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结核药物在治疗耐药结核病患者中的不良反应观察及处理
2022-11-22许白兰
许白兰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第一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福建 泉州 362000)
结核病为临床中较为常见的慢性传染病之一,其主要传播途径为飞沫传播,近年来结核病的患病人数越来越多[1-2]。现阶段临床中在开展结核病控制工作时,耐药肺结核已成为了一个主要挑战,对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导致其生活质量明显降低[3]。临床研究发现,临床规划、细菌学等耐药肺结核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耐药肺结核不仅具有较大的治疗难度,需要较长的治疗时间,而且用药剂量大、种类多,存在较多的不良反应。不良反应会对成功实施结核病防治策略造成直接影响[4-6]。临床中耐药肺结核患者在接受化疗时,抗结核药物的应用常易导致各种不良反应,所以应对不良反应进行密切监测,及时发现,并进行正确处理[7]。本文主要分析抗结核药物在治疗耐药结核病患者中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处理情况,希望能让患者治愈率及依从率明显提高。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300例耐药肺结核患者,均为我院2017年2月至2022年2月所收治,全部患者均留取痰液标本,同时通过传统药物敏感性试验证实,治疗时间≥6个月。全部300例患者中,221例男性、89例女性;96例初治患者,204例复治患者;平均年龄为(42.88±14.65)岁。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已获得我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1.2 方法 初始治疗全部患者均选择标准化治疗方案,按照抗结核药品可获得性及世界卫生组织的推荐来选择抗结核药物、制订治疗方案。全球基金项目提供进口抗结核药物,全球基金项目结束后选择医院购置的国产抗结核药物,具体的化疗方案为:6 Z Am(Cm)Lfx(Mfx)PAS(Cs、E)Pto/18 Z Lfx(Mfx)PAS(Cs、E)Pto,其中Z为吡嗪酰胺,Am为阿米卡星,Cm为卷曲霉素,Lfx为左氧氟沙星,Mfx为莫西沙星,PAS为对氨基水杨酸,Cs为环丝氨酸,E为乙胺丁醇,Pto为丙硫异烟胺。先住院接受治疗后再进行门诊治疗;新冠疫情影响时,重症患者或有合并症患者尽量安排先住院治疗,轻症患者直接选择门诊治疗。根据患者出现的超敏反应、甲状腺功能紊乱、精神症状、外周神经炎、血液系统损害、关节痛或者肌肉痛、肾脏毒性、耳毒性及前庭功能障碍、电解质紊乱、肝脏毒性、胃肠道反应等来分类统计不良反应;其中自杀倾向、失眠、焦虑、抑郁等均属于精神症状;平衡失调、听力障碍、耳鸣均属于耳毒性及前庭功能障碍;胃炎、腹痛、食欲缺乏、腹泻、呕吐、恶心等均属于胃肠道反应。通过设计调查表,对患者的性别、姓名、年龄、登记分类等进行调查,并了解治疗开始的时间、发生不良反应的时间、种类、处理、可能影响的药物等。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完成对本研究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全部300例耐药肺结核患者中,发生不良反应的共有276例,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2.00%(276/300)。与女性相比,男性更容易发生不良反应;年龄段不同,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也存在差异,45~<60岁年龄最容易发生不良反应,而≥60岁年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则最低。与复治患者相比较,初治患者更容易发生不良反应。不同性别、年龄段、治疗分类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不同种类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观察 全部300例耐药肺结核患者中,共发生455例次不良反应;发生频次最高的不良反应为肝脏毒性反应,占比为25.05%,其次为关节痛或肌肉痛的占比则为14.51%;发生周围神经炎的占比为13.85%;胃肠道反应、甲状腺功能减退也较为突出,占比分别为11.65%和10.11%;发生频次最低为超敏反应,占比仅为2.2%,另外少数患者出现电解质紊乱、肾脏毒性、精神症状。在不良反应发生后,276例次的不良反应经过对症处理可以维持原治疗;133例次的不良反应需要停用或者更换药物;29例次的不良反应需要调整剂量;17例次的不良反应导致治疗停止。不良反应的发生时间中位数为64 d;不良反应最早发生在治疗当天,最晚则发生在治疗第309天。不同种类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见表2。
3 讨论
