引言
定向运动发展至今,已不单单是一项体育运动,也是磨练意志力、锻炼克服困难的勇气、提高身体素质、增强自信心、促进智力成长的一种手段,对于全面提升中小学生综合素质以及促进身心协调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越来越多的人也意识到定向运动所带来的好处。2022年3月定向运动被纳入教育部印发的《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小学阶段正是培养学生身体素质、发展智力、养成良好体育品德和形成终身体育习惯的关键时期,而定向运动所具有的独特价值和功能,将会有效地满足中小学生的成长与素质教育需求。为此,本文结合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通过对中小学定向运动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我国中小学定向运动发展与教学实施路径,为教学实践提供一定参考。
一、新课标下定向运动教学特征
1.坚持“健康第一”教育理念
“健康第一”是体育与健康课程始终坚持的教育理念,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全面发展,需要确保学生的体育锻炼时长够、内容优、效果好。教育学生树牢“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理念,学会和掌握健康知识与技能,为人们的终身健康、建成健康中国奠定基础。
2.引导学生结构化学练知识技能
教师在教学时,应注意各个技术动作之间的有机联系,整体设计课程内容,同时也要注重技术动作的难易程度,利用减难法与分解练习法等手段结合进行完整练习,尽量避免单一动作技术重复教学,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结构化的基本运动技能等,了解动作技术层层递进、相互作用的关系,避免松散知识技能的传授,以完整学练方式进行反复练习与强化巩固,重视体育与健康教育内容与形式、体能与技能、学练与比赛、定向运动与其他相关学科等方面的有机融合,从而促进学生对定向运动的完整体验和深入理解,提高学生的融会贯通能力。
3.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坚持创新教学
新课标下,体育与健康课程强调从“以知识与技能为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转变。“以学生为本”则是要求坚持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要建立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课堂模式,并将集体学练、小组学练和个人学练有机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通过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学习情境和课堂环境,促进每名学生都能身心健康、协调发展。同时,也要坚持与时俱进与创新教学并举,注意课程的内容及时更新,逐步推动育人方式变革,要强化课程综合性和实践性,使课程能反映新时代社会发展变化以及科学技术发展成果。
二、新课标下定向运动教学实施原则
1.结合定向运动项目特点
定向运动作为一项在不断发展和变化的综合性体育运动类项目,结合了传统田径类跑、跳、跃等技术的同时,还融合了脑力思考判断。学生不仅要在奔跑过程中辨别周围环境,还要对手中的地图进行及时思考与路线选择,而且运动过程中趣味性十足,兼有游戏活动的娱乐功能。比赛场地涉及自然环境,能使学生深入大自然感受自然风光,相比传统田径类体育课学生的兴趣更高,也更能综合发展学生的各项优势。根据定向运动的项目特点有侧重地培养学生的体育技能与体育品德,通过训练过程以及言传身教培养克服困难、挑战自我、坚持不懈的勇气。
2.注重学生个体差异,发挥学生主体性
定向运动是一项智力与体力相结合的运动,在中小学生身心发育都未成熟的情况下,不同的学生由于体能、智力的差异性对路线的选择也不是唯一的。教师需要针对每位学生的情况进行分析,了解其优势所在,采取相应的训练内容与训练方式,以提升全体学生的运动训练水平,促进其健康发展。定向运动本身就是学生本身参与感和成就感较强的运动项目,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时,更要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创造公平的学习机会,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结合学生学练情况进行针对性指导,从而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克服困难,以及接受和挑战新事物的能力[1]。
3.充分考虑教学场地以及设施
每个学校的教学场地以及设施水平都不相同,教师要尽可能地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弥补不足。定向运动不仅限于校园定向,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定期将教学场地安排在校外,在保障学生安全的前提下,使学生接触到公园定向、山地定向等更多形式的定向运动,同时利用好新颖的教学设施和合理的教学内容,使课程开展更具有趣味性。
三、中小学定向运动教学存在问题分析
1.定向运动教育人才水平不足
定向运动教育人才匮乏则凸显于校内没有固定专门教授定向运动的老师,大多以社团形式外聘相关老师。由于定向运动属于新兴运动,在我国北京、广东两地发展较快,并陆续在中小学以及各大高校开设相关专业,但是由于定向运动的宣传不足,定向运动的影响力欠缺,其他地区对定向运动的了解较少,甚至大多数人并没有听说过这项运动,不能即时得到大众的了解和支持,具备教学能力的定向运动教育人才还较为缺乏,不足以满足大规模增加的中小学定向课程。学校外聘的老师大多为取得一定成绩的定向运动员,而这类定向运动员大多是以兼职赚取零花钱的想法去教学,缺乏深刻的教学理念和完整的训练体系,只能将自己在学习训练过程中的知识与经验进行传授交流,这对中小学生提升定向运动能力有一定限制。
