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夏永良运用小陷胸加枳实汤验案四则

2022-11-23吴昊胡攀夏永良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嗳气行气胃气

吴昊 胡攀 夏永良

1.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杭州 310053 2.新昌县中医院 3.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陈意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 浙江省陈意国医名师传承工作室

小陷胸加枳实汤源自《温病条辨·中焦篇·暑温伏暑》:“脉洪滑,面赤身热头晕,不恶寒,但恶热,舌上黄滑苔,渴欲凉饮,饮不解渴,得水则呕,按之胸下痛,小便短,大便闭者,阳明暑温,水结在胸也,小陷胸汤加枳实主之。 小陷胸加枳实汤方:黄连二钱,栝蒌三钱,枳实二钱,半夏五钱。 急流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服。 ”[1]吴鞠通先生[1]对此方有注解:“黄连、栝蒌清在里之热痰,半夏除水痰而强胃,加枳实者,取其苦辛通降,开幽门而引水下行也。 ”此方辛开苦降,有清热化痰、开结降逆的功效。 夏永良老师为中医内科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浙江省中医院)中医内科、中医内科教研室副主任。夏师临床经验丰富,强调辨证论治,谨守病机,灵活运用小陷胸加枳实汤治疗一些脾胃系、肺系疾病,多数疗效良好。现选取四则验案,分析总结夏师临床应用小陷胸加枳实汤的经验,以飨读者。

1 胃痛

邵某某,男,79岁,2021年6月18日初诊。 主诉:反复胃脘疼痛5年,加重半月。 有反流性食管炎、十二指肠溃疡病史,曾行食管裂孔疝修补术。 刻下:胃脘疼痛,按之尤甚,嗳气泛酸,口干口苦,大便干结,舌淡红苔薄,脉弦。西医诊断:反流性食管炎,十二指肠溃疡;中医诊断:胃痛,证属肝胃痰热、气机郁滞,治拟清热化痰、 行气止痛, 予小陷胸加枳实汤合左金丸加减。处方:瓜蒌皮15 g,瓜蒌仁15 g,姜半夏9 g,生黄连5 g,枳实10 g,蒲公英15 g,煅代赭石15 g,旋覆花9 g(包煎),吴茱萸2 g,元胡10 g,炒麦芽15 g。共14剂,日1剂,水煎,早晚饭后半小时温服。

2021年7月2日复诊。 胃脘疼痛偶作,时有嗳气泛酸,大便较前转畅,隔日一行,口干口苦,舌脉同前。 前方加煅瓦楞子30 g、炒枳壳10 g。 共14剂,服法同前。

2021年7月16日三诊。 胃脘疼痛、泛酸嗳气大减。前方去元胡、炒麦芽。 续进28剂,服法同前。

2021年8月13日四诊。胃脘疼痛基本痊愈,泛酸偶作,稍有口干口苦,胃纳尚可,大便通畅,舌淡红苔薄腻,脉弦。上方去炒枳壳,加茯苓30 g。续进14剂,服法同前,以巩固疗效。

按:患者胃脘疼痛,按之尤甚,其证属实。脉弦者,肝之郁也,肝胃火郁,痰热互结,气机壅滞,不通则痛。虽舌淡红苔薄并非痰热之舌象,但口干口苦为火热内生之候,泛酸嗳气为痰热上逆之征。 舍舌从症,综合分析应有痰热为患。 《顾松园医镜·吞酸嘈杂》 有言:“吞酸因胃中湿热,郁遏肝火所致。 盖湿郁则热,热郁则酸;以酸为肝木之味,故责之肝火。 ”[2]可见泛酸多由肝火犯胃及痰湿郁热而成。 热结则津伤,气郁则不通,而致大便干结。 综上可见,此证痰热互结,而热偏重。夏师以小陷胸加枳实汤清热化痰、开郁降逆,兼以通便。 《温病条辨》中,“按之胸下痛”“渴欲凉饮,饮不解渴”“得水则呕”“大便闭”[1]等为小陷胸加枳实汤的主症,痰热互结心下则“按之胸下痛”,热甚而引水求救则“渴欲凉饮,饮不解渴”,痰湿中郁、胃气上逆则“得水则呕”,胃气不降、腑气不顺则“大便闭”。 故病机属痰热互结心下、胃气上逆、腑气不降者,用之最为适宜。 该患者此病,不仅病机与之相符,方证亦与之相合。 大便秘结,则瓜蒌皮、仁同用,以增润肠通便之功;而方中之枳实,则如吴鞠通先生[1]所言,能“苦辛通降,开幽门而引水下行”,既能降上逆之痰气,又能通降肠腑;又因肝胃热盛,故合左金丸清泻肝胃之热,加蒲公英更增清胃之力;元胡为血中之气药,长于止痛;再入旋覆花、代赭石降逆止嗳,炒麦芽行气消食。方药切中病机,故二诊症状缓解,因仍有泛酸、大便欠畅,再加制酸、行气之药。 三诊之后,症状好转明显,再随证加减,以兹巩固,最终取得较好疗效。