耐药结核病患者在接受抗结核药物时,容易发生各种药物不良反应,不仅会对治疗依从性造成直接影响,还可能引起治疗失败或者治疗中断[8]。在对耐药结核病患者进行治疗时,需要联合应用多种抗结核药物,且需要进行规范和长期的治疗,治疗时间≥2年。但是因为抗结核药物自身存在一定的毒性,所以容易导致一系列的不良反应,尤其是部分存在其他慢性疾病的患者,如糖尿病、高血压,出现视力模糊、肝肾功能损伤等不良反应的风险更高,所以耐药结核病患者在接受抗结核药物治疗时,应对其临床症状进行密切观察,防止出现严重后果[9-12]。有研究发现,药物不良反应的叠加并不会对治疗效果造成影响,然而其严重程度却会对治疗效果造成一定影响[13]。所以应对抗结核药物的不良反应进行有效预防,在不良反应发生时应及时进行有针对性的处理,防止对治疗效果造成影响。
谭芳廷等[14]通过对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全部789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中共筛选出药物不良反应报告766份,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7.08%。本研究全部300例耐药肺结核患者中,发生不良反应的共有266例,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8.67%(266/300);与女性相比,男性更容易发生不良反应;年龄段不同,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也存在差异,45~<60岁年龄最容易发生不良反应,而≥60岁年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则最低。与复治患者相比较,初治患者更容易发生不良反应。不同性别、年龄段、治疗分类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姜彦楠[15]通过分析耐药肺结核患者在使用抗结核药物后的不良反应情况发现,全部69例患者中,共发生不良反应78例次,最常见的为胃肠道反应,其次则为肝脏毒性以及关节肌肉痛。本研究全部300例耐药肺结核患者中,共发生455例次不良反应;发生频次最高的不良反应为肝脏毒性反应,占比为25.05%,其次为关节痛或肌肉痛的占比则为14.51%;发生周围神经炎的占比为13.85%;胃肠道反应、甲状腺功能减退也较为突出,占比分别为11.65%和10.11%;发生频次最低为超敏反应,占比仅为2.2%,另外少数患者出现电解质紊乱、肾脏毒性、精神症状。
在不良反应发生后,276例次的不良反应经过对症处理维持原治疗;133例次的不良反应需要停用或者更换药物;29例次的不良反应需要调整剂量;17例次的不良反应导致治疗停止。本研究结果与上述研究报道结果类似,在采用抗结核药物治疗耐药肺结核患者时,虽然容易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然而通过对症处理,大部分患者可继续采用原来的治疗方案,因药物不良反应而退出治疗的患者人数较少。上述分析发现,虽然耐药结核病患者容易发生药物不良反应,但在实际临床治疗工作中,只要能对不良反应进行密切监测,及时发现不良反应,对停用或更换药物、中断治疗的指征及标准进行严格把握,并不会引起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不应随意中断治疗或者停药[16]。
分析本研究结果发现,抗结核药物容易导致各种各样的不良反应,不仅种类多,而且较为分散;其中肝脏毒性是最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而超敏反应则较为少见。本研究中周围神经炎占比为13.85%,排在第3位,有6例患者因为该不良反应中断治疗;在实际的临床治疗中,应对尿酸水平进行密切监测,在患者存在关节痛等症状时应及时进行有针对性的处理,不能随意停药或中断治疗[17]。除此之外,还应关注精神症状,本研究中精神症状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64%,而且治疗方案中并未应用环丝氨酸。由此可见,耐药结核病患者在接受抗结核药物治疗时,应为其提供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
耐药结核病患者在接受抗结核药物治疗时,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时间并不一样,本研究中不良反应的发生时间中位数为64 d,不良反应最早发生在治疗当天,最晚则发生在治疗第309天。本研究结果发现,在整个治疗期间都伴随着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在治疗早期,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为电解质紊乱、胃肠道反应、视神经炎;在治疗时间逐渐推移的过程中,开始发生甲状腺功能紊乱、血液、肾脏等不良反应[18]。在治疗后2个月内是不良反应的高发阶段,所以在治疗后2个月内患者应尽可能需住院治疗,密切监测不良反应,并进行针对性的处理,明显减少不良反应所引起的终止治疗或停药情况。除此之外,在治疗期间应对患者进行指导,让其掌握服药的正确方法,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综上所述,在采用抗结核药物治疗耐药结核病患者时容易发生各种不良反应,大部分通过相应处理可以继续原方案治疗;临床中应加强监测工作,并及时处理,不应轻易停药或者停止治疗,以确保临床疗效。