2.训练时间、场地设施等客观因素限制
训练时间、场地设施等客观因素严重地限制了定向运动在我国中小学的开展。目前,中小学定向运动的教学一般以一周一节社团课为主,时间少频率低,而且以校园定向为主,目的在于让学生感受定向运动的乐趣,以新课标水平目标为标准,大部分停留在水平一的阶段。校园定向场地受限于校园,地图数量、点位与路线变化较少,随着训练次数的增加,训练就容易依赖熟悉的环境和记忆完成,学生如果对定向运动形成运动兴趣,想要真正提升运动水平只依赖校园定向是完全不够的,还需要在校外课余时间参与俱乐部举办的公园定向活动,经常参加赛事活动,以赛代练掌握定向运动技能。当前,中小学的所提供的教学设备也不够完善,不同的学校场地设施的差异导致了学生的学练水平参差不齐[2]。
3.课程体系不完善
目前,尚未建立健全完善的定向运动课程体系,教学观念落后,教学内容、方式单一,缺少教学评价机制等问题凸显。在时代快速发展的当下,教育理念也在不断革新,存在部分体育教师没有及时更新掌握新知识,教学思想、观念较为落后,在教学过程中依旧存在满堂灌的情况,不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不重视挖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体育潜能[3]。在中小学开展定向运动训练大致分为三个部分,专项体能训练环节、校园定向跑图训练环节以及总结归纳环节,训练内容单一,且训练方式较为乏味,只是向学生一味地灌输知识技能、重复跑图训练,缺少趣味性,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处于一个被动的状态。长此以往,很容易削弱学生对定向运动本身的兴趣,降低学生学习的热情。合理及时的教学评价能够使学生对自己的学练情况进行掌握,同时能使教师明确教学方向,而中小学普遍存在教学评价标准不明确,评价内容缺少科学性的问题[4],导致学生学练积极性下降,学练目标不清晰,无法有针对性地学习进步。教师认识不到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影响学生高效学练,阻碍定向运动长期向好发展。
4.安全保障不完备
中小学生活泼好动,安全意识比较薄弱,运动过程中容易因追求比赛名次而出现固执己见、与他人产生肢体冲突等状况,导致出现安全问题。课堂组织管理工作还不够全面,缺少必要的安全检查、规范保护、合理的安全教育、适当的运动强度等[5]。定向运动属于户外运动,赛事形式大部分是以个人竞赛为主,运动覆盖面积较大,人数较多,在教师一对多、精力不足、无法顾全全局且习惯用主观经验替代科学分析的情况下,对学生的安全保护不到位,致使学生的安全问题时常发生。
四、新课标下中小学定向运动教学实施建议
1.注重教师能力提升,加大定向运动普及力度
当前,定向运动专业已在多所高校设置,定向运动教育人才也逐渐增多。中小学生处于运动兴趣培养和运动技能学习的关键阶段,不论是校本课程,还是社团活动,都应当将教师招聘标准适度上调,招聘能调动学生运动积极性,有一定教学能力的教师进行教学,以提高定向运动整体水平,为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和运动技能提升提供保障。定向运动教师要定期进行理论知识培训,积极与同行进行交流学习,不断提升自身能力,夯实专业基础知识。针对学生对定向运动不了解导致的不感兴趣的情况,教师不能仅通过强制报名参加的途径,使学生了解接触这项运动,而是积极普及定向运动相关知识,采用新颖的教学方式,增加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让学生正真参与到运动中。
2.提高教师能力,丰富定向运动实践
定向运动引入中小学体育课程对体育教师不但是一次良好的契机,同时也是对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的巨大挑战。为了提高定向运动课程教育实效,体育教师应当提升自身教学能力,以此满足定向运动教学对体育教师的基本诉求。一方面,体育教师应当积极转变课程教育理念,树立“理论与训练并重,教学与实践并存”的教育理念,深化体育课程改革理念。另一方面,体育教师也应当深入分析定向运动开展面临的现实情况,并根据定向运动教学设计要求对定向运动进行全面的运动项目设计,以此丰富定向运动实践。
3.多途径解决场地设施受限问题
场地设施受限最有效的解决办法是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对定向运动课程进行更好的规划和加大资金的投入,使学校定向运动课程硬件设施完备、运动器材充足。学校需要制定相关的设备维护维修制度,保障设备的使用效能更好、使用期限更久。除了鼓励学生多参加校外俱乐部举办的定向活动和比赛以外,同一地区相距不远的中小学之间也可以形成合作训练,将地图共享,使训练不局限于某一学校内。教师利用专业知识针对校外公园、山地、村落等不同地形情况进行地图设计,可以与其他中小学合作,地图共享,使资源随着积累越来越多,满足学生地形技术训练要求,也可以与专业的定向地图绘制公司开展合作,专业制图人员对不同赛事形式的地图区别更为了解,绘制更为细致周全[6]。在硬件设施完备的基础上,地图的规范和精准能使平时训练更接近正式比赛水平,利于学生熟记图例,掌握技战术要领,养成良好的比赛心态。
4.教学内容多元化
新课标下,定向运动的教学内容应当多元发展,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明确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培养学生兴趣,增强学生运动积极性为目标,根据学生身心特点增设多元化教学内容,并融入时代特点,注意教学内容的整体课程设计,加强定向运动课堂组织。