2咳嗽

姚某某,男,27岁,2019年10月9日初诊。 主诉:咳嗽反复5月余。 刻下:咽痒咳嗽,睡前平卧尤甚,嗳气泛酸,胃脘不适,舌红黯苔厚腻,脉缓。 西医诊断:慢性咳嗽;中医诊断:咳嗽,证属痰热郁阻、气机上逆,治拟清热化痰、降逆止咳,予小陷胸加枳实汤合半夏厚朴汤加减。 处方:瓜蒌皮15 g,炒黄连5 g,姜半夏9 g,炒枳实10 g,旋覆花15 g(包煎),煅代赭石30 g,姜厚朴10 g,杏仁10 g,炒陈皮10 g,茯苓15 g,苏梗10 g,浙贝母10 g,海螵蛸15 g。 共14剂,日1剂,水煎,早晚饭后半小时温服。 后患者自行转方14剂,服法同前。

2019年11月13日复诊。 咽痒咳嗽稍有好转,但仍有反复,胃脘不适好转明显,偶有脘胀,泛酸基本已无,时有嗳气,夜卧痰多,舌红黯苔薄腻,脉缓。前方去苏梗,加白豆蔻6 g(后下)、砂仁6 g(后下)、茜草6 g。共14剂,服法同前。 后又自行转方14剂,服法同前。

2019年12月13日三诊。 咽痒咳嗽、泛酸嗳气基本未作,偶有脘胀。 前方去茜草,加槟榔6 g。 共14剂,服法同前。 服药后咳嗽未作,诸症皆平。

按:《素问·咳论》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患者以咳嗽为主诉,但仔细分析,其病位不仅在肺,更主在胃。痰热内蕴于胃,阻滞气机,则胃脘不适;胃气失于和降,痰热上冲,则嗳气泛酸,舌红黯苔厚腻亦为痰热郁阻之明证。 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四圣心源·噎膈根原》曰“胃逆则肺金不降”[3],胃气上逆、痰气郁结,则肺气不降反逆,且胃中酸水上泛,干于咽喉,以致咽痒咳嗽,平卧后胃酸更易于上泛,故咽痒咳嗽尤甚。 夏师认为,平卧咳嗽明显,多为饮邪或胃食管反流所致。 嗳气、泛酸、烧心等是西医胃食管反流病的常见临床症状,而咳嗽、咽喉不适等亦为此病常见的食管外表现,其症状常与饮食和体位相关,卧位、下蹲、弯腰等可诱发[4]。 本案患者之症状,颇符合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表现。 胃病为本,肺病为标,故治疗当着重治胃,兼以治肺,标本兼顾,若不治胃,恐无功效。 此证痰热郁阻,而以痰气交结为重,故夏师以小陷胸加枳实汤清热化痰、降逆和胃,合半夏厚朴汤行气化痰、降逆止咳。 因无表证,故以苏梗易苏叶,且更增行气降逆之功;因有热象,故不用辛温之生姜;又取旋覆代赭汤之意,用旋覆花、代赭石镇逆化痰而除嗳气;因无胃虚,故去参、草、枣之属;再加杏仁宣利肺气,陈皮理气化痰,杏仁合厚朴为降气止咳常用药对,陈皮合夏、苓为化痰基础方二陈汤;乌贝散由浙贝母、海螵蛸组成,用之能清化痰热、制酸护胃。 全方配伍得当,切中病机,二诊之时,诸症均有缓解,痰热渐消、气机渐顺。 脾为生痰之源,夜卧痰多,其源在于脾胃,且见脘胀,则加白豆蔻、砂仁化湿行气。 加茜草者,因根据现代药理研究,茜草具有祛痰止咳的作用[5];且舌黯说明兼有瘀滞,茜草本具祛瘀功效,故用之较为适宜。 三诊病情进一步好转,仍随证化裁,加以巩固,而获可喜疗效。

3 胃痞

徐某某,女,62岁,2020年5月6日初诊。主诉:胃脘胀满数年。 刻下:胃脘胀满,嗳气泛酸,大便稀薄,舌红苔薄腻,脉滑。 西医诊断:慢性胃炎,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阳性;中医诊断:胃痞,证属痰热互结、寒热错杂,治拟清热化痰、开结除痞,予小陷胸加枳实汤合半夏泻心汤加减。处方:瓜蒌皮15 g,炒黄连5 g,姜半夏9 g,枳实10 g,吴茱萸2 g,白豆蔻6 g(后下),砂仁6 g(后下),煅代赭石30 g,旋覆花9 g(包煎),炒黄芩6 g,干姜5 g,太子参10 g,甘草6 g。 共7剂,日1剂,水煎,早晚饭后半小时温服。

2020年5月14日复诊。患者空腹服药后出现恶心、烧心,伴嗳气泛酸,胃脘胀满,晨起口苦口酸,大便溏稀,舌淡红苔薄腻,脉滑。 前方加姜竹茹10 g、焦六神曲10 g、北秫米30 g(包煎)。 共7剂,再嘱其早晚饭后半小时服药。

2020年5月21日三诊。调整服药时间后胃脘较舒,未出现恶心,嗳气、泛酸、烧心缓解,胃脘胀满减轻,食后脘胀,晨起口苦,舌淡红苔薄腻,脉滑。 前方去姜竹茹、焦六神曲、北秫米,加炒麦芽15 g、煅瓦楞子30 g。共7剂,服法同前。

2020年5月28日四诊。 嗳气泛酸大减,大便转实,口苦未作,食后脘胀,矢气频频,舌淡红苔薄白,脉弦。去瓜蒌皮、枳实,予半夏泻心汤加减。 处方:炒黄连5 g,姜半夏9 g,炒黄芩6 g,干姜5 g,太子参10 g,炙甘草6 g,吴茱萸2 g,白豆蔻6 g(后下),砂仁6 g(后下),煅代赭石30 g,旋覆花9 g(包煎),炒麦芽15 g,煅瓦楞子30 g,青皮10 g,甘松6 g,焦六神曲10 g。 共14剂,服法同前。 服药后诸症渐平,回老家后停药。

2020年10月6日又因胃脘胀满等不适前来就诊,仍予小陷胸加枳实汤合半夏泻心汤等加减,服药后诸症均缓,病情稳定。

按:《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七》 言:“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 ”患者但觉心下胃脘处胀满,而无疼痛,故病属胃痞。 痰热互结于心下,中焦升降失司,气机壅滞,则胃脘胀满;痰热随胃气上逆,而致嗳气泛酸;舌红苔薄腻,脉滑,皆为痰热内蕴之象;大便稀薄,则是实中见虚,由脾胃虚弱、清气不升而水湿不化所致。 此证脾胃虚弱为本,水湿不化,痰湿内阻,郁久生热,而成痰热互结之标。 此时以痰热之标为所急,故治疗当清热化痰、开结除痞为先,兼以益脾固本,治以辛开苦降、寒热平调法。 夏师用小陷胸加枳实汤清热化痰、开结降逆而着重治标,合半夏泻心汤寒热平调、散结除痞而标本兼顾。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言:“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 ”半夏泻心汤为治寒热错杂痞满之主方, 对于此寒热互结、升降失职之证颇为合适,因痰热中阻,故不用红枣,防其助湿生热。 《丹溪心法·吞酸》云:“吞酸者,湿热布积于肝,而出于肺胃之间。 ……宜用炒吴茱萸顺其性而折之,此反佐之法也。 必以炒黄连为君。 ”[6]泛酸之症,要责之于肝,故加吴茱萸反佐,顺肝木之性而引入于肝,合炒黄连取左金丸之意,清肝胃之湿热,降逆止其吞酸。 再加旋覆花、代赭石降逆除嗳,白豆蔻、砂仁行气消胀。 二诊时因脾胃本弱, 又空腹服药,药物对胃有一定刺激,从而加重其不适,更增胃气之逆,故用姜竹茹化痰止呕,加焦六神曲、北秫米护胃。 三诊诸症均有好转,可见方证相应,亦提示了服药时间之重要性。 恶心未作,胃脘较舒,则去姜竹茹、焦六神曲、北秫米;食后脘胀,为兼有食滞,故加炒麦芽消食行气和胃,再加煅瓦楞子以增制酸之功。 四诊痰热渐去,胃气渐顺,标证渐退,而气机尚未条畅,升降尚未全复,故仍存食后脘胀、矢气频频之症,因而去小陷胸加枳实汤,予半夏泻心汤加减,以辛开苦降之法,重点调理脾胃气机,以复升降之职。 夏师明辨标本,善抓重点,随证化裁,因而能取得良好疗效。

4 吐酸

麻某某,男,32岁,2020年9月23日初诊。 主诉:泛酸嗳气半年余。刻下:泛酸嗳气,食后尤甚,胃纳欠馨,面黄无华,眼圈色黑,形体消瘦,情志欠畅,大便溏结,舌淡红苔薄,脉弦细。 西医诊断:反流性食管炎;中医诊断:吐酸,证属肝气犯胃、痰热上泛,治拟疏肝和胃、清热化痰,予小陷胸加枳实汤合柴胡疏肝散加减。 处方:瓜蒌皮15 g,枳实10 g,炒黄连5 g,姜半夏9 g,煅代赭石15 g,旋覆花9 g(包煎),白豆蔻6 g(后下),砂仁6 g(后下),香附9 g,川芎10 g,柴胡10 g,陈皮10 g,炒麦芽15 g。 共14剂,日1剂,水煎,早晚饭后半小时温服。

2020年10月7日复诊。 嗳气大减,泛酸稍有好转,口干喜饮,口中异味,大便干结,余症同前。 前方加炒鸡内金10 g、蒲公英15 g,煅代赭石加至30 g。共14剂,服法同前。

2020年10月26日三诊。泛酸嗳气已平,口干、口中异味好转,大便质软,日2~3次,舌淡红苔薄,脉弦细。前方加炒扁豆30 g,嘱患者调畅情志。共14剂,服法同前。 后病情稳定,又转方14剂继服。

2020年11月23日四诊。 未出现泛酸呃逆,胃纳尚可,神疲乏力,腋下汗出,畏寒肢冷,饮酒后易大便稀溏,晨起牙龈出血。 前方续进7剂,服法同前,巩固疗效。

按:吐酸即胃中酸水上泛,又称泛酸[7]。 《中医临证备要·吞酸》有言:“胃中泛酸,嘈杂有烧灼感,多因肝气犯胃。 ”[8]情志欠畅而脉弦,为肝郁之征;胃中酸水,多痰热所生。肝气郁结,横犯于胃,加之痰热内蕴,而致胃气上逆,发为泛酸嗳气之症。 食后嗳气泛酸尤甚,则又兼有食滞。 食滞亦可致泛酸,如《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嗳气吞酸》所言“吞酸者,宿食所为”[9]。 胃气失和,则胃纳欠馨;气血亏虚、脾肾不足,而见面黄无华、眼圈色黑、形体消瘦;其脉弦细,亦是肝郁之中兼虚象,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胃失和,胃纳不佳,则气血生化乏源,更增虚弱;大便溏结,则由肝脾不和所致。 虽有虚证,但此时以气机郁滞为主要矛盾,胃以通为用,肝气喜条达,脾肾虽亏,肝胃尚实,当先开其道路,而后方能用补,否则补而不通,更增壅滞。 故夏师先以小陷胸加枳实汤清热化痰、开郁降逆,合柴胡疏肝散疏肝解郁、行气和胃,加旋覆花、代赭石降逆,砂仁、白豆蔻行气,炒麦芽消食。 二诊时气渐降,则嗳气大减,痰稍减则泛酸好转,胃热而兼积滞则口干口臭、大便干结,故加蒲公英清胃热、鸡内金消食积;加重代赭石用量,取其苦寒沉降、兼能通便,张锡纯先生[10]在《医学衷中参西录·赭石解》中言,代赭石“通燥结而毫无开破”。 三诊气顺痰消,则泛酸嗳气已平;口干、口中异味好转,则热渐清;而脾湿未化,再加炒扁豆祛湿健脾。 四诊道路渐通,而脾湿仍存,胃热未尽,且虚象渐露,除邪务尽,故先予前方加以巩固,邪去之后再图补益。

5 结语

小陷胸加枳实汤由小陷胸汤发展而来,《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七》曰:“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小陷胸汤,原为小结胸病所设,功擅清热化痰、宽胸散结。 虽然《伤寒论》中以痛与不痛来区分结胸和痞,但临床上亦不必拘束,只要辨为痰热互结心下之证,痞满者亦可用之。枳实苦辛微寒,能破气除满、化痰消痞、下气降逆,加枳实后,更增开结除痰降逆之力。 小陷胸加枳实汤主治痰热互结心下、郁阻气机、胃气上逆之证,常以胃痛按之尤甚、脘胀、泛酸嗳气、大便干结、舌红苔腻、脉弦滑等为主症。 临证时,根据不同症状、不同兼证,夏师灵活加减或合方。 便秘者,瓜蒌皮、仁同用,以增润肠通便之功;便常者,用瓜蒌皮即可;嗳气者,常加旋覆花、代赭石降逆下气;肝胃郁热泛酸者,常合左金丸清泻肝胃郁热;泛酸明显者,常加乌贝散、煅瓦楞子制酸和胃;脘腹胀满者,常加砂仁、白豆蔻化湿行气;胃痛者,常加元胡等活血行气止痛;兼食滞者,常加炒麦芽消食行气;兼寒热错杂,而见心下痞满、便溏泄泻等,常合半夏泻心汤以寒热平调、散结消痞;兼肝气郁滞、肝胃不和者,常合柴胡疏肝散疏肝解郁、行气和胃[11];兼痰气交阻,而见咽中异物感,或咽喉不适,或咳嗽等,常合半夏厚朴汤行气散结、降逆化痰[12]。

以上四则病案, 患者皆有泛酸嗳气的症状。 《素问·至真要大论》载“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可见泛酸属热者为多。《丹溪心法·吞酸》云:“吞酸者,湿热布积于肝, 而出于肺胃之间。 ”[6]《寿世保元·吞酸》亦言:“饮食入胃,被湿热郁遏,食不得化,故作吞酸。 ”[13]痰湿郁而化热,与热相合,壅滞气机,胃气上逆, 则成泛酸嗳气之症。 小陷胸加枳实汤主治之证,与泛酸嗳气之机相合,故泛酸嗳气可为选用此方的指征之一。 需要注意的是, 泛酸嗳气亦有属虚属寒者,必综合分析,属痰热者方能用之。 夏师常用小陷胸加枳实汤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慢性胃炎、胆汁反流性胃炎等消化系统疾病,亦用此方治疗咳嗽、咽炎等呼吸系统疾病,尤其胃食管反流病最为多用。 胃食管反流病以反酸、烧心、嗳气等为常见表现,且亦可见慢性咳嗽、慢性喉炎等食管外表现[4]。 《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认为,胃食管反流病属于中医“吐酸”“食管瘅”范畴[14]。此病的发生与“郁”密切相关,有医家认为,无郁不成酸[15]。虽然反酸是胃食管反流病最常见的典型症状之一,但另有40%左右的患者没有“吐酸”症状,仅表现为烧心、咽喉不适、胸前区不适等症状[14]。 不论有无泛酸的表现,胃食管反流病总以气机失调、胃失和降为病机关键[16],小陷胸加枳实汤开郁降逆之力大,故属痰热者常能用到此方。

综上所述,夏师在运用小陷胸加枳实汤时,强调需抓住痰热郁阻、胃气上逆这一病机,常以嗳气泛酸、胃痛脘胀、大便干结、舌红苔腻、脉弦滑等为主症。 临床常用此方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慢性胃炎、胆汁反流性胃炎、慢性咳嗽、慢性咽炎等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疾病,尤其多用于胃食管反流病的治疗。

猜你喜欢

嗳气行气胃气
从“肝脾肺”视角论燥湿行气法在胃食管反流病中的应用
胃气足 活百岁(上)
胃气足,活百岁
总是打嗝,是不是胃肠有问题?
腰背痛:揉按委中穴
香砂消胀汤治疗胃胀
饱嗝不断,喝荸荠鸡金饮
嗳气饱胀,可能是肠胃“发脾气”
健身气功·六字诀的学与练(明理篇)
战国时期房中学著作《行气铭玉杖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