显性教学内容包括使学生了解定向运动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掌握体能训练方式,知晓定向运动赛事种类及比赛规则与要求,知道运动安全避险和运动伤病预防等知识和方法;隐形教学内容包括使学生获得与同伴积极沟通和交往的机会,掌握自我调控情绪能力,获得克服困难挑战自我的勇气,磨练学生意志力,提高其自信心,具备文明礼貌、尊重对手、尊重对手、诚信自律、公平公正的比赛精神,具有责任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5.训练形式多样化
定向运动的训练形式要针对学生的特点,中小学生处于身心发育不平衡阶段,对于训练方式的适应性不完全相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情况进行了解判断,尽量避免学生对重复性训练容易产生的厌倦心理,结合学生身心实际情况,对训练方式进行创新,设置灵活多样的训练方式,合理开展游戏活动[7],适应时代和社会的发展,体现多元化发展的目标,落实“学、练、赛”的要求,注重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运动氛围中,逐步提高技能熟练程度。
教师通过让学生自制定向运动地图,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通过演讲赛、辩论赛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定向运动理论知识等的兴趣,帮助学生加深对定向运动的理解,同时提高表达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教师通过创设情境的教学方式,知道学生设计、参与和组织定向运动的小赛季或嘉年华活动,提高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比赛能力及裁判能力,加强学生的角色意识和责任意识;定期组织学生在户外环境下进行定向运动,以适应户外环境变化。组织不同形式的定向运动比赛,如迷宫定向赛、九宫格定向赛等;组织不同体能要求的定向比赛,如短距离、中距离、长距离、百米定向等。
6.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完善课程评价机制
定向运动不是光靠体力去完成的一项运动,在运动过程中,需要思维判断的参与以及技战术的运用,使学生将智力与体力相结合的最好的教学方式便是精讲多练,也就是不能一味地跑图训练而不总结,也不能大量地灌输理论知识而没有实践,二者需要紧密结合。运用到实际教学过程中表现为,在学生进行跑图训练后,积极让学生组团对比成绩,主动发现跑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及存在的问题,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再对问题及困难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和建议,合理地控制理论教学与实际训练的密度,使学生在得到理论知识后能够及时运用到实际训练中,将所学知识强化巩固。教师还要完善课程评价机制,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形成多样化的评价内容,设置教师、学生主体及家长等多元评价指标,对学生学练情况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进行监控反馈,激励学生学习训练[8]。
7.合理组织教学活动,确保学生安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对不同地形场地的图例、比例尺、等高线等地图信息进行熟记掌握,多次重复强调安全的重要性,教会学生熟练使用指北针,让学生清楚指北针的使用情况,尤其是在丢失站立点的情况下如何利用指北针找回;注重训练后总结复点,分析比较路线选择的差异,强调安全性差异,使学生准确识别地图中的安全区域和危险区域;合理组织教学活动,根据学生水平差异选择相应难度的地图,学生跑图时关注学生用时情况,以便及时了解学生安全情况,避免安全事故发生;注重教授安全防护和户外避险基础知识,提高学生自救自治能力,配备摔伤擦伤扭伤急救箱,及时应对发生的紧急情况。
8.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中小学体育课程教育内容不仅要注重量变,也要重视质变,以此使得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得到双向加强[9]。定向运动是一种智慧型体育课程项目,是一种智力与体力并重的竞争运动。从运动特质来看,定向运动具有趣味性强、目标性强等特点,学生参加定向运动时不但需要保持一定的体力来保持运动状态,而且也需要一定的智慧和处事能力来选择正确的运动路线和方向。因此,其不仅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而且也能有效提升学生的适应能力、果断处事能力等,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结语
定向运动作为素质教育中重要抓手之一,对学生全面发展将越来越重要,同时随着定向运动被纳入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定向运动在教学实施上也有了更清楚的目标和策略,但其作为新兴体育运动类项目还面临诸多挑战和严峻的考验。因此,也要不断加强定向运动教育教学全过程、多方面的研究,以促进中小学定向运动教学得到长远且有效的发展,真正帮助学生在定向运动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体育和教育共同的力量